一个人花八块钱买了一只鸡,九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十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一个人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你想像成这是两笔生意。 8元买一只鸡,9元卖掉 ,赚了1元。 然后你10元买一只鸡,11元卖掉, 又赚1元。 一共赚了2元。
另外还有一个思路,假设你现在身上有9元钱,花8元买了一只鸡, 你还剩1元, 然后你9元卖掉之后,你身上有10元,再花10元,买一只鸡,你身上没钱了。再11元卖掉,你身上有11元。减去你身上原本有的9元,你赚2元。
一个人花八块钱买了一只鸡,九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十块钱又买了回来,十一块钱卖给另一个人
赚了2元。第一次赚了1块钱,第二次又赚了1块钱,就是一共赚了2块钱。八元买进九元卖出,十元买回十一元卖出,可得:算式:9-8+11-10=2扩展资料加法法则:一位数的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可以直接用数数的方法求出和。通常把两个一位数相加的结果编成加法表。多位数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再向前一位进一。多位数加多位数,可以先把两个多位数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和的形式。再根据加法的运算律和一位数加法法则,分别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问
这个题目按数学是赚两块,按经济学是赚一块,但是原本赚3块的现在只能赚一块,所以亏2块。但是现实中的话,真正拿钱去交易其实是赚了两块,为什么经济学会算亏了两块。到底有什么奥妙?
1、9-8=1,11-10=1,1+1=2,所以最后赚2元。
2、最初只有8块钱,最后你有11块了,
所以是赚3块;
3、第一次买卖,主人公损失8块,获得一只鸡,第二次买卖;主人公获得9块,损失一只鸡;第三次买卖,主人公损失10块,获得一只鸡;第四买卖,主人公获得11块,损失一只鸡
所以 整个产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8+9+10+11=38元+4只鸡
4、整个事件有3次交易,我门来看看具体是哪3次?
第一次交易:8元买进,9元卖出,利润1元;
第二次交易:9元卖出,10元买进,利润-1元;
第三次交易:10元买进,11元卖出利润1元;
整个过程:1-1+1=1元
所以分析得知:这个人是个傻子,因为后两次交易等于白干了。
经测试,企业认为:
回答利润是2元的肯定是面试失败者;
回答3元的更为愚蠢,因为自己什么是追加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败;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属于傻子范围;
结果是:本来可以直接赚3元的,经过他3次交易后总利润变成1元了。
所以正确答案是:-2元!
回答-2元者,面试成功!!!
一个人八块钱买了一只鸡,花九块钱卖掉了,后来他觉得不划算,又花十块钱买回来了,又花十一块钱卖出去了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了。问他最后的收益是多少?即他赚了多少钱?
提示:这是国外某著名商业公司的一道面试题,考查的不是你的数学计算,而是看你会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将“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放在首位来思考,也测试你在纷杂的交易过程中能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据说这道题测试过上千人,正确率不足5%,认真考虑,仔细作答哦!
答案:负2元,就是说亏了两元。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商品的价值在交换的过程中是会变化的。这里要考虑到成本核算的问题,就是说鸡的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
(i)第一次8元买进,对他来说(也对以后要与他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是8元。然后以9元卖出,这时赚了1元,这里是很显然的,没有疑问。
(ii)请注意,接下来这句话是关键:买走鸡的人(我们称之为B好了)花了9元才买到的这只鸡,所以此时对B来说(也对以后要与B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就是9元了,如同一开始那人(我们称之为A好了)花8元买到鸡的时候鸡的成本就是8元的道理一样。
(iii)这时A又从B处将这只成本是9元的鸡以10元买了回来,如果我们从B的角度想,就是B把9元买到的鸡以10元卖掉了,B赚了1元,相对地就是A亏了1元。
(iv)现在A手里的这只鸡是花10元买回来的了,所以对A来说(也对以后要与A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又涨到10元了。
(v)最后A将这只成本是10元的鸡以11元卖给了另一人(就叫C吧),和(i)的道理一样,赚了1元。
然后总结一下:(i)时赚1元,+1;(iii)时亏1元,-1;(v)时赚1元,+1。一共+1-1+1=1元。
所以可以说A这家伙脑袋进水了,(i)之后就已经赚到1元了,步骤(ii)至(v)都算白干了,没有效率。
这道面试题在测试中回答利润是2元的肯定是面试失败者;
回答3元的更加不可思议,,因为连自己什么时候追加了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败;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属于脑袋进水的范畴。
我们现在来看,鸡在C手里,是他花11元买的,就是说现在鸡的成本又涨到11元了。如果一开始A就把当时在他手里成本还是8元的鸡以11元卖给C,同样可以达到现在的情况(鸡在C手里,成本是11元),就是说A原本能赚到3元的,现在只赚到1元,所以在整个过程中A其实是亏了2元的(就是说没有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利润,也是一种变相的亏损)。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再具体解释一下这2元亏在哪里了。
把ABC三人的收支情况列个表:
A 8支 9收 10支 11收
B N/A 9支 10收 N/A
C N/A N/A N/A? 11支
如果不执行上面的步骤(i)至(v),而是直接卖给C的话,则只有A的“8支11收”和C的“11支”(上表中蓝色部分)的交易发生,则其他的收支状况是多余的(上表中红色部分),就是这些多余的交易导致了A的亏损: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根本没有B参与其中(B应该收支平衡),但事实情况是B赚了1元(B 9支 10收),这1元就是A亏的;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A也没有必要从B那里把9元卖出去的东西再花10元买回来(A 9收 10支),这里亏的1元也得A自己埋单。由此就可以看出A是亏了2元。
有人会在一点上有疑问:如果没有步骤(i)至(v)的交易,鸡的成本也不会涨到11元,也就没有“应该赚3元”的概念了。
这种想法是错的,B和C在买A的鸡的时候,都不知道鸡原来的成本,他们认为出9元(B)和11元(C)买这只鸡是划算的,或者说就算他们知道鸡的成本,仍然愿意出此价钱购买。所以如果A直接找到C,就可以11元把鸡卖给他,C不会管A是多少钱买到这只鸡的,他只关心自己的出价,就像你看到称心的商品想买下来的时候会在乎商家净挣了多少钱么?你一定只是想“恩,这价钱我可以接受,买了吧”。所以说C会11元买这只鸡,和A之前与B的交易完全没有关系,是他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就算没有步骤(i)至(v),只要C买了这只鸡,鸡的成本就会涨到11元,就会出现“A应该赚3元”的情况。
这道题目貌似很简单,但也容易落入思维陷阱。先介绍正确的解法。
1。设买进为-,卖出为+
那么-8+9-10+11=2元。你的钱包多了2元啦。
2。本来你应该赚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间人”赚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你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一次买卖赚了1元所以+1,第二次买卖是关键,如果你认为确实折了1元,所以-1。此时鸡的成本已经被你认为是9元,(“9元的鸡,10元买了,岂不是赔了1元”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已经默认"鸡应该是9元的鸡而不是10元的鸡")最后当你11元卖出,必须是11-9=2元。这就是10不能被11减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虽然思考不同,但每种解法都从-8+9-10+11演化而来。
附
PS:错误观点一:1元利润
“8元买入,9元卖出”=1
“9元卖出,10元买进”=-1
“10元买进,11元卖出”=1
PS:错误观点二:0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
11块又卖了,赚了一块.
没倒贴也没赚!
ps:错误观点三:3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此时保本
11块又卖了,原来8块,岂不是赚了3块?
ps:错误观点四:6元利润
鸡的购入价格为8元,而最高可卖11元
也就是说此人一次交易应该可以最高攥到3元
这么说第一次交易就损失了2元利润
而他第二次交易的时候,以10元的价格进货
明显在进货阶段也损失了2元
所以此人两次交易应该攥得6元利润。
ps:几个观点都把从口袋里拿的刚刚赚的准备再次投资的1块钱算成亏了1元,但你别忘了鸡还在我手里,而且我卖了11元,也就是说我不仅收回了我的投资1元,而且还赚了1元,你怎么能说亏了1元呢。就算把投资的1元说成亏了1元,收回成本的时候你也应该+回来,于是+1(第一次交易)-1(追加投资)+1(收回成本)+1(利润)=2元。
总评:归根揭底,算错的原因都在于违法了会计学中最基本的准则--“有借必有贷”。通俗的说:买卖一 次算一次交易行为!买卖必相应。
“9元卖出,10元买进”!并不是一次交易行为,要不然“8元买入”和“11元卖出”没有上下也没有因果关系,不能对应。所以题中交易行为有2次。不能随便拆来拆去。即:
“8元买入, 9元卖出”=1
“10元买入,11元卖出”=1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把。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PS: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说明了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频繁的交易行为会增加交易成本”。当然交易成本始终都会存在,如何尽量减少这种现象是投资者和经理人考虑的事情。呵呵!另外为题中的人叫屈,如果知道11元能卖掉,还会卖给中间人吗。这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也是么有办法啊。有2句名言说得好!(其实是偶说的)
“世上一定有一个最适合我的新娘,但她在哪儿呢。”
“结婚是因为她可能适合我,离婚是因为她肯定不适合我。”满意请采纳。
一个人,花8元买只鸡,以9元卖出去。再花10元买回来、再以11元在卖出去。请问他赚了多钱??这道题
从数学角度来看,2次交易,一共卖掉2只鸡,一共赚了2元。从经济角度来看,鸡的最高价值11元,那个人第一次卖了9元,变相的亏损2元简单分析一下一个人,第一天,花8元从卖鸡人那买只鸡,9元卖出去(给B)。第二天,10元又从卖鸡人那买只鸡,11元卖出去(给C)。请问他赚了多钱? 2次交易,一共卖掉2只鸡,一共赚了2元。平均每次交易卖一只鸡,赚了一元,这就是数学上的赚一元。他的确赚了2元,但是花了双倍时间,效率低。 然后,经济学理解,鸡的最高价值11元,那个人第一次卖了9元,变相的亏损2元。经济学嘛,利益最大化,那个人没有赚到最高价值就等于亏损。(可以理解成2只鸡,原题中说同一只鸡只是想说明这款两只鸡价值相同)。 /iknow-pic.cdn.bcebos.com/e7cd7b899e510fb362a92e99d433c895d1430c0f"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e7cd7b899e510fb362a92e99d433c895d1430c0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7cd7b899e510fb362a92e99d433c895d1430c0f"/>扩展资料这是IBM(IT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面试时的题目。经测试,企业认为:回答利润是2元的是面试失败者。回答3元的,因为自己什么是追加成本都不知道,也是面试失败者。回答1元者,因为没有深入明白什么是经济学,也是面试失败者。所以最后回答-2元的人被雇佣了。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7%BB%8F%E6%B5%8E%E5%AD%A6"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经济学">百度百科-经济学
一个人花8元买只鸡.9元卖出去.10元买回来,11元在卖出去.请问他赚了多钱
从数学角度来看,2次交易,一共卖掉2只鸡,一共赚了2元。从经济角度来看,鸡的最高价值11元,那个人第一次卖了9元,变相的亏损2元简单分析一下一个人,第一天,花8元从卖鸡人那买只鸡,9元卖出去(给B)。第二天,10元又从卖鸡人那买只鸡,11元卖出去(给C)。请问他赚了多钱? 2次交易,一共卖掉2只鸡,一共赚了2元。平均每次交易卖一只鸡,赚了一元,这就是数学上的赚一元。他的确赚了2元,但是花了双倍时间,效率低。 然后,经济学理解,鸡的最高价值11元,那个人第一次卖了9元,变相的亏损2元。扩展资料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1.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2.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