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到用时方恨少

时间:2024-10-01 01:17:33编辑:莆田seo君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联是什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陆游写的一副楹联。后来有人把它编入《警世贤文》里的《勤奋篇》。

我觉得前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知晓度要远远高于后一句。

作为老三届初中生,书读得不多。因父亲早逝,我十六岁就进了工厂,成了一名印刷排版工。这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也不需要读很多书。

真正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走进百度知道后后,感到了自已的不足和文化底蕴的浅薄。在写作中,因知识匮乏而提笔词穷。



问哪一时刻会有这种感觉?说实话,不是哪一刻的问题,有时候差不多是无时无刻。就拿写百度知道来说吧,别人随手弄弄,就是推荐量十万百万的爆文,而我呢?也许绞尽脑汁弄出来的东西,能不能上万还要靠运气。


书到用时方恨少下联是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上一篇: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歌

下一篇:柳琴戏喝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