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时间:2024-09-30 00:23:07编辑:莆田seo君

《沉默的大多数》书摘

这本书真的是非常经典,看完过后,开启了很多看事情的新角度。每一篇文章的观点都有理有据,所谓人文、理性地看待问题,大抵如此。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当时我怀疑的不仅是说过亩产三十万斤粮、炸过精神原子弹的那个话语圈,而是一切话语圈子。

——《沉默的大多数【四】》




把幽默感去掉以后,从过去的岁月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沉默的大多数【五】》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皇帝做习题》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关于崇高》




老三届的遭遇是特别,但我看他们也是些寻常人。对黑人、少数民族、女人,都该做如是观。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为这个原则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论他的善恶是非。这不是尊重他,而是尊重“那人”,从最深的意义上说,更是尊重自己——所有的人毕竟属同一物种。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You are special,这句话只适于对爱人讲。

——《我看老三届》




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一个得分游戏不管多么引人入胜,总不能包容全部生活,包容艺术,何况它根本就没什么意思。假如我要写什么,我就根本不管它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决不从爱祖国谈起。

——《关于格调》




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个人尊严》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是让人敬重。

共鸣。我个人认为,享受自己的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性可以带来种种美好的感受,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源。而同性恋是同性恋者在这方面所有的一切。就我所知,医学没有办法把同性恋者改造成异性恋者——我猜这是因为性倾向和人的整个意识混为一体——所谓矫治,无非是剥夺他的性能力。假如此说属实,矫治就没什么道理。有的人渴慕异性,有些人渴慕同性,但大家对爱情的态度是一样的,歧视和嘲笑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迫害同性恋者最力者,或则不明事理,或则十分偏执——我指的是中世纪的某些天主教士和纳粹分子——中国历史上没有迫害同性恋的例子,这可能说明我们的祖先既明事理,又不十分偏执,这种好传统应该发扬光大。我认为社会应该给同性恋者一种保障,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举例来说,假如有一对同性恋者要结婚,我就看不出有什么不可以。

——《与同性恋有关的伦理问题》




一个坏蛋清楚的头脑中,真理的成分要比善良的糊涂人多一些。

——《掩卷之后》




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



——《工作与人生》


【读书】《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是2013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是著名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汇编了作者在1995年前后发表在《东方》《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读书》等杂志的作品。


王小波经历丰富,去云南山东下过乡,只上过初一,十二年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硕士求学,归国后相继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最出名的是第一篇《沉默的大多数》,讲的是关于话语圈的问题。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写道: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

小奥斯卡后来改变了他的决心,也长大了。王小波说,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生谨慎使他变得沉默的起因。

作者在读了一本书后,猛然醒悟到,沉默的大多数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王小波建议所有处在话语圈子里的朋友: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我虽然已获到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的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仇恨新奇,仇恨有趣?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了,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那些体验思想快乐的人,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虽然思想的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的,但当事人不该对此负责任。不知为什么有些人没来由的要别人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

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他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

现实中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在于思想,“夏虫不可与之语冰”,井水不犯河水固然是一种办法,“癞蛤蟆跳到脚背上——不咬人烦人”也可以忍受,怕只怕,就像萧伯纳说的“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便自命为科学。”那就黑白颠倒,一团乌烟瘴气了。

                  椰子树与平等

    本文中作者列举诸葛亮征服云南后砍去椰子树,以达到控制当地人目的的野史,引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广义的,不但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味。它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还有一种差异,是幸福能力的差异。比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性格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子起了争执,我们总说杀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些自古流传的话语就是上述现象最好的佐证吧。

                    皇帝做习题


举例一个皇帝学数学,不空想空谈。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逐渐的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

他讽刺有些大学问家,只是忽然想通了一个大道理,觉得自己都对,不同意自己的都是禽兽之类。比起浩然正气,我他更相信共同体验。由此也看出,他认为传统文化应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态度。

                  肚子里的战争

这篇文章最瘆人的是不懂医术的小青年们把人的肠子扒拉出来翻找盲肠,让我想起《活着》中富贵女儿难产时的情景,简直如出一辙。

杂文集共收录作品40篇,主要围绕思想文化的话题,记录自己的思考,笔锋犀利中有诙谐,玩笑里有嘲讽,批评中有强烈的爱国情。他清醒理性,旁征博引,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阅历和智慧大脑,嬉笑怒骂,直指愚昧落后、荒唐丑陋,发人深省。


读这本书,当然没有读小说的曲折有趣,需要慢读细品,圈点勾画,沉思联想。你会时而恍然大悟、拍案叫绝,时而蹙眉顿首、忧心忡忡。这里有理性的启蒙、人性的扣问、历史的反思、未来的憧憬。

只可惜,天妒英才,绝顶聪明的王小波,于1997年不幸病逝,年仅45岁,距离这本书中一些文章的写作时间仅隔一年多。我想,如果命运能够给予他更多的时日,他那颗智慧的头颅,不知还能够开掘出多少精神宝藏啊。


王小波作品《沉默的大多数》,应该怎么评价?

在我国的当代作家里,王小波应该是最有个性的一位了,无论是小说、散文、杂文还是写给妻子李银河的情书等,都无一例外受到了广泛的追捧。《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杂文集,书中汇集了王小波对于自己的过往经历以及世间事的一些感悟、评论与思考。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王小波作者本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通过作者幽默反讽的写作手法,我们也可以和王小波在思想上来一场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引发更多对生活、对社会、对周边人事物的思考。在《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杂文的开篇,他写道:“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别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沉默,不是一句话都不说,而是不说没有意义的废话,沉默是对于自我的要求,也是对于自我的负责,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想要的自己。这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王小波的幽默和讽刺,这不仅是看懂生活的睿智,更是重视智慧、寻求乐趣,保持独立与自由的体现。这些理想并不仅仅是文字中的口号,王小波也在身体力行为之不懈努力,让我们带着对王小波经历及思想的好奇,在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中与他对话,并从中学习,慢慢变成更加鲜活的自己,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人最迷人的地方,永远是充实的内心和丰富、有趣的灵魂,这是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是你为人处世的底色,内在丰盈了,人格也便立体了。早晚有一天,我们终将明白:思想才是一个人最有力的武器,充实内心远比哗众取宠重要得多。多看书,只有好处。

初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听说过一句话,是说在校大学生的,“男生不能不读王小波,女生不能不读周国平”。

但是我知道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大学毕业了,后悔大学没有多读一些书。于是便对女生应该读的周国平感兴趣。

可是还没等我开始读他的文字,就知道了周先生对医生的亵渎,本人学医,本人先生就是医生,一个我期待的作家这样玷污或者侮辱我所在的行业,我还拿什么大度之心去参透他说的话,写的字?

怒删周先生一切准备买的书籍,开始搜索男生应该读的王小波之书。

是的,我就是王小波指的沉默的大多数,我没有勇气,或者没有能力,去反驳周先生的话语和行为,所以我只能沉默。

世间没有完全平等之事,连夫子还说过妇女和小人的坏话。不平等可以,但是善恶在你心中。

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王小波说,话语有时会站在任性的反面上,假如完全相信它,就不会有人性。

所以,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读完本篇,最喜欢这句话:“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文字,已被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精益深明的说话方式所折服。看来我真的是选对了,不过品读王小波,还需默默的,慢慢的…


沉默的大多数表达什么?

沉默不等于没有主见,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要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认真反思,沉淀自己。在沉默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王小波出生的那个时代,是最热情的时代,也是最无知的时代,是最喧哗的时代,也是最沉默的时代。那个时代,一些很美好的东西被打碎在地上,很多人把心里的声音藏起来,和所有一起沉默着。评价:王小波写了许多关于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涉及面相当广,其中也不乏一些犀利有趣的观点,对于罗素更是孜孜不倦地引用,其中的一些观点抛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放到现在,也确实可圈可点,值得学习。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精神之旅的好书。很多内容可以忘记,但是作者王小波一直在提醒,请一件事情从多个角度,不要那么屈从于权威,保持精神上的自由,我有权保持沉默,但是我是自由的,我要保护好自己,我有自己的思维与信仰,你说我可以不听。

沉默的大多数

  古话说得好,沉默是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但有些沉默却并非本体的沉默,是迫于无奈,迫于压力,被迫而为,还有一些就是缺乏权力,他们也可以称之为弱势群体,这都是作者所描绘出来的和本身经历的。


  这沉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来源于权力,从古至今,权力都是一个通行证,你拥有绝对的权力,你的话语就如圣旨一样让别人奉行,有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发表言论,不会有人质疑,但没有权的人哪怕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也会受到抨击,所以,现在社会的现象不过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关自己的事情,就保持沉默吧,毕竟这也是在保护自己。

  当代教育的一个大问题,问题即沉默,课堂的大多数问题都是老师们的自问自答,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表言论,在生活中也不愿意发表言论,但在私底下却众说纷纭,还有古代的封建制度,也沿袭至今,毕竟,古代的老百姓甚少发表言论,印象深刻的便是清朝的文字狱,文人骚客的写诗填词也会引来杀身之祸,那么还会有什么人来发表言论呢,还有那文化大革命,刘少奇的平反不也是含冤而死之后才平反的么,这就让很多人心寒与保持沉默了。

  但实际上沉默也是一种力量,不是空洞的没有方向的沉默,而是一种有思考有韧性的沉默,话说的好不好不重要,做得好才是重要的,所以把说漂亮话的时间用来做实事身上会更好,而沉不沉摸,发不发表言论,最开始的还是要对别人尊重,尽管你有能力,但也不能高人一等,不要看低别人,这才是一个有着卓识的人,让人敬佩的人。

  比如大家看到脏的乱的东西,都喜欢绕开它,不是害怕它,而是怕沾染自己,所以还不如多一事少一事,所以,我们需要沉默的大多数,但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数!


上一篇:腊肠犬图片

下一篇:上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