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

时间:2024-09-21 22:07:05编辑:莆田seo君

《魔鬼经济学》| 听得懂的经济学

这段时间去市场买菜 ,听得小商小贩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哎,现在生意不好做了,只有不停的做点活动,搞点促销,争取多一些买主,薄利多销嘛,只有辛苦一点,累一点了。只要有生意就好。

我在现在这家服装公司做了十二年,眼看着公司的同样一家店铺从年业绩600多万,做到现在的只有300多万。从见到一个顾客一年可以在一家店消费30多万,一次性消费6万+眼睛都不眨一下;再到现这两年年消费只有不到20万,一次性消费2万时都点犹豫;我们有一家高端一点的店铺前几年卖单价在5、6万左右的貂,一个冬季要卖10来件,再看这两年,5、6万的几乎不卖,只能卖2、3万的只有几件。活动折扣从前几年的年平均折扣7折多,再到现在的不到6折,只业绩依旧不见上涨。一条街上的几家店铺,一家今天开始做了6折,隔壁立马就有人做5折。

于是越来越多的感叹,现在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现在的钱是越来越难挣了。

但是,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微商品牌的涌入了人们的生活,社群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做得风声水起,个人品牌的建立也做得越来越好,社会这究竟是怎么了呢?

看了《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终于了解了以上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原来这一切都是那只市场,那个经济的手在推动着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而我们大多数的普通人,只能看到上面的现象,感叹上面的现象,而学了经济学的人,则会知道为什么,这就是我们普通人与牛人大咖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史蒂芬·都伯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典型的䀲涩难懂的经济学论文,倒像是那种会让你熬夜去看的侦探小说,各种经济现象与案例之间的结合非常有趣,让你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高深。

书中从三个角度讲解了当下经济现象产生的原理,而所有 “驱动行为的动机都是利益”, 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动机在推动,有的可能比较明显,一眼就能让人看见,而有的,则可能比较隐蔽,普通人是看不出来的。

一、信息不对称的生意,是生意的根本

我们很多的企业或者生意能维持,大多都是由贩卖信息不对等来获得的。比如:姐姐是做粮食批发生意的,前几年市场上做的人相对比较少,而且需求方都找不到他们能找到的货源。而这两年,各种信息的透明化,一部分的需求方也主动去供货方找到了一部分的资源,所以他们这两年也觉得越来越难做的。我们有时聊天时也有说到,现在这种情形下,仅仅靠以前的打法已经不行了,需要新增一些其它的方式来维护当前的。

我们很多企业也都有如此的性质:比如房产中介,虽然买卖双方都知道中介会从中受益,但人家有人家的渠道,那些渠道是你不知道或者不擅长的,你不可能为了买一套房子而花太多的时间从头开始学习与你工作和生活豪不相干的知识,因此,你也只有交给中介去做。而如果你要想少吃亏,你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以至于别人不敢以为你啥都不懂,而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二、所有的营销行为为,除了金钱以外,还会抓住人们的心理:

不难发现,无论是是大街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好,还是网络中一上网就能看到的有声音,有图像的广告也好,各种广告无时不刻的充斥着我们大脑,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心理。这些广告,无非就是想推给我们之后,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而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要通过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来产生我们后续的消费行为。

让我们产生消费只是他们的表象,而如何通过广告效应触动我们心中的某一个点,从而引发我们的消费行为,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多学经济学,了解了其中的这些道理,自然我们会从我们真正的需求点出发,去决定要不要有相应的消费行为。

三、经济学运作背后的本质,是原始人性的驱动

学了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之后,我似乎对以前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前几年有关于看到有关人贩子贩卖小孩,导致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有的人用余生的时光都花在了找寻当年遗失的孩子身上。那一阵,网络上有好多关于谴责人贩子的声音,说他们不是人,应该出台法律让他们马上执行死刑。他们的背后,一是无法抵挡的利益诱惑,还有可能是有关于生存的境遇。当他们通过一两次的违法获得巨大的收益后,就再也回不去他们要通过艰苦劳动为获得生活需要的那种状态了。也或许,他们本身也是仅仅是为了解决一开始的生存问题,所以才铤而走险。一旦他们有了这样的动机,就有了什么人都能欺骗的勇气。

前两年一篇文章有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寒门再难出贵子。 为什么现在出更容易出成绩和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都是家庭条件不是最底层的家庭。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深深地知道,家庭环境和父母观念对于下一代教育的影响是何其重大。当然经历的不一样,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影响也会有着天壤之别。不是说绝对寒门不能出贵子,而是在当今的情形下,那些阶层出来的孩子要想与条件好的竞争,会加倍付出数不清的努力,或许好多人都坚持不到那一刻。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需要是懂得各方面知识的人,而经济学的原理则是能解释一切现象的根本。我们只有更加地懂得这些基本的原理,才能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和生活中看透表象的本质,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决策。


魔鬼经济学 读书笔记

史蒂芬.列维特——谁都有可能撒谎,但是数据不会。


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动机:人们怎样得到自己想要或者需要的东西,尤其是当其他人也想要或者需要某样东西的时候,

动机是一种督促人们做好事,少做坏事的方式。只要设计出适当的激励机制,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

W.C菲尔兹说过的那样:越有价值的事物越容易引发人们进行欺骗动机。

动机一般可以分为3种类型,经济动机,社会动机和道德动机。

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表面,根据提供者以及具体情景的不同,人们愿意为同样的产品或者服务支付不同的价格

美国内战结束后,原退出联邦的南方各州政府改组后再次加入联邦,白人重新控制了南方的立法机构,并通过了歧视黑人的法律,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198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一案是对该法律的一次重大考验。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联邦最高法院做出判决,维护路易斯安那州关于在铁路上对旅客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9人中有8人认为只要火车上为白人和黑人提供的设备是平等的,种族隔离就没什么不对。

交易的一方总是会比另一方拥有一些信息优势,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他们拥有一些你们所没有的信息;或者你会觉得他们整个操作过程非常复杂,即使掌握了必要的信息,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你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充满敬畏,根本不敢挑战他们的权威性。如果你的医生说你必须进行血管成型手术,即使当今一些医学研究表明血管形成手术根本不能防止心脏病,你也不会觉得医生是在利用信息优势来为自己的同事谋取暴利。

如果歧视某个群体已经变的不再那么流行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最不敏感的人群也会尽量使自己,至少在公共场合,给人留下为人公正的感觉,可这并不意味着歧视心理本身已经消失了,它只是说明那些有歧视心理的人会为自己的这种心理感到难堪而已。

提问的第一个技巧在于判断你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好问题,那些从来没有被提出过的问题未必是好问题,几个世纪以来,无数聪明人一直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许多问题之所以没有被提出来,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值得一提。

传统智慧:虽然没有切实证据证明,但却因为被光大精英和权威人士所传扬而成为社会共识的观点和信息。

换句话说,一个黑帮组织的运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个标准的资本家企业非常类似:要想获得高薪,你必须尽量做到高级别。虽然这些黑帮头目总是在宣扬自己的组织就像一个大家庭,但实际上帮派内部的收入分配跟美国公司中的资金分配并没有太大差别。

决定工作薪酬水平的四个要素是: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所让人产生的不快感,以及工作本身要求从业人员所付出的服务水平,当很多人愿意竞争同一份工作的时候,这份工作的报酬通常不会太高。

很多人愿意去忍受一份薪水很低的工作,大部分原因是在于,这份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俗称比较有前途。为了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愿意全心全意的长时间忍受薪资极低的工作。这一点,愿意在美国当毒贩的人和普通人一样。




这本书会用一个看似离谱的问题去揭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答案。读完此书,也觉得他确实没有辜负他的那个宣传语,真的是有点颠覆你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动机的理论,以及它后面所叙述的关于就是美国毒贩为什么和母亲住在这一章里面,关于毒贩的那个运作跟资本运作是一样的,那个理论我觉得很颠覆。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事实就是如此,其实大部分人愿意忍受极地的薪资待遇,的确是因为他们就是去赌那一个一点点成功的机会,把你觉得未来会有一个升迁的道路,会有前途。但是相比于毒贩来说,他们肯定也是有不一样的。比如说毒贩的机会要远远的小于正常的工作环境可以取得的成就。而且那个是非法的。

因为作者他是一个美国人,所以他的很多理论都是源自于美国社会,相对来说中国的社会可能完全不适用于这一套,因为中国的毒贩集团可能发展的不起来,中国的禁毒力度很大。

我完全理解他的理论,但是我觉得也完全理解就是两个国家之间理论上的差异。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有机会的话,可能会读第二次,尤其是后面的几张在读的时候或许是有点心急吧,读的时候后面的几张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触。还有就是正如他所说的,就是它的这个理论,就是让你对于专家话产生一定的质疑,对这个社会更加的去清晰明了的了解,信息差给专家所带来的优势。所以说我们正常的生活中也是要注意这些问题,永远都要保持一颗比较理智的心去看待这些事情吧。


上一篇:移动空调效果怎么样

下一篇:联通苹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