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ppt模板

时间:2024-09-16 21:15:11编辑:莆田seo君

题西林壁的解析

注释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雕刻作品:“题西林壁”诗意雕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从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求一份关于古希腊神话及其历史影响的PPT,5分钟演讲用,急需,一周内

一 古代观点概述  古希腊人对神话和历史并不明确地界定。在他们看来,神话即“古史”。神话塑造了一个洪荒初辟的创世时代;一个神人同乐的“黄金时代”;一个神人分离但仍交往密切的“英雄时代”;一个介于神人之间的高贵正直的“英雄种族”。历史时期的希腊人以“英雄”为先祖,以其非凡的业绩为“古史”。传承“古史”--神话是诗人和史家的共同责任。为了使神话更像“古史”,古希腊人有意无意地将神话历史化、合理化、世俗化;尽量减少神话中超自然的神异成分;使“英雄”的世界更接近现实的人的世界。希腊英雄神话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很具体;系统的谱系编排和神话的编年意识更增强了神话作为“古史”的可信性和历史感。公元前3世纪, 希腊作家欧赫墨罗斯将神话中的神祗也看作真实的历史人物,认为神是古昔的君主、伟人,因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而被后人缅怀,被神化为神。神话是乔装改扮的历史。欧氏的观点显然比神话和“古史”浑然不分的看法迈进了一大步。  在中世纪,欧赫墨罗斯主义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影响,因为基督教的神学家们正可利用这一学说证明古代异教诸神的虚妄性;而古典文化的爱好者们则希望从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中发现希腊古史的线索。神话或被看作伪装的历史,或被解释为道德哲理的隐喻,这一直是中世纪神话研究的主流。二 近代古典史家对神话的态度  从18世纪启蒙时代起,科学和理性精神逐渐主宰了古典史学的研究。冷静的史学家宁肯对古典神话的历史真实性持怀疑、批判和不可知论的态度。近代罗马史家B·G·尼布尔(1776-1831年)、G·L·刘易斯(1806-1863年)都对古罗马早期传说历史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并进行了批判和辨伪工作;T·蒙森(1817-1903 年)在编写古罗马史时干脆避开有争议的神话内容。(注:(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分册下卷,第209-210页;第4分册下卷,第671-672页。)对神话构建的希腊“古史”,英国著名的希腊史家G·格罗特(1794-1871 年)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拒绝把希腊神话当信史看待,认为“公元前776 年之前希腊的大量事件无论在历史和年代上都不能复原”,声称“在希腊传说的诗歌中列出年代的特定人物和事件,都不能认为属于真实历史的领域。”然而,格罗特并不否认神话反映史前希腊社会生活的价值。他说:“根据荷马的描写和提示,可以认为英雄时代的社会和生活方式一般说来是能够认识的”;古史诗“作为生活方式的图景却是充满教益的”;史诗作者不能称为历史家,但“作为当代社会的不自觉的解说者具有极大的价值”。(注:乔治·格罗特:《希腊史》(G. Grote, History of Greece),伦敦,1854年版, 第2卷,第47页,79页;第1卷序言,第14页;第2卷,第78 页。)  德国著名希腊史学家E·库斯特(1814-1896 年)对神话的态度与蒙森、格罗特形成对照。“蒙森写罗马史时抛弃神话;格罗特不承认希腊神话是历史证据;但库斯特却认为许多历史情况可以从传说中找到,这是因为,传说远非某一个人的捏造,而是整个民族的记忆。”(注:汤普森:《历史著作史》,第4分册下卷,第682-683页。)  格罗特的观点代表了19世纪中期史学界较正统和主流的看法,与当时的学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当时考古学和社会人类学刚刚起步;古爱琴文明的遗址尚未发掘;对原始社会组织、制度、风俗和文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比较语言学在复原古印欧语言和文化方面有所进展,但对史前希腊史的重建贡献甚微。史前希腊无历史文献可考,神话是其唯一的线索,史前时代仍是个神秘的“神话时代”。对于受过启蒙思想熏陶和科学训练的近代史学家,不加批判地接受神话构建的“古史”是理性所不容的;而分析批判的能力和手段又很有限;因而常常对传说的历史采取回避或简单否定的作法。神话和史前史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携手合作。历史家只有借鉴考古、语言、文化人类学、宗教和神话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对史前希腊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才有可能回答神话是否反映史实,多大程度上反映史实这类棘手问题。19世纪后半期,随着相关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希腊神话和史前研究也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三 爱琴考古和语言学的突破  考古和语言学的进展,使研究神话时代的历史成为可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古爱琴文明的遗址陆续被发现,一个早已被遗忘的上古青铜文明被考古家们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一个由考古实物和未释读的古文字构成的陌生世界,一个“没有释文的画册”。史学家们必须面对这个新现实,同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合作,利用传统的神话材料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共同填补画册的“释文”。  希腊史前考古的突破归功于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德国商人,业余考古家H·谢里曼(1822-1890年)。他自学成才,思想浪漫, 好古求敏,受正统史学观点束缚较少,对荷马史诗的历史基础深信不疑,达到迷信的程度。特洛伊战争传说在古希腊是被当作信史的,但到了近代,不仅传说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特洛伊古遗址的确切地点也被淡忘。谢里曼依靠英国学者F·卡尔沃特(1828-1908年, 曾任英国和美国驻达达尼尔海峡的外交领事)的具体帮助和先期研究成果,判定特洛伊遗址在小亚西北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希萨尔利克山丘下面:并从1871年开始发掘,三易寒暑,取得令世人震惊的成果。遗址下面相互迭压着九座古城。谢里曼迷信神话,认定荷马的特洛伊最古老,应埋在遗址底层:于是一味深挖,破坏了上面很多有价值的建筑文化层。在下数第二层(考古上的特洛伊Ⅲ),他发现了高大城墙、塔楼、宽街、宫殿、被火焚烧的瓦砾层以及著名的“普里阿摩斯王的宝藏”。他自信找到了神话中被希腊远征军攻占并焚毁的“普里阿摩斯城堡”,证明了荷马史诗的历史真实性。1876年,谢里曼以古希腊旅行家波桑尼阿斯的游记为指南,在残存的迈锡尼古城堡内寻找神话人物阿伽门农王及其随从的5座坟墓。 他果真发现了5座墓,并在墓内看到了戴金面具的阿伽门农王本人, 也证实了迈锡尼“多金”的说法并非神话虚构。1884-1885年,他与德国考古家窦波菲尔德共同发掘了神话中以“独眼巨人墙”著称的梯林斯古堡,为日后的进一步发掘打下基础。他还多次重返特洛伊遗址考察。1890年,谢里曼逝世,他平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实现发掘克里特“迷宫”的愿望。  1893-1894年,窦波菲尔德发掘特洛伊遗址南翼,发现了更雄伟的城墙和塔楼,更宽敞的屋宅和街道,还有大量美尼亚陶、迈锡尼风格陶、马骨和火焚的迹象。结论是:该建筑层属考古上的特洛伊Ⅵ,是青铜末年毁于希腊人战火的真正特洛伊城;谢里曼认定的特洛伊Ⅱ城早在特洛伊战争前千余年就已被焚毁。1932-1938年,W ·布勒根教授率美国考古队对遗址做了更细致的发掘,结果证明,特洛伊Ⅵ城毁于地震;在Ⅵ城基础上修复的Ⅶa城(按布勒根估计,约在1270-1240 年间)才是神话中被希腊人焚毁的真正特洛伊古城。布勒根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获得正统地位;但近10年来,窦波菲尔德的观点又开始回潮,Ⅵ城毁于战火的看法重新被认可。(注:有关特洛伊战争历史真相的几种不同解释,可参考米凯尔·伍德:《寻找特洛伊战争》( Michael Wood,InSearch of the Trojan War),伦敦,1985年版。)  自谢里曼发掘迈锡尼城堡墓圈A的5座竖井墓后,迈锡尼考古又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其间,希腊考古协会的斯塔马塔克斯、特桑塔斯、帕帕狄米特里欧、米伦那斯等和不列颠雅典学院的英国考古家瓦斯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迈锡尼城堡内的建筑布局基本搞清;对城外的9 座王室圆顶墓和平民公墓、住宅也作了发掘、考察和清理;最重要的当属城外墓圈B 的发掘,从中清理出24座竖井墓。梯林斯的发掘继谢里曼之后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至本世纪30年代。  随着古爱琴陶器的定年技术日趋可靠,谢里曼早年仓促乐观的结论被证明是错误的。竖井墓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6世纪;而传说的阿伽门农王,即使真有其人,也应是公元前13世纪的人物。谢里曼在坚井墓中看到的显然不是阿伽门农王本人,而是比阿伽门农早三四百年的迈锡尼时代早期的王公贵族们。考古揭示的迈锡尼是个强大富有、有着坚固城防和豪华宫室陵寝的大邦,这同迈锡尼称霸全希腊的神话记忆颇相吻合。考古证实迈锡尼存在先后两个墓葬时期(即所谓竖井墓时代和圆顶墓时代)和两个建筑时期,这同神话中迈锡尼曾先后由两个王族统治的说法大致契合。但若详加考证,则又矛盾百出。这说明:神话或许能反映历史变迁的梗概,却无法精确地复述历史,这是考古学给我们的启示。四、论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影响 希腊神话当中人性至上。以人为本是它最突出最与众不同的部分,在希腊神话中 每个神都有自己的私心,它和一般神话和宗教的不同,使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神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与人同一形象,同一性格,是人的最高典型和个性最大 的张扬放大。这是希腊宗教与其他宗教最本质的区别,神并未被抽离世俗人性,而是 人性的夸张与放大,这是一种人类自我对人性的肯定,使得整个希腊文明都带有人本 主义的色彩,即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出发点。人们认为其他生命体或者类生物 体都具有人类的情感,甚至具有自己的性格特质的一种观点。 希腊的神灵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比我们人更发达、更美。 1、希腊神话的特点: ⒈同形 ①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为他比 人更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男神之所以为男神,是因为 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点;女神之所以为女神,也是因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 点。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 ②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 非凡的毅力。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许多系统,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的传 说,忒修斯的传说,伊阿宋的传说等等。 ③19 世纪一位著名的美学家丹纳写了一本书叫《艺术哲学》,在这本书中他说: “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 之如神明。”因此,无论是希腊神话中的神明,还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 形体,甚至比人更像人。正是由于希腊诸神在肉体上具有楷模性、典范性的特点,所 以才被人们所崇尚。 ⒉同性 ①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他们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 十分鲜明。在希腊神话中神和人一样, 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甚至好嫉 妒。比如天后赫拉,爱虚荣, 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他们不同于人的地方就是他们 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智慧和法力。这反映了希腊人追求光明,酷爱现实生活,以人 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②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如天父宙斯就经常下界追 逐引诱凡间女子,而他的妻子赫拉则如同一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一样迫害她的情敌。 但神祗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长生不老,可随意变形,各具特殊本领和巨大威力,其 好恶态度对下界人类的生杀祸福起着决定作用。其中地位最显赫的神是居住在奥林匹 斯山上的十二个主神。2、希腊神话的影响: ⒈文艺创作的源泉。希腊神话故事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几乎成为 希腊乃至欧洲一切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素材。 它从传说进入歌咏, 从歌咏进入故事, 从故事进入戏剧,最后进入通行全希腊的史诗,而且还在罗马文化中生根落户。从此 以后,它为自身寻得了进入拉丁文和古德语的渠道,成为全欧洲的文化宝藏。今天, 欧美的戏剧、诗歌和其他的文化活动都在滔滔不绝流经于世的希腊神话中汲取新的营 养,成为文艺再创造的重要源泉。 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古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优美动人的 神话故事和曲折离奇的民间传说,为古奥运会的起源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有关古代 奥运会的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 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另一种传说与宙斯的儿子赫拉克勒斯有关。 ⒊建筑风格的影响。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 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希腊神殿莫属。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 加完美。呈现出希腊神殿建筑总的风格是庄重典雅,具有和谐、壮丽、崇高的美。这 些风格特点在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雕刻艺术、建筑风格在神话的背景下极度发 达。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还是集体主义时期都可见到希腊语汇的 再现。古罗马的建筑受古希腊建筑影响最深,罗马时期还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种混合柱 式,来源都取自于希腊柱式。 一座座古老的雕塑代表着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和人体美的典范;一个个经久不衰 的神话故事让我们入迷;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至今仍被我们尊为“大师”。时隔千年, 希腊的文化经过希腊化的时代,文艺复兴,乃至今日还对我们产生影响,在许多学科 领域,我们还在用希腊的语言来思考和交流,希腊始终是“美”、“和谐”的代名词;希 腊,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的字面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分析: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上一篇:神武拜师

下一篇:双十一天猫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