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女主是谁

时间:2024-08-23 11:03:29编辑:莆田seo君

大明风华中孙若微喜欢谁

  《大明风华》孙若微喜欢朱瞻基,虽然在一开始孙若微对朱瞻基没有动心,但在朱瞻基死去的时候,孙若微是哭得最伤心的那个人,而且孙若微和朱瞻基相伴了十年,朱瞻基死后,孙若微替朱瞻基教育好儿子,守护好大明的江山。   剧中,孙若微是靖难遗孤,后来她加入了这个组织,然后想要报仇,没想到却邂逅了朱瞻基。朱瞻基和孙若微是日久生情,在进入宫廷之后,孙若微知道了宫斗的险恶。   后来,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孙若微慢慢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知道朱瞻基是一个善良的人,后来她放弃了仇恨,最终嫁给了朱瞻基,两个人也一直在为天下的太平努力着。   孙若微和朱瞻基虽然没有相伴相守到最后,但两个人曾经也是爱得轰轰烈烈,而且孙若微还替朱瞻基生了一个儿子,这是两人爱情的结晶,朱瞻基死后,孙若微就为儿子和大明江山活着。

《大明风华》历史上的孙若微是怎么死的?

《大明风华》历史上的孙若微是突然去世的。孙若微原型孝恭孙皇后,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政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正月十二日,明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的徽号自此开始。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孙太后崩逝。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明宣宗合葬于景陵,祔太庙。电视剧结局明朝建文四年,朱棣率兵攻下帝都应天,御史大夫景清夫妻遭满门抄斩,两个女儿幸免于难,其中大女儿被救后流落江湖,化名孙若微伺机复仇,却阴差阳错邂逅了皇太孙朱瞻基,展开一段千古佳话。 孙若微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她原本是一个官家小姐,但因为家里被皇帝判了满门抄斩的罪刑,所以孙若微失去了亲人。后来孙若微被孙忠所救,她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原本孙若微被清正教操控,想让她嫁给汉王,以此引起朝廷纷争。但在因缘际会之下孙若微嫁入东宫,成为了朱瞻基的嫔妃,孙若微被朱瞻基的善良、温暖感动了,她决定放弃仇恨好好辅佐朱瞻基,让百姓能安稳度日。 孙若微在后宫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因为有朱瞻基的宠爱和信任,所以她一直都没有被打败,后来还成为了皇后,她成为了真正和朱瞻基并肩行走的人。 朱瞻基去世之后,孙若微扶持儿子朱祁镇上位,她先后历经五帝六朝,她用自己的智慧救王朝于危难之中,守护了天下百姓。 在结局中,朱瞻基英年早逝,孙若微独自扶持儿子朱祁镇上位,不过因为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所以孙若微只能让朱祁钰当皇帝。后来朱祁镇被救回,他又重新执政。孙若微一生历经坎坷,最终她放下了一切,寿终正寝。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山东省济南府邹平县=人,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生母,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皇后与明宣宗朱瞻基朝夕相处,感情很深。明宣宗即位之后,册封孙氏为贵妃。宣德三年,明宣宗废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朱祁镇继位为帝,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孙太后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化解了危机。景泰八年,明英宗复位,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九月,孙太后崩逝。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葬于景陵。扩展资料:孙皇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作为宣德朝的皇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帝的主要抚育人,清朝编明史多有诋毁。根据当时宣德帝年近三十尚无皇子、宫中上下都关注谁会生育第一个皇子,并且当时张太后依然在世。孙皇后当时只是贵妃,不可能做到一手遮天,佯装自己怀孕而控制真怀孕的宫女偷梁换柱的做法,在当时几乎不可能。首先,孙贵妃要先在十月之内瞒过皇帝,再得在分娩之日瞒过张太后,这两点十分难做到,而对毫无疑问地获得了皇帝专宠。并已生下女儿常德公主的孙贵妃来说,也不会置将来可能亲生的儿子的前途于不顾出此下策。况且关联此事之人众多,不可能将关联此事之人一一买通,所以,孙太后盗子之说不成立。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正在热播,我们看剧中的人物对比历史上的人物其实是有出入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1    一、自幼入宫,成为第一个拥有金宝的贵妃   她,是山东人,很小便容貌出众。说起来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县薄的女儿。小小县薄的女儿能够入宫选妃。是因为明朝对皇后的出身要求并不算高。她的母亲经常出入皇宫,再加上她从小样貌出众,所以十几岁就进了宫。不过当她最开始嫁给朱瞻基时,他已有正妻,而她只能成为一个嫔妃。   所以等到朱瞻基登上皇位时,她并没有成为皇后,而是成为贵妃。贵妃和皇后的明显差别,不仅仅是在称谓上,像贵妃在接受封册时没有金宝。但是因为朱瞻基对她情深义重,两个人也算是青梅竹马。所以他便向太后请旨,希望能够给孙若微金宝,最后太后也是允许了。在这之前,贵妃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孙若微的册封,也算是开了皇界的先河。从这里我们也便能够知晓,他心里有多么宠爱孙若微。    二、母凭子贵,顺利坐上皇后的位置   他登上皇位以后,一直都没有皇子诞生。皇后生了两个公主,孙贵妃也生了一个公主。后来,孙贵妃生了一个男孩,也算是朱瞻基的第一个皇子。他自然非常宠爱,在他心里,孙贵妃的地位肯定也是超过了当时的皇后。后来他便想让孙若微成为皇后,便多次想办法让胡皇后逊位。为了能够让孙贵妃成为皇后,他甚至把这件事情拿在朝堂上说。后来大臣们也认同了他的想法,毕竟皇后犯错好几次,最重要的是她多年都没有生下皇子。   按理说,孙贵妃的确应该成为皇后,毕竟历史上都是"母凭子贵"。本身她就受宠,再加上诞下皇子,她不做皇后谁做呢?所以胡皇后就从皇后的位置上下来,并且长年居住在长安宫中。而这边,孙贵妃顺利成为了孙皇后。不得不说,她这皇后的位置来得可真是顺利,可谓是运气好。从小的时候就生长得极好,后来又获得了皇帝的喜爱。不仅如此,她还为朱瞻基生了第一个皇子,实在是命好。    三、 主持大局,运用政治头脑保卫大明   当朱瞻基去世以后,她便成为了太后。不过她从来都不是一个傻白甜,而是一个有着政治头脑的太后。(电视剧情节权当娱乐)像她能够在深宫中待这么多年,这也说明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多少也会学一些手腕。在土木堡之战失败以后,当时的皇帝朱祁镇被抓,敌军更是狂妄自大,带着兵来到了北京城下。当时的明朝,也是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这个时候明朝没有皇帝,而孙太后选择站出来,和朱祁钰一起守护明朝。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2    1、被彭城夫人举荐进入宫中   孙太后,山东邹平人,父亲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孙忠。永乐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为自己的孙子宣宗朱瞻基选太孙妃。仁宗朱高炽的岳母彭城夫人原是永城人,孙忠作为永城县的地方官员,应该经常与其家打交道。不知道是孙忠从中行贿,还是她的女儿真的出众,总之被彭城夫人注意到了。在选妃的时候,彭城夫人便向朱棣推荐说,永城县主簿家中生有一位非常出众的女儿,很合适服侍皇太孙。朱棣于是采纳了她的意见,将孙太后选入宫中,放在仁宗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宫中养育。当时孙太后只有十余岁。   古代女人的出众无外乎长相与才能、德行。对孙太后来说,后两者不太确定,但至少其长相应该是极为美丽的,所以后来才能将朱瞻基吸引。能够摆脱皇室选妃的繁琐程序,直接走绿色通道进入宫中,且一开始就备受重视,孙太后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彭城夫人的举荐并非完全大公无私。孙太后被她举荐,算是她送入宫中的人,受了她的恩情。彭城夫人的举措既是为了以后有人在宫中帮衬其女儿,也是为了其家族能有个长久的依靠。    2、心狠手辣,为了当上皇后不择手段   孙太后入宫后,不久便作为妃嫔与太子妃胡氏即后来的胡皇后一同服侍宣宗朱瞻基。胡氏虽然被选为了太子妃,但其家世并不是特别高,也只是一个锦衣卫百户的女儿。她与孙太后两人家族背景相差无几。但是孙太后是仁宗皇后的母亲亲自送入宫中的,所以对于胡氏地位高其一等,心中其实多有不满。而因其出众的长相,又深得朱瞻基的宠幸。所以在面对太子妃胡氏时,便说了一些不符合礼仪和地位的话。于是,孙太后最终被罚,要求以更减一等的姿态对待太子妃。这让她心中更加不满。但也正因为这件事,朱瞻基觉得她受了委屈,对她更加宠幸,而对胡氏逐渐厌烦。   洪熙元年(1425)七月,朱瞻基登基。胡氏被封为皇后,孙氏也被封为皇贵妃。按照惯例,只有皇后才能有金宝、金册,贵妃以下只有金册,无金宝。但是宣宗宠幸孙氏,便向张太后为其请了金宝。而明朝贵妃有金宝的惯例自此开创。   胡氏是一个比较有才能,且有正气的皇后。对于宣宗作出的一些施政中不合适的决定,时常进谏、暗讽。这让宣宗皇帝很不高兴。当时胡皇后体弱多病,孙贵妃表面上佯装很亲热的样子,经常去看望她,但背地里却时常在宣宗面前诋毁她。   明朝很多文献中都记载,孙太后并非英宗的.亲生母亲,而是从其他宫人手中抱来的。后来清朝官修《明史》,虽然针对此事用了“或曰”二字,意为“有人说”,但总体上更倾向于此事为真。而此事的流传主要是通过宫人及众大臣口中传出。且此事的细节是,英宗的皇后钱氏在孙太后死后,将孙太后并非其生母的事告诉了英宗。如果说孙太后抱走孩子的事还算是隐秘的话,那钱皇后在孙太后死后与英宗的对话就不是那么隐秘了。而且这种事是发生在英宗复辟后。如果是在其复辟之前,可能还会对景泰皇帝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提供舆论支持。所以其实找不到其中任何的政治意图。而没有人因特殊意图推动流言传播,又是天子之事,这种事在大臣间是很难一直流传下去的。   不管孙太后的儿子是从何处来的,胡皇后却是一直没有儿子。等孙太后有了儿子后,便开始鼓动宣宗让他立自己为后。而宣宗对胡皇后也早已厌倦,所以便时常暗讽胡皇后主动退位。胡皇后也是心思玲珑之人,且自觉没有儿子对不起宣宗,便主动提出辞去皇后之位。其实按照历史上的传统及后来明朝的情况,没有儿子不一定就成了废除后位的原因。英宗的皇后钱皇后不就是没有儿子,却一直担任皇后之位吗?所以说,这本质上就是宣宗与孙氏的一场阴谋,却将过错归于胡皇后。   胡皇后几次上奏,宣宗也几次佯装拒绝。暗地里他却命大臣奏请立孙贵妃为皇后,最终于宣德三年(1428)三月将其敕封为皇后。胡皇后又多次上奏,称自己体弱多病,不适合主持繁重的祭祀,且又没有儿子,请求允许她搬出皇后所居宫殿。虽然宣宗没有明确的废除诏令,但实际上已经废除她的皇后之位。胡皇后便假托修道,搬到长安宫中居住。孙氏算是如愿以偿了。但此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孙太后其实算是达到了彭城夫人将其送入宫中的目的。但是仁宗皇后张氏却与她母亲的想法不一致。她非常喜欢胡氏的善良、识大体,虽然没法干预宣宗立后之事,但是她后来对胡氏一直非常照顾。每次遇有祭祀等重大场合,都会让胡氏做到孙氏位置之上。后来宣宗去世,更是将胡氏接入自己太皇太后的宫中居住。这让孙太后心中非常生气,又不敢爆发。   正统七年(1429),张氏去世,胡氏失去了靠山。在对张氏的祭祀大典中,孙太后便将其安排在众妃嫔中。后来,胡氏一方面哀悼太皇太后张氏,一方面悲叹自己的身世,一方面又出于以后无法自处的恐惧,不久便也去世了。孙太后让人以妃嫔之礼将其葬于金山,并为她取谥为静慈仙师。可见孙太后心中的恨。既不给她与宣宗合葬的机会,也不愿追加其皇后位号。   这其实已经超出了争宠的范畴。其实一开始孙太后就受到宣宗的宠幸,而她一直排斥胡氏,除了要得到皇后之位外,更多的还是发泄对她地位总高自己一等的嫉恨和不满。    3、缺乏政治智慧   土木之变后,英宗陷入瓦剌军中,而瓦剌军队也攻打到了北京城下。面对这样的情况,孙太后这样一个很精明的人,却做出了一个非常愚蠢的决定。她将郕王朱祁钰扶上了皇帝之位。   这一决定的直接结果便是将自己、英宗皇帝及其皇后、贵妃、太子都置于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先是,朱祁钰迟迟不愿接英宗回京,这其实有点借刀杀人的意图。他内心中其实希望瓦剌能够将英宗杀死,而自己不用背负杀兄的恶名。后来,接英宗回京后,又将其幽禁于南宫,并且严密把守。如果不是后来他病重,再过个几年,等他将朝中大臣再换一遍,多安插些亲信,英宗很可能就会意外死亡。而孙太后因其地位特殊,朱祁钰担心她与英宗里外勾结,所以对她也是严加防范。后来甚至曾几次陷入生命危险中。而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直接被废除,由朱祁钰自己的儿子替换。   按照当初她的想法,孙太后是想先将朱祁钰暂时立为皇帝,将英宗奉为太上皇,这样就可以降低英宗的身份价值,减少瓦剌对他的重视,从而将他放走。而等英宗回来后,再将皇位要回来。她的想法完全忽略了皇位对于一位皇子的诱惑;也忽略了朱祁钰在守备京师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自己的势力。她没想过,如果不是因为英宗有价值,可能早像王振一样死于乱军之中了。幸好的是,瓦剌对于明朝还是有所畏惧的,对于英宗也非常敬重,所以才没有出现悲剧。她同样没有想到的是,朱祁钰登基后,她已经无力再掌握权力。皇太后的权力其实是依靠皇帝权力而得来的,而朱祁钰并非她的儿子。这样,她就更不能将权力夺回了。   其实当时孙太后完全可以如当年的太皇太后张氏一样,直接让太子朱见深登基,在皇帝年幼时临朝听政。选用几位有力大臣辅政,多听取大臣的意见。按照她的能力,其实完全可以做到,且做的很好。即便是朱祁钰登基,也没有表现出太出色的执政能力,主要还是依靠王文、于谦等大臣。孙太后不见得就比朱祁钰做的要差。后来神宗皇帝初登基时也是采用了慈圣皇太后与张居正等大臣辅政的执政模式。    4、重视感情   说孙太后重视感情,可能很让人奇怪。因为前面还说她心狠手辣,后面怎么就重视感情了呢?人其实都是有多面性的,对敌人狠厉的人,不代表着对自己的亲人和恩人等就不可以柔情。   在孙太后的眼中,当时的胡皇后在入宫后便被她看成了敌人,所以才会那样对她。在朱祁钰登上皇位前,郕王夫妇与孙太后母子的关系其实都很不错,后者对前者多有照顾,而前者对后者也是时常入宫问安。这也是后来孙太后同意让郕王即位的原因之一。有一点被感情左右了的感觉。   孙太后非常重视自己的家人。她的父亲孙忠,宣德中被封为会昌伯,死后被赠为荣昌公。她的兄弟孙继宗继承伯爵,后来又因复辟之功晋升为侯。她的母亲一直活到九十岁,才安稳离世。而她的其他几个兄弟及其母亲的弟弟都被任以重官。孙太后的家人在英宗朝算是宠冠当时,这都是孙太后从中努力的结果。   而在朱祁钰在位的几年间,孙太后与钱皇后、周贵妃等人处境危险,多亏了朱祁钰的皇后汪氏从旁照拂,才得以免于危难。后来英宗南宫复辟,汪皇后之所以能够存留下来,多亏了孙太后的从中劝解。而孙太后与汪皇后之后便一直相处如家人。在其出宫时,为其举行家宴送行。并将宫中很多财宝送给汪皇后以为家用。而汪皇后一直存活至正德年间,中间便经常进宫,与孙太后叙话。   而英宗皇帝被孙太后一手带大,也同样承袭了她重情的这种性格。一同陪他长大的王振虽然仗着他的威势,胡作非为,甚至差点将他害死。但是他复位之后,仍然为王振立庙祭祀。孙太后在王振为乱时,没有阻止,应该与英宗有同样的心思。    结语   天顺六年(1462)九月,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的孙太后最终去世了,英宗为其尊上谥号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并将其与宣宗合葬于景陵。孙太后从一个县城小吏的女儿,历任皇太孙嫔妃、太子嫔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经历过宫斗、与蒙古的战争、尊崇至极、幽禁冷落、皇位废立、生死难关、兄弟相残、人情冷暖、宫廷政变等各种事情,一生可谓精彩之至。而她的性格也与她的人生一样复杂,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不同的评价。可以说她心狠手辣,也可以说她重情重义;可以说她精明能干,也可以说她缺乏智慧;可以说她懂得忍让,也可以说她锋芒毕露。   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3   当时孙皇后还很小,只有十岁,于是朱棣命儿媳(即宣宗的母亲)教养。没过多久,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成婚,然而正室却不是孙氏,而是胡善祥,“竟册立胡氏,而以孙氏为嫔”。为朱瞻基婚事做主的自然是朱棣,然而十一年之后,已经成为皇帝朱瞻基却不顾夫妻感情,打破明朝历史,将胡皇后废掉,改立孙氏为皇后!   俗话“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明宣宗与胡善祥已经成婚十余年,他为何会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呢?有人可能会说,明宣宗根本不喜欢胡善祥,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胡善祥为明宣宗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夫妻感情还是有的,只是有人在一直“挑拨离间”。   通过史料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那个人就是孙氏!明宣宗虽然也是一代明主,但比较喜欢玩,比如斗蟋蟀之类的。胡善祥经常规劝皇帝,这引起了宣宗的不满,“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而孙氏则不一样,她长得很漂亮,深得宣宗的宠爱。   明宣宗即位时,加封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的规矩,贵妃是有册无宝的,只有皇后才有册有宝。但是宣宗打破惯例,“敕尚宝制金宝如后,赐孙氏”。孙氏工于心计,处处迎合宣宗,打击胡善祥,最终导演了一出“盗子夺后”宫廷闹剧。   孙氏明白要想彻底击败胡善祥,自己必须要有皇子,于是她联合宫女、太监,“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当时是宣德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明宣宗以此为借口,召见朝廷重臣,提出打算废后的主张,“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   这些人不敢反对皇帝的意见,最后还帮皇帝出谋划策,让皇帝逼迫胡善祥 “主动”让出皇后的位置。宣德三年三月,胡善祥被迫出家,赐号静慈仙师,孙氏如愿以偿,成为皇后。但是宣宗的母亲张太后,依然很喜欢胡氏,“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   胡善祥没有任何错过,却被废掉,引起了天下舆论的轰动,“天下闻而怜之”。明宣宗也有些后悔,自解道:“此朕少年事。”张太后死后,胡善祥非常悲伤,一年后也因病去世。在讨论胡善祥丧礼规格时,杨士奇提出用皇后之礼安葬,但其他人说:“此非内庭(指孙皇后)意也”。最后居然只用嫔礼安葬胡善祥。   天顺六年,已经是太后的孙氏病死,钱皇后对明英宗说:“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明英宗也感到胡善祥很可怜,于是下诏追尊胡氏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且按照皇后的标准重修陵寝。反观宣宗孙皇后,工于心计,一直欺压胡氏,甚至在胡氏死后还要贬低她。

《大明风华》历史上真实的孙若微结局是什么?

《大明风华》历史上的孙若微结局是突然去世了。孙若微原型孝恭孙皇后,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政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正月十二日,明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的徽号自此开始。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孙太后崩逝。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明宣宗合葬于景陵,祔太庙。全剧剧情简介:明永乐元年,靖难之役,建文帝削发入山,行踪遂成千古之谜。建文旧臣,尽遭屠杀,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难,长女若微,被副将孙愚所救,次女蔓茵,为太子朱高炽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宫中,一在江湖,同时长大。十年之后,若微图谋刺杀朱棣,妹妹蔓茵嫁入宫中,若微在刺杀中,遭遇皇太孙朱瞻基,目睹了金陵城波云诡谲的政治叛乱,苍茫暮色中,曲折隐微的帝王心事,国家正在从乱象中恢复,平关外,迁首都,通运河,郑和下西洋,扬威海外,编撰《永乐大典》,盛世将成。最终若微决心放弃个人仇恨,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为天下人谋取最大的幸福和安宁,她历经了五帝六朝,以自己的气度和智慧,数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在历史洪流中,孤身一人,溯流而上,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

上一篇:色戒3电影

下一篇:耀眼的你啊分集剧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