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谁?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1、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2、王昭君王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人,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3、貂蝉貂蝉,甘肃临洮人,貂蝉的生活年代约在东汉末年,出生年月均不可考。貂蝉的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的故事当中,最后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形象。4、杨玉环杨玉环,名玉环,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坡驿死于乱军中。扩展资料:古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1、脸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子脸。此外“满月”也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标准的脸型。面如满月,指脸盘圆圆的、白白的,像满月一样,相貌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2、眼睛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标准既侧重于神韵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比喻。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俗称“明眸流盼”。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荡,这当然会被列为美女的一条标准。3、唇齿嘴唇的审美标准是其色要红润、有光泽、其形要小巧。因此有了“朱唇皓齿”之说,顾名思义,朱唇便是红唇,皓齿便是雪白的牙齿。红唇彰显牙齿的洁白,雪白的牙齿又衬托樱口朱唇,正是相得益彰。4、发乌发蝉鬓:“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头的薄如蝉翼的头发。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5、足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俗称“三寸金莲”也就是小脚。所以,古人的选美,首先就是比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有谁?
我国民间有四大美人之说,俗话说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们是指春秋时期的越国人西施,西汉元帝时的王昭君,三国时期的貂蝉和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无论从历史还是传说上说,这四个人都是权力中心的人物。所以,相貌自不必说,一定是倾国倾城之色。相传西施有沉鱼之容,说的是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都惊艳西施的美丽,纷纷自惭形秽地沉到水底,不敢与之见面。其实,沉鱼落雁本身就是一个成语,通常认为出自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成语的真正出处是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其中有“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这样的句子。落雁说的是王昭君的故事,相传昭君出塞别故乡而北行,难掩心中悲苦的情感。在马上弹起琵琶,皆忧伤离别之曲。南飞大雁听到琴声,又看到了弹琴的美丽女子,竟然忘记了煽动翅膀,从空中跌落。从此,王昭君就被人誉为“落雁”,是绝色美人。闭月说的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她是一个小说中杜撰的人物。当然,民间传说中说她原名叫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说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名杜秀娘,即是貂蝉的原型。此人为了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甘愿献身于董卓和吕布,完成了连环计。相传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有浮云遮月。这件事正好被王允看到,他为了给貂蝉造势,于是逢人就讲我的女儿比月亮更美,月亮见到貂蝉之后,羞愧地躲进了云彩后面。从此,貂蝉就被人们称为“闭月”!羞花指的是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相传杨玉环入宫,见不到皇上,于是闷闷不乐。一天她在宫苑之中赏花,无意碰到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刻卷曲了起来。宫女们开始相传,说因为杨玉环的美貌,花草都自愧不如,羞得抬不起头来。无论因为什么,杨玉环后被封为贵妃,而且,“羞花”就成了她的代名词。从这四个传说中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无论民间传说是什么样的,但是这四个人确定是千古美人。不是美人,就不会卷入权力中心,也不会成为能够左右历史的人物。西施,名夷光,春秋末年越国人,又称西子。她天生丽质,为了报国,她忍辱负重,以身事吴王夫差,后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惑乱吴宫,助越王勾践复国。相传越国灭吴之后,勾践的夫人叫人把石头绑在西施身上,沉入了大江。《墨子·亲士》篇中曾提到:“是故比干之一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里“西施之沈”的意思是说西施之所以被沉江,是因为她的美貌。这里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逸篇》中有记载,“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