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m35钢盔

时间:2024-08-22 08:53:01编辑:莆田seo君

德军一战就有这种头盔了?

是有,但是上面的迷彩不太正确……德军于影视作品中,在一战时期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尖顶盔(Pickelhaube)’,正式名称为普鲁士军盔,但这种装饰远胜于实战用途的头盔仅仅是皮革加少量金属(如铜皮、铸模铅锡)制作完成的,只是由于其外形华美,甚至影响到了英俄在内的多个国家。然而由于一战开始(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皮革制作的尖顶盔根本无法防御伤害的真相被血淋淋的摆在各国军队高层之中。当时的法国,配发的就是那个如今法警都还带着的凯皮帽(Kepi cap)……因此,英国人改用了布洛迪式钢盔(Brodie helmet),后也曾一度成为加、澳等殖民地国家军/警的标准。而法国人则装备了著名的阿德里安头盔(M15 Adrian helmet),由于其防撞击能力相对杰出,所以此后逐渐演变为消防员帽……德国自然不肯落于人后,自1916年开始,陆续推出了M16/17/18头盔,并且极为狂热的建立了准军事主义组织‘钢盔党(Stahlhelm)’,这有点类似于美国的长枪协会……辨认德军一战头盔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头盔侧面的圆孔,如图:至于迷彩颜色,印象中关于头盔部分的迷彩并未大量出现在一战任何一个国家,也远比今日迷彩更看似可笑,如图,这是目前被保留在法国军事博物馆的一顶具有迷彩效果的M16钢盔:不过看截图,这应该是电影《空战英豪》(Flyboys),鉴于它是一部战争剧情影片,且对喜剧效果需求不似《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那样强烈,所以我觉得这种迷彩还是较为贴切的。

二战苏德头盔测试对比

二战苏德头盔测试对比将敌我双方武器装备进行比较不但是士兵们的消遣,也是军官乐此不疲的事儿。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也对缴获的德军装备进行了彻底的测试和研究。虽然大家总是关注坦克、飞机、枪支等吸引眼球的战斗武器。单兵装备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元素,各国也对其进行了各种实验,那么问题来了,谁家的头盔更好?红军军需委员会在1943年2月给出了答案。苏德战争期间两国的钢盔1936年,苏联红军装备了SSh-36钢盔,这也是红军第一款自研列装的钢盔,他们还在用法国的那批亚德里安盔。SSh-36长得和德盔有些类似,尤其是侧边裙线像极了一战时期的德国M16。但这批钢盔的材质非常差,而且加工复杂,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时已经全面停产。相对SSh-36,SSh-39更为普遍。其中主要简化了外形以便于加工生产。很快苏联人发现,39的内衬设计不合理。士兵带着毛帽的时候无法穿戴钢盔,而专门为Ssh-39设计的毛帽又薄,不够保暖,因此在40年12月,他们修改了其内衬以及铆钉的固定方式,这批被称之为Ssh-40。德军在二战之前装备的是M35钢盔,镍铬钢(不锈钢)材质,这批的品质是不错的。到1940年,德军简化了些许工艺,比方说通风孔从独立件直接变成了冲压孔,材料也变成了锰钢。而到1942年,德国人连给头盔用锰钢都舍不得了,只是普通钢,而且头盔裙边也只是简单打磨处理而不是包边,这批M42在苏德战争后期最为普遍。反观苏联这边,虽然前后调整过钢材稀有元素的配比,但总归到底还是以镍铬钢为主。总归到底还是得经过防弹测试才行。1943年1月,国防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钢盔试验小组,测试了SSh-40盔以及缴获的德国盔,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标明是那个版本的德盔。他们分别用了三种钢盔,分别是德盔、采用36SGN钢的Ssh-40、采用36SG钢(比36SGN钢的含镍量少)的Ssh-40。百分比代表在该距离上挡住子弹的概率。很明显发现,两款苏联盔都在90%左右,而德盔则只有60%概率。联人认为德盔的设计有问题。无论是正面、侧面还是后面,头盔弱点区域太多。而从外形上来看,德盔的垂直面较大(和坦克一个路数),而另一方面就是材料了。不过这篇文章中没给出他们缴获的具体是哪种德盔,但德盔壁厚一般都是比苏盔厚0.1-0.2mm,但测试成绩那么惨淡,也从侧面印证了Ssh-40无论在造型还是钢材上都是比较成功的。最遗憾的是没给出德盔具体型号,但从这个德盔上边通气孔看起来是单独件、裙边还是包边而非打磨来看,这款大概率是M35盔,也就是品质最好的那批。

二战德军钢盔帽徽

二战的德军有党卫军和国防军之分,其中党卫军和国防军中又各有各种不同的兵种建制。例如党卫军中,有像是希特勒旗队,帝国师,骷髅师,希特勒青年师等一类的王牌装甲师,也有像是北欧师,欧根亲王师一类的海外志愿兵师,北方师一类的山地师,每一个师都有各自的军徽,每一军种之间的标志也不同,也就导致头盔上徽章的不同。

二战德军头盔

二战中德军钢盔最好

德国的工业制造水平是世界公认的,M35头盔除了在防护性能方面突出外,它还能为战士头部后侧枕骨和头部两侧提供了很好的防护,这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新意的创举。现在很多国家的军队基本上沿用了二战德国头盔的设计,如经常在电视中露脸的美国士兵,可以很明显的看见头盔的护耳部分、现在中国的新式凯夫拉头盔在设计上也有明显的M35式的特征、其实这就是德国二战时头盔的经典设计。 德军钢盔共有4个型号,分别为M35,M40,M42和伞兵盔。
其中最好的无论是对炮弹破片、流弹的防护是最好,后期生产的三个型号为了节约成本使用的材料都很便宜。例如用帆布做内衬。M35钢盔使用牛皮做做内衬,金属衬圈根据不同时期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1935~1939年间用铝制成的,上面配有四方形直角连接环,在其外层的左侧还压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等信息;另一种则是在1940~1945年间用镀锌的金属板制成的,可以起到防锈防腐蚀的效果,其与下颚皮带的连接处还增加了附加金属板,连接环也变成了四方形圆角环。钢盔内部的皮革衬垫是用皮质柔软坚固羊皮或牛皮制成的,形状为八个连在一起的“手指”,中央为圆形。八个“手指尖”分别用棉线穿连在一起,以方便佩带者自行调节松紧度。衬垫上的每个“手指”上都有5个气孔,个别衬垫上还会印有阿拉伯数字来显示头围号码。另外,用来连接皮革衬垫和金属衬圈的是三枚带铝制平头的开脚铆钉,除了在30年代中期是用黄铜镀锌外,到战争结束之前都使用的是钢铁镀锌材料,也是出于防锈蚀的意图。最后介绍下钢盔的皮带。M35型钢盔的皮带是用结实耐磨的皮革制成,其上多被浸染成黑色或棕色,共13个扣眼。原品皮带上通常都印有生产厂商的名字、生产日期和其它标记。
M35型钢盔的制造工艺是在阿尔贝特"施佩尔掌管军备生产后才得到的改进和细化。在1943年以前,M35型和后期的M40型钢盔还是一直在使用一战时老式的制造工序。在后来的M42型的制造过程中,便开始对其边缘和透气孔进行了技术改良,基本与当今的“热压” 制造技术相仿。整个M35型钢盔的制造工序中,首先是将一张金属薄板经过多次机械模具冲压后,然后将成形后的钢盔边缘进行卷轧,使其光滑柔和。随后,工人将半成品的钢盔放入一个大型的工业烘烤箱中进行一系列的热处理将其恢复金属的硬度。紧接着,工人们就将进行上漆工作,多数钢盔在涂完油漆后还要回到炉中烘烤以增强漆层的附着力。最后就是对钢盔的装配和存放工作了。他们会将钢盔倒置在衬布上安装内衬,并贴上不同兵种的盔徽。M35采用了新的LINER(内盔)来减少佩戴时头部的疲 劳。事实证明,M35新的内盔比一战时的头盔佩戴更舒适。


上一篇:请请播放小猪佩奇

下一篇:电影天堂城市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