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有什么特点?
莆仙戏【概述】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x0d【起源】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x0d【历史】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x0d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x0d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一《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x0d【艺术特点】\x0d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x0d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x0d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x0d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x0d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x0d【角色】莆仙戏的行旦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莆田戏剧有哪些
1、《乞丐与千金》,作者:杨丽花。
2、《草鞋状元郎》,作者:林献彰。
3、《烟花女与状元郎》,作者:王菲。
4、《红尘奇英》,作者:罗灿然。
5、《龙驭天下》,作者:陆萍。
6、《薛平贵出世》,作者:顾辉雄。
7、《啼笑因缘》,作者:黄蜀芹。
8、《清风亭》,作者:朱赵伟。
9、《三看御妹刘金定》,作者:李萍倩。
10、《十五贯》,作者:熊伟。
莆仙戏剧目有
莆仙戏历史悠久,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以下莆仙戏按音序排名:
莆仙戏《阿溜过臼头关》
莆仙戏《白蛇传》
莆仙戏《白玉锁》
莆仙戏《百花亭》
莆仙戏《半子有靠》
莆仙戏《包公出世》
莆仙戏《包公卖三铡》
莆仙戏《薄命何来》
莆仙戏《彩楼记》
莆仙戏《长命锁传奇》
莆仙戏《嫦娥奔月》
莆仙戏《陈经邦吃麦煎》
莆仙戏《春草闯堂》
莆仙戏《春风秋雨》
莆仙戏《春花秋月》
莆仙戏《春江月》
莆仙戏《搭渡》
莆仙戏《打金枝》
莆仙戏《狄青智取珍珠旗》
莆仙戏《东汉魂》
莆仙戏《二度梅》
莆仙戏《二度新郎》
莆仙戏《访友》
莆仙戏《飞天白金龙》
莆仙戏《风流太后》
莆仙戏《风雪配》
莆仙戏《疯子状元》
莆仙戏《夫妻恨》
莆仙戏《驸马充军》
莆仙戏《公主出天花》
莆仙戏《公主夺印》
莆仙戏《瓜老种瓜》
莆仙戏《观音出世》
莆仙戏《韩贞姬》
莆仙戏《汉宫冷月》
莆仙戏《好事多磨》
莆仙戏《红梅斗雪》
莆仙戏《红颜潘金莲》
莆仙戏《洪白夫人》
莆仙戏《洪瑞三娘》
莆仙戏《花烛之夜》
莆仙戏《皇帝游莆田》
莆仙戏《皇宫姐妹仇》
莆仙戏《皇师帝友》
莆仙戏《皇叔游街》
莆仙戏《黄金梦》
莆仙戏《慧姑敬嫂》
莆仙戏《火烧少林寺》
莆仙戏《江上行》
莆仙戏《将门胭脂虎》
莆仙戏《焦赞招亲》
莆仙戏《戒赌》
莆仙戏《金兰曲》
莆仙戏《金瓶奇缘》
莆仙戏《晋州风雷》
莆仙戏《孔安祝寿》
莆仙戏《狸猫换太子》
莆仙戏《留下拐杖》
莆仙戏《龙凤西飞》
莆仙戏《妈祖出世》
莆仙戏《卖儿孝母》
莆仙戏《卖鸡买鸡》
莆仙戏《孟姜女》
莆仙戏《孟丽君》
莆仙戏《米烂思妻》
莆仙戏《明宫风情》
莆仙戏《母子泪》
莆仙戏《蟠桃会》
莆仙戏《破镜重圆》
莆仙戏《七奶奶进京》
莆仙戏《千金嫁丐》
莆仙戏《千里送》
莆仙戏《乾佑山天书》
莆仙戏《巧团圆》
莆仙戏《秦香莲》
莆仙戏《清风亭》
莆仙戏《情仇录》
莆仙戏《秋风辞》
莆仙戏《三打陶三春》
莆仙戏《三斗恶贼》
莆仙戏《三姐妹拜寿》
莆仙戏《三请樊梨花》
莆仙戏《三日县令》
莆仙戏《扫纱窗》
莆仙戏《杀贡鹤》
莆仙戏《深宫刺客》
莆仙戏《十岁中状元》
莆仙戏《十五贯》
莆仙戏《双娇公主》
莆仙戏《双珠图》
莆仙戏《双凤求凰》
莆仙戏《逃婚记》
莆仙戏《同亭避雨》
莆仙戏《铜锤逼宫》
莆仙戏《投桃报李》
莆仙戏《土筛记》
莆仙戏《团圆之后》
莆仙戏《王十朋苦妻》
莆仙戏《王爷与乞丐》
莆仙戏《五子争父》
莆仙戏《小五哥嫁妹》
莆仙戏《小五哥嫁妻》
莆仙戏《刑部审妻》
莆仙戏《徐刚回朝》
莆仙戏《血光剑影》
莆仙戏《血书惊梦》
莆仙戏《巡按下水牢》
莆仙戏《杨继业招亲》
莆仙戏《杨柳恨》
莆仙戏《杨乃武与小白菜》
莆仙戏《叶李娘》
莆仙戏《一日嫁二夫》
莆仙戏《玉蜻蜓》
莆仙戏《玉堂春》
莆仙戏《御街地保》
莆仙戏《御扇风波》
莆仙戏《元帅审皇帝》
莆仙戏《宰相娶妻》
莆仙戏《斩郑恩》
莆仙戏《张三姐下凡》
莆仙戏《张四姐下凡》
莆仙戏《招贤记》
莆仙戏《真假附马》
莆仙戏《真假公主》
莆仙戏《真假国舅》
莆仙戏《真假女婿》
莆仙戏《争帅风波》
莆仙戏《智破玉兰关》
莆仙戏《猪八戒出世》
莆仙戏《状元不登第》
莆仙戏《状元出涵江》
莆仙戏《状元扫街》
莆仙戏《状元与乞丐》
莆仙戏《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一九六0年,莆仙戏《团圆之后》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电影艺术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电影形式记录的莆仙戏。
1961年8月7日梅兰芳给《莆仙戏传统科介》作者黄文狄一封信,赞扬“记述精详,附有各种图解,尤能说明传统技术特点”;并题词:“莆仙科介,传统芬芳。有图有解,新见发扬。斯编荟萃,生旦净丑。形态不同,风神富有。后生苦学,高峰能到。党培养下,勿忘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