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发展史有哪些?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电脑发展史是什么?
具体介绍如下。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 ENIAC PC机 耗资 100万美圆 600美圆 重量 30吨 10kg 占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电子器件 1.9万只电子管 100块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 5000次/秒 500万次/秒 二、计算机发展历史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 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 2、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3、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 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 ) 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三、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从1953年开始研究,到1958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 在1982年我国研制出了运算速度1亿次的银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机。 计算机的历史。 《计算机史话》记录了人类文明史中最为精彩、最为辉煌的一段。涉及从1936年至2006年这70年间数字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创新人物。重大事件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研制、硬件创新、软件开发、应用领域开拓、理论研究和企业发展等;创新人物将紧密结合事件,较完整地介绍他们的教育背景、创新追求、研究成果以及对计算机科技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影响。
电脑的发展史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出现于5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速度很快。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计算机数量很少,价格很昂贵。早期的所谓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这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机联机系统,也被称为终端―计算机网络或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硬件价格的下降,一个部门或一个大公司常常拥有多台计算机系统,这些计算机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点,它们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于是出现了一种以传输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用通信线路将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群,这就是计算机网络的低级形式,被称为计算机通信网络。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用户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计算机之间能传输信息,还希望共享网内计算机的资源或调用网内的几个计算机系统共同完成某项工作。这种以共享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使得用户使用网络中的资源就像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一样方便,这种网络就是所谓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简称计算机网络。 正如大多数计算机技术一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其他许多技术的发展,其中有的个重要的技术,一个是低成本的计算机硬件,另一个是管理硬件的计算机软件。反过来,其他技术也依赖计算机网络以提高生产率,实现软件、硬件资源的共享。这种相互依赖性正是促进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计算机的网络发展史可以看出,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现在―般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1970年,美国信息处理学会联合会从共享资源角度出发,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连接起来,并各自具备独立功熊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这里的计算机可以是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等
电脑发展史
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73445.html 电脑的发展历史 1. 电脑的英文名称为 Computer,直译的意思是计算机. 电脑由早期的机械式电脑发展到现在所使用的个人电脑,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早的计算机得追溯到西元 1942年由法国数学加巴斯卡所发明的巴斯卡机,这台机器是由许多的齿轮与杠杆所组成的. 一般我们对电脑世代的分类是以制造电脑所使用的元件不同来划分,共分为四个世代: 第一代(西元1946年~西元1958年):使用真空管制造. 第二代(西元1959年~西元1964年):使用电晶体制造. 第三代(西元1965年~西元1970年):使用积体电路制造. 第四代(西元1970年~) :使用超大型积体电路制造. 第一代电脑:真空管时代:使用真空管为材料以打孔卡片作为外部储存媒体以磁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程式语言为机器语言及组合语言 第二代电脑:电晶体时代使用电晶体为材料开始使用磁带磁碟的发明以磁蕊作为内部储存媒体硬体的模组化高阶语言的出现 第三代电脑:积体电路的时代使用积体电路向上相容的概念作业系统的出现 软体的快速发展 迷你电脑的出现 第四代电脑:超大型积体电路的时代微处理机的出现以半导体作为内部储存媒体微电脑的流行套装软体的发展 资料转载於: http://mail.csjh.tpc.edu.tw/a90/a90021/www/pcl.htm 2. 电脑的发展 1. 电子计算机的定义及特性 A 电子计算机(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 a. 简称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 b. 包含了输入,输出,控制,记忆及运算逻辑等单元. c. 计算机与计算器(Calculator)的差异 项目 计算器 计算机(电脑) 运算能力 简单的数值运算 复杂的数值与非数值运算 储存能力 没有或很少 有很大的储存空间 显示能力 仅能在有限的小萤幕内显示 可在高解析的萤幕画面显示 操作方式 人工逐一输入 可内存程式,由电脑来自动产生结果 其他功能 没有或很少 功能多且完整 B. 电脑的特性 a. 快:处理速度快. b. 准:精准度及正确性高. c. 大:储存容量大. d. 可减轻人力,降低作业成本. e. 能提供资料保护之安全措施. C. 电脑的限制 a. 只有正确的资料输入,才有正确的结果输出(GIGO). b. 问题必须量化. c. 计算机非万能:人类必须提出解决方法,并将其程式化,电脑才能处理. 2. 电脑的发展史及趋势 A. 美国社会学家杜佛勒,将人类社会的变迁形容成「波」: 第一波是农业革命,第二波是工业革命,第三波是资讯革命.
电脑的发展历史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