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图片_天宫一号的图片

时间:2024-07-04 02:24:30编辑:莆田seo君

孙晨手机勒,神舟九号的图片和天宫一号的图片共40张,其中参公也好的

孙晨收集到了有关嫦娥三号和玉兔号月球车的相关图片共40张,其中嫦娥三号图片的数量是玉兔号月球车图片的1.5倍。两种图片各有多少张

天宫一号光学图像是怎么拍的

  西安光机所研制设备再次助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多台箭载、船载摄像机成功获取“天宫一号”发射过程画面   9月29日21时16分,寄托着中华民族无限憧憬的“天宫一号”空间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空间站时代。西安光机所继神舟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二号月球探测卫星之后再次助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多台箭载、船载摄像机也随之升空,成功获取到“天宫一号”发射过程中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整流罩分离、星箭分离、太阳能电池板展开等画面。   “天宫一号”是我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目标飞行器,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我国随后将相继发射神舟八、九、十号飞船,分别进行无人和有人参与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最终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建成载人空间站。   此次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在轨运行两年,在轨期间将实现与“神舟八号”运输飞船的对接。为配合此次飞行任务,西安光机所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研制了多个配套光电产品,包括四台箭载摄像机、两台舱外摄像机以及若干舱内摄像机镜头。   箭载摄像装置   此次负责“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为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火箭发射、飞行状态的监测,火箭上安装了四台遥测系统摄像装置,随火箭一起飞行,对火箭发射时的各个关键动作进行监测,共分为三种。   第一种安装于火箭二级上端外壁,用于观测助推器分离、一二级火箭分离。该产品曾在“神舟六号”任务中,拍摄到清晰、完整的火箭从发射架起飞到穿过云层进入高空的宝贵画面。   第二种其中一台位于火箭整流罩内支架,用于观测整流罩分离、星箭分离等,该产品曾在“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任务中拍摄到火箭进入轨道后与飞船分离的精彩画面;另外一台位于火箭二级尾段内壁,用于观测二级火箭的主发动机点火过程、姿态控制游机的工作过程及一二级火箭分离过程,该产品曾在“神舟七号”任务中拍摄到主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影像。   第三种是红外摄像装置,安装于火箭二级后短壳,用于监视火箭飞行过程中发动机及周围管道的温度场分布。   舱外摄像装置   除了箭载摄像装置外,西安光机所新研制了两种舱外摄像装置,安装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外。   舱外固定摄像机,安装于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外,能够在真空、高低温、空间辐照等恶劣环境中工作,可实时、清晰地获取舱外的图像,主要用于拍摄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运输飞船的对接动作。   太阳翼摄像机,安装于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外,工作环境与舱外固定摄像机相同,主要用于拍摄目标飞行器太阳翼电池板在轨的展开、转动等工作情况。   舱内摄像机镜头,用于与CCD成像组件配合装配成摄像机,安装于目标飞行器舱内,监视舱内设备工作情况。(飞行器室提供)

天宫一号资料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目录   简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历程   发射背景   结构资源舱   实验舱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简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历程   发射背景   结构 资源舱   实验舱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天宫一号[1](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2],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3]。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4],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 2011年4月CAST会展中心展示的天宫一号模型   [5]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6]。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3]。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2],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7]。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8](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9]。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10],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8]。   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11]。   编辑本段早期方案与命名   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TG[12]。命名可能根据以下几点:   第一,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1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王菡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与“神舟”、“嫦娥”相呼应,有一种真正的空间站雏形[14]的概念[1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 白明生   编辑本段历程   对外披露阶段(2008年9月28号—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 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15]。   2009年1月26日 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16]。   天宫一号模型亮相春晚   [17]   2009年2月27日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18]。   2010年8月中旬 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19]。   2011年3月3日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20]。   2011年6月29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21]。   2011年7月23日 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22]。   发射调整及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 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属同一类型,后出于安全考虑,原定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的原计划被取消[23]。   2011年9月10日 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进展顺利[23]。   2011年9月20日 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载至发射塔架[24]。   2011年9月25日 包括发射场地及飞行航区在内的全区测控通讯系统进行合练并取得成功[25]。   2011年9月26日 考虑到27日及28日发射场将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的发射计划更正为在29或30日择机发射。   同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天宫一号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条件。   当日下午,发射场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25]。   2011年9月28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了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在窗口前沿发射”。   当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测控通讯系统合练。并组织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   13时起,先后实施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   至18时,约450吨的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26]。   发射当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 13时16分,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调度点名,收集8小时准备情况,进入临射前准备[27]。   14时16分,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检查,地面设备开机自检[28]。   约18时,火箭系统开始进行全箭状态检查[29]。   发射前半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30]。   21时16分3秒,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4]。   21时19分,天宫一号火箭助推器分离[31](助推器残骸于10时25分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的一块空地上找到[32])。   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31]。   21时19分,整流罩分离[31]。   21时25分45秒,天宫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4]。   21时29分,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31]。   21时35分左右,入轨运行[31]。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4]。   运行阶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 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将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时9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实施了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33]。   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也已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34]。   2011年10月6日 18时,天宫一号已在轨飞行109圈,先后进行了遥控指令、控制开关、图像发音设备、舱内温度湿度、交会对接设备等在轨测试[11]。   2011年10月10日 首次公布了由天宫一号自带相机拍摄的太空图片。   此时,目标飞行器的在轨测试阶段已基本结束[35]。 天宫一号拍摄的首张外太空图片   [36]   2011年10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进入交会对接的准备阶段[37]。   2011年11月3日 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10]。   2011年11月4日 11时37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组合体第一次轨道维持[38]。   2011年11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分离,约半小时后,进行了第二次对接[39]。   2011年11月15日 12时4分,组合体完成了第二次轨道维持,开始了神舟八号返回前的轨道精化调整[40]。   16时59分,组合体进行了姿态调整,从第二次对接的状态转体180度进入正常飞行姿态,为神舟八号返回做准备[41]。   2011年11月16日 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42]。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17日19时30分左右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43]。   目前运行中。神舟九号计划于2012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此次飞行将搭载三名航天员[44]。   编辑本段发射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则将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45]。   编辑本段结构   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3]。   资源舱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46]。   实验舱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47]。

天宫一号是哪个飞行员

天宫一号是无人的,没有航天员的。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看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对接的图长有什么话想对祖国说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直到1949年,她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祖国母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国母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 闪光的足迹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极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车,人们叫它“洋马”,点火用的火柴,人们叫它“洋火”,钉东西用的钉子,人们叫它“洋钉”.因为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见过这些新奇的东西,也不会造,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那个艰苦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从我看过的资料片中完全能够体会,当时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时光来到了2009年,我正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落成的新闻.又是一个重大成就,我开始浮想联翩,我想起了祖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想起鸟巢,想起了奥运健儿们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国接连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天领域举足轻重的一员,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整整三十年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国国力,想起中国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综合国力第六的国家,想起新中国成立的这一甲子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的、不断地提升,想起新中国历史,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闪光的足迹! 我为我的祖国母亲骄傲,我为成为中国母亲的儿子骄傲! ------------- 今年,是祖国母亲的60岁生日,我坐在桌前,不禁浮想连翩. 祖国啊,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你取得了何等辉煌的成就啊!先是三峡工程即将梭工,接着是继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之后,神州六号载人飞船也即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些,不都证明了我们祖国的飞速发展么? “Welcome to NanNing!”这是连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都会说的一句话.自从中国加入了WTO,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行,各个学校都开始更加地关注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并努力的去提高它.这些,都是在为中国更好的与世界交流做准备啊! 再者,加入WTO引起的变化将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农业领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技部一直在认真研究如何整体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最终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变为农业强国的问题.去年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大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成就与经验,部署了21世纪初的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措施. 近年来,中国已经向小康社会又迈了一大步.就拿西藏来说吧,2004年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1.54亿元,连续四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12.5,人均GDP达到7779元,是1965年的33倍;粮食总产量达到了96万吨,是1965年29万吨的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0元,农民、牧民人均收入1861元,绝大多数农民、牧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看,就连西藏这样的边远地区都大有改观,更何况深圳、上海这些大城市呢?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也大幅度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为96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同时,通过实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在许多重要领域取得大量创新成果.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由此可见,我国的科技发展是多么的迅速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取得更大的,让人瞩目的成就!

上一篇:加入工作组_如何把电脑加入一个工作组?

下一篇:微波炉蒸鱼_如何用微波炉做清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