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的意思

时间:2024-06-01 09:14:57编辑:莆田seo君

历历的意思是什么

  历历的意思:   [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非常清晰   英文解释   distinctly;clearly ;   [distinctly;clearly] [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历历可数   历历在目   详细解释   清晰貌。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 杜甫 《历历》诗:“历历 开元 事,分明在眼前。” 宋 孔平仲 《月夜》诗:“更登高处望,历历见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历历,如在目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   逐一,一一。   唐 韩愈 《送李正字归》诗:“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明 高启 《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历历问桑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 南京 酒也,此 苏州 酒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此俱已三过,故历历翻去,殊不费目力。”   排列成行。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楚辞·刘向》“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汉 王逸 注:“蠡蠡犹历历,行列貌也。” 宋 司马光 《静斋》诗:“聊窥碧甃缺,寒草生历历。”   犹历录。   《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 毛 传:“阁阁,犹历历。” 马瑞辰 通释:“《传》云:‘阁阁犹历历’者,谓束板历録之貌。”参见“ 历録 ”。   零落貌。   清 钱谦益 《东归漫兴》诗:“招魂倘有 巫阳 在,历历残棋忍重看。”   象声词。   唐 曹唐 《赠南岳冯处士》诗:“穿厨历历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悲歌声历历,雅调韵洋洋。” 明 高启 《鹤瓢》诗之二:“醉听树头风历历,还疑秋傍九皋鸣。”

[create_time]2022-07-15 05:57:13[/create_time]2022-07-24 23:03: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时尚达人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106bec.qb7BGc7OrV_cETbifurEYg.jpg?time=4630&tieba_portrait_time=4630[avatar]TA获得超过454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

“历”字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的“历”字,上部是两个禾字,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脚趾朝上,脚后跟朝下,表示脚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历”字在上部加了一个“厂”字,表示在山崖前种着一行一行的庄稼,此后的小篆、隶书和楷书的都沿袭了这种写法。无论哪种形式的“历”字,整个字形均表示人在庄稼间穿越之意,故其本义为经过、越过。引申为经历、跨越、度过等义,又引申为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年、历代、历次等。“历”也指历法,历法是推算节候和年、月、日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历。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的历法为阴历,以太阳的运动作为依据的历法为阳历。阴阳历则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也叫“历”,如挂历、日历、黄历。黄历也写成皇历,据说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曾印有一本《宣明历》,这本历书载有月、日、时辰和节气。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印刷历书是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印刷的。通常情况下,黄历除了记载农时节气外,还记载迷信的宜、忌,说明哪一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create_time]2020-06-11 14:49:05[/create_time]2020-06-26 14:49: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中地数媒[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6fb0c0519b2bd40735fa351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900,h_120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slogan]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intro]2816[view_count]

历历是什么意思

历历的意思: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历历的意思: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组词:历历在目,历历可数。拼音:lì lì。造句1、在阳光下,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离眼前近了许多,也陡峭了许多。2、烟雾缭绕之中,往事历历,脑子越来越清醒,内心却越来越孤独,我很愿意享受这种孤独。3、回忆仿佛被电击了一下,一切时光倒转,往事历历在目,那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画面,让你隐隐约约想起了当时的情景,那些事好像发生过,又好像没发生过,它们一瞬间消失,一瞬间再回来,然后再消失。4、景物历历在目,而他的母亲却长眠在地下了。5、胸中历历着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7、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9、这些在阿富汗人的记忆当中仍然历历在目。10、他们那个种族的人昔日的遭遇,仍然历历在目。

[create_time]2022-12-03 17:35:39[/create_time]2022-11-18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虎头教说[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4147021496,2077908449&fm=3012&app=3012&autime=1686597537&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99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2[view_count]

历历是什么意思

“历历”的意思如下:一、清晰貌。1、《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2、【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3、【宋】孔平仲《月夜》诗:“更登高处望,历历见湖山。”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历历,如在目前。”5、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二、逐一,一一。1、【唐】韩愈《送李正字归》诗:“历历余所经,悠悠子当返。”2、【明】高启《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历历问桑梓。”3、【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历历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4、【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此俱已三过,故历历翻去,殊不费目力。”三、排列成行。1、《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2、《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3、【汉】王逸注:“蠡蠡犹历历,行列貌也。”4、【宋】司马光《静斋》诗:“聊窥碧甃缺,寒草生历历。”四、象声词。1、【唐】曹唐《赠南岳冯处士》诗:“穿厨历历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2、【元】耶律楚材《再用张敏之韵》:“悲歌声历历,雅调韵洋洋。”3、【明】高启《鹤瓢》诗之二:“醉听树头风历历,还疑秋傍九皋鸣。”

[create_time]2022-11-24 22:46:19[/create_time]2022-10-25 16:46: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生活记事君[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607902478,4109424991&fm=3012&app=3012&autime=1689647197&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60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1[view_count]

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意思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一、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二、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三、出处唐·崔颢《黄鹤楼》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create_time]2021-11-03 20:09:34[/create_time]2021-10-21 12:58:4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芊芊和你说民生[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9245573d5eda253883afd6a50476e366.jpeg[avatar]芊芊说民生,专注解决民生问题[slogan]芊芊说民生,专注解决民生问题[intro]1042[view_count]

晴川历历汉阳树的下一句是什么

晴川历历汉阳树的下一句是:芳草萋萋鹦鹉洲。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出处: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歌赏析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地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reate_time]2021-12-07 16:48:56[/create_time]2021-11-26 01:53: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教育细细说[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8c2cd3521bff1dbad549292134eee0c7.jpeg[avatar]学生[slogan]专注于分享教育知识。[intro]265[view_count]

核舟记的记是什么意思

  核舟记的记意思:指文体。《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核舟记》原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把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和姿态。他曾经赠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小船游览赤壁的图案。   核舟从头到尾长约有八分多,约有两个米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旁边有小窗户,左边和右边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以看见雕花的栏杆,左右对称。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了石青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同在看一轴字画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侧,左手搭在鲁直的肩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两膝互相靠近,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都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个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茶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的声音。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的名字就题写在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勾一画都十分清楚,字体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   总计这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十分惊奇道:啊,手艺实在是灵巧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称赞像是鬼斧神工的很多,可是有谁能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轻松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十分清楚的呢?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撒谎骗人。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见到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核舟记》注释   1、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2、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3、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4、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5、为:做,这里指雕刻。   6、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7、以至:以及。   8、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9、尝:曾经。   10、贻余:赠我。   11、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句尾语助词。   12、约:大约。   13、有(yǒu)奇(jī):有余。奇:零数。   14、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15、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敞开。为:是。   16、箬(ruò)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17、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2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22、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3、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4、居:位于。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7、执:拿着。   28、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5、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不属(shǔ):不相类似。   37、卧右膝:卧倒右膝。   38、诎(qū):同“屈”,弯曲。   39、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40、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1、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2、楫(jí):船桨。划船用具。   43、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4、椎(chuí)髻(jì):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45、衡:通“横”,横着。   46、攀:扳着。   47、啸呼:大声呼叫。   48、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9、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50、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51、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52、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3、钩:钩的形状。   54、了了:清清楚楚。   55、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56、篆章:篆字图章。   57、丹:红色。   58、箬(ruò)篷:用箬叶编的船篷。   59、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60、简:挑选。同“拣”,挑选。   61、修狭:长而窄。   62、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63、游削:挥动、运用刻刀。   64、须麋(mí):胡须眉毛,此处指极小、极细、极短等等。   65、诳:欺骗,瞒哄。以自疑其言,突出“灵怪”。   66、繇(yóu):同由。斯:比。明人避讳“由”(天启帝名由校,崇祯帝名由检),代用“繇”。   《核舟记》赏析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核舟记》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核舟记》作者介绍   魏学洢,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参考文献: 1、(清)张潮辑.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虞初新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责编答疑 .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丛书主编 方可 本册主编 周崇典 阎义长.学习应考实用手册 初中语文:北京教育出版社 4、总主编 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create_time]2022-07-22 00:39:19[/create_time]2022-08-05 01:01: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890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核舟记的记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文言文跟核舟记中的记一个意思 小石潭记。“记”作名词时: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note]。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chronicle]。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mark]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birthmark]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accounts]。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seal]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a written narration]。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1]

问题二:《核舟记》中为的意思有 词句注释
(1)以:用。
(2)为:做,这里指雕刻。
(3)尝:曾经。
(4)贻(yí):赠送。
(5)余:我。
(6)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大苏”就是指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澈。
(7)启:打开。
(8)兴:起。
(9)则:就。
(10)徐:缓缓地。
(11)糁(sǎn):涂染。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12)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13)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4)居:位于。
(15)为:是。
(16)阅:看。
(17)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18)卷末:画幅的左端。
(19)如:好像。
(20)语:说话。
(21)现:露出。
(22)比:靠近。
(23)绝:极
(24)类:像
(25)矫:举。
(26)属:相类似。
(27)诎:通“屈”,弯曲。
(28)可:大约。
(29)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0)楫:船桨。
(31)舟子:撑船的人。
(32)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33)衡:通“横”
(34)攀:通“扳”。
(35)若:好像。
(36)寂:平静。
(37)然:……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38)夷:平。
(39)了了:清楚明白。
(40)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41)篆章:篆字图章。
(42)丹:朱红色。
(43)通:总。
(44)为:刻。
(45)计:计算。
(46)曾:还
(47)盈:满。
(48)简:通“拣”,挑选。
(49)修狭:长而窄。
(50)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
白文翻译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船篷刻得好像箬竹叶一样。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抚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 ***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者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有没有烧开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

问题三:核舟记的具体字词解释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2. 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3. 径寸之木:直径长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4. 为:做,这里指雕刻。   5. 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功西。   6.以至:以及   7.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都。因:顺着,就着。势:(木头的)样子。象:模拟。形:(物品的)形状。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情姿态。   8. 尝:曾经。   9. 贻:赠。   10. 余:我。   11.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盖: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云:表示叙述结束。   12. 约:大约。   13. 有(yòu)奇(jī):还有零数、余数。有:同“又”,还有。   14.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光景。   15.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敞:敞开。为:是   16. 箬篷:用O竹叶做成的船篷。O的异形字是“箬”。   17. 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18.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1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 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   20.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颜料。糁:涂。   21.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22. 髯(rǎ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23.居:处在。   24.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25.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26.执:拿着。   27.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28. 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29. 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30.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31.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32.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33. 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34. 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35.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36. 不属(zhǔ):不相类似。   37. 诎右膝:卧倒右膝。诎:同“屈”,弯曲。   38.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39.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40.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1. 楫:船桨。   42. 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43. 椎髻:(梳成)椎形发髻。   44. 衡:同“横”。   45.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46.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47.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48.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49.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   50. 了了:清清楚楚。   51. 墨:黑。......>>

问题四:什么文言文跟核舟记中的记一个意思 小石潭记。“记”作名词时: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note]。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chronicle]。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mark]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birthmark]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accounts]。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seal]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a written narration]。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1]

问题五:核舟记中为念珠各一的一是什么意思 一:一件
我们刚好学到这篇。

问题六:《核舟记》中为的意思有 词句注释
(1)以:用。
(2)为:做,这里指雕刻。
(3)尝:曾经。
(4)贻(yí):赠送。
(5)余:我。
(6)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大苏”就是指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澈。
(7)启:打开。
(8)兴:起。
(9)则:就。
(10)徐:缓缓地。
(11)糁(sǎn):涂染。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12)峨冠(guān):高高的帽子,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13)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4)居:位于。
(15)为:是。
(16)阅:看。
(17)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18)卷末:画幅的左端。
(19)如:好像。
(20)语:说话。
(21)现:露出。
(22)比:靠近。
(23)绝:极
(24)类:像
(25)矫:举。
(26)属:相类似。
(27)诎:通“屈”,弯曲。
(28)可:大约。
(29)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0)楫:船桨。
(31)舟子:撑船的人。
(32)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33)衡:通“横”
(34)攀:通“扳”。
(35)若:好像。
(36)寂:平静。
(37)然:……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38)夷:平。
(39)了了:清楚明白。
(40)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41)篆章:篆字图章。
(42)丹:朱红色。
(43)通:总。
(44)为:刻。
(45)计:计算。
(46)曾:还
(47)盈:满。
(48)简:通“拣”,挑选。
(49)修狭:长而窄。
(50)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
白文翻译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船篷刻得好像箬竹叶一样。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抚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 *** ,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者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有没有烧开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


[create_time]2022-11-08 12:45:21[/create_time]2022-11-19 09:45: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白露饮尘霜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08c21a.f9V9VBE3sEUezgRl5aWFkg.jpg?time=4585&tieba_portrait_time=4585[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1[view_count]

历历在目什么意思

历历在目意思如下:历历在目意为所有一切都在眼前,形容事情看得清,记得牢。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由此引申出“历历在目”这个成语来形容远方的事物看得很清楚,也可形容过去的事情记得很牢靠,犹如在眼前一般。历历在目用法赏析: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对往事的回忆示例:雾开,峰峦~,登陟有路。 ★《清史稿·觉罗武默讷传》;《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历历在目

[create_time]2021-08-27 14:08:24[/create_time]2017-06-24 13:58:15[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0[alue_good]枕流说教育[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a57adc320dce9c5a5c1d5238ca38eff4.jpeg[avatar]教育就是忘记在校学得的内容后所剩的本事。[slogan]教育就是忘记在校学得的内容后所剩的本事。[intro]2185[view_count]

历历在目是什么意思 历历在目的意思是什么

1、“历历在目”的意思是指远处的物体或景象看得很清楚,或过去的情景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在目:出现或重现在眼前。

2、拼音:lì lì zài mù。

3、出处: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4、近义词:一清二楚、历历可数。

5、反义词:漆黑一团、昏天黑地。


[create_time]2022-07-05 20:10:34[/create_time]2022-07-19 07:59: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慧圆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71b4cad.Rgw38a9dxBAbEi7qW4srDA.jpg?time=4738&tieba_portrait_time=4738[avatar]TA获得超过396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上一篇:巫丹

下一篇:乾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