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人欲袭宋翻译文言文
循表夜涉文言文译文如下: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标记,澭河的水面突然涨起,楚国人不知道这件事,沿着原来做的标记在夜间涉水,结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发出的尖叫声如同房屋倒塌的响声。以前他们在澭河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经改变了,河水暴涨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也,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作品简介与赏析《循表夜涉》,出自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循表夜涉》是一则警示性很强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当时间发生变化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否则会酿成大错。我们不能像文中的楚人一样墨守成规。
[create_time]2023-01-03 20:18:27[/create_time]2023-01-18 10:43: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骄学相长[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56f7fce9c31373f083020092?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乘风破浪,百舸争流。[slogan]乘风破浪,百舸争流。[intro]281[view_count]荆人涉澭文言文翻译
《荆人涉澭》翻译: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荆人涉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主要用于形容做事教条,墨守成规的人。
[create_time]2022-03-06 03:41:35[/create_time]2022-02-23 10:18: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篮梁挑作梁梁h[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70e576a.MtY76FHZWQetVO0bluiUEg.jpg?time=7579&tieba_portrait_time=7579[avatar]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84[view_count]
荆人涉澭是什么意思?
基本信息 荆人涉澭(又名︰循表夜涉、楚人过河)
jīng rén shè yōng
成语典故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形容做事教条,墨守成规的人。
成语出处 【解】: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导引 从现象观察,荆人似乎做事很仔细,战前准备很充分,可是,就是这种“仔细”和“充分”,葬送了他们的胜利结果。因为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
原文 《吕氏春秋·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翻译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河里的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朝廷动荡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词义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16.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17.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18.导:渡。
19.澭:水名。
「向」①朝向,面向。《核工记》:“全核向背皆山。”②从前,往昔。《荆人涉澭》:“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杨布打狗》:“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涉」涉的古字形状是中间一道水,两边两只脚,就像人徒步过水的样子。①本义是徒步过水,后来泛指趟水。《荆人涉澭》:“循表而夜涉,溺水者千者余人。”②广泛阅读。《陶侃惜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reate_time]2023-01-18 03:23:29[/create_time]2023-01-30 17:57:2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zsy7112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f95ec71.ltQn8Kh9aU8Cdb9aY5gQgA.jpg?time=3765&tieba_portrait_time=3765[avatar]TA获得超过64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荆人涉澭是什么意思?
【拼音】 jīng rén shè yōng 【解释】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例子】 【相关】百度“荆人涉澭”
[create_time]2022-11-17 00:36:20[/create_time]2022-12-01 04:54: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张三讲法[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7c7c989.PNHyyviQpkbkWYf_U9mbzQ.jpg?time=670&tieba_portrait_time=670[avatar]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荆人涉澭的文言文翻译
1. 荆人涉澭的译文 原文 《吕氏春秋·察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翻译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河里的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使城市房屋倒塌。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2. 荆人涉澭文言文阅读 荆人涉澭 【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原文 《吕氏春秋·察今邹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 荆人涉澭的古文意思,要求短而到位,采纳率百分百 一、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二、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三、出处 《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 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二、作品赏析 八览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三、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1-3]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create_time]2022-11-16 07:27:13[/create_time]2022-11-29 19:30: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名成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3238f62.NOQJkYcDaE7MdpMjn6eKb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42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35[view_count]荆人夜涉文言文整理
1. 荆人涉澭文言文阅读 荆人涉澭 【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原文 《吕氏春秋·察今邹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2. 《荆人涉澭》翻译和重点词 1、【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2、【注释】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 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3、【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 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3. 古文,荆人涉澭 荆人“使人先表澭水”的意图是军事侦察。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 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4. 《荆人涉澭》翻译和重点词 1、【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2、【注释】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3、【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5. 初三上册文言文《荆人涉壅》的译文和道理 全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滹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由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道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6. 古文《荆人涉澭》告诉我们的道理 【说明】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 成语:荆人涉澭 拼音:jīng rén shè yōng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 7. 荆人夜涉的字词解释 1.荆:楚国的别称。荆人:即楚人。 2.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3.欲:想要,将要。 4.袭:偷袭。 5.使:派。 6.表:名词作动词用,设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弗:不。 9.循 :按照、依照。 10.涉:徒步渡水。 11.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12.千有余人:一千多人。有,通“又” 13.惊:士兵惊骇的声音. 14.而:如,好像。 15.坏:房屋倒塌。 16.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7.向:先前。 18.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加、更。 19.尚犹:仍旧。 20.导:指引导渡河。 21.法先王之法:前一个“法”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是动词,“效法”的意思。后一个“法”是名词,“法令”的意思。 22.亏:欠缺,缺损,这里引申为差异的意思。一说“亏”通“诡”,意思是“不能适应” 「向」①朝向,面向。《核工记》:“全核向背皆山。”②从前,往昔。《荆人涉澭》:“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杨布打狗》:“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涉」涉的古字形状是中间一道水,两边两只脚,就像人徒步过水的样子。①本义是徒步过水,后来泛指趟水。《荆人涉澭》:“循表而夜涉,溺水者千者余人。”②广泛阅读。《陶侃惜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reate_time]2022-11-23 02:15:30[/create_time]2022-12-02 17:21: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889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荆人夜涉的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create_time]2016-05-31 01:55:33[/create_time]2016-06-15 00:18: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单身贵族39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312d1e4.zpHoeImaT9TIa1-ZdaqCnA.jpg?time=3639&tieba_portrait_time=3639[avatar]TA获得超过16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78[view_count]荆人涉澭文言文
1. 《荆人涉澭》翻译和重点词 1、【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2、【注释】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3、【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2. 荆人涉澭文言文阅读 荆人涉澭 【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原文 《吕氏春秋·察今邹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 古文,荆人涉澭 荆人“使人先表澭水”的意图是军事侦察。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 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4. 【荆人欲袭宋是哪篇文言文】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做好标志.澭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照着旧标志在深夜中涉渡.结果淹死了一千多人,三军惊哗,就像都市中的房屋倒塌一样,原先做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水位已经发生变化,上涨得多了,楚国人却仍然照着旧标志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
[create_time]2022-11-25 06:36:18[/create_time]2022-12-03 10:42: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承吉凌858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cd1689c.Mb2-siMYrNhlZUPGLNbjbQ.jpg?time=2496&tieba_portrait_time=2496[avatar]TA获得超过883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view_count]
荆人涉澭文言文阅读
1. 《荆人涉澭》翻译和重点词 1、【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2、【注释】 1欲:想要,将要。 2袭:偷袭。 3使:派。 4荆:楚国的别称。涉:趟水。澭水:古澭水的下游,东入泗水。 5弗:不。 6表:名词作动词用,立标记。 7暴益:突然上涨。益:同“溢”,满,涨。 8溺死:被水淹死。溺:淹没。 9而:如,好像。 10循 :按照、依照 11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益 ):更 12荆人:即楚人。 13向:根据。导:指引导渡河。 14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15尚犹:仍旧。 3、【翻译】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2. 荆人涉澭文言文阅读 荆人涉澭 【解释】: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原文 《吕氏春秋·察今邹邹》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 古文,荆人涉澭 荆人“使人先表澭水”的意图是军事侦察。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旧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荆人的如意算盘落空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国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切忌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 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记了适应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而改换对策,事必败也。
[create_time]2022-11-17 10:11:26[/create_time]2022-11-27 23:32:5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曦莲滩817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62727fd.fGHaO9yqNZFKbKxaaglHmA.jpg?time=7265&tieba_portrait_time=7265[avatar]TA获得超过545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少的文言文翻译
1. 古文《蓉少时》翻译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1]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2]浸(qīn侵)淫:渐渐扩展。 [3]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刘蓉(1816--1873),清代文学家。“蓉”一作“容”。字孟蓉,号霞仙。湖南湘乡人。诸生出身。曾在乡办团练,从曾国藩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元年(1862)任四川布政使,同年石达开军入川,奉命赴前敌督战。石大败,自投清营,他将其槛送成都,酷刑处死。次年调升陕西巡抚,督办全陕军务。后为张宗禹所部西捻军所败,革职回家。著有《养晦堂诗文集》、《思耕录疑义》等。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刘蓉不禁感慨道:“习之中心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 文言文《司马光少时》翻译 《司马光少时》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得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回到家后又给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左氏春秋》的内涵。 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抛下他逃跑了。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出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司马光少时》故事寓意: 遇事不能慌张,要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平时一定反复地思考问题,观察四周环境,学会急中生智。 遇到问题一定要冷静对待,不要慌张。如果我们平时能多点思考问题,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深入考虑重要性问题,那么很多困难就都可以破解了。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 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他费时十九年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成书是司马光一生为官为政、修学治学的经验总结。 他对历史王朝的兴替盛衰的理性思考为后世承业皇帝提供了治国参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3. 跪求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 4. 韩信少时的那篇文言文怎么写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大了,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5. 歧路亡羊文言文翻译字少一点 杨子邻居的羊跑了,于是率领他的亲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弄丢了。” 杨子问:“为什么会逃跑呢?”邻居说:“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因此返回来了。” 杨子听了邻居说的这番话,有些闷闷不乐,他眉头紧锁、脸色灰暗、一言不发多时,那一天大家再也没有见到他露出一丝笑容。 杨子的门徒都觉得有点奇怪,因此不解地问:“羊并不是什么值钱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这样闷闷不乐不说话,究竟是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他的门徒也不知道他要教导什么。 6. 随便一篇文言文 字数少点 加翻译 然后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画蛇添足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为蛇画上了脚的人最后失去了本该得到的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弄巧成拙的人,说明做事要把握好尺度和火候的道理,因为真理和谬论往往只差一步。 7. 文言文 字少一点 寓意要有 翻译要有 原文更要有 郑人买履 (战国)韩非子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create_time]2022-10-24 13:01:07[/create_time]2022-11-02 03:31: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达人方舟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2af923.N8WfeBIM4TX0VV_XJfyE6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12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2[view_count]
少文言文翻译
1. 4篇小文言文加翻译要少越少越好 ①《观于海者难为水》原文: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泰山仅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对于(小)水不易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观赏水有讲究,必须观赏那滚滚波涛,太阳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对小小缝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②《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③《范仲淹有志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孟子说:“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他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 ⑤《石崇与王恺争豪》原文: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 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 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2. 求10篇 字数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字的解释 是不是要这样的内容,网上有啊.只是要自己整理一下. 片段文言文翻译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d~y,=-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译文】一般情况下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2、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U平公曰:“善哉!”P{fYY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Bj 【译文】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笑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沉下了脸,不高兴的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3、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土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土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aa/Yv 【译文】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 3. 4篇小文言文加翻译要少越少越好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 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为了这一点罢了。既然已经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就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小时和一群儿童到村外去玩,看见一棵李树结了许多果实,果实压得枝条快断掉,小孩们高兴地爬上树摘果子,只有王戎没去摘。有人问他怎么回事,王戎说:“这树长在大路边,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一定是苦的。” 有人一尝,果然是苦的。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喝酒,任性放纵,有时在家里赤身露体,有人看见了就责备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我的房子,把屋子当做我的衣裤,诸位为什么跑进我裤子里来!”。 4. 【欲少德高文言文翻译】 欲少德高-世俗欲望少,就有崇高的美德.这应该是源自 列子天瑞 欲少德高;列子在其著作‘天瑞’中讲述,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人亦是如此,彼此之间不过是转换,并无消亡,天崩地裂,亦只是形态之变化而已,何患之?看问题还是看开点,生死不过尔尔.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人,大约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我们所熟悉的寓言“愚公移山”就是出自此公之著书.。
[create_time]2022-11-20 13:12:35[/create_time]2022-11-29 08:34: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远景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49f9e5c.kcbVHe4AoW5N6vK2Xg2vpw.jpg?time=4747&tieba_portrait_time=4747[avatar]TA获得超过422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四字讽刺人的成语
四字讽刺人的成语有:为虎作伥、装腔作势、刚愎自用、正人君子、郑人买履、一本正经、蜕化变质、误入歧途、暗箭伤人、嫁祸于人、落井下石、青蝇点素、求全之毁、深文周纳、投石下井、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招是惹非、长袖善舞、抗尘走俗、投机取巧、钻头觅缝。相关词语的释义:1、为虎作伥:伥,伥鬼。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2、装腔作势:意为故意装出一种腔调,摆出一种架势。泛指故意做作。3、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4、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5、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6、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create_time]2022-11-21 18:36:48[/create_time]2022-10-25 16:46: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小诈学姐[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123503025,4089024787&fm=3012&app=3012&autime=1690604357&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28个赞[slogan]会者定离 一期一祈[intro]4257[view_count]讽刺人成语有哪些?
四字讽刺人的成语有:为虎作伥、装腔作势、刚愎自用、正人君子、郑人买履、一本正经、蜕化变质、误入歧途、暗箭伤人、嫁祸于人、落井下石、青蝇点素、求全之毁、深文周纳、投石下井、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招是惹非、长袖善舞、抗尘走俗、投机取巧、钻头觅缝。相关词语的释义:1、为虎作伥:伥,伥鬼。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2、装腔作势:意为故意装出一种腔调,摆出一种架势。泛指故意做作。3、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4、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5、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比喻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客观实际。多用以讽刺教条主义者。6、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create_time]2023-01-31 00:17:13[/create_time]2023-02-13 16:43: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小诈学姐[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123503025,4089024787&fm=3012&app=3012&autime=1690604357&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28个赞[slogan]会者定离 一期一祈[intro]1302[view_count]蚰蜒什么意思
蚰蜒的意思是:节足动物。蚰蜒。蚰蜒俗称“ 钱串子” ,“ 千足虫” ,有的地方称“ 香油虫” ,古时称“ 草鞋虫” 。现今的蚰蜒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亚纲蚰蜒目蚰蜒科。蚰蜒是百足虫的一种类型,节肢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藏地区,常见品种有花蚰蜓、大蚰蜓和黑斑蚰蜒。蚰蜒在中国广泛分布,南方潮湿地区更为多见的是花蚰蜒(也称大蚰蜒),蚰蜒不仅具有快速移动的能力,爬行速度较快,还可以通过足前端的前跗节的蜷曲、抓取等动作倒挂在树枝上,也可以通过前跗节直接附着在树叶、墙壁等物体的表面。在水田间或潮湿环境中,蚰蜒的行动能力也丝毫不受影响,在各种环境中都可以保持高效的移动和攀爬能力。形态特征:成年蚰蜒身长约25~50毫米,在背板上有硬壳,蚰蜒的15对足很长且脆弱,靠近头部的足比较短,沿着向尾部的顺序这些足依次变长,最后一对足最长,被称为肛足。蚰蜒众多的足在运动时相互配合,使其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墙壁、天花板、地面和草丛中移动,速度最快可达到每秒15个身长,最高可以承受从15个身长的高度跌落而不受伤。在室外,蚰蜒喜爱生活在湿冷的地方,多生活在大石头下和石缝中、木材堆和枯叶堆中;室内,蚰蜒几乎可以生活在任何地方,尤其是地下室、浴室和厕所等潮湿的场所更为多见。蚰蜒主要由头部及毒牙、触角、背板、腹板、15对步足和内脏团等6大部分组成。
[create_time]2023-01-14 20:52:05[/create_time]2023-01-27 19:01: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王肉乎乎[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7da65c1.gQEwzzP0Hv-o_bNQCO74pA.jpg?time=7022&tieba_portrait_time=7022[avatar]TA获得超过2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92[view_count]蚰蜒是什么意思
蚰蜒是动物名。节足动物,与蜈蚣同类,长约一二寸,黄黑色,脚细长,共十五对,捕食害虫,有益农事。蚰蜒(scutiger),拼音【yóu,yán】。蚰蜒俗称“钱串子”,“千足虫”,有的地方称“香油虫”,古时称“草鞋虫”。现今的蚰蜒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亚纲蚰蜒目蚰蜒科。蚰蜒主要由头部及毒牙、触角、背板、腹板、15对步足和内脏团等6大部分组成。蚰蜒是百足虫的一种类型,节肢动物,像蜈蚣而略小,体色黄褐,有细长的脚十五对,捕食小虫,有益农事,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藏地区,常见品种有花蚰蜓、大蚰蜓和黑斑蚰蜒。蚰蜒和蜈蚣的区别:蚰蜒和蜈蚣的外形是不同的,蜈蚣的身体比较长,身体大概有21节左右,长度大概是在13厘米左右。而蚰蜒的身体长度是比较短的,躯干也是窄窄的,看着非常短。蚰蜒和蜈蚣的毒性是不同的,蚰蜒的毒性比较弱,如果不小心被咬到可能会让皮肤变红。而蜈蚣的毒性比较强,咬到会造成严重过敏。蚰蜒和蜈蚣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蜈蚣喜欢生活在石缝当中,喜欢在晚上的时候外出觅食,一般白天不出去活动,而且因为蜈蚣的腿是比较短的,爬行的速度不快。蚰蜒喜欢在墙上活动,而且行动的速度也比较快。
[create_time]2023-01-17 14:06:04[/create_time]2023-01-27 19:01: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不糖的甜Q[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fae1fb.7-Up1tYq0Mwg3Y11hDF4vw.jpg?time=9422&tieba_portrait_time=9422[avatar]超过7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30[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