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死窑的寄死窑的发现
“寄死窑”成对出现2009年8月,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西河村旁一座小山的半腰,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守华和几个当地年轻人对鄂西北武当山的民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远处看,两眼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相距约百米,皆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其中大一些的高约80公分,宽50公分,深2米左右,窑中潮湿无物,开凿年代不详。洞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另一口“寄死窑”洞口大小相同,只是明显要长一些,据曾早一些时间到此考察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说,当时他们曾经在洞中躺下测量,刚好有一个大个子的身材那么长。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两口窑洞一个给男人用,一个给女人用。类似的“寄死窑”在该村及邻近著名的“民歌村”吕家河村共有二十多处。整个官山镇发现了大约四十多眼古时遗留下来的“寄死窑”。
[create_time]2016-05-30 12:21:39[/create_time]2016-06-14 10:34: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丶搁浅忘忧ミ[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6fd7402.-lteE1Sd-wYY9TVJqGneKg.jpg?time=3665&tieba_portrait_time=3665[avatar]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7[view_count]寄死窑的寄死窑习俗改变的年代及其他的一些疑问
世界舆论指出,亚洲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敬老传统的地区”,在整个亚洲的大家庭中,有着“久负盛名的敬养老人的传统”。至于这种对待老人习俗的大转变发生在什么年代,学术界至今说法不一。武当山地区现存的这些“寄死窑”究竟开凿于何年代?它们是否曾被启用过?又于何年代将其废弃?仍有待于做专门考证。如果能破解这些文化遗迹之谜,或可是研究中国乃至亚洲敬老习俗确立和丧葬习俗演进课题的一把重要钥匙。
[create_time]2016-05-30 12:26:57[/create_time]2016-06-14 10:38:59[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手机用户9115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52bccca.3GQPv_NmxGYaxTS1LaSx7w.jpg?time=9809&tieba_portrait_time=9809[avatar]超过5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7[view_count]湖北武当为什么会有祭死窑这么残忍的习俗
“寄死窑”又称“自死窑”、“寄死窟”、“老人洞”等。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专家认为,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中国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也为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的“变弃老为敬老”的类型故事找到了一个依据。但也有专家认为,如果这些山洞用于寄死方式,那么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孝道历史,就出现了完全相反的一章。
自2000年起,在中国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专供到了60岁的老人自我死亡时使用。
与对日本、韩国的弃老山、印度的弃老国一样,学术界先后提出了死亡地说、古老久远说、生存法则说、灾年不得已说、野葬遗留物说、野蛮习俗说、生产力落后说等等。事实上,“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延续,不仅反映了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化程度,并突出而鲜明地折射出汉水流域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与观念。
“寄死窑”习俗不是野蛮落后,也不是恶俗、不孝,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最古老、最朴素的死亡观,同时也是一种最自然、最理性、最世俗、最崇高的死亡观。它所反映出的是汉水文化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厚底蕴。
[create_time]2020-10-25 14:08:15[/create_time]2019-10-02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白子屡18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b60081.tB6Zp0K0aiLtLgR2ktlJEw.jpg?time=3499&tieba_portrait_time=3499[avatar]TA获得超过31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寄死窑的寄死窑被废除的传说
传说大意是说在古时,麇国有个规矩,“老人无用”,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被送到偏远的“寄死窑”里去,家人送饭三天后便不得再管,最终让其冻饿而死,谁也不能违抗这个规矩。一年,某外国使臣携一硕大如黄牛的“犀鼠”欲同麇国斗鼠,败者向对方称臣纳贡。王公尝试了所有的办法,放出凶猛的老虎亦不敌挑战者,举国上下不安。一位农民不忍心送年迈的父亲去寄死窑里受罪,偷偷将老人养在家里。说及斗鼠事,老人告诉儿子:“鼠惧猫,如将一猫养至十三斤半,放出即可击败犀鼠。”此农民听后立刻报告王公,照此办理,果然无敌获胜。这个农民受嘉奖时说出是自己年过六十的父亲献的计策,国王听后认识到“老人是个宝”,于是下令废除了弃老于“寄死窑”的规矩。这个关于老人以智慧化解国家难题,从而使尊敬孝养老人的习俗得以确立和普及的类型故事,不仅广泛流传于中国很多地区,印度、日本、朝鲜、印尼等亚洲国家也均有同类传说。由印度流传到中国的汉译佛经《杂宝藏经》中有《弃老国缘》的故事,在日本有《弃老山》、《年高智不衰》的传说。这些故事的情节虽是虚构的,故事中的“难题”也并不一样,但是由老人用智慧化解难题,从而使举国上下认识到“老人有用”,并将“弃老于野”的野蛮习俗转变为“敬老养老”风尚的主题却是一致的。而首次在湖北发现的寄死窑遗址,不仅使这个至今仍有道德伦理教化作用的故事获得了“传说核”,也为研究人类社会风尚和丧葬习俗的演进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实证材料 。
[create_time]2016-05-30 12:44:28[/create_time]2016-06-14 10:52: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求虐49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ef9ba74.oow8nYY9KyNI0FH6LZ8G-w.jpg?time=3626&tieba_portrait_time=3626[avatar]TA获得超过15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6[view_count]在野史中的“瓦罐坟”,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我认为野史中的“瓦罐坟”是存在的,虽然正史中没有关于它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很多东西到现在都已经非常模糊了,人们只能凭借猜测来了解它们。甚至有些东西是否存在都不能确定,瓦罐坟就是这样一个东西。瓦罐坟指的并不是一种坟墓,它指的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诡异之处在于活埋老人。瓦罐坟就是一种类似瓦罐的坟墓,它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下是挖出来的墓穴,地上的部分则是用砖石等砌出来的。这种坟墓建成之后有一面是没有砌筑的,空白的。而没砌筑的一面则是为了方便将人放进去的,这也是瓦罐坟最残忍的地方。传说人们会将60岁以上的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放入这样的瓦罐坟中,等到合适的时候就会将墓封死。至于什么时候封死则取决于老人儿女的孝心。人们将老人放入瓦罐坟之后,会每天都来送饭。但是没给老人送一次饭,都会砌一块砖。等到墓穴被砌死之后,不管老人是不是还活着都不会再管了。有人儿女会不忍心,他们会好几天才砌一块砖。而那些没有孝心的人,则恨不得一天砌两块砖,只想早点摆脱这个拖油瓶。关于这个“瓦罐坟”虽然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在各地的野史和传说中都有提及,虽然可能叫法不同,但是形式都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瓦罐坟”真实存在的原因,这么大范围的传说不大可能是空穴来风。我国拥有很长很长的历史,悠长的历史不仅有灿烂和辉煌,还有黑暗与残忍。即使在近代,很多偏远地区依然存在很黑暗的事情。像“瓦罐坟”这种剔除老弱病残的方式完全有存在的可能。
[create_time]2020-05-08 09:25:16[/create_time]2020-05-22 08:03:47[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4[alue_good]不一样的趣味文化[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0c28e6d6d0a0ea8c36e311bc630c5f57.jpeg[avatar]河北科技大学学生[slogan]分享那些你不知道的文化趣事[intro]2010[view_count]“瓦罐坟”究竟有多残忍你知道吗?
我们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时光不停地流传中,我们的民族也诞生了许多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被人们所认同,被人们所信赖。在我们生活的这片浩瀚的土地上,生长着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文化的人。尽管大家的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习俗都是值得尊重的。习俗有好有坏,好的习俗能够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坏的习俗只能够阻碍社会的发展,阻碍我们国家的发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习俗。这些习俗有些是值得我们传承下来的,有些确实早应该废除的。好的民间习俗不常见,坏的民间习俗在我们的历史上却存在了很多。在很多时候,有些民间习俗都是残忍的,令人生厌的。它们罔顾了人的价值,不把人的生命当成一回事。瓦罐坟是怎样一种习俗相传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民间习俗。这个民间习俗就是瓦罐坟,这个习俗非常残忍,跟我们古代的传统美德即孝道相斥,它主要传递着一种弃老的思想。它违背了当时古代的正统思想,违背了“百善孝为先”的儒道思想。但是值得所有人注意的是,这个民间习俗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的正史都没有瓦罐坟的相关记载,只有野史和民间传说中记载过相关事例。但这不禁也让人好奇,“瓦罐坟”到底有多残忍?瓦罐坟是一个极其违背人性的习俗。顾名思义,瓦罐坟就是当老人年纪较大时,子女把家中老人送入坟墓,让老人在坟坑里居住。然后子孙每一天都来送饭,每送一餐加一砖。等到砖加到365块后,就会把坟给掩埋住,老人就会活活地被饿死在坟墓里。要是如今发生这种事情,那么子女是将要接受法律惩处的。但是因为古代法律的不完善,就算古代发生了这种事,可能这样的子女也不会被惩戒。不过如今很多人都不认为这个习俗真实存在过,因为这个习俗传播的思想与我们古代的孝道思想是相斥的。在古代,人们对孝道是很看重的,文人志士们也写过很多的诗句来弘扬孝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几乎没人相信,在古代会发生弃老的事。而且在古代的历史文献上,也出现过很多高龄的老人,甚至也有超过了100岁的老人。所以如果真的有弃老事件发生,真的存在瓦罐坟,历史上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高龄老人呢?不过凭这一点还是不能证明历史上没出现过瓦罐坟。不管瓦罐坟这个习俗存不存在,人们对于这个习俗都是抱着批评的态度的。也有许多电影电视剧以瓦罐坟为题材,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弃老电影。当人们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不得不说大家内心都是厌恶的,没有人会赞同这种行为。瓦罐坟习俗的产生但是人们也很好奇,这种残忍恶毒的习俗为什么会产生呢?到底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这种习俗才会被野史记载呢?据专家分析,古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习俗,是因为存在以下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古代生产力的落后,古代的科技不先进,农耕用具也不先进。人们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工具进行耕种,这需要耗费人们的很多力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只有年轻人们才能够完全地进行耕种获得粮食。并且在古代,人都是群居动物。人们往往以村落为单位生存,在一个村庄里生存,自然就需要一个领导者。追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一个村庄的领袖往往都是年轻人。而且古代虽然讲究孝道,但是在古代的偏远地区,还是有很多地区并不遵循儒家思想。所以在很多愚昧的地方,人们为了降低自己的生存压力,都会放弃自己村落的老年人,去吸纳更多的年轻人,以此让自己的村落强大。但是直接抛弃老年人可能不太好,所以古代民间就有了这么一个残忍的习俗——瓦罐坟。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迷信,当时有很多人这样认为。如果家中的老人长久不死,家中的儿孙就会早逝,或者家中的儿孙活不了多久。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老人之所以能够活这么久,完全是因为他们夺了子孙的寿命。所以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孙早逝,很多人都会把老人带到山中,给他们修建瓦罐坟,让他们在瓦罐坟里自生自灭。人们也猜测,瓦罐坟这类习俗可能出现在秦朝。因为秦朝有一段时间,百姓生产力很低,劳动力也不强。老年人很大可能成为国家的负担,所以为了减轻负担,就有了瓦罐坟习俗的产生。并且在近代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在四川和陕西交界的汉水流域的中流,发现了许多“寄死窑”的存在。这些洞窟仅仅能够生存一两个人,并且每一个洞窟里的样子都像是野史里记载的瓦罐坟。所以很多人都猜测,“寄死窑”就是瓦罐坟。
[create_time]2020-11-08 12:27:04[/create_time]2020-11-23 09:10: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宝贝最爱秃头[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fc53bf0.oTbGmHVEH1Cfzo_NbN0U8w.jpg?time=11062&tieba_portrait_time=11062[avatar]TA获得超过24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view_count]寄死窑的寄死窑的简介及其被取消的典故
寄死窑盐池河境内寄死窑有十几处,其中距离镇政府所在地最近的有两处,一处在盐池湾村叶家垭,距离集镇仅有一华里;另一处在大岭坡村两河口,距离集镇约6公里。据当地人讲,寄死窑是古时候寄放年岁较大的老人的地方。家人把动不了的老人放进寄死窑,送点食物就不管了,基本是让老人在那里自生自灭。寄死窑一般位于较隐蔽险要的悬崖边或悬崖上,选择整块巨大的岩石雕凿而成。窑内一般为长方体空间,宽约1米,长约2米,高约0.8米,可躺2人,窑门窄小而隐蔽。据人类学家研究,我国和其他国家在远古时代及至较近年代,由于生产力过于低下,国家或部族认为人过一定年纪后为无用之人,规定将老人都丢弃到荒山野岭,让其活活饿死。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大官之父已到规定岁数,但此人极其孝顺,舍不得丢掉自己的生身父亲,就花巨资专门为父亲打造一个窑,把父亲藏起来,每天送吃送喝。一天送饭时,父亲见儿子闷闷不乐,遂问缘由,儿子告诉父亲缘由,原来外邦送来一只巨大的动物,形状似鼠,没有能降服它的动物。外邦要挟皇帝由此称臣。父亲告诉他准备一只九斤半狸猫,必能降服此物。此人按父亲所说,果然化解危机。皇帝问清一切,便觉老人的智慧对社会很有用,取消了以前的规定。
[create_time]2016-05-30 12:45:07[/create_time]2016-06-14 10:52:4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新锦凡253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6dd95d8.h5jCKsieNoSDZYHRaYTPQw.jpg?time=1613&tieba_portrait_time=1613[avatar]超过5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8[view_count]人到60岁被活埋到底出现在哪个朝代?人到60岁被活埋的真相是什么呢?
在我印象中,中国人最注重孝顺,有句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在古代,有因为不孝顺被凌迟的先例,就是崇祯年间的郑鄤,就是以“杖母奸妹”的罪名被凌迟处死,至于是否是冤案,这里不做详解。可见,不孝的罪名是很大的。不过,凡是有例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两个朝代却有一个很残酷的法令,那就是老人到60岁的时候,要被活埋!古代的悲哀——弃老墓、寄死窑据我了解,在我国曾经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六十花甲”的传说。据说在古代的时候,会因为生产力不足,导致食物无法满足所有人生存,青壮年可以劳动,自然要活下去,过了60岁花甲的老人就没什么价值了,只能被放弃。放弃的方式类似于一些有灵性的动物,比如大象,在要知道自己不行的时候,就离开队伍和家人,找一个隐蔽的地方静候死神的降临。当时的老人们做这种选择也是很无奈,他们不是自己愿意的,而是无奈,一般由家人亲自将老人送到山上,挖一个一人大小的洞,然后将老人放进去,留少许食物,等待老人的将是自生自灭。有人说他们为什么不出来走掉?我翻阅了资料,发现很多这种洞都是挖在峭壁和悬崖附近,老人根本无法自己完成攀爬,如果有这样的力气,那就继续劳作了不是么?我还了解到,这种老人等死的洞,叫做弃老墓,或者寄死窑。是一种时代发展中比较残酷的产物,老人们成了被社会抛弃的“弃子”,在这时期,孝道显得微不足道,被一道法令所颠覆。在四川、陕西、安徽,都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弃老墓、寄死窑,有这些地方的人可以留言说一下你对这方面的了解,分享一下。
[create_time]2020-09-27 18:40:03[/create_time]2020-10-12 17:04:4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炸胡的小仙女[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1385343fbf2b211214b1230da8065380cd78e63?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avatar]小仙女安静的问问题 答问题[slogan]小仙女安静的问问题 答问题[intro]920[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