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有

时间:2024-05-28 18:17:31编辑:莆田seo君

黄金山属于大冶还是黄石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黄金山位于湖北省境内,毗邻大冶市和黄石市,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根据目前的归属情况,黄金山既属于大冶市,也属于黄石市。具体来说,黄金山的东北部属于大冶市铁山区,而山的西南部则属于黄石市下陆区。这种双重归属的情况,源于历史上该区域的行政划分和城市发展。在清朝时期,黄金山所在的区域属于湖北黄冈纪检,直到20世纪初,它才分别归属于大冶和黄石两座城市。总的来说,黄金山即属于大冶市,也属于黄石市,而这种归属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大城市的机场或者景区都可能跨越两个行政区域的边界。【摘要】
黄金山属于大冶还是黄石【提问】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黄金山位于湖北省境内,毗邻大冶市和黄石市,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根据目前的归属情况,黄金山既属于大冶市,也属于黄石市。具体来说,黄金山的东北部属于大冶市铁山区,而山的西南部则属于黄石市下陆区。这种双重归属的情况,源于历史上该区域的行政划分和城市发展。在清朝时期,黄金山所在的区域属于湖北黄冈纪检,直到20世纪初,它才分别归属于大冶和黄石两座城市。总的来说,黄金山即属于大冶市,也属于黄石市,而这种归属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大城市的机场或者景区都可能跨越两个行政区域的边界。【回答】


[create_time]2023-03-08 05:06:17[/create_time]2023-03-23 05:04: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温馨的霞姐[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863164236,1724835574&fm=3012&app=3012&autime=1688046006&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王振是谁?

  明代宦官
  概述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极为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和邹东来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白痴的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而且在指挥大军时一意孤行,竟不准备粮食。一错再错,致使明军十分疲劳,怨声载道,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大破,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死得好)。
  民国将领王振
  王振(1887-1930) 民国将领。河南宝丰人,绿林出身。后被赵倜、憨玉琨等收抚。历任镇嵩军团长、旅长、第四师师长、第二军军长。1927年投靠奉系。1929年又投靠韩复,任豫西警卫团总指挥,参加了中原大战。1930年10月13日被蒋军肖之楚部诱杀于鄢陵。

  王振律师
  王振律师,中华律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本科。自2007年从事法律工作以来,先后担任多家公司法律顾问,为企业防范风险,处理公司涉及的诉讼、仲裁事。处理了近百起诉讼和非诉事务。
  中文名:王振
  出生地:江苏徐州
  出生日期:1983年7月3日
  职业: 律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取得的个人成就名称例如:区优秀年轻律师

  人物简介
  王振,198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徐州、上海从事法律工作至今。 主要从事民商事诉讼以及律师见证等非诉法律业务,在1、 交通事故 2、 婚姻继承3、 劳动事务4、合同纠纷5、 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债权债务清收6、房产纠纷等业务领域,诉讼经验丰富,办事灵活,受到客户和前辈的一致好评。

  地图高级编审
  王振(1900—1958),原名守真,字性如,上虞崧厦人。1919年绍兴省立五中毕业后回乡执教,业余为同事屠世聪校订地图说明文字,从此与地图编绘结下不解之缘。1922年应聘任屠世聪所办上海世界舆地学社主任编辑。王振热爱本职,学习勤奋,学识渊博,作风严谨,精于绘图,其所编地图严谨统一,充实精确,外观精美清晰,内容详尽实用,适应地区史地情况与现势变化,为当时社会和读者所公认。1952年兼任地图联合出版社编辑科主任,次年专任该社编审科主任。1954年起任地图出版社编审兼世界地图编绘室主任。1956年只身进京,不顾疾病缠身,领导几十人编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中型地图集,直至1958年病情加剧卧床搁笔。终身从事地图编绘,成果丰硕,其参与和主编主要作品有《中华最新形势图》、《现代本国地图》、《世界最新形势图》、《中学世界地图册》等。
  编辑本段高级工艺美术师
  王振,男,1939年4月出生,河北廊坊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本科学历,196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任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其它社会职务: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委理事;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顾问;北京宝玉石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宝玉石协会评估委员会主任;北京百衲拍卖公司名誉董事长。 主要工作简历: 1964年~1980年在某企业做设计工作; 1980年~1985年任某企业厂长; 1986年~1987年任北京纺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1987年~1998年任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998年~2003年任北京市政协常委; 2003年6月退休。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1979年出版了《试谈宝相花》;1983年出版了《呢绒色彩》;1997年出版了《王振山水画集》、《王振山水画册页》;1997年主编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玉器》、《象牙金银器》;1997年主持制作了“三金工程”(金册、金印、金匾),受到了轻工部全国通报嘉奖。 主要成就: 1999年陶瓷青花釉里红大碗《青山叠翠》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特点: 主要擅长西画、中国山水画、陶瓷山水画及宝玉石等。
  编辑本段演员
  个人资料
  王振
  姓名:王振 身高:168cm 体重:48kg 生日:1988年7月1日 血型:O型 星座:巨蟹座 所在学校:南京财经大学 爱好:看书 特长:跳舞,写作
  简介
  王振有一头潇洒的短发,她穿一袭白衣黑裙。她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她不多话,亦不常笑。她的眼神有时很迷离,有时又很纯,很灵,看不到底。她那么有个性,会让你想要了解一个特别的她,却亦想要保持一个观望的距离。她是个谜一样的女子。她的魅力在无声中焕发……

  空军某部业余报道员
  王振,男,空军某部业余报道员。 近年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新华社、中新社、路透社等新闻媒体发表作品2500多篇(幅),有20多件作品在全国大赛或新闻媒体内部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create_time]2016-11-07 22:36:54[/create_time]2011-03-08 16:46:27[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21[alue_good]夏天有知了[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5990695.e5U9CMaldC2EAe5KAQ-Dmg.jpg?time=3199&tieba_portrait_time=3199[avatar]TA获得超过552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113[view_count]

黄金山属于大冶还是黄石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黄金山属于大治。黄金山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和黄石市之间,此山主要属于大冶市辖区,但也部分属于黄石市境内。黄金山旅游景区以大冶黄金文化为主题,是大冶市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黄金山是大冶市开采黄金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国现代黄金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大冶市的全面发展和黄金山旅游景区的不断壮大,黄金山逐渐成为一座集自然风光和文化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黄金山主要属于大冶市,但也涉及黄石市境内。[微笑][微笑]【摘要】
黄金山属于大冶还是黄石【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黄金山属于大治。黄金山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和黄石市之间,此山主要属于大冶市辖区,但也部分属于黄石市境内。黄金山旅游景区以大冶黄金文化为主题,是大冶市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黄金山是大冶市开采黄金的主要地区,也是中国现代黄金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大冶市的全面发展和黄金山旅游景区的不断壮大,黄金山逐渐成为一座集自然风光和文化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黄金山主要属于大冶市,但也涉及黄石市境内。[微笑][微笑]【回答】


[create_time]2023-03-08 05:09:24[/create_time]2023-03-23 05:03: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教育导师冰心[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557bec3.QRZtTlxhE9kgF9__GtF3Tw.jpg?time=9726&tieba_portrait_time=9726[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view_count]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竟被文官活活打死?

对于锦衣卫,很多人对于他们的认识是一群无孔不入,武功高强但又心狠手辣的特务。大家会产生这种认识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早期的锦衣卫确实是这样,毕竟,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侍卫队改编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锦衣卫的战斗力水分越来越大。直至发生指挥使被一帮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打死的现象。 这件令人咋舌的事情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听信专权的太监王振之言的明英宗带领二十万大军亲征瓦剌,在亲征的过程中又因为王振的乱指挥,以致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虏。当然,那个狗太监王振也在乱军中被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 土木堡之战的战况传到北京之后,百官在朝廷上号啕大哭,而后宫的嫔妃们更是哭声一片。皇太后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都御史陈鉴面奏郕王,历数王振之罪,一众文官也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族,臣等今日就死在这里。”说完跪地不起。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还为王振辩护,喝逐群臣。要说这马顺也真够脑残的,自己的老大已经死了,那个宠信他的皇帝也被俘虏了。他不抓紧跟王振撇清关系,比如痛骂王振,或者带头去杀王振全家就罢了,还为已经死了的老大辩护,这狗当得还真忠心。看着这个平时在他们面前做威作福的马顺,群臣们又想起了平时的王振,顿时怒不可遏。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那装腔作势,火冒三丈,冲上去对着他就是一顿拳打脚踢。一众文官们都看呆了,但是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也跟着冲了上去,开始了对马顺的群殴,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 可能很多人认为马顺是被群殴打死,并不能说明他武功不高,但是别往了,是给事中王竑先冲上去对他很打,接着群臣才冲上去群殴的。若是他武功高强,或者说会点武功,那他完全可以推开王竑夺路而逃,或者一拳把王竑放到,可现实却是他被一个文官揪着打,然后又被群殴而死。对于锦衣卫指挥使的战斗力变得如此废材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下面几点。首先,锦衣卫的任务是监督群臣以及收集情报等特务工作,对于武功的要求不再像创立初期要求的那么严格。第二,掌权的太监王振需要的是一个会溜须拍马,帮他捏造伪证陷害忠良的小人,而不需要武功有多么高强。因此才会发生锦衣卫指挥使打不过文臣的现象。


[create_time]2022-10-25 15:04:07[/create_time]2022-11-04 06:07: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9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为什么马顺却死的窝囊?

因为当时锦衣卫的老大马顺是王镇提拔上来的,而王镇才是明英宗被俘的罪魁祸首。当朝臣们都要求皇帝砍王镇的房子时,马顺站起来说话了,于是他被愤怒的朝臣杀死了。在明朝,锦衣卫权力很大,他们做各种各样的坏事,经常引起公愤,所以锦衣卫的命令很少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明英宗是马立克顺,但说到马顺,就不得不说王镇了。王镇原本是个读书人,曾经被举人选出来,但他不想那么辛苦一步步做官,所以选择了做太监。凭借他拍别人马屁的能力,他很快就成了皇宫里的名人。他非常听话地忽悠明英宗,称他为马顺先生,是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司令。指挥官是明朝锦衣卫的最高指挥官。他是皇帝的领袖。他主要负责守卫礼仪、逮捕和法庭审判,权力很大。马顺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朝廷文官杀害的锦衣卫司令。这有三个原因。在皇帝的宠爱下,王镇也作恶多端,灭了忠良,权力很大,还提拔马顺为锦衣卫司令。后来瓦剌攻打大明时,王镇力劝明英宗亲征。结果,明军战败,明英宗也被俘虏,一起外出的文官将领全部战死,王镇被将军杀死。明英宗被俘后,消息传回朝廷,于是在于谦的建议下,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马顺的小靠山是李思监掌印太监王镇,大靠山是明英宗朱祁镇。王振友在明英宗执政期间掌握着实际权力,因为他是掌印太监,负责对内阁和各部送来的文件进行最后审查,有权决定文件是否合适或退回复议。但是明英宗去年年纪小,能力不足,所以权力被王镇控制。朱祁钰当了皇帝后,即使王镇被杀,大臣们仍然非常生气,要求皇帝砍掉王镇的房子。但是,皇帝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他不敢下达这个命令,所以朝臣们在法庭上吵了起来。这时,马顺站起来制止人们的吵闹,但他没有说没事。他一开口,就让大臣们以为他是王镇提拔的。于是愤怒的朝臣蜂拥而至,互相殴打,于是锦衣卫的老板被这些朝臣殴打致死。可以说这也是明朝锦衣卫指挥官中最懦弱的一个。

[create_time]2022-01-19 15:30:09[/create_time]2021-12-01 22:37:37[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精英大神x7[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939121958,3977301307&fm=3012&app=3012&autime=1662700588&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05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7[view_count]

刘瑾为什么被处凌迟之刑?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孝宗对太子过分宠溺,使年幼的朱厚照养成任性使气的不良性格,而刘谨则从中看到了机会。他绞尽脑汁让太子开心,所以深受太子信任。直到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一时间大权在握,自己趁机专擅政朝。在刘谨的指挥安排下,原本负责守卫疆土的团营兵都成了修造宫殿和各类建筑的免费劳力,因此武宗对内廷宦官更加宠信。这些内廷宦官,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人称“八虎”,在“八虎”之中,为首者就是刘瑾。刘瑾的专横跋扈,早已让存有野心的安化王朱寘鐇,以诛刘瑾为名起兵叛乱。他在起兵的文告中列举了刘瑾的种种罪行。可文告被刘瑾藏了起来,安化王叛乱则被镇压了。刘瑾的贪婪,也引起了“八虎”中的某些人不满。以张永,谷大用为首的几个人都非常的憎恨他,于是便找机会要铲除刘瑾。在内廷的酒宴中,张永趁刘瑾不在,上呈弹劾奏疏和安化王的檄文,状告刘瑾谋反,八虎中的其它人也纷纷附和。此时的。正德皇帝以稍有醉意,只听他低声说:“刘瑾这奴才辜负了朕”。大急的张永,趁机质问皇帝,如果刘瑾夺取了大权,陛下当何处?第二天,明武宗把张永的奏书出示给内阁各位大臣,但并没有下定决心处置刘瑾。张永生怕明武宗发恻隐之心,对刘瑾下不了手。于是,极力劝说明武宗去抄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官员私自拥有的禁物。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武宗见了大怒,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于是便下令将刘瑾千刀万剐整整三天,然后砍下脑袋示众。

[create_time]2022-03-31 22:21:16[/create_time]2022-04-12 09:46:05[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是乖乖杰西呀[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952764200,2470671589&fm=3012&app=3012&autime=1689377813&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明朝太监刘瑾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当时场面有多惨烈?

明朝太监刘瑾被被凌迟处死,是因为同为“八虎”之一的太监张永利用献俘的时机,带头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这使得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明武宗朱厚照大吃一惊。当朱厚照亲自去抄刘瑾家时,除了查出无数的金银珠宝之外,还发现了伪玺、玉带等大逆不道的物品。最关键的是,朱厚照在刘瑾经常拿着的那把扇子中发现了两把匕首,一怒之下直接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刘瑾如何死的 据史料记载:“过官寓早饭,即呼本吏随该司掌印正郎至西角头,刘瑾已开刀矣。凌迟刀数,例该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头一日例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当时的场面非常惨烈,可以用惨无人道来形容。刘瑾是谁刘瑾本名姓谈,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太监刘顺收养,后来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后改姓刘。年轻的时候犯了一个大错,差点被当场依法处死,后来由于某些原因幸免于难,之后就被调入到东宫侍奉当时的太子朱厚照。谁也没想到,当初那个差点被处死的小太监后来会成为一个权倾天下的宦官。由于刘瑾当初侍奉成为太子的朱厚照时,朱厚照的年纪还比较小,刘瑾就想办法找一些皇宫中没有的东西给他玩。时间长了以后,自然备受朱厚照的信任,慢慢成为了他的贴身太监。由于刘瑾一直伴随着朱厚照成长,所以当时作为太子的朱厚照对他那是非常信任,特别是当刘瑾经常从宫外给他带一些好玩的东西之后,受其影响的朱厚照变成一个玩物丧志之人,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东宫贴身太监刘瑾等到朱厚照登基为帝之后,朱厚照还将当初太子东宫带入皇宫中的近侍宦官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这七人也一同委以重任,他们被合称为“八虎”。由于刘瑾在这八人当中最为狡黠,经常给当时的明武宗进贡一些皇宫中没有的东西,比如鹰犬、角抵戏法等容易让人玩物丧志的东西,还引诱朱厚照“微服”出宫到烟花之地寻求刺激,是教坏皇帝的罪魁祸首。刘瑾等人手握大权之后,开始假借皇帝的名义在京城周边广置“皇庄”,暗中一直干着抢夺老百姓土地,四处捞钱的事情,使得京师附近怨声载道。还仗着自己是皇帝亲信,对朝廷中敌视他的一些大臣进行打压,不少人都被他找理由给革职查办。权倾朝野当刘瑾的权势变得越来越大之后,开始将自己的亲信宦官都派往各边塞镇守,还假借圣旨名义给数百人授予锦衣官。此时的刘瑾胃口越来越大,不但找借口让皇帝将各省库藏送往京师,方便自己贪污银两。还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使得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的时候,都得给他送礼,不然就不给他升官。由于刘瑾的权益越来越大,引发了其他“八虎”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宦官之间的内斗,刘瑾最终也因很多事情东窗事发遭遇凌迟之行。

[create_time]2021-04-30 17:13:38[/create_time]2021-05-14 14:53:45[finished_time]9[reply_count]0[alue_good]从历史角度看世界[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f13d289f39ef1e2f465f85998631347c.jpeg[avatar]媒体人、历史领域创作者[slogan]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世界[intro]524[view_count]

明代第一专权宦官王振的故事 王振的威势到了何种地步

  王振是明英宗时期的专权宦官,同时也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宦官掌权在明代自王振起。所以在明朝的宦官中,他虽然并不是最有名的那位,却也是无法忽视的一位。后世留下了许多与王振有关的故事,可以让大家看清楚王振的丑恶嘴脸。   王振在最开始的时候,尽管有野心,但是超正大权被太后和“三杨”把持在手里,而明英宗还未长成。所以他并没有表示对权利感兴趣,反而一副忠心为君的嘴脸。在太后和“三杨”跟前恭谨顺从,甚至还专门设计了一出忠心劝谏,匡扶国君上进的戏码。等到逐渐取得信任之后,他就伸出了自己的野心之手。   太皇太后张氏,虽然将国家放手交给“三杨”打理,却并不是无知的妇人。王振的揽权和逐渐插手朝政,全部被她看在眼里。想到前朝宦官专政,而使得国家破亡,她决定站出来点明警醒明英宗。   一天下午,张太后让宫中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守卫在便殿旁边,肃穆凛然。随后又将英宗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等人召到宫中。当着英宗和五大臣的面,张太后严肃的说:“这五位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辅佐你治理国家,你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们商量,如果他们不赞成,切不可去做。”随后她又厉声指责王振道:“太祖建国之后,就立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如今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干涉朝政,插手政权,哀家依律赐你一死。”   太后话一说完,早在旁边候着的宫女,就拔出刀剑,架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吓的是面无血色,直打哆嗦。明英宗见此,赶忙上前求情。张太后最后应了英宗的请求,但是却再次告诫王振不可干政。并且嘱咐五大臣,言明皇帝年幼,识人不清。王振日后还得由你们看着,此后不许他干预国政,如有违犯,定斩不饶。王振听了可以活命,连忙磕头求饶。   因为插手政事,王振差点丢了性命,但是却不知悔改。一边作出绝不干涉朝政的样子,一边暗中勾结大臣,培植党羽亲信。王振的私党越多,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这些亲近王振的大臣,接连在明英宗面前赞誉王振,使得王振进一步取得明英宗的信任和重用。明英宗的进一步重用,又使得王振能有更多看不见的权利和优势,推动他进一步往上爬。   在张太后和“三杨”接连去世之后,辖制王振的闸刀终于消失。没有了张太后等人压制,又得明英宗信任的王振,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迅速的包揽大权,成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   王振包揽大权之后,便开始打压异己,大肆培植亲信。但凡是亲近贿赂他的人,都能得到升迁。若是对他表现出一点不满,甚至弹劾他的人,都会被他出除掉。这种情况下,朝堂上投靠王振的人越来越多,王振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不过说实话,真正选择投靠王振的人,大部分都是奸诈小人。   工部一位叫王佑的郎中,惯是会曲意逢迎,阿谀奉承。早先王振没有那么大权利,还是由“三杨”当政的时候,王佑也便老老实实的在工部待着。那个时候想要往上爬,若是没有功绩,便也只能唉声叹气。   后来王振专权之后,王佑立刻就投奔了王振。而且因为他和王振都姓王的关系,甚至于恬不知耻的称呼王振为“爹!”   有一次王振把胡子给剃了,前去拜见王振。王振看了十分惊讶,于是问:“王大人你的胡子怎么没有了?”王佑厚颜道:“老爷您都没有胡子,做儿子的我又怎么敢有呢?”王佑这番话,彻底讨好了王振,不久就将他提拔为工部侍郎。后来王振又靠着谄媚奉承,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史。   随意提拔亲信,不必在乎他人品性,王振在当时的权利如此之大,也难怪日后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祸国殃民。


[create_time]2022-11-11 13:11:15[/create_time]2022-11-22 17:14: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9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不懂就问,明朝太监王振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王振,男,汉族,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见土木之变)。
人物生平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原本是一个落地秀才,略通经书,在一家私塾里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被迫无奈于是他便自阉入宫了。他没有什么背景,十年寒窗也没考上功名,心灰意冷。不过也正是因为他来自底层,所以能看到许多人没有看到的事。永乐末年,王振入宫当了太监,史书上没说明是什么原因;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但是能保全自己,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
侍奉皇子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英宗祖母)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这也是明朝的一个好传统,只有明朝没有太后专权外戚乱政的事。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大权独揽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时三杨中杨荣在正统五年病死,杨士奇因为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而杨溥也老了,心计又没有杨荣多,而杨荣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英宗是一个常常发昏的皇帝,他并不是贪求淫乐不理朝政,而是过于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说的,他马上就相信,而且认为是最好听、最正确的。而在他后来复位后,他重用大学士李贤,朝政也是井井有条。是一个有时昏、有时明的皇帝。
王振见阻拦自己掌权的所有障碍都已经被自然规律扫除了,当然轻而易举的就尽揽明王朝的政权。他早就看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不顺眼,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块牌子摘下来。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他还修建智化寺,为自己求福。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
瓦剌是蒙古中的一部。元朝灭亡以后,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东北等地。后经朱元璋派兵数次打击,内部发生混乱,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别臣服于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朝献马朝贡。
永乐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强大,宣德时,瓦剌逐步控制了鞑靼,正统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统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统一蒙古以后,对明朝不断骚扰,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
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获利,王振让他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瓦剌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为了讨好瓦刺,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瓦剌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每年都派出贡使携带着良马等货物到明朝朝贡,明朝政府则根据其朝贡物品的多少,相应地给予回赐。一般情况下,回赐物品的价值要稍稍超过朝贡物品的价值,同时,也要给对方贡使一定赏赐。因此,瓦剌为了获取中原财富,非常愿意到明朝来朝贡。按照原来规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后来,瓦剌贪图明朝回赐的欲望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到正统初年,瓦剌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2000余人。王振对瓦刺增加贡使,丝毫不加以限制按数给予赏赐,至使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又虚报为3000人。瓦剌贡使冒领赏物,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因王振与瓦刺有勾结,接受也先的贿赂,所以,瓦刺贡使冒领赏物,他都装作不知道。这次,王振却一反常态,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剌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也先于是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瓦剌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失利,急忙向京师请兵救援。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便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同时也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这次听了王振的话,也认为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不与大臣们商议,做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英宗下诏旨后,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明军准备不够,皇帝不宜轻率亲征。吏部尚书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可英宗听信了王振的话,对众大臣的谏阻,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亲征不可。
王振和英宗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当时,与英宗和王振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军内自相惊乱,未到大同,军中已经乏粮。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一些随驾官员,见到此种情景,再次请求英宗回军。王振一听,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做儆百,特罚谏阻最力的兵部尚书邝野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来。后来,王振的同党彭德清以天象谏阻,王振也不听,仍然逼着大家继续前进。
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 8月1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剌军队北撤,以为瓦剌害怕英宗亲征,坚持继续北进。邝野等人深感途中未见瓦刺一兵一卒,未损一矢,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恐怕瓦刺兵有诡计。因此,他再次上章请求回军,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听。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剌之计"。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王振未与瓦剌接战,即仓惶退兵,军纪更加混乱。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这时,瓦剌已知明军不战而逃,急忙整军来追,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明军迂回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剌大军已经追袭而来。英宗急忙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以掩护英宗撤退。结果,他们都战死沙场。英宗又派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击,朱勇等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剌重围,虽然英勇奋战,但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
王振在朱勇率军阻击瓦刺之时,加紧撤退。13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邝野一再上章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没有办法,邝野单身闯入英宗行殿,请求英宗速行。王振见状,怒不可遏,骂道:"你这个腐儒,怎么会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必死无疑!"即刻命令武土 强行把邝野拖了出去。
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势较高,旁无泉水,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也被瓦刺军队占领。明朝数十万军队被围两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烟。没有办法,王振只好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见一个水滴。士兵们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
包围土木堡的瓦刺军知道明军找不到水喝,饥渴难忍,便准备把他们引出堡垒,一举歼灭。15日,也先派遣使者到明军处假装与王振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见也先派人来谈判,喜出望外,便不辨真假,满口答应,并通过英宗让曹鼐起草诏书,派两人去也先军营谈判具体议和事宜。
也先为了迷惑明军,假装撤退,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争水大乱之机,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刺军向后撤退,以为瓦刺军真的要议和,遂不加分析,轻易地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奔向河边,正在明军争相乱跑之机,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不一会儿,瓦刺兵冲上来,一个士兵上前要剥取英宗的衣甲,一看他的衣甲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便推拥着他去见也先之弟赛刊王。赛刊王在盘问英宗时,英宗反问道:"你是谁?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赛刊王感到英宗说话的口气很大,立即报告也先,也先派遣留在瓦刺军中的明朝使者去辨认,才知道他就是英宗。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20万军队被击溃,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鉴面奏郕王,历数王振之罪,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这里。"说罢,跪地不起。这时,王振的死党马顺还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装腔作势,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马顺,拳打脚踢,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愤怒的人们又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随。接着,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后来英宗认为王振毕竟是为国殉死,其精神不死。就在重新登基的这年(1457年)10月,在北京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立了一个彩色泥像,还树了一块碑为他立了传。智化寺的香火非常旺盛,朝廷对它也很重视,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整修过一次,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还增修了一座极乐殿。智化寺今仍存在于原址,其中保存下来的一些神像的服装样式具有明朝的风格。


[create_time]2018-01-02 20:02:04[/create_time]2018-01-17 19:37: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5[alue_good]百度网友b4d8b5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7d6d5fa.vTzyH5_clIuvAxkNMKT7kQ.jpg?time=4138&tieba_portrait_time=4138[avatar]TA获得超过3187个赞[slogan]历史[intro]2578[view_count]

明朝第一个专权太监王振:史上最大卧底

王振曾经诱导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他的不二法门。谁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 史学家称明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瓦刺人,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其实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决条件。大臣立身于朝,受明主赏识,靠的是才能和机遇,而 *** 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与奸佞之间都有一种很难言说的"缘分",并不单纯是手段的问题。英主和贤臣有时也会这样。比如唐太宗善于纳谏,却也只愿意听魏征的,别人向他进谏,他一样要发火,还得魏征出来解围。王振也是一样,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宠爱太监金英等人,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鱼得到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王振曾经诱导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他的不二法门。谁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一时间,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高升。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最会阿谀逢迎。一天,王振问王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 *** 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徐希和王文亦因善于谄媚,被王振提拔为兵部尚书和都御使。王振还把他的两个侄子王山和王林提拔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和指挥佥事。又把死心塌地依附于自己的心腹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安插在各个重要部门。福建有位参政宋彰将贪污的数以万计的官银送给王振,立即被提拔为布政使。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 瓦刺是蒙古中的一部。元朝灭亡以后,一部分蒙古族退回蒙古草原和东北等地。后经朱元璋数次打击,内部发生混乱,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别臣服于明朝,每年都要向明朗献马朝贡。永乐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刺部日益强大,宣德时,瓦刺逐步控制了鞑靼,正统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统一了蒙古三部。瓦刺统一蒙古以后,进而想恢复大元天下,统一全国,因而对明朝不断骚扰,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刺贿赂,与瓦刺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获利,王振让他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刺,瓦刺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为了讨好瓦刺,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瓦刺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每年都派出贡使携带着良马等货物到明朝朝贡,明朝政府则根据其朝贡物品的多少,相应地给予回赐。一般情况下,回赐物品的价值要稍稍超过朝贡物品的价值,同时,也要给对方贡使一定赏赐。因此,瓦刺为了获取中原财富,非常愿意到明朝来朝贡。按照原来规定,瓦刺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后来,瓦刺贪图明朝回赐的欲望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到正统初年,瓦刺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2000余人。王振对瓦刺增加贡使,丝毫不加以限制按数给予赏赐,至使瓦刺的胃口越来越大。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又虚报为3000人。瓦刺贡使冒领赏物,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因王振与瓦刺有勾结,接受也先的贿赂,所以,瓦刺贡使冒领赏物,他都装作不知道。这次,王振却一反常态,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又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刺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瓦刺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也先一听,勃然大怒,立即召集军队,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瓦刺铁骑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失利,急忙向京师请兵救援。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刺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便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这次听了王振的话,也认为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不与大臣们商议,轻率地做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英宗亲征的诏旨刚一颁布,满朝文武大吃一惊。 王振和英宗在两天之内凑合了50万大军,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当时,与英宗和王振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军内自相惊乱,未到大同,军中已经乏粮。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一些随驾官员,见到此种情景,再次请求英宗回军。王振一听,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做儆百,特罚谏阻最力的兵部尚书邝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来。后来,王振的同党彭德清以天象谏阻,王振也不听,仍然逼着大家继续前进。8月1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刺军队北撤,以为瓦刺害怕英宗亲征,坚持继续北进。邝等人深感途中未见瓦刺一兵一卒,未损一矢,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恐怕瓦刺乒有诡计。因此,他再次上章请求回军,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听。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刺之计"。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最初,王振想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退兵,以便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王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王振未与瓦剌接战,即仓惶退兵,军纪更加混乱。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这时,瓦剌已知明军不战而逃,急忙整军来追,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议说:"自此趋紫荆关,只有40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刺大军追及。"王振不听,一意孤行,坚持折向宣府。 明军迂回奔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时,瓦刺大军已经追袭而来。英宗急忙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以掩护英宗。结果,他们都战死沙场。英宗又派成国公朱勇等率骑三万前去阻击,朱勇等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剌重围,虽然英勇奋战,但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为时已晚,瓦刺军队已经包围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势较高,旁无泉水,南面15里处有条河流,也被瓦刺军队占领。明朝数十万军队被围两天,取不到水喝,渴得嗓子直冒烟。没有办法,王振只好让士兵就地挖井,可挖了二丈多深,也不见一个水滴。士兵们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怨声载道,骂不绝口,军心进一步涣散了。也先为了迷惑明军,假装,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争水大乱之机,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刺军向后,以为瓦刺军真的要议和,遂不加分析,轻易地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越过战壕,奔向河边,军队顿时大乱。正在明军争相乱跑之机,只听一声炮响,瓦刺伏兵四起,喊声震天,瓦刺兵象潮水般涌了过来。乱作一团的明军,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冲击,倾刻之间,全线瓦解。随着瓦刺骑兵刀剑飞舞,一排排明军倒了下去,再加上溃退的明军自相践踏,不一会儿,死尸就铺满了大地。有一些侥幸未死的士兵,很快就成了也先的俘虏。其中,也有英宗皇帝.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他-手抓住王振,一手抡起铁锤,大喊一声说:"今天,我要为天下人诛杀此贼!"说完,他把满腔仇恨都凝聚在铁锤之上,对准玉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连哼叫一声都没有来得及,就脑浆四溅,象一滩泥似的倒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英宗被俘,明朝50万军队差不多全部被歼,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几乎全部战死沙场。这一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张惶失措。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忍住眼泪,命令英宗的弟弟王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鉴等也擦干眼泪,面奏王,历数王振之罪,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之后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朝野内外听到这一消息,才算出了一口闷气。同党也相继被处死.王振败绩,籍没其家产时,仅金银就有60余库,玉盘100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20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的程度。 宋朝时寇准劝宋真宗亲征契丹,成就了社稷大功,垂名青史。王振导英宗亲征瓦剌,却使得明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也遗臭万年。事虽相似,结果却相反。土木之变发生在明王朝国力鼎盛时期,却遭此惨败,固然是王振专权乱政的原因,却也暴露了明王朝武备松弛的致命缺陷。王振在权力已经达到顶峰、富贵也达到极限后,居然想借立边功来为自己树碑立传,求得身后名,落得不仅身死,而且族灭的下场。但凡事有弊也会有利,当时英宗年纪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变,王振专权乱政的局面还不知会持续多少年,后来魏忠贤祸乱天下的场面也许就会在英宗年间上演,明王朝会不会就在英宗手中结束,也是很难说的事。五十万大军换来王振的死,值与不值真是无法计算。


[create_time]2022-11-06 08:46:34[/create_time]2022-11-14 18:27: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朱祁钰和于谦都做了什么?成化帝为什么要为了他们翻案?

如果没有朱祁钰与于谦的力挽狂澜,大明王朝很可能真的要提前一百多年就“寿终正寝”了,但是因为景泰帝朱祁钰与哥哥朱祁镇的那些爱恨纠葛,最后朱祁镇这个在皇位上能够“梅开二度”的帝王,在复辟成功后,不但废黜了朱祁钰的帝号,还将于谦这个大功臣杀害了,这一段冤案寒透了大明百姓的心,虽然朱祁镇生前没有为于谦平反,但是后来也知道自己错了,他的儿子成化帝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是顺应民心的事,而于谦能立下如此不世之功离不开朱祁钰的支持。一、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大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时,因为宠信宦官王振,结果在他的挑唆下,朱祁镇亲率十万大军去征讨瓦剌部队,结果没有干掉瓦剌一兵一卒,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这一次的影响是巨大的,大明王朝的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都死于此役。原本强盛的大明王朝一下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钰也给了于谦足够的支持与信任,将全国兵马全部交予于谦调遣,终于在最后关头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将大明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二、皇位之争,让兄弟失和瓦剌人见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后,就决定将他放回,但是回国后的朱祁镇面临的局面就尴尬了,因为哥哥有过而自己有功,朱祁钰不愿交出皇位,但又怕朱祁镇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于是将他囚禁了起来,并废除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使兄弟二人彻底成为了最大的仇敌。三、复辟成功,朱祁镇开启了复仇之路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患病,再加上他又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于是一些奸险小人立马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们砸开囚禁朱祁镇的南宫大门,使朱祁镇成功复辟,复辟成功没有多久,朱祁镇就命人勒死了朱祁钰,废黜了他的帝号,并处死了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于谦。四、顺应民心,成化帝为他们翻案于谦的死,让大明的百姓非常伤心,据说为于谦行刑的刽子手,在回家之后就自杀了,英宗未死之前,从朝廷到民间,就有为于谦平反的呼声,只不过英宗碍于面子未实施而已,所以成化帝一上台,立马给于谦平反,并大力宣扬于谦的忠义,虽然成化对朱祁钰态度纠结,但考虑到他的功劳,最后也为他翻了案。

[create_time]2020-08-02 18:32:42[/create_time]2020-08-17 13:40:35[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古道西风催瘦马[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f54000e46e2661098e9d184b995e324f.jpeg[avatar]爱文字,爱生活,让文字变得有价值[slogan]爱文字,爱生活,让文字变得有价值[intro]135[view_count]

东汉、唐代和明代三朝的宦官之祸,是如何影响帝国国祚的呢?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当不会对这句话感到陌生。而导致东汉末年遍地割据政权的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正是宦官之祸。自西汉开始,外戚集团就逐步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从西汉初年吕后独揽大权开始,外戚集团就一直是汉帝的主要斗争对象。虽然外戚和皇帝常常在各个领域发生冲突,但外戚集团本质上是不想颠覆汉帝的地位的,只是想要夺取皇权使自己成为汉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但即便如此,也是汉帝所无法容忍的。为了遏制外戚势力的发展,汉帝通常以启用宦官的方式来与之对抗。由于当时的汉帝并不具备建立绝对君主制的基础,因此只能让宦官去取代外戚集团的地位。但是当这种情况真实发生后,又引发了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对立。宦官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地位,便假借皇帝之名对官僚集团痛下毒手,由此引发了东汉末年剧烈的政治变动。东汉末年把持朝政的十常侍当然,宦官集团的崛起和擅权,其实并不是导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直接原因。但东汉末年的动乱,确确实实是自宦官擅权之日开始的。无论东汉王朝后期是外戚集团还是宦官集团的崛起,都必然意味着皇权会随之同步下降。为了遏制宦官集团的发展趋势,汉帝只好启用各地的武装力量"进京勤王"。有了武将的介入,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集团自然会被轻易铲除。但是新的问题随之接踵而至,那便是武将集团的地位和影响力快速提升。纵观东汉朝野上下、朝廷内外,都找不到新的第三方势力能够加以制衡。再加上武将们拥兵自重,直接导致汉廷进一步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力,最终演化成了后来的群雄割据和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自安史之乱过后,历代唐皇都对外臣(尤其是地方节度使)保持着高度警惕。再加上唐皇认为朝廷政治中枢的官僚集团不可用,因此便也萌生了启用宦官集团的念头。相比起地方节度使,似乎宦官确实更加容易控制一些。

[create_time]2020-11-09 16:29:33[/create_time]2020-11-24 10:42: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等风来121388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677b6f.MyHgb3DEMIEJZZZW27MAAA.jpg?time=8141&tieba_portrait_time=8141[avatar]TA获得超过4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都是受宦官之害的汉、唐和明三朝,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导读:宦官是历代皇室中的服务人员,但是在东汉、唐朝和明朝三朝中为患深重。宦官获得权力都源于帝王的偷懒懈怠甚至是出于对相关利益集团的致悦:唐玄宗、汉宣宗启用宦官是出于偷懒,而东汉和帝刘肇启用宦官是独抗外戚夺回皇权。总之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些启用宦官的帝王都以为皇权足以压制宦官,但是不是后世所有帝王都有雄才伟略啊。启用宦官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宦官势力一发不可收拾。汉唐明历史上基本最强盛的三大王朝灭亡都和宦官有很大的关系。下文我们详细阐述汉、唐和明朝宦官专权的前因后果以及他们的异同。东汉宦官专权是皇帝扶植起来对抗同样专权的外戚的工具汉朝的宦官主要指的是东汉,东汉有两大痹症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王朝幼年继位的皇帝比比皆是,小皇帝和太后为了巩固皇权肯定要启用大量的外戚。外戚与宦官专权两大痹症贯穿东汉王朝始终,最后由大将军何进引入西凉董卓入京诛杀十常侍结束东汉濒临灭亡。东汉光武帝刘秀深知外戚参政的弊端,因为西汉政权就是一位外戚王莽篡位结束的。所以刘秀开创东汉后规定“外戚不得封侯干政”,这条规矩在光武帝刘秀和汉和帝刘庄时期得到了彻底贯彻。但是到了汉章帝刘炟时发生了变化,刘炟册封皇后窦氏的家人窦固等人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等职务。从此外戚势力在东汉一朝开启专权的传统,而继位的汉和帝刘肇继位后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更加飞扬跋扈。当膨胀的窦宪甚至打算效仿王莽篡位谋害汉和帝时忠臣良将都不在身边,14岁的小皇帝只能通过身边的宦官赋予权力串联大臣剪除叛乱。自此以后东汉小皇帝层出不穷,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外戚专权(皇太后大量启用娘家人)。汉安帝时期为了夺回邓太后家族把持的权力再次启用宦官,成功后大量宦官被封侯已经成为一股无法控制的力量。东汉王朝后期的皇帝几乎没有正常继位的,无不是在外戚和宦官的左右影响下继位。然后重复着继位、政变夺权、早亡、小皇帝继位等一个又一个的循环。直到汉少帝刘辩时期大将军何进为了对抗十常侍引野心家董卓进京结束,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戚都被董卓驱逐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废汉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东汉进入倒计时。唐朝宦官势力起于唐玄宗对于地方节度使的不信任,所以从监军开始到宦官李辅国开始掌兵权、封国公进而宦官染指枢密使、禁军唐朝的宦官不但人数庞大,而且有确定官职。唐朝除了开国皇帝李渊以外,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到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等无不适充满了军事政变。况且安史之乱开启藩镇以后,皇帝对于领兵大将信任度大大降低于是派驻宦官为监军。监军代表皇帝权力很大,所以免不了为了自己的利益上下其手。所以军队对于监军非常反感,所以很多将领被监军进谗言后得到悲惨的下场。唐肃宗继位后懦弱无能,太监李辅国逐渐掌握当权。李辅国权倾朝野,不但地方节度使都由其一手掌控就是朝臣奏报政务都得他先过目后才能到达肃宗手里。李辅国骄横跋扈到什么程度?在拥立唐代宗李豫登基后,甚至说出“皇上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当李辅国被出师后鱼朝恩掌握了大权,最后同样因窥视皇权被处死。随后唐德宗后期宦官逐渐掌控禁军,这为以后宦官操皇帝废立埋下了隐患。从唐玄宗李隆基提拔高力士并向军队中派驻监军开始宦官势力就一发不可收拾,进而掌控枢密使、禁军成为一股独立的势力深刻影响着唐朝中后期的朝局。虽然皇帝自以为技高一筹利用宦官来牵制地方,制造平衡来保证皇权的绝对地位。但是随着宦官势力的增长,皇帝反而成为了宦官操控的对象。所以一饮一啄皆有定数也许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当然唐朝最终宦官势力的终结也在逆贼朱温的手上,朱温篡位后终结唐朝建立后梁开启五代。明朝宦官起初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偷懒培养宦官处理政务,后来成为帝王制约内阁等文官集团保证皇权的手段。明朝在太祖朱元璋时期拼命加强皇权,甚至在胡惟庸案后都废除了丞相。皇权的空前集中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皇帝太累,很多政务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到明成祖朱棣时期不得不弄出一个内阁提供咨询,到明宣宗朱瞻基时感觉太累直接把提供咨询的内阁变成了权力机构。不但如此还培养宦官能够处帝王私人文件并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朱瞻基自以为宦官依附皇权而生,所以在忠诚方面是文官无法比拟的。谁知道后来发展成无法遏制的顽疾。本来明朝在明成祖时期文武集团互相制衡,但是仁宗、宣宗时期改国防政策从扩张为保守。武勋集团逐渐衰落衰落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武勋已经无法制约文官,所以帝王不得不启用宦官势力对抗文官集团。但是在明朝宦官势力有个特点就是依附皇权,所以崇祯才会轻松解决前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虽然明朝宦官掌握了披红、票拟权力甚至控制厂卫对大明形成了危害,但是始终无法对皇权形成威胁。小结:东汉、唐、明三朝宦官专权各有各的特点,最大的共同点都是皇帝主动引入宦官势力。在无法制约后成为危害朝廷的弊病,最终由于不同的历史因素和背景导致不同的结局。

[create_time]2020-10-19 12:36:25[/create_time]2020-10-28 10:41:3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幻福宠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0becdfb.Dz-xaymiPEHPtbP8-sJ6mw.jpg?time=6209&tieba_portrait_time=6209[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view_count]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于谦都做了些什么?

正统十四年(1449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面对瓦剌人的入侵,不服气。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坚持亲征。接过惨败了,爆发了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京营三大军主力覆没,明朝损失惨重,大批有功勋的武将和朝臣阵亡。在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由于兵部尚书邝埜跟着皇帝出征了,所以于谦当时主持兵部的工作。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于谦都做了些什么?第一,于谦力排众议,反对迁都。第二,于谦拥立朱祁钰。第三,于谦铲除奸党。第四,于谦保卫京师。第一在土木之变爆发的时候,于谦在主持兵部的工作。当时一听说大明的溃败,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而朝中的大部分群臣也认为北京不能再待了,应该去南京。于谦坚决反对,他认为京师是天下根本,力主抗战。第二在明英宗出征后,郕王朱祁钰监国。当时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于是,于谦等人坚持要立朱祁钰为皇帝,于谦甚至说过,这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个人。于是朱祁钰做了皇帝,就是明代宗。第三于谦等人在京师诛除宦党,平息民愤。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其中就包括了王振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沉重打击了宦党的气焰。第四土木之变后,瓦剌人继续入侵大明,盯上了京师北京。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在于谦的力主下,积极备战,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还任命原大同副将石亨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最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create_time]2022-05-14 10:32:40[/create_time]2022-03-25 20:44:38[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深更读史[uname]http://pic.rmb.bdstatic.com/9d935ad43993826a73cd5116c1f2fb2c.jpeg@c_1,w_160,h_160,x_20,y_20[avatar]运营、历史领域创作者[slogan]历史,值得探索,回味无穷![intro]801[view_count]

土木堡之战后,若没有于谦出来力挽狂澜,明朝会变成怎样?

如若没有于谦的力挽狂澜,大明早已亡以。首先也先会通过明英宗获取大量的财务和土地,长此以往,大明是顶不住这样的勒索的,渐渐的也先的兵力足够会立马南下攻取大明的京都,慢慢的明兵无法与也先正面开展,也先会利用明英宗占据大量土地,随后大明就会灭亡。于谦用力英宗的弟弟为帝,这样完全瓦解了也先的阴谋,使也先徒劳无功。大明的疆土也被保住,于谦此举为大明续命百年,是大功臣。如若没有于谦,明朝会在短短几年内,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果没有于谦,大明危矣!在土木堡之战,大明军队损失惨重,此时大明国库空虚,经历朱棣的北伐,在历经二帝的恢复下,国家才有好转,到了明英宗又挥霍了一把,但是他完全就是胡闹,听信王振的谗言导致明军全军覆没,是罪魁祸首。如果让也先靠要挟明英宗获取大量的土地和财务,那么大明也坚持不了多久,如若不是于谦站出来拥立英宗的弟弟为帝,那么大明会处处受敌,短短几年会丧失大量土地,大明亡矣。在内忧外患下,大臣肯定会弃车保帅的。明代宗即位是大势所趋。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明朝不管是听取南渡的大臣,还是认同于谦的做法。拥立新帝是大势所趋,所以明英宗是肯定要放弃的。如若让也先肆意提出过分的要求,明朝也无福消受。于谦的做法是正确的,要不然大明也会想大宋一样收到外族人的骚扰,土地慢慢被蚕食,渐渐的失去主导的地位。所以大臣们都借鉴了大宋的事迹,一致统一拥立新帝登基来摧毁也先的阴谋。于谦没有出来操持国事,那么大明快要亡矣!

[create_time]2020-07-19 17:44:35[/create_time]2020-08-01 18:08:12[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2[alue_good]啊若time[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c1289991b1a14b91216df90a5695f746.jpeg[avatar]为大家讲述历史的小故事[slogan]为大家讲述历史的小故事[intro]1481[view_count]

上一篇:黄金期货交易

下一篇:黄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