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退民进

时间:2024-05-26 20:06:11编辑:莆田seo君

国退民进的观点

郎咸平认为,“国退民进”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应该是国家退出市场,而不是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国家和国有企业是两回事 。政府应该退出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并不需要改变。政府需要做的只是,推动人事改革,用市场化的薪水来吸引职业经理人,政府通过股东会、董事会来监管职业经理人,这才是建立良性的国企改革进步的合适途径。

[create_time]2016-05-28 18:22:57[/create_time]2016-06-10 05:03: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六99me[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d148d44.ZU7vd8ApHrLxqRC-uVRuQA.jpg?time=3670&tieba_portrait_time=3670[avatar]超过6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7[view_count]

如何理解?

1、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那才叫痛苦。

2、也许有一天,我会放弃那个大大的梦想,转而去实现一群小小的心愿,就像放弃了太阳来赢得满天繁星,也是不错的吧!

3、学会放弃,恣意游于山水之间,自享人间之乐趣。快哉快哉!学会放弃,豁然的心神,感化天籁之音,音奏于空荡之中,这是多么的美妙啊!

4、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我选则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我选择离开。


[create_time]2023-02-02 08:02:52[/create_time]2023-02-17 03:28: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43078f5.7wE1osmLSfpSbcdHVyDxxA.jpg?time=5017&tieba_portrait_time=5017[avatar]超过3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

国退民进的背景资料

证券市场上“国退民进”发轫于1994年,始作俑者为恒通协议受让棱光国家股以及浙江凤凰国家股转让于康恩贝集团。1996年国家股或法人股转让达10几起,其中属于国退民进性质的仅有海虹控股、永生股份和双虎涂料等。1997年下半年市场掀起重组热,民营企业通过协议受让国有股权以借壳上市、买壳上市大行其道。涉及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的有30多家。其中国有股协议转让给民营企业的有国嘉、广华化纤、贵华旅业、武汉电缆、ST石劝业、湘火炬等。1998年被称为“资产重组年”,上市公司重组活动高达624起, 涉及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的有70多家。其中属于国退民进性质的有前锋股份、ST辽房天、鼎天科技、双虎涂料、东北华联(现名ST高斯达)等。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股转让再成热点,全年涉及公司近百家。其中属于国退民进性质的有聚友网络、阿钢、辽物资、吉诺尔、重庆川仪、泰康股份等。2000年国退民进再掀高潮,不计法人股转让和国有股划拨或国有经济间的转让,属于国退民进性质的就有40多家。

[create_time]2016-05-28 18:24:37[/create_time]2016-06-10 05:04: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_嗮[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9538c2.niLhi_9WlwyV9AkvLsfXOQ.jpg?time=3653&tieba_portrait_time=3653[avatar]TA获得超过10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40[view_count]

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扩展资料: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要着力解放生产力发展,同时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种概括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且赋予社会主义新的意义和时代的内容。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被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除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目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本质

[create_time]2019-05-18 21:30:31[/create_time]2008-12-17 02:38:19[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22[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89e83b.JUhRXpRu0WDL1zxAMJE_1g.jpg?time=405&tieba_portrait_time=405[avatar]TA获得超过11.9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4258[view_count]

《激荡三十年》的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这书我看了很久,亦思考了许多。   《激荡三十年》描绘的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的奋斗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崛起的历史,书中记录着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无论今日他们或成为福布斯富豪,或成为阶下囚,或又成为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记录着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他们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以及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云的精英人物。描绘出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禹作敏、张国这些商业能人的命运沉浮,《激荡三十年》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者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三十年来的改革发展进程。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又令人尊敬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这光芒并不是洁白无暇,黑暗与光明的角斗,利益与奉献的交织、真理与无知的更替,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现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迹史,像一盘纷乱的棋局,追根溯源,却源出多头。    一、完全是由赤脚农民上岸,依靠勤劳和精明   典型代表就是那些温州商人和游走于全国各地的义乌商贩。地理位置的欠佳和国有经济的嬴弱,曾经让他们被长久遗忘,也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迅速崛起。简单地对物质生活的朴素向往,让他们穿行在国有经济的缝隙,艰难又不屈地生长。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手段,挣扎出一片自己的天空。现如今,这片天空,覆盖着共和国超过一半的经济天下;    二、知识分子下海经商   这批人,或怀揣美好的梦想,或不甘于平庸一生,因各种机缘凑巧,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依旧与原有的体制资源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在创业之初,也曾经做过不少灰色的勾当。他们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上演了一出出的传奇故事。    三、国企承包者和经营者   相对于上面两类人,国企的领导人经受了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更加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一面要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出路,一面又要努力摆脱旧时代的羁绊。有时候,他们必须兼具企业家和政治家的能力。他们之中的杰出者,基本上来自于体制内,却又不甘于做体制的附庸,于是一些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脱颖而出。然而,正是由于他们多重的身份,使得他们很难找准定位,一不小心就会翻身落马。    四、外资力量   改革之初我们竭力引进的外资,他们后来在国内起到的作用与我们当时的设想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但决不能怀疑引入外资的必要。外资进入的意义绝不是吸收了多少新技术,而在于他们把全球化带入了中国。他们就好比一条条商业的锁链,无情地、牢固地、彻底地将中国与全球贸易结合了起来,他们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他们最终使得我们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机构、个人开展合作或者竞争。我想,这才是外资真正的力量。

[create_time]2022-08-22 16:10:48[/create_time]2022-08-31 20:15: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八卦达人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9f4ed3c.zNqTcjP1lNhGba4bOqsjlQ.jpg?time=4624&tieba_portrait_time=4624[avatar]TA获得超过473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篇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重新激荡,放飞梦想   假期时间有幸读到了吴晓波先生最新力作《激荡三十年》,给我的新的收获,仿佛昨日经济发展的一幅幅图片展此刻面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此刻的工作学习奠定激荡的种子。好久没有读书了,看到这些真的不明白是感悟还是什么,联想到了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情。TCL和中国女子网球队已经签约块半个月了,就是在企业的网站见到了简简单单的宣传,我说哥们此刻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都是没事找事的时代了。健康电视专家是我们吗?我们还能炫出什么不切实际?不是我吃里爬外,我真的看到家里的事情,有力不能为啊!   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   我们在市场争杀的就是业务和市场人员,随着西方经济在中国的引进,我们也迎来了市场营销的始祖——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把我们带入4P、4C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全员营销、整合营销,无论怎样营销都是把我们的竞争优势全部体现出来,这竞争中敢于亮剑,敢于取得胜利,把竞争对手击败。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无非也是提高我们内部的竞争机制,把我们的官兵锻炼成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将才。业务都是传统的分片管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片区挂上竞争的竞选的席位上呢?谁有潜力谁就有自我更大的实战空间,那业绩与领导对话。   我们的市场人员避免天天不务正业,我们也要引进竞争优势,把传统的市场部,提炼出一支加强组,这样有人负责市场推广、有人负责市场信息收集、有人进行培训、有人进行卖点提炼,我们根据各自工作的资料,我们能够进行我们的激励机制,把我们的团队建设的更加强悍。   我们加强组主要负责经营部促销活动的支援工作,他们的奖励和促销成效相联系,再由商场、促销员、业务员监督并审核,防止弄虚作假。这样大大的能够增加我们的执行力,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的市场推广能够在经营部片区,分批次的开发盲点,这样美开发一个盲点的洽谈、建设、培训等相应工作都由推广人员组成,这样我们锻炼出一支后备业务梯队。也为我们开发三四级市场取得成效。   专门的培训和卖点提炼,需要每一名市场部人员注意市场瞬息变化,竞品状况、商家状况,市场部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没有时刻学习的欲望、没有军事化的执行力,那这就是一个摆设。   我们的业务也一样,都说不好的片区能把业务员玩死。片区做不起来,这样我们以后的仕途就奄奄一息了,我们为什么不在内部进行招标的形势,把所有片区公平公正的拿出来?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每一名业务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就的需要解决,但是空想和幻想永远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林子大了,什么思想都会浮出水面。最主要的是团结,构成一股力量。   再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连光屁股的小孩子也明白有病了吃药!我们市场也一样,出现问题,就的找行家诊断,需要什么便吃什么!便有了对症下药,不吃药能痊愈吗?能,不如伤口坏了一个小口,再不感染的状况下,必须没有什么事情。我们有病的市场,他和人还不一样,没有免疫系统,在一个没有免疫系统的状况下,八方来敌,没有要就等于死,好意一个老虎四肢残疾了,一动也不能动,便有狗来入侵,所谓的虎落平阳被犬欺!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吴晓波先生花了四年时间来完成的又一力作《激荡三十年(上)》,这本书是在07年的1月分出版,也就是说距今也但是一年多的时间,但这本书已经成为了很多重点大学研究生导师推荐给研究生的读物,因为这是一本关于改革、关于发展、关于企业、关于企业家命运的历史。吴晓波先生为我们重回历史打开了一扇小窗,透过它,你能够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跌宕起伏,企业及企业家的命运如何随历史大潮起起伏伏,更重要的是,他将有助于加深你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理解。从字里行间,你能够把握到中国改革开放燥动的脉搏,窥视到中国历史前行的轮辙,领悟到企业成长的真谛。   能够说,不读此书,将会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要想成为中国下一代的商界精英,务必对中国过去的企业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所谓,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说是一场没有计划的运动,有的只是中央领导简单的追求,因为中国的国情实在特殊得让一群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也有时会束手无策,他们只想让中国早一点富强,人民的生活好过一点而已。   从文中,能够看出中国的改革是始于思想解放的,往往思想解放一旦被提到政治层面,接下来必定是轰轰烈烈的改革春雷,1978年如此,1992年如此,2008年看来又如此(很可能是政治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预兆)。然而,中国的改革并非如中国官方媒体所宣传的那样,是中央决策层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产物,其实不然,历史以真相告诉我们,中国的改革往往是由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引爆的,是由一步步无奈的抉择所组成的。如联产承受职责制的创立,竟然是一群走投无路的村民为生计而做出的政治冒险;默许民营企业的存在,其实是中共迫于一群上山下乡返城无法就业的知识青年而作出的巨大的政治让步;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除了“检验真理标准”及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外,还有一场关于民营企业“雇工人数多少”的大讨论,而这场事关民营企业宿命的大讨论,竟然是因一位叫“年广久”的傻瓜引发的;更出人意外的是,最初政府招商引外资时,回来投资的港商竟然是当初被政府严打的偷渡客,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指甲钳大王”——中山的梁伯强。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从当初办民营企业会被视为反革命,至办民营企业被人笑话,到名不正言不顺,到允许做国营企业的垫脚石,到视为“私生子”,再到名正言顺。每一次的重大政策调整,每一次的宏观调控,首当其中的肯定是民营企业,在媒体眼中,他们每次都会成为批判的典型,讨伐的对象。中国的民营企业,走得实在太艰辛了。从这部书里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企业一样存在进化论,中国的民营企业经过无数次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磨难后,被证明是最有生命力的企业类型,当然,存活下来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就已经死亡,如知名的温州“八大王”。生存实在不容易,而背负着伦理道德负担的生存更为不易,那些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大多有很深的原罪感,一来因有很深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中有很多人是高考考场的失意人,走投无路的无业青年。二来因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透过灰色的原始积累,钻法律与政策的空子,游走在禁区边缘而得以存活的,所以,他们整个群体都显得有点负疚感。事实上并非他们坏,而是因为现实让他们选取的,只能是那样的卑微生存方式。   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往往是先知先觉的人物。深圳的崛起,最就应感谢的也许就应是招商局的袁庚,是他,一个连处级干部也不是的小人物,竟然能够在中央决策层要回了一个圈——蛇口工业区,然后在里面完成了一项历史重任,担当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一个傻子“年广久”,抓住了中央默许民营企业存在的漏洞,硬是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傻子瓜子王”;中关村,让一群率先敢于下海办企业的干部顺利成了百万富翁,其中就包括了日后的“民族骄傲”——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在南方,一个叫王石的青年,只因看到了一出土地拍卖新闻,随即将企业转做房地产,日后竟成为了中国房地产产业的标志性人物;在同样的地方,一个转业军人,拼命死钻复杂的程控机技术,结果让其一不留意带出了一个影响世界IT业的民营企业,他就叫任正非,而他所创立的企业,就是这天的企业标杆——华为;而身在国外读博士的张朝阳,在网络信息时代新经济的原始诱惑及一位新媒体研究教授的鼓动下,毅然回国创业,于是门户网站sohu应运而生   国有企业改革,一向以来改制不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体制,而在于企业里的人。当习惯了官商作风,习惯别人看自我的眼色的行事,习惯了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思考、不愿改变时,即使是再科学的改革方案也会失败的。早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是限于企业经营者与主管部门的争权与放权,利润留成等宏观层面,根本没有触及企业的微观层面,没有触及企业的人事,福利,激励等敏感禁区,而是寄期望于国家的政策照顾,这样的改革思维,如何能扭转乾坤。国有企业,能够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一样是扶不起的“阿斗”,而相反,一向得不到宠幸的“私生子”——民营企业,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打击,却总遇强越强,到最后,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力,再次证明了,“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这一千百年来早已为人所熟记的名言。国企也好,民企也罢,忘了这一句,迟早会死的。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伴随着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业绩沦落的还有商业道德,巨大的利益空间,让原先朴素无华的人学会了奸诈,学会了斤斤计较。记得书中有个注记提到,海南上的人原先在买卖时,是不敢收钱的,交易时要卖者把钱压在箩筐底并且走远了才敢收钱,然而就在海南宣布成为改革试验区后,天南地北的“倒爷”就到海南炒起了汽车进口批文,原材料批文,黑市外汇,过不了多久,当时的省委书记给中央汇报时感慨万端,说利益使海南人民风“晋江假药案”,他让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封疆大员项南引咎辞职;还有温州的造假事件,近乎疯狂的地下金融活动——“排会”或“抬会”等。对利益的追逐,已经到了让人迷失本性的地步,在书中,作者无限感慨地说市场经济的冷漠本性显现无遗了。   自从1978年那场有历史新纪元好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就注定是世界眼中的焦点所在。而唯一遗憾的是,中国伟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却没有产生一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这点一向让外国人想不明白,更让我们想不明白。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很大程度上已经忘却了真正好处上的思考,忘却了我们是一个人,而且背靠的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争名夺利了,而忽视了自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及生命的好处,也许,著者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能帮忙大家找回一种对历史的感觉,重温一下一群人的来来往往,然后各自都能思考下自我的人生好处。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足以改变一代人。而这天,期望凭借这本记录了这30年以来酸甜苦辣的书,能够改变下一代人。   改革没有先例可循,人生同样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活着的人都在继续着自我的人生,匆忙间停下时,千万别忘了回头一顾,也许这样自我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夜静更深,我在电脑前敲下了以上文字,此时,已接近凌晨2点,而我的那本《激荡三十年(下)》尚在路途中。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前几个月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是写78年到08年的企业史,书中提到了很多企业和企业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下两册,总的感觉就是感慨万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与其说是改革史,还不如说是一群食螃蟹者的创业史。但可惜的是,当初成功的创业家在30年后却寥寥无几,这当中固然有体制的限制,不成熟政策的扼杀,但其中也有草根创业家的一些劣根性,如成功后不思上进,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等,但总的是来说就是,我们在变化过程中却忽视了变化,错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必然,没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自我努力或专注的方向。   悲的是,第一代创业家,在中国的现代商业史上能够说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启蒙者,但是却一向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如当初的傻子瓜子年广久,无数徘徊于体制外的倒爷,当然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投机倒把分子,但并不排除,他们就是现代商业的真正开启者,(个人认为之所以有投机倒把,主要是受体制内购销政策的限制,流通得不到当权者主流政策意识的承认和重视),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群既作榜样(好的)又作典型(不好的)的可怜人,总是处于担惊受怕的境况。更可悲的是,等到企业家成为社会新贵的时候(那是90年代末期的事了),主流的媒体,急躁的人们却早已把那一群启蒙者给忘了。个人所悲的就是,我们的民族何时成了一个急功近利、整体浮躁的民族,竟忘记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难道真如吴晓波先生在书中所言,由于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把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给忘了。   喜的是,有人替我们作了一个历史总结,确切地说,那更像是历史重演、回放,清楚地为我们再现先辈们的血汗史、创业史。当初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没有忘记专门安排一章《货殖列传》,而那正是“仕农工商,商为下”的时代。这天市场经济虽早已深入人心,商品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但是,关于中国的商业史,除了杨小凯教授写的晚清、民国、新中国经济史外,难以找到更多,可喜的是,《激荡三十年》填补了这个空白。更为难得的是,不知吴晓波先生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他在书中,专门安排了一节来写一个平平凡凡的白芳礼支教公司(被中国数千万网友认为是最有机会“感动中国”的,却最终没有获评的一个数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过支持教育的平凡三轮车夫),在商业气息浓厚的财经类著作中穿插了十分感性的人文精神(是目前为止纪念这位平凡天津人的最高礼待),在铜臭味十足的赚钱世界中洒下了点“真、善、美”。正如他所言,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与伦理道德的丢失是相伴而生的。而实质上他想做的就是,期望以自我的绵力改写这个历史轨迹。   熊彼特有句“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以至于有人说整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只有“变化”,在变化如此多端的世界,如何理解这个社会,如何理解中国的经济,我想我们需要好好地补上这一课。但历史只有事实,我们能做的只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细想一下,那句“没有历史包袱会走得更远”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   为何中国总有写不完的企业败局,我想,可能与我们忽视了某样东西有关。而那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除此之外,其实看完上集时,还有一篇读后感。再次把他拿出来,算是对各位的支持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同时,也是借机向各位推荐一下这本书。


[create_time]2022-06-06 11:02:26[/create_time]2022-06-20 23:56: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3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格林柯尔系的历史

1990年在英国成立首家分销公司:顾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个人全资)。1992年在加拿大成立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业务拓展至美国。1995年在天津成立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公司主要从事格林柯尔制冷剂的生产,是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但该公司真实的生产状况不为外界所知,据说已停产多时。1998、1999年相继在北京、深圳、湖北、和、海南等地成立格林柯尔工程有限公司。2000年在开曼群岛注册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2000年7月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香港格林柯尔控制着一家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的GPHL公司,这家公司又控制着三家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的公司,这三家公司再控制着位于国内各地的6家格林柯尔公司。格林柯尔系从海外起家,到捆绑式整体上市,成功融资5.5亿港币,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从那时起,顾雏军已从一个热能工程师变成一个资本高手。2001年10月收购科龙电器,顾雏军通过旗下顺德格林柯尔斥资3.48亿元收购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电器26.43%的股权,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科龙电器本身为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的公司。针对这个来历不明的收购者,国内主要经济类媒体均发表了质疑文章,火力集中在顾雏军的理论悬疑、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问题上。2002年,在制冷领域,科龙电器先后收购了非上市企业及生产线,如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电器、上海阿里斯顿等,并在全国各地兴建许多科龙工业园区,已占据了中国冰箱业的大半江山。2003年5月,顾雏军又通过顺德格林柯尔以现金2.0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美菱电器最大的股东。至此格林柯尔已同时将中国冰箱行业“四大家族”中的两大巨头科龙、美菱收归麾下。2003年7月,格林柯尔旗下的科龙与杭州西冷集团签署协议,收购西冷70%的股权。2003年12月,顾雏军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协以4.17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扬州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并因此触发要约收购义务。2004年4月,扬州格林柯尔以1.0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st襄阳轴承厂29.8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国资委做出了同意的批复,但证监会没有同意。一直没有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直到后来双方解除合同。2004年8月,扬州格林柯尔以1.85亿元的价格,购得河南冰熊集团旗下的冷藏汽车制造及生产设备、土地及物业(包括债务),并成立商丘格林柯尔冷藏汽车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冷藏汽车。至此,“格林柯尔系”旗下的企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动用科龙资金,以科龙名义收购的非上市企业及生产线,如吉诺尔、上菱电器、阿里斯顿等;另一部分则是以顾雏军私人控股的企业名义收购的上市公司,如以广东格林柯尔(原顺德格林柯尔)名义收购的科龙、美菱,以扬州格林科尔名义收购的扬州亚星、襄阳轴承。2004年11月,顾雏军通过境外子公司GRCCapital全资收购了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汤姆肯斯的子公司盖兹国际在法国莱维斯的汽车管件工厂,及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从而打通了客车从设计到零部件再到整车生产的整个产业链。2005年3月29日 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了对7位科龙前执行董事进行公开谴责的通告,格林柯尔系成监控对象。

[create_time]2016-05-27 15:31:38[/create_time]2016-06-08 07:36: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宣哥无限叼245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ede57ac.sTJKwTADQq6oAD74hslIdw.jpg?time=3653&tieba_portrait_time=3653[avatar]TA获得超过29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4[view_count]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矿产勘查领域形成了一整套通过国家行政体系配置资源、保障资源供给的体制,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的地质工作框架体系内混合封闭运行、与矿业脱节的运行机制。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体制,其中矿产勘查体制改革成为建立地质工作新体制的重点和难点。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和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形成背离和反差,反映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规范的问题。一、当前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尽管商业性矿产勘查从总体上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约束并未因此而缓解,有些还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矿产勘查的发展赶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风险勘查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国内矿产勘查的发展赶不上矿业发展的需要,矿业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资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矿产品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主要原材料市场供不应求,导致几乎所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贸易逆差迅猛扩大。2005年,我国矿产品及其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07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8%。近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增两减”的新特点:即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加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态势的进一步发展,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如果近期内不能取得重要矿产勘查找矿的重大突破,石油、铁、铜、铝、锰、铬、钾盐等大宗紧缺矿产将长期依赖进口解决。在矿产勘查投入方面,矿产勘查的资金投入占矿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福建省2003年矿业总产值为60.7亿元,矿产勘查仅为5295万元,占总产值的0.9%,其中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的总产值为34.4亿元,勘查投入占的比例为1.5%,也不高。江西省2003年矿业总产值85.8亿元,勘查投入仅为5062万元,占矿业总产值的0.59%。同时投资主体虽然趋于多元化,社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但据分析,真正的风险勘查资金少,现在许多正在勘查的项目,多为依托过去已做过工作、有相当基础的项目,真正从事风险勘查的并不多。(二)新发现矿产地(矿点)总体呈减少趋势,重大突破不多与历史上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勘查中的钻探工作量大幅减少,每年的新发现矿产地也相应地呈现减少趋势。2002年以后略有回升趋势(如图3-18所示)。目前,被掌握的矿业权或勘查靶区,大部分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的矿产异常点或矿点,目前的绝大部分勘查资金也都是投向这些地方,而用于空白地进行风险勘查或是普查的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在吃过去留下的家底。据辽宁、甘肃两省调研情况反映,目前通过对已往二次资料开发取得的矿产勘查成果约占1/2~3/4。主要原因是在新区基础地质工作较低地区开展工作投资大、风险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因此,从这个意义说,目前商业性矿产勘查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图3-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勘查新发现矿产地情况(三)新增储量赶不上消耗储量1999~2003年,我国石油、钢和铜的产量分别年均增长1.2%、18.5%和10.4%,消费量分别年均增长8.4%、20.4%和29.0%,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则减少了5838.90万吨,铁、铜矿的资源量分别平均增长仅为8.5%和19.1%。可见,矿产消费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量的增长,生产量的增长又超过资源量的增长。以铁矿石为例,到2010年、2020年我国铁矿石的预测需求量分别为5.29亿和5.34亿吨,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1.66亿和1.58亿吨,但到2004年这些数字均被突破,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矿产储量的增长赶不上矿产储量的消耗,出现储量的负增长。(四)老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我国大部分主要生产矿山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据有关方面预测,其中铁矿20年内实际生产能力将消失54%,9大有色金属基地产能下降;到2010年铅锌、钨、锡矿将下降61%~74%,铜也将明显下降。重要矿产剩余可采储量总体减少。如云南个旧锡矿,累计探明储量200万吨,经长期大量开采,目前矿山基础储量仅剩30.3万吨,仅够5年开采。老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的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五)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吃老本”现象据调研反映情况,目前的探矿权设置是建立在原先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成果基础上,虽有很大成效,但多数是对过去地质工作资料的“二次开发”,属于“吃老本”类型,真正的风险普查投入并不多,投资者看重的是矿产勘查成果开发的收益,对高风险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过程并不热心。从勘查资金的矿种投向来看,能源矿产(主要是煤)、贵金属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所占比例较高。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对资源的强劲需求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所以说,资源开发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仅靠过去留下的家底是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所以说,如何鼓励、促进适当规模资金投向新矿产地的勘查,是关系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六)矿产勘查资本不足矿产勘查资本是勘查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要素和推动力。随着地勘体制改革,国家资本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只留下的一小部分(如地质大调查、资源补偿费、属地化后的地勘费基数中用于矿产勘查的部分),远不足以承担为我国矿业发展提供矿产资源储量的使命。国家资本退出矿产勘查后,又没有同步引入市场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明显不足,造成了矿产勘查资本的缺位。此外,矿业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矿产勘查的风险资金只能靠直接投资方式筹集,间接筹集方式根本没有启动。(七)矿业权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在矿业权运作上,以矿业权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市场准入退出机制、运行规则尚不完善和规范,重一级市场,轻二级市场。各类勘查要素没有实现有效配置,整个矿产勘查活动处于一个探矿权积压、资本积压、技术积压、勘查劳动力积压的低产出、高成本状态。(八)地质勘查人才流失、队伍老化十分严重地质人才短缺正在成为地质工作实现大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方面受前几年地质工作不景气等原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老一代地质人才逐步离退;另一方面后继的人才队伍培养,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能从事野外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少,人才断层已经出现。特别是技术骨干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地勘工作的发展。当前国有地勘单位“新招收毕业生难、留住人才难”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地质工作任务的增加,地质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缺乏直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骨干人才,许多地勘单位为解燃眉之急,只能返聘离退休地质人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地质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骨干缺乏,而且结构严重失衡,中青年地质骨干人才数量少,物化探、测量和钻探等专业的技术力量极缺,技能型人才也比较缺乏,从事野外一线的高级地质人才十分短缺。(九)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需求不够衔接,满足不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对基础地质调查的需要目前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投资者对“公益性地质不公益”的现象反映强烈。由于政策法规不配套,致使大量地质资料无法向社会提供公开利用。欠交地质资料数量较多,资料馆藏机构信息资源不足。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尚未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汇交管理监督体系。地质资料生产单位没有按有关规定及时、保质汇交资料。大量地质资料没有及时汇交,造成资料馆藏机构没有充足、最新的权威数据。资料馆藏机构体制不顺。一些地质大调查项目承担单位只向地调局资料管理部门汇交资料,而没有按《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向政府部门汇交资料。地学数据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数据信息分散管理,形成信息孤岛,存储、维护、服务所依赖的技术、系统大量异构,标准化程度低,大大增加了数据信息的管理和成果应用的难度。分散的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导致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浪费等问题。资料馆藏机构的资料库房、装具、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差,资料保管条件差,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能力不强。受馆藏机构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对现有的成果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需求不能及时满足,服务水平低,只能维持日常工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二、原因分析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体制转换时期的产物,是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认识有误区,传统运行机制惯性很大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矿产勘查长期与矿业分离,以地勘费的核销制度和地质成果的无偿使用为特点,形成“国家出资——地勘单位找矿——矿山企业开矿——国家再出资找矿”的运行机制,强调“为国家找矿”。因此我们习惯上把商业性矿产勘查当作地质工作的一部分,无论是从管理体制还是投入机制上都习惯于依赖地质工作事业机制运行,在当前的转型时期,这种传统运行机制的惯性依然很大。实际上,商业性矿产勘查更应是矿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勘查生产的实物形态、价值形态还是资金循环来看,矿产勘查都应是矿业再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后续的矿业销售收入取得回报、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实现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因此,只有把矿产勘查当成矿业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质工作同它服务对象的结合问题;过去长期结合的不甚紧密,原因就在于地质工作统统由国家拿钱,用完核销,矿产勘查可以不依赖于后续矿业开发就能实现再生产。如图3-19所示。图3-19 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地质工作和矿业的关系示意图(二)政策法规不完善,权益缺乏保障当前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监督不力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体现所有者权益,凭国家政治权力征收矿产资源税,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征收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体现有偿取得探矿权、采矿权。由于中央没有统一的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收益的征收、处置办法,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将收益自行分割处置,一般市(县)得70%,省(区)得30%。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体现。现在,由于国有地勘单位反映强烈,所以为了体现国有地勘单位勘查成果的技术劳动价值,法定矿业权出让后其价款扣除投入成本后溢价部分给地勘单位10%~20%利益。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规许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在推进矿产资源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难以在现行法律法规中找到解决的法律依据。一是对矿业权在理论上有不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矿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及其关系有不同认识,使实践中解决“产权明晰”问题十分严重;二是对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的权益归属之争激烈。国办发[2003]76号文对此已有规定,但仍未解决争议;三是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及探矿权的“招、拍、挂”方面没有具体法律规定,主管部门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从认识到实践,歧见较大;四是对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在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五是探矿权人的权益保护法律规定也不明确。(三)市场主体改革滞后鉴于我国矿产勘查的现实情况,原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矿山企业构成我国矿产勘查市场两个重要主体,在找矿和用矿两个领域都存在“双轨制”运行,形成探采双向的体制性障碍。目前的国有地勘单位事业型地勘体制基本框架仍未改变,依然是事业单位的外壳,保留着地勘费基数,矿产勘查也没有作为产业来运作,勘查投入仍作为经费管理,实行经费核销制,不进行货币形态的投入产出对比。矿产勘查的产出只有实物统计(发现矿点、实物工作量),没有价值统计。仍然强调财政投资、事业机制找矿,难以用合理机制提高找矿效果和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矿产。地勘单位同时承担地质大调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混合运行。由于受投资能力限制,地勘单位登记了大量勘查区块,但投入的很少,形成占而不探,造成社会资金想投而没有地盘的局面。客观上阻碍了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发育。由于认识上和其他方面的具体原因,当前公益性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混合运行的格局依然存在,不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许多国有矿山企业至今没有把矿产勘查当成企业持续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产流程,没有考虑自己解决后备资源问题,不把寻找企业的后续资源当成自己的责任,仍希望政府给予解决,而政府有关部门总是能予以支持。某省煤炭集团公司,在煤炭大涨价的情况下,每天利润100万元,但依然不愿投资煤田勘查,以致该省煤田地质局只好远赴外省打工。江西德兴铜矿2003年的销售收入105亿元,所属6个矿山有5个后备资源紧张,但每年只能拿出260万~280万元搞生产探矿,更谈不上风险勘探投入。他们认为,国有老矿山后备资源不足应由国家考虑。这种传统的依赖国家提供矿产地的习惯心态,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发展十分不利。近年来,民营矿业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形成市场主体之一,但规模大、技术先进、运行规范的企业还比较少。大部分是小型企业,运作不规范的负面影响较大。还有,矿产勘查对内对外开放滞后,新的市场主体难以形成,不利于形成有活力的勘查市场,也不利于对国有勘查开发主体形成改革的“竞争倒逼机制”。(四)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勘查投融资不畅由于矿业权保证程度低,税费混乱,中央和地方政策不协调,矿业活动与土地使用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的存在,我国矿业投资环境总体并不理想。在矿业权的权益保障上,矿业权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财产权地位难以落实。矿业权与相邻权利冲突,缺乏保障。如对于探矿权优先获得采矿权的规定,在实际运作中受到质疑。探矿权人无法保证获得采矿权,对勘查的收益预期不明确。而对于“优先权”,有些地方政府把它理解成同等“价款”的优先,即探矿成功之后还要政府主管部门拍卖,价优者优先,更增加了投资者的顾虑。对矿业权管理相关政策缺乏明确解释,存在“一种政策、各自表述”的混乱现象。实际运作中,矿业权作为财产权的归属不清,有的把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延伸到矿业权客体上,于是国家所有就变成大家所有,地方政府可以干预,当地群众也可以干预。而在种种干扰面前,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都无能为力。江西某铜矿反映:“风险勘探太难了,一旦有所发现,当地村民就群起而攻之,你求助政府,他反而理直气壮说:资源是国家的,我就代表国家。”福建某县国土资源局反映:在一些地区,政府批准的矿业权不管用,村、乡级政府侵占矿业权招商引资。一些探矿权人反映:在探矿权年检时,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把地质信息给扩散出去,让地方企业开矿,阻碍探矿权人开发。一些民营矿业公司也反映,不敢大范围寻求探矿权面积,因为只要你找到了,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就进入开采。(五)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运行欠规范表现为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形市场和市场规则;矿业权管理不规范;市场主体不到位;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商业性矿产勘查缺少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矿业权市场不发育,主要表现在:一级市场活跃,二级市场不发育。由于政府通过行政权力确定、批准、运作矿业权,特别是运用资源补偿费,通过招拍挂出让矿业权,实质上形成了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其中,由政府出资形成矿业权的“再出让”,从理论上说,已经不属于一级市场,而是二级市场。政府对二级市场的过多干预,必然影响矿业权市场的正常发展。有的省几乎用一级市场完全代替了二级市场,使市场的作用受到严重束缚,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矿产勘查市场上重要的一个要素市场——勘查资本市场的缺位也是当前勘查市场不发育的重要表现。云南地勘局组建的产权多元的矿产勘查公司准备上市,但经过多年运作始终未果,原因就在于矿产勘查风险大,矿业权评估和勘查投入资本化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政策制度层面存在诸多障碍,所以很难筹集资金。这种勘查资本市场的缺位,正是我国风险较大的普查评价投入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围绕矿业权市场正常运作的中介服务也不健全,中介机构资质管理不严,缺乏行业自律;评估方法欠合理;特别是评估本身受到多方干扰,随意性很大,缺乏公正性。其他各种咨询业务基本处于空白。加之公益性地质信息的披露很不充分,各个矿业权人之间以及矿业权人同矿业资本投资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严重影响了市场作用充分、全面的发挥。我国中介机构独立性不够,缺乏法律约束和诚信,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也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六)行政审批不规范与政企不分现行矿政管理不能适应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发展的需要,行政审批不规范,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掌控资源、配置资源、追求权益的现象严重;政府参与经营,使得资本性投入和非资本性投入并存,对市场的规范和社会投资的进入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前,政府掌控矿业权,特别是掌控初级探矿权,具有普遍性。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随意增设行政许可勘查登记多级审查,层层设障。现行的勘查登记管理制度规定,探矿权是两级审批,探矿权管理机关审批授予探矿权时,在勘查和开采审批数据库未建成联网前,应由其下一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进行核查,以免造成矿权的重叠。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层层初审,个别地方已出现须经乡镇初审的情况。这不仅给探矿权申请人造成了较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地方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因受地方保护利益的影响,借核查之名,将一些探矿权价值较大的勘查区以种种借口转给地方矿山企业申请探矿权。2.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运行不规范由于对于矿业权的权利和经济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矿业权“招、拍、挂”问题,简单地把“招、拍、挂”与市场配置方式等同,客观上抬高了探矿权进入的门槛,不利于社会资金进入风险勘探。不符合国际上对于探矿权取得遵循“先申请者先取得”的一般原则。有的矿产资源主管部门,把本地区成矿条件有利地区自行划出,只要有人在区内申请探矿权,即实行招、拍、挂;甚至个别的即使不在区内找矿,只要有人申请探矿,就在申请地点找人整理资料、评估,实行“招、拍、挂”。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只要一有人来申请登记,政府就实行“招、拍、挂”。甚至对不属于本级政府直接控制的矿业权,也要求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比如有的省,把地勘单位对外合作的矿业权,也要求实行“招、拍、挂”,这显然侵犯了法人财产权,干扰了企业和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种做法对发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极为不利。还有的地勘单位转让探矿权时,要由政府主管部门“招、拍、挂”,还要从中收取成本费,认为这是调节地勘单位所获得的高额收益。这显然违背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的规定,从而抬高了勘查的准入门槛,严重影响了社会资金进入矿产勘查领域。3.政府直接经营矿业权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财政性资金立项,直接对勘查区块进行投入,把勘查技术劳务发包给地勘单位,政府拥有矿业权,这显然有悖于政企分开的原则。有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把出让探矿权当成增加收益的一种途径。他们利用资源补偿费自立地质找矿项目,直接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勘查技术和劳务委托地勘单位进行,一旦形成矿业权,便由政府出面,出让矿业权,所得收入或者补充地方财政不足,或者用于滚动发展,再立项找矿。任何资金一经进入商业性矿产勘查,就构成了生产经营活动,就要遵守这方面的游戏规则。但一些政府并没有办理这方面的手续,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政府直接参与经营,以追求权益最大化为目标,对社会资金的投入,产生了挤出效应。同时对风险比较大的矿产普查前期评价,并没有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没有发挥财政性资金对社会资金应有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七)技术和人才制约一方面,我国地质科技、教育和人才问题突出,地质理论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低,地质教育薄弱,野外地质工作待遇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新的人才断层。而另一方面,我国矿产资源自然条件差,而且随着找矿区域逐步转向西部、外围和深部,找矿难度增大,固体矿产勘查技术装备落后,勘查找矿技术进步满足不了要求。在人才队伍上,受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地质勘查不景气的影响,加上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影响,地质人才流失严重,中青年勘查找矿骨干力量形成断层。技术和人才的不足,也制约了我国矿产勘查的发展。据调查,地勘单位普遍反映“矿产勘查技术人员缺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据有关测算,目前平均每个勘查项目从业人员只有5人,技术人员只有2人,高级技术人员0.3人。产生人才问题的原因:一是国有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缺乏技术人才的激励机制;二是地质教育结构偏颇,结构不合理,培养与需求脱节;三是缺乏行业指导、技术交流、继续教育;四是“产、学、研”结合不够。

[create_time]2020-01-18 22:37:00[/create_time]2020-02-02 22:18:1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中地数媒[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6fb0c0519b2bd40735fa351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900,h_120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slogan]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intro]155[view_count]

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内涵

一、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投资主体、运行机制、配置方式和产权属性等划分,一般将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两类。商业性矿产勘查既是地质工作的主体,同时又是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矿产勘查的自然属性及自身规律看,商业性矿产勘查是地质工作的一部分,是具有较强的探索性、综合性的地质工作;另一方面,从矿产勘查在经济领域的内在联系看,商业性矿产勘查同时又是矿业的一部分,因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风险投入需要从矿业生产中获得收益补偿,并为矿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的矿产地和可采储量。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将从事矿产勘查活动的企业称为初级矿业公司(Junior Mining Companies),将从事矿产开发活动的企业称为高级矿业公司(Senior Mining Companies)。区别于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主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矿产勘查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是一种企业生产行为,它是作为一项产业经济活动来运作,是矿业生命周期的起点,是矿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成果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生产要素主要通过市场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可以认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是指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矿产资源规划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以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为目标,选择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查施工,依法开展矿产勘查的活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成果由出资者依法自行处置,并取得投资回报。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必须坚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运用政策调控手段,改善市场环境,加强信息发布,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和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健康发展。二、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特点相对于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要特征是:(一)成果具有“私人物品”属性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成果属于私人物品(非公共产品)和劳务,商业性矿产勘查成果的产权归投资者所有,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从成果的经济属性来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成果是以地质信息的形式反映客观地质体或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被查明的矿产地具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双重性。”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是企业出资获得的,在使用上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实行有偿转让。法律保护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的财产权不受侵害。(二)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主体是企业商业性矿产勘查是按照市场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的矿产勘查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一般是由企业按照商业模式来运作的,这是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最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国家,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是由独立的矿产勘查公司和大型矿业公司的勘查子公司来进行的。(三)商业性矿产勘查以盈利为目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不仅要找到矿,而且要找到市场需要的矿(以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找到市场需要的矿,而且要找到有利可图的矿(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其勘查和开发成本之和,要低于矿产品市场销售收入,以保证经济意义上的赢利,这是矿业生产对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利益约束。(四)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勘查生产要素配置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商业性矿产勘查要素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的,即在一定时期,社会需要多少人、财、物投入到矿产勘查工作上,从总体上说不是由政府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决定的,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引导、规范和调节市场的运行。(五)资本化运作和法人实体出资从出资主体和成本的补偿机制来看,商业性矿产勘查主要遵循市场配置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属于典型的风险投资,追求风险回报。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成本耗费最终要通过其后续的采矿收益加以补偿,以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主要是由企业和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筹集的,一般地,其投资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小型勘查公司的资金投入;二是矿业公司的勘查投资;三是通过筹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经批准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债券筹集所需的资本。第一种类型,即勘查公司的投资,主要用于找矿发现阶段。一旦找到或发现矿床,需作进一步的勘探与评价时,一般勘查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巨大的找矿风险和投资,而需要通过后两种类型进行筹资和投资。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资金的做法趋于普遍,这也是矿业公司和独立勘查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六)产业经济规律的特殊性与其他社会生产相比,矿产勘查产业具有自身独特的产业经济规律。一是矿产勘查的高风险性。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目的是查明具有利用价值的实物形态的矿产资源,它的勘查过程是对客观地质体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据有关统计分析表明,矿产勘查项目通常只有1%~2%可以最终成长为采矿项目,绝大多数项目在预查、普查阶段终止。除自然风险外,矿产勘查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就某个勘查生产项目而言,矿产勘查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必然的投入产出比例关系。二是矿产勘查市场是一个非充分竞争市场。因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许多申请者在同一个地区同时进行风险勘查投资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一般来说难以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三是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与其他工业生产部门不同,矿产勘查一般不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不能企望通过规模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找矿成功率。

[create_time]2020-01-19 17:54:47[/create_time]2020-02-03 17:41: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中地数媒[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dbb6fd5266d0166fb0c0519b2bd40735fa351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900,h_120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slogan]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intro]184[view_count]

买断的工龄算不算退休工龄

法律分析:买断的工龄不算退休工龄。买断工龄是不会影响退休工资的,买断工龄一般是对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而退休工资是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的,与其缴费年限、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有关。所谓工龄,是指职工自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起,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或全部来源的工作时间。对计算社会保险待遇有法律意义的只是连续工龄和缴费工龄。在现代社会不同的工龄就是有着不同的工资标准的,在法律上对于这样的工龄划分工资也是有着相应的法律规定的。法律依据:《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第十七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create_time]2022-03-21 14:36:03[/create_time]2022-04-05 14:36: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袁盛楠律师[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e50aaaa267bbf0bfac8112ad6655b389.jpeg[avatar]律师,袁盛楠[slogan]北京福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擅长民商法[intro]2490[view_count]

国营企业买断工龄退休后工龄算吗

您好~企业买断工龄后,工龄也是从刚参加工作时算起,计算退休时工龄:买断前在单位工作的工龄+买断后自己交纳养老保险的年限=退休时的工龄也就是说买断以后,无论是否再参加工作,都是以交纳养老保险的时间为工龄计算。【摘要】
国营企业买断工龄退休后工龄算吗【提问】
您好~企业买断工龄后,工龄也是从刚参加工作时算起,计算退休时工龄:买断前在单位工作的工龄+买断后自己交纳养老保险的年限=退休时的工龄也就是说买断以后,无论是否再参加工作,都是以交纳养老保险的时间为工龄计算。【回答】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回答】


[create_time]2022-12-01 12:22:17[/create_time]2022-12-16 12:18: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金牌法务小刘[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619510843,1080044933&fm=3012&app=3012&autime=1690628850&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44[view_count]

国企病有哪些症状?

1、“国企病”并非国企专用
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大趋势是“国退民进”,所以大家对国企的毛病看得比较多,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国企病都是体制上的问题。
国企的问题如果往根子上找,那就是所有权不清晰,国有等于“谁都没有”,企业领导人干得再好,倾注了再多的心血,一份文件两行字,你就跟这家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了。很多“明星国企”走下坡路,都是这个原因;很多明星企业家一心想改制,也是担心这种事。
这就导致国企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中层干部“任人唯亲”、基层员工“人浮于事”、高管层“经营策略只重量不重质”,都是在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来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的短期利益。
但严格的说,这些叫“大企业病”,而非国企病,因为任何企业和组织,只要规模足够大,超过了管理能力圈的边界,都会出现类似“所有者不清”的问题,难免走上这条路。
外企最明显,远度重洋来中国的高管们的地位与心态,和国企领导人并无区别。海外总部不放权,没有竞争力,总部一放权,立刻失控。所以外企内部的派系斗争,一点也不比国企弱,内部的冗职闲员,一点也不比国企少。
即使是所有权最清晰的民企也是如此,只要规模超过老板的管理能力,同样有“大企业病”,更不用说家族企业从家庭关系中延伸出来的派系内斗。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人越多政治越重要,外企和民企也要“讲政治”。
以前为了区别体制内和体制外企业,人为制造了很多对“国企”的误解,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澄清这些误解。
1、
2、关于国企的四个典型的误解
第一、国企工作清闲,收入低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国企都有一群“不干事的老人”,才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但这些人以前都是为革命贡献过青春的,现在能力不行了,总不能一脚踢开吧。而大部分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其加班程度只会比同行业的体制外企业更多——因为多了很多非业务的政治任务。
在这个案中,航空航天科技人员的收入确实不高,这并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行业的参与者太少,导致人才供大于求,所有才会有领导说“不怕你走,走了立马就能进人”。
即使是航空航天这样的领域,一旦有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专业人才的薪酬肯定会被迫提升。
人员流失肯定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一开始可以制造跳槽障碍来缓解问题,但领导们也知道,提高收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这才是这份文件的真实意图,向上级部门要求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因为今时不同往日,狼来了。
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国企收入不如体制外企业呢?一部分原因是国企还有各种各样的福利、补贴和报销;
更重要的原因,民企破产可以裁员,国企(特别是科研所这种事业单位)却很难,国企是一种事实上的“终身雇佣制”。
终生雇佣制并不是什么落后的制度,这在日本企业中非常普遍。日企“终身雇佣制”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企业的经营成本更合理:员工在年轻时少拿一点,以换取丰厚的退休金,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少拿点,减轻企业负担,保留核心资产,经济好的时候就能高速成长,自己的薪水也涨得更快。
第二、国企分配不均,忙得忙死,闲得闲死
还是那群人惹的祸,但你想想,不让他们干事,是为了保护在干事的人,不想让他们坏你们的事。
事实上,很多民企也有几乎不干活的人,拿的薪水是你的两倍——千万别去打听为什么,没有老板会平白无故地给人家发薪。
你认为不公平,只是因为你不知道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第三、国企想晋升全靠关系
我在《公司为什么会有“小圈子”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小圈子”?》一文中讲了“小圈子”在管理上的意义,这是不分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普遍现象,能力评估充满了个人主观色彩。
国外也有过职场调查发现,一名员工在“招你进公司的那个上司”手上升职加薪的概率,远高于换了领导之后。
第四、进好的国企要有关系
严格的说,这一点不算误解,国企往往集中在高度依靠垄断资源的行业,做业务往往靠资源大于靠人才,拿招聘名额换业务资源,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这是行业的问题,并非国企体制问题。
如果让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给一个建议,我觉得,如果你在国企混不开,那么大概率在规模大一点的外企和民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唯一的办法是去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公司政治的因素会少一点。
进不进国企,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3、“存量竞争”时代,有利于大企业
我在《给自己估个身价,迎接相亲和同学会》一文中介绍了一个“丈母娘”指标,两个女婿候选人,同样拿20万年薪,一个在民企,一个在国企,“丈母娘”肯定选国企,理由是稳定。
千万别觉得“丈母娘”目光短浅,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想买一家公司,有两个候选,一家年利润稳定在1亿,另一个这些年平均下来在1个亿,但波动很大,同样的出价,你肯定会选前者。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人总体上是“风险厌恶型”的,失去一百元的痛苦大于获得一百元的快乐。所以稳定增长的企业可以给15倍估值,不增长的只能给10倍估值。
国企的优势在于信用好,融资渠道丰富,很多行业还有资源垄断优势;民企的优势在于体制活,所有权清晰,但容易受宏观政策影响,所以前者的稳定性是强于后者的。
国企年收20万,相当于在民企年收入30万,这也是有道理的。这两年去杠杆,倒下的都是民企,有些规模还相当大,首富也收拾得你服服贴贴,坐收渔利的都是国企。
我在《未来十年,忌创业,尤忌借钱创业》一文中提出观点:中国大部分行业都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对中小企业非常不利。
一般一个行业增速很快的时候,小企业凭着体制灵活,增速往往快于龙头企业;但到了增速很慢的“存量竞争”时代,行业的冬天来了,一定是龙头企业凭着体量,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其背后是大量中小企业的死亡。
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很明显,国企适合“风险偏好低”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分人都适合进国企,但国企都是资金资源密集型企业,吸收就业人数有限(这也是国家不敢放弃民营企业的原因),顶多占了20%,所以想进国企要趁早,以后肯定越来越难。


[create_time]2023-05-18 10:45:32[/create_time]2023-05-31 06:08: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法超人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c176352.120crhZKMLag4GeBwcwDKQ.jpg?time=3993&tieba_portrait_time=3993[avatar]超过39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view_count]

国企病到底该怪谁?

1、“国企病”并非国企专用
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大趋势是“国退民进”,所以大家对国企的毛病看得比较多,这也造成了很多人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国企病都是体制上的问题。
国企的问题如果往根子上找,那就是所有权不清晰,国有等于“谁都没有”,企业领导人干得再好,倾注了再多的心血,一份文件两行字,你就跟这家企业没有任何关系了。很多“明星国企”走下坡路,都是这个原因;很多明星企业家一心想改制,也是担心这种事。
这就导致国企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在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中层干部“任人唯亲”、基层员工“人浮于事”、高管层“经营策略只重量不重质”,都是在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来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的短期利益。
但严格的说,这些叫“大企业病”,而非国企病,因为任何企业和组织,只要规模足够大,超过了管理能力圈的边界,都会出现类似“所有者不清”的问题,难免走上这条路。
外企最明显,远度重洋来中国的高管们的地位与心态,和国企领导人并无区别。海外总部不放权,没有竞争力,总部一放权,立刻失控。所以外企内部的派系斗争,一点也不比国企弱,内部的冗职闲员,一点也不比国企少。
即使是所有权最清晰的民企也是如此,只要规模超过老板的管理能力,同样有“大企业病”,更不用说家族企业从家庭关系中延伸出来的派系内斗。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人越多政治越重要,外企和民企也要“讲政治”。
以前为了区别体制内和体制外企业,人为制造了很多对“国企”的误解,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澄清这些误解。
1、
2、关于国企的四个典型的误解
第一、国企工作清闲,收入低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国企都有一群“不干事的老人”,才给大家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但这些人以前都是为革命贡献过青春的,现在能力不行了,总不能一脚踢开吧。而大部分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其加班程度只会比同行业的体制外企业更多——因为多了很多非业务的政治任务。
在这个案中,航空航天科技人员的收入确实不高,这并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行业的参与者太少,导致人才供大于求,所有才会有领导说“不怕你走,走了立马就能进人”。
即使是航空航天这样的领域,一旦有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专业人才的薪酬肯定会被迫提升。
人员流失肯定会造成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一开始可以制造跳槽障碍来缓解问题,但领导们也知道,提高收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这才是这份文件的真实意图,向上级部门要求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因为今时不同往日,狼来了。
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国企收入不如体制外企业呢?一部分原因是国企还有各种各样的福利、补贴和报销;
更重要的原因,民企破产可以裁员,国企(特别是科研所这种事业单位)却很难,国企是一种事实上的“终身雇佣制”。
终生雇佣制并不是什么落后的制度,这在日本企业中非常普遍。日企“终身雇佣制”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企业的经营成本更合理:员工在年轻时少拿一点,以换取丰厚的退休金,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少拿点,减轻企业负担,保留核心资产,经济好的时候就能高速成长,自己的薪水也涨得更快。
第二、国企分配不均,忙得忙死,闲得闲死
还是那群人惹的祸,但你想想,不让他们干事,是为了保护在干事的人,不想让他们坏你们的事。
事实上,很多民企也有几乎不干活的人,拿的薪水是你的两倍——千万别去打听为什么,没有老板会平白无故地给人家发薪。
你认为不公平,只是因为你不知道公司是怎么赚钱的。
第三、国企想晋升全靠关系
我在《公司为什么会有“小圈子”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进“小圈子”?》一文中讲了“小圈子”在管理上的意义,这是不分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普遍现象,能力评估充满了个人主观色彩。
国外也有过职场调查发现,一名员工在“招你进公司的那个上司”手上升职加薪的概率,远高于换了领导之后。
第四、进好的国企要有关系
严格的说,这一点不算误解,国企往往集中在高度依靠垄断资源的行业,做业务往往靠资源大于靠人才,拿招聘名额换业务资源,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这是行业的问题,并非国企体制问题。
如果让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给一个建议,我觉得,如果你在国企混不开,那么大概率在规模大一点的外企和民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唯一的办法是去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公司政治的因素会少一点。
进不进国企,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3、“存量竞争”时代,有利于大企业
我在《给自己估个身价,迎接相亲和同学会》一文中介绍了一个“丈母娘”指标,两个女婿候选人,同样拿20万年薪,一个在民企,一个在国企,“丈母娘”肯定选国企,理由是稳定。
千万别觉得“丈母娘”目光短浅,打个比方,如果你现在想买一家公司,有两个候选,一家年利润稳定在1亿,另一个这些年平均下来在1个亿,但波动很大,同样的出价,你肯定会选前者。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人总体上是“风险厌恶型”的,失去一百元的痛苦大于获得一百元的快乐。所以稳定增长的企业可以给15倍估值,不增长的只能给10倍估值。
国企的优势在于信用好,融资渠道丰富,很多行业还有资源垄断优势;民企的优势在于体制活,所有权清晰,但容易受宏观政策影响,所以前者的稳定性是强于后者的。
国企年收20万,相当于在民企年收入30万,这也是有道理的。这两年去杠杆,倒下的都是民企,有些规模还相当大,首富也收拾得你服服贴贴,坐收渔利的都是国企。
我在《未来十年,忌创业,尤忌借钱创业》一文中提出观点:中国大部分行业都已经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对中小企业非常不利。
一般一个行业增速很快的时候,小企业凭着体制灵活,增速往往快于龙头企业;但到了增速很慢的“存量竞争”时代,行业的冬天来了,一定是龙头企业凭着体量,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其背后是大量中小企业的死亡。
这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很明显,国企适合“风险偏好低”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分人都适合进国企,但国企都是资金资源密集型企业,吸收就业人数有限(这也是国家不敢放弃民营企业的原因),顶多占了20%,所以想进国企要趁早,以后肯定越来越难。


[create_time]2023-05-15 19:32:46[/create_time]2023-05-30 15:34:3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法超人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c176352.120crhZKMLag4GeBwcwDKQ.jpg?time=3993&tieba_portrait_time=3993[avatar]超过39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上一篇:调查队

下一篇:新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