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安妮.芙兰克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其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利用积极心理学获得幸福而充实生活,其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详解了究竟什么是幸福,将不幸福划分成三种类型:牺牲眼前的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型。如何让自己达到第四种状态“感悟幸福型”。每个章节后还有一些反思的问题,这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并直触心底的问题,并附有练习获得幸福的方法。正如作者所说: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
强烈推荐阅读并进行练习,坚持一个月你就会体会到自己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建议选择一些适合个人状况的方法进行刻意练习,仅仅是知道但不去训练自己是不会有效果的。个人选择了几个方法进行了持续的练习:1、每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进行感恩,感谢那些在我生命中让我感到美好的事情。2、打造幸福地图,确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并坚持去做。3、练习从每一件令自己不开心或者困难中去发现它的好处,读懂困境所带来的意义。4、四个象限日志,每天复盘自己处于哪个象限。5、冥想,我是属于比较难以入睡型的,每天晚上睡觉前进行冥想,最大的一个益处就是很快就入睡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自己会感觉到内心的变化——感受到更多的平和和豁达。
哈佛大学用下面这15张图诠释了幸福的定义。
1、感恩
很多人把感恩当成一种付出,其实感恩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我们忽然想起某个人,曾经是对你好过,内心便会涌现出一股感动,这便是一种幸福;而如果我们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那么我们的感动一定是苍白的。
2、朋友
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结论就是,影响个人幸福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人际关系。我们的幸福与快乐指数往往与我们人际质量有较大的关系,而这个人际质量就是一群乐观的人彼此之间的信任,所以与一群快乐的人在一块你会更加的快乐。
3、同情心
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什么冲突的,当我们只是站到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时候冲突便发生了,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你坚持你是对的,而忘记了你想要的,即便你对了又怎样?其实仔细想想,“我是对的”是一切冲突的根源;“我是对的”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其实“我对了”在很多时候没有你想的重要~~
4、学习
大脑就如肌肉,锻炼的越多收获也越多,当我们的大脑充满活力的思考以及运作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想不开心的事情,我们会变得更开心和满足。所以,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了不幸,学习或许是最好的维他命~~由此而言,我觉得获得幸福与快乐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不要把学习的习惯丢掉。
5、解决问题
所谓的智慧与厚重其实是各种挫败的磨练,一个有深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所以TA会如此的深邃、沉稳与豁达。
因此我们可以坦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其实正是开启你智慧的法门,无需逃避,只需从中有所学习便会有所成长。
6、做事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中的多数由于环境等各种因素无法实现这一点!
所以发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方法,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明明给你机会你将它错过;而是你每天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心情,你却从不使用这个权利~~
7、当下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如果你感到沮丧,是因为对过去的不满,而如果你感到担忧和焦虑,是因为你活在未来。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发生,只有今天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8、原谅
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原谅与接纳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是打开心结的唯一方法。
9、谢谢
生活总是自我价值的折射,如果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对人对事,你更多地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的优点,这个时候我们是快乐的!
而当我们总是去挑剔别人的不足与缺点的时候,我们是不快乐的!生活中我们若能将这种欣赏自然流露地回馈给对方,那么我们便拥有了获得一生幸福的互动模式,所以将微笑留给别人,将快乐留给自己是一种睿智的生活方法。
10、深交
所谓的知己就是找一个真正懂我们的人! 所谓的聆进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并让对方知道你懂了,而不是放在心里~
11、承诺
承诺一方面是对自己,另外一方面是对别人的。如果幸福是一杯水,那么承诺就是水杯。
12、乐观
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在顺境中保持低调,既是一种选择又是一种智慧。
13、无条件的爱
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爱,真正缺少的是爱与被爱的能力,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背后是:接纳、体谅、尊重、欣赏、信任;而不是占有、虚荣、依赖~~~
14、爱自己
一个不会照顾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太会照顾别人,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通常也不具备爱别人的能力;而锻炼与休息是对自己最起码的爱!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却不能给自己一个精力充沛的自然醒;也没有将锻炼认真的写到日程中,思考一下:你真的爱自己吗?你是如何爱自己的?那么你给自己的答案是什么呢?
15、给予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当你给予的同时已经拿到了给予的回报”,当你能够付出与给予的时候,是给到自己一个善意的回应,而这份善意的回应则是幸福感的源泉!
哈佛大学研究称 :人们做好事,他们的大脑变得活跃,就好像当你经历别的奖励时,大脑所受的刺激。所以,那些关心别人的人要比不大关心别人的人更开心。
[create_time]2022-06-07 18:15:50[/create_time]2022-06-21 09:27: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慧圆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71b4cad.Rgw38a9dxBAbEi7qW4srDA.jpg?time=4738&tieba_portrait_time=4738[avatar]TA获得超过395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哈佛大学幸福课1》
1. 幸福值百分之五十来自于基因,百分之十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百分之四十来自我们为之付出的行动。
2.变化有两种:渐变和剧变
渐变通过冥想,冥想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改变我们的大脑,8周的冥想还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剧变--经历创伤后可能会有PTSD,但是其对应的积极面也会给我们带来剧变
3.允许自己全然为人,感受自己的各种情感,无论好坏,当我们限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的一种时,另外一种也会随之下降体验感。
4.高峰体验时刻——体会到极大的快乐的时刻,如何提高其发生的频率呢,那就是做我们喜欢而赞同的事情的时候,而时间焦虑与压力是高峰体验时刻的杀手。
如何再体验高峰时刻——在脑中快乐重现,情绪的感受有时候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5. 大部分人经历很大的快乐后,幸福值又回到原来,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经历高峰体验后,虽然幸福值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相较之前上升了。
后者是因为,他们在经历某件事情得到幸福后,立刻就根据此次经历开始行为上的改变
6.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态度,两者一个是内在表达,一个是外在表达,身体喜欢一致
表情回馈假说,肢体回馈假说表明:你的表情和行动会影响你的情绪,你是微笑做事,还是皱眉,你是自信谈吐还是唯唯诺诺,你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得到什么样的气场与情绪反馈。
7.假装久了也会成真,但要我们用积极的情绪面对一切,又要我们接受所有情绪允许全然为人,不矛盾吗?
并不,我们要接受不好的事实,随之做出积极的情绪回应,让行为回馈我们的情绪(比如失恋后去派对上狂欢)
8. 当你听到一些建议或者课程,看完一些书,却没有对你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这是因为行动不足——习惯没有跟上态度
即行为上的变化没有跟上思想上的变化,行动很重要,多数人却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去行动。
我们期望通过自律实现更幸福更成功,而实际上,多数人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无法改变。
如何依靠仅有的自制力变得更幸福更成功?那就是将注意力从依赖自制力上挪开,转移到习惯上。
将一件事情变成习惯,即使之前做这件事需要再多的自制力,成为习惯之后做起来就十分熟练,再不需要消耗自制力了。
而仅仅需要自制力的,是养成习惯的过程。二三十天,养成习惯,但不要在同一段时间养成多于两个的习惯,因为每一天养成习惯的过程都消耗自制力,而我们的自制力是有限的。
习惯把我们花在挣扎上的时间转移到行动上
9. 认知的诠释:与其将某件事当做是一种威胁与恐惧,不如将这件事当做一种挑战与机遇。
10. 重塑认知:比如这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做了我可以得到什么
11.日记一种很好的干预方式。写日记可以降低焦虑水平。
写下你经历过最痛苦的事情,表达当时的感受与现在的感受,连续一段时间,在初始会更焦虑,但是最终人的焦虑水平会降低到比之前更低。
男人比女人做这件事更有效,女人向朋友倾诉相对多一点。
写下快乐的事情,回想当时情境与自己的感受,尽可能详细,也可以从心理和生理上让人有所提升。
原因是当我们压抑某种情绪,结果会适得其反,而表达可以安抚情绪
此外,写下痛苦的经历并分析原因等等,连续写几天对心理健康的提升更有效果。
12.健康的起源条件:人能够理解环境,人有充足的内外部资源去应对外部刺激,对于有挑战性的环境,此人相信这是有意义的。
13.一个人的改变需要ABC三方面,分别是affect,behavior,cognition。假使一个人自卑,那么他的对自己的认知cognition是消极的,这会进一步影响他的情感affect,他容易感到无力与失落,感受不到积极的情绪从而不愿意做任何事情,这样下去就很容易碌碌无为。
自信同理,给自己更高的评价,自己获取到更积极的情绪与力量,从而做更多的事情,得到好的结果,返回来加深认知。
要想改变,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干预:
affect情绪干预:吃药影响,通过冥想,运动,音乐逐渐改善(降低焦虑水平)
behavior行为干预:直接将自己暴露在有恐慌感的场景中,多次
cognition认知干预:用3M心理陷阱问自己:我有没有放大某件事的影响程度,有没有缩小某件事的作用,有些场景是不是只是我的想象
14.一些神经性情绪难以彻底消除,比如焦虑,恐惧等,但是我们要尽力去减少它们出现的概率,我们应该去享受改变的过程。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ABC的逐渐尝试才会让我们一天比一天幸福,而不是通过个别事件让幸福值在达到峰值上又降落。
[create_time]2022-07-19 18:51:10[/create_time]2022-08-01 11:12:0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887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2月11日,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被任命为第28任校长后发表讲话。哈佛大学任命历史学家福斯特为第28任校长。福斯特也成为哈佛自1636年建校以来首位女校长。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我到总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它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create_time]2023-01-26 03:15:26[/create_time]2023-02-08 23:44: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习打卡君[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e06801.R-Q7AHGTlwMStQlH28XR7g.jpg?time=7168&tieba_portrait_time=7168[avatar]TA获得超过22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哈佛大学《幸福课》2
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 方法适合的重要性:
要不断尝试,多加练习,鉴别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2 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现象: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差异悬殊(消极远大于积极21:1)
“心理学这一学科,对于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对于积极方面的研究成功,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他的缺点,他的过失,但很少谈到他的潜能,他的长处,他的实际愿望或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固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马斯洛(1954年)
作者的主张:
要有更多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让天平偏移
3 我们需要集中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理由:
(1)集中研究有效的东西(快乐、人际关系、幸福的原因)至关重要,因为有效的或集中研究的会成为现实,如果我们集中研究起作用的,它就会在世界中起更大的作用,在我们身上以及人际关系上起更大作用
(2)快乐并非只是对痛苦的否定,摆脱我正在经历的抑郁或者焦虑,并不意味着我同时就变得快乐了,情况并非是这样,问题不会这样被解决
(3)预防在今天来说非常重要,预防困苦(不管是抑郁还是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
4 专注于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序言里)
关键问题:如何专注于研究有效的东西
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提出问题的本身(即什么东西是有效的?)
5 提出正确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缔造现实
受危儿童案例
解决问题的转机: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他们不去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失败,而是问是什么让某些人成功了?即使面对的是糟糕的环境?也许有很多人失败了,但并非所有人,有些人成功了,而且非常成功
心理学家们此时便开始问,为什么他们如此成功?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家们开始识别这些人的各种因素,以及各方面并深入分析他们,他们开始研究这些成功的人,并识别出各种因素,然后通过研究想出介入方法
突然间结果出来了,真正的结果,现实的结果,打破了数十年零结果的局面,这仅仅是基于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开始问积极的问题,开始专注于研究成功的孩子们
他们的特点是:(他们并非天资聪明,很多都是普通的孩子)
心理弹性强——这时出现了心理弹性(resillence)的概念:一种现象,特征是积极适应的模式,即使是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
(1)乐观
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而是乐观地相信,事情会被圆满的解决
他们的乐观在于,认为“好吧,也许这次不会成功,它以后会成功的,我从刚发生的事学到了东西”
(2)他们对生活有信心,认为它有意义,这种信仰是做他们相信的事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作者认为理想主义就是现实主义,因为我们的内心需要理想主义)
这些孩子有“意义感”,不管是个人成功方面的意义,以及他们行事方式的意义,或是服务社区的意义,还有事情的目标意义
从无助转变到有益的“条件”:信心,意义感,利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的意义在于,它不但会帮助他人,还会帮助我们自己,我们便进入了自助和帮助他人的上升式螺旋里,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在帮助自己时也是在帮助他人
(3)他们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长处上,而不是缺点,他们不会忽视自己的缺点,但他们同时会问:
“我真正擅长的是什么?”
(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你会认清自己的长处)
(4)他们为自己设立目标,他们面向未来,他们不但思考事情现在有多糟糕,同时也在思考,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目标(设立目标是心理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他们有一个榜样,他们会说,“我想像她那样,我想像他那样”,榜样可以是老师、可以是亲戚朋友,有时候它是一个历史人物或小说的人物,一个他们可以效仿的人,榜样给予他们力量,给他们方向感
(6)最后,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单干,他们有社会的支持,他们不会说“我够能干,可以自己做”,而是说,“我够能干,我可以请求帮助”,因为那确实需要某种能力,还有承认弱点的勇气,承认有某种需要的勇气
思考一下,你在生活中有这些东西吗?如果没有,你可以培养这一切
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支持,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合的人,那些你向他们请求帮助,便会给予回应的人
想想一个问题的力量,想想一个问题带来的结果,数十年间,很多可以得到帮助的人没有得到,因为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在专注于积极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心理学家们突然能够看到,数十年来一直都在眼前的东西,它就在那里,显而易见,等待着被发现,但是他们完全忽略了,他们聪明,动机良好,资金充足,但是仍然没有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缔造现实,它们制造可能性,一个问题引起一场探索,他们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通过Antonovsky的努力,就是让我们从致病模型转到有益健康模型——健康本源学,健康的基础、起源
研究疾病很重要,不管是精神疾病还是身体疾病,但是研究健康的人也同样重要,看看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健康
那些熟悉科学史的人都知道,重要的进步伴随着新问题的形成而来,问题才是突破点,答案来之不易,但重要的是新问题
有益健康问题,是一个极为新颖的问题,他推动新范式的形成,以帮助我们了解健康和疾病,它对研究人员和医生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
正是那个问题缔造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社会学
问题导致改变,问题缔造现实
数图形练习
我问了你一个问题,那个问题让你注意现实的某一部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如果我们总是专注于一切事情,每种噪音都会让我们分心,所有物体运动都会让我们分心,我们能集中注意力是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记得,这种集中精神的能力带来的后果,却并不总是好事或者有益的(因为有时候它会让我忽视一些重要的事)
我的问题给你们大多数人制造了一种特定的现实
夫妻间问的最多问题是什么?
怎么回事?有什么问题?我们怎样去改善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如果这是我们所问的唯一一些问题,那么我们看到的也只有这件事,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不足,出了差错的事情,需要去改变的事情,我伴侣的缺点,我们关系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是问“什么出了差错”,“怎么回事?我要改善什么?”那么在这对夫妇看来(而不是客观上),他们的关系里没有好的事物,就像在你们看来,巴士上没有小孩,虽然他们就在你们面前,盯着你
大多数人最经常问自己的是什么问题?
我的弱点是什么?我要改善什么?通常排除了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擅长于什么?
如果我们问自己的唯一问题是我的缺点、我的不足是什么?那么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我们看来,好的东西,我们的长处,热情,美德,我们身上的美好事物并不存在
一个主要关注缺点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赏自己的长处、热情和美德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会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
我们还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婚姻会失败?我们还奇怪为什么抑郁、焦虑,以及自尊心低落的情况增加了这么多?
动机是好的,我们问“我们如何改善,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但如果我们不同时也问积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部分现实并不存在,就像数十年来对那些心理学家一样,他们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存在,尽管它就在那里,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些成功孩子的身上,在他们的心理弹性
问题缔造现实,我们所问的问题通常决定了我们追求的东西,我们会走的道路,我们会过的生活,不管是从个人方面来说,从人际关系方面来说,从组织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6 “欣赏”起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机构里、人际关系里或个人方面——关注点的重要性
欣赏好的事物非常重要,看看"Appreciate"这个词,它有两个意思:
其一就是为某事感激,而不是认为某事理所当然,我们不应该把长处、成功看作理所当然,我们不应把别人看作理所当然
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增值”,当我们感激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便会增值,它会增长
不幸的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当我们不感激好的东西,把它看作理所当然,好的东西就会贬值
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同样重要,我的长处优点是什么?
自我欣赏不是自我陶醉,而是有根据的自信,有根据的大方有益的快乐
“我们会看到要寻找的东西,错失不去寻找的东西,虽然它在那里,我们的阅历被我们的关注点深深的影响了”
Marva Collins的故事
问题经常会缔造现实,首先要真正理解问题,然后要知道我们要问什么问题
其他老师关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校里留得久一点?”
Marva Collins关注的问题:“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
(1)她的关注点是:
潜能、优点、品德、能力
栽培伟大的种子
(2)她的信念:
“事情将会有所改观”
“我们要练习自信”
“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
“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
(3)她的方法:
她对学生们充满期望,把眼光放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
她相信他们,她尊重他们,而且她要求很严格
多元智力:
我们要停止问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我们要问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认清这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之后,我们便欣赏它,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优点和那整个人都会增值——Howard Gardner
假如有一粒种子,种子是有潜力的,它会长成花草树木,假如有一粒种子,如果它没有受到灌溉,没有阳光照耀会怎样?它会枯萎死去。人类的潜力也是这样,如果我们不灌溉它,如果我们不照耀它,它会枯萎死去。人际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你不灌溉它,不照耀它,如果你不欣赏它的好处,好处就会贬值
本质上,Marva Collins所做的也就是心理弹性的作用,也就是缔造一个与传统智慧不同的榜样,范式转移实质上是从一个消极的、被动的受害者成为一个主动的人
你并非“不可教”,你可以发展,你可以做好,你可以成功(关键是“信念”的改变)
积极意味着要去行动,行动会增加我们的自信,结果是更多的希望和乐观,希望和乐观会变成自我应验预言
作为积极主动者,并不意味着不给我们自己时间和空间,去让自己感受痛苦的情感,以及摆脱这种情感,没错,我们一定会摆脱它,然而,我们要在适合的时间(它可能是现在、可能是一两天后),去行动,去承担责任,去做事情,这样我们对希望和乐观的自信就会增加
为生活承担责任,就是理解“没人会来”(No one is coming),能否最大限度地从这次经历中获益全在于你
[create_time]2022-07-11 08:11:16[/create_time]2022-07-25 15:41:5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达人方舟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2af923.N8WfeBIM4TX0VV_XJfyE6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11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view_count]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哈佛幸福课》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create_time]2022-08-22 17:19:36[/create_time]2022-08-30 20:30: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海语言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6eb0f82.6a5JmxLjQp62cOG7xZwTz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39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1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2 《哈佛幸福课》,被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然而这部电影向我们表现的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所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create_time]2022-08-15 21:05:35[/create_time]2022-08-25 08:49: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顺心还婉顺的君子兰588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0715380.3wrHbS9twV35WJQ00PyivQ.jpg?time=8859&tieba_portrait_time=8859[avatar]TA获得超过453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view_count]幸福课讲的是什么
决定幸福有3个因素。一是基因,是我们的基因遗传排列,影响了我们起始的幸福水平的高低。这很好理解,有些人天生就是乐天派,有些人天生就容易满足,有些人天生幸福水平就高,容易感受到幸福。遗传排列可以影响幸福,它的占比是50%。二是外部环境,居住地,收入,天气等。这部分因素占10%的比重。三是意向活动。所作所为所想,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和我们关注的焦点。这部分因素占40%。目前阶段,基因不可控,也无法改变。收入,经济只占有10%的位置。我们把重点放到可以控制的,后40%,也就是我们的意向活动上。人们的幸福感水平曲线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坐标轴,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幸福感水平。首先它有个起始位置,当然每个人高低的位置并不相同,这与之前介绍的遗传排列有关。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所经历的事情,这个水平会有高低的起伏。比如,我获得了终生的职位,幸福感水平会上升,持续一段时间,也许是半年,之后就会归回到起始水平的位置。又比如,我们失恋了,幸福感水平会降低,我们会很伤心,这也许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最终,幸福感水平仍会上升到起始的高度。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他们经历过什么,喜悦或者悲伤,中途可能高低起伏,最终幸福水平都会维持在起始点的高度上。我们的目标是让幸福水平有整体向上的趋势。
[create_time]2023-02-25 15:15:20[/create_time]2023-03-11 22:46: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年彦Np[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009c0b9.OhfJKC3ty9iseFnGFTmn5Q.jpg?time=2312&tieba_portrait_time=2312[avatar]TA获得超过1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view_count]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感动心灵的书,这是一本获得力量的书,这是一本点燃热情和理想的书!看看这些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否激活你早已怠倦的心;看看这些普通人绝不普通的经历,能否照亮你迷失已久的路。本书文章是《中国青年报》资深女记者8年作品精选,都曾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几乎都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等追拍,或被《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等转载。 共23课第一课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第三课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吗第四课 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第五课 环境的力量第六课 乐观主义第七课 逆境还是机遇第八课 感激第九课 积极情绪第十课 如何去改变第十一课 养成良好习惯第十二课 写日记第十三课 面对压力(一)第十四课 面对压力(二)第十五课 完美主义第十六课 享受过程第十七课 运动与冥想第十八课 睡眠、触摸和爱情的重要性第十九课 如何让爱情长久第二十课 幸福与幽默第二十一课 爱情与自尊第二十二课 自尊与自我实现第二十三课 收获交流
[create_time]2016-05-27 08:54:31[/create_time]2016-06-08 03:14: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沉珂213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4c4e2b.WCqvG2tFXFz86q8Uy-Es4A.jpg?time=3646&tieba_portrait_time=3646[avatar]TA获得超过86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6[view_count]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不足在于()。
A.完全摆脱人的内部的某种心性
B.没有摆脱人的内部的某种心性
C.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的状态
D.不是某种基于社会文化脉络的状态
正确答案:BC
[create_time]2022-12-25 02:59:04[/create_time]2023-01-04 23:10: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提问的刘同学[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d68bcb7.tp0Edm8N227SPI_mgAxHxw.jpg?time=7532&tieba_portrait_time=7532[avatar]TA获得超过15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