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城

时间:2024-05-25 17:12:38编辑:莆田seo君

古代战争习惯猛攻坚城,为什么不直捣黄龙?

在古代五千年的历史中,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的。无论是内战还是混战,最有效的占领方式就是攻击对方的城池,但古代战争习惯猛攻坚城,不直捣黄龙是因为黄龙极其凶险,而且路途遥远,而且在古代边疆,交通也是很不便的,就需要走上几百,或者上千里的路途。而且当时兵力也是比较分散的,没有绝对强势的实力,是不可以袭击的。而且路途遥远,都要分兵防守的。及时杀到对方的国都,将士也是所剩无几的。更何况一国国都往往都城高墙厚,并由精锐良将镇守,想攻破也绝非易事。并且当时的后勤难续。粮草也补给不上,再多的人,军心也是会被耗尽的,所以就只能另外饶道,一路翻山越岭,粮草带不够的话,后勤就难以为继。险象环生,如果他们绕进了敌人的境内,就等于陷入了人家的圈套中,是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的,因为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对地形不熟悉。后路断绝,因为边疆军事要塞这里,都会有重军把手的,而且那里的士兵们都比较勇猛,如果没有防守的话,就会被全部抄袭的。如果后背也被抄袭的话,就会瓮中捉鳖,插翅难飞。因此在比较多的战士情况下,直接捣黄龙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围魏救赵”等等,都是古人留下的例子,在比较强大的实力面前,任何的城堡都是会被碾压的。

[create_time]2019-10-24 11:55:57[/create_time]2019-09-24 00:00:00[finished_time]10[reply_count]0[alue_good]级的汗颜2r[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07d7406.COodCW6jKetUq6WjBOwdKg.jpg?time=3426&tieba_portrait_time=3426[avatar]TA获得超过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9[view_count]

但凡古人打仗必先攻城,为何不直捣黄龙攻其要害?

在中国五千年有史可依的一千六百多次战争中,有一个战争共同点让我非常感兴趣,那就是,为什么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战争中,敌我双方一定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要知道,被全球军事学家赞誉有加的中国兵法奇书《孙子兵法》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成书,历来是中国兵家必读经典,开篇便是“兵者,诡道也”,意思是用兵之道在于变化无常、出其不意,既然如此,不攻城不行吗?我绕过城池去直捣黄龙,直接攻打敌国都城,擒贼先擒王不是更好?为什么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去攻打?因为绕道行不通!绕城而行之地地方大本营。看似风险更小,其实是极度凶险!循规蹈矩的攻城反而风险更低,这是为什么?第一,我国除了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四川盆地等少数几个平原盆地地区,大部分地区以山地地形居多,交通不发达,路况不好,造成沿途的城池与村落以点分散在各处,特别是但凡大城池都坐落在交通要道上,不仅扼守住了水陆交通节点,还成为守方兵力集结的地方,若不攻城,很难打开前进的道路。第二,绕道走也行不通。因为行军打仗贵在神速,行动越快,效率越高,胜算越大,放着占据水路交通要道的城池不打,专挑崎岖难行的小道走,不仅会拖垮自己的行军速度,拉长战线和补给,消磨士气,更容易被探听到军情的守方调集优势兵力打围剿,那就成了长短易位,未战先败。哪怕你侥幸绕过去了,拉开阵仗要攻打对方大本营,不好意思,你屁股后面已经跟过来大批敌军。一番前后夹击,腹背受敌,双拳难敌四手,十面楚歌的教训不远。看过《神雕侠侣》的朋友印象一定深刻,由蒙哥率领的蒙古军队久攻襄阳十几年愣是攻不下,他不想越位直接进攻南宋都城吗?不是不想,而是不敢绕道,否则还没打都城,四面八方跑过来一群人对着自己一阵群殴,能不能有命跑回草原都不知道,便是这个道理。绕道行不通,又说攻城战利大于弊,利在何处?古代战争几乎每一场攻往选择的都是集中兵力进攻路上的每一个具备战略意义的城池,直到攻陷敌方本营摘取胜利果实。无论是秦末农民起义军攻陷咸阳、隋朝末年唐军攻陷长安,还是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北京),或者明末清军攻陷北京继而再攻南京,即时战略攻势、前进路线不同,但几乎都是同一种“笨方法”:攻城,攻城,再攻城,最终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占据广大地区。这样的攻城战,不论攻守哪一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损兵折将,惨烈异常,而且作战时间长,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破坏尤其深刻,这便是攻城战的弊端,看上去未免老实过了头,这一点都不“诡道”,然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之所以这样,恰恰是因为利大于弊。第一,攻城一旦成功,能够就地补给,以战养战。古代冷兵器战争无论是战争动员能力还是攻城战、野战,都要消耗大量物资,包括兵源、粮食、兵器、帐篷、车马等等,动辄几万几十万人的战争谁都耗不起,因此攻城抢粮成了削弱对方壮大自己的不二选择。第二,攻下扼守交通要道的城池,一方面假若前进路线上失败,退可守进可攻,不至于战局失利就导致全面溃败;另一方面只有处于交通要道,才方便自身后方物资补给的运送,以方便战局不利时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第三,古代战争中情报战同样至关重要,在技术水平的限制下,古代战争中军情的传递都是点对点传递,城池这样的点便是最好的情报传送中转点,假若一直处于野外扎营或者绕道而走的状态,势必造成军情延误。简而言之,和时下流行的腾讯手游“王者荣耀”打法是一样的道理,想要打下敌方水晶,不推塔是不行的,你如果要强行越塔,等待你的便是败亡。历朝历代古人历经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水平,甩了我们几条街。但凡我们现代人觉得非常奇怪的地方,事实上只要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古人的办法恰恰才是最有效的。

[create_time]2020-10-17 18:44:47[/create_time]2020-10-29 09:51:4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幻福宠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0becdfb.Dz-xaymiPEHPtbP8-sJ6mw.jpg?time=6208&tieba_portrait_time=6208[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8[view_count]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守城战

最著名的是张巡守睢阳,张巡守了三年,整整三年啊!

安史之乱时期,张巡与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多次,使叛军损失惨重,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守到孤城断粮无援,城内出现人吃人的情况仍然死不投降。

朱文正守洪都

洪都之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

张辽守合肥

张辽七千兵力面对孙权十万大军坚守合肥,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围攻合淝十余日,却因士气低落,始终不能攻破只有区区七千守军的合淝,只好撤退。孙权败退,极善把握战机的张辽突然率军追击,打散吴军的后队。凌统部下全军覆没,孙权跃马逍遥津才得以逃脱。

北京保卫战

于谦守北京城半个月,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也先押着英宗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城留守的士兵不过一万人左右。于谦临危不乱迎朱祁钰继皇位。于谦分兵京师九门,与副总兵范广率兵亲往德胜门迎战。结果瓦剌军队死了一万余人并且损失大将也先的弟弟博罗茂洛海,在这种情况下,也先不得已带着英宗北撤。

钓鱼城之战

1258年,蒙古军分兵四路攻宋。蒙哥汗亲率主力4万,号称10万。十二月,蒙古军进至到钓鱼城下。时任兴元都统兼知合州的王坚凭险设防,依山势筑有周长十二三里、高两三丈的石城, 10万多军民在主将王坚率领下,团结一心,坚决抗蒙。次年二月,蒙哥汗率军强攻钓鱼城。守城军民依坚据守,木石兼投,大炮遥击,使蒙古军进攻均遭失败。四月大雨20天,蒙古军利用一无雨深夜,偷袭宋军,杀伤多人。王坚率兵反击,打退蒙古军。五月酷热,蒙古军疫病流行,王坚乘隙多次率兵夜袭其营地。七月,蒙哥汗以马军寨之马鞍山为桥头堡,向钓鱼城内城发起进攻。在此场激烈的战斗中,在王坚的指挥下,蒙哥汗被飞丸击中,崩于钓鱼山。


满意请采纳,谢谢。


[create_time]2016-11-06 10:13:07[/create_time]2016-11-21 09:56:0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5[alue_good]伟大又通亮的小白杨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a9c4cd5.sj_bmfasft3jONDOoY5yjQ.jpg?time=5198&tieba_portrait_time=5198[avatar]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668[view_count]

中国古代著名阵法有哪些

孙子兵法》:孙武 《吴子兵法》:吴起 《司马法》:田和 《孙膑兵法》:孙膑 《尉缭子》:尉缭 《六韬》:姜尚 《风后握奇经》:轩辕臣 风后 撰 《三略》:黄石公 《言兵事书》:晁错 《魏武帝集》:曹操 《诸葛亮集》:诸葛亮 《唐李问对》:阮逸撰 《卫公兵法》:李靖 《太白阴经》:李筌撰 《武经总要》两部:宋朝编纂 《翠微先生北征录》:宋·陈傅良 《虎铃经》:南燕慕容家 《何博士备论》:北宋何去非 《兵筹类要》:余壹 《素书》:黄石公(一传张良) 《权书》:苏洵 撰 《美芹十论》:辛弃疾 《守城录》:陈规、汤璹 《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轩辕黄帝 《历代兵制》:陈傅良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 《三十六计》:无真正作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十六计实为今人汇集编撰) 《纪效新书》:自戚继光军营传出(真实作者无从考证,一说戚继光) 《火龙神器阵法》:明朝兵部 《练兵实纪》:戚继光 《筹海图编》:明·胡宗宪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 《兵学新书》:近代,徐建寅 其他零碎的兵书还有: 刘基 《百战奇略》 《兵法心要》 刘寅 《武经七书直解》 焦玉 《火龙神器阵法》 赵本学 《续武经总要》 《孙子书校解引类》 唐顺之 《武编》 郑若曾 《江南经略》 《海防图论》 《筹海图编》 戚继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何良臣 《阵纪》 李贽 《孙子参同》 程宗猷 《耕馀剩技》 王鸣鹤 《登坛必究》 《兵法百战经》 王守仁 《兵符节制》 无名氏 《草庐经略》 唐万龄 《闲暇清论》 王琼 《北虏事迹》 《西番事迹》 万表 《海寇议》 卜大同 《备倭记》 郭光复 《倭情考略》 尹耕 《塞语》 《乡约》 胡献忠 《武略神机》 赵士祯 《神器谱》 《车铳图议》 郑璧 《经世宏筹》 胡宗宪 《战略》 吕坤 《安民实务》 《救命书》 提要 徐光启 《兵机要诀》 《黄帝御夷界法》 何汝宾 《兵录》 西湖逸士 《投笔肤谈》 侯继高 《全浙兵制》 盛万年 《岭西水陆兵纪》 茅元仪 《武备志》 《督师纪略》 孙承宗、鹿继善、茅元仪 《车营百八扣答合编》 叶梦熊 《运筹纲目》 李盘 《武德全书》 周鉴撰、李盘增订 《金汤借箸十二筹》 吴惟顺、吴鸣球、吴若礼 《兵镜吴子》 何东序撰、刘敏宽删定 《武库益智录》 尹宾商 《白毫子兵垒》 提要 冯梦龙 《智谋总览》 于谦 《历代经武要略》 周承邦 《兵家要领》 龙正 《八阵合变图说》 提要 施永图 《武备秘书》 宋徵璧 《左氏兵法测要》 钱旃 《城守筹略》 庄应会 《经武要略》 顾炎武 《惧谋录》 魏禧 《兵迹》 《左氏兵谋》 《兵法》 陈禹谟 《左氏兵略》 曾益 《左略》 王馀佑 《乾坤大略》 邓子龙 《阵法直指》 惠麓酒民 《汧澼百金方》 李材 《将将纪》 冯时宁 《古今将略》 黄道周注断、陈元素纂 《广名将传》 何乔新 《十七史百将传续编》 李吕芬 《射经》 杨明乔 《马政记》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郭增光 《纬韬》 吴可参 《武学经史大成》 程辅图 《骑射》 冯嘉会 《万胜真韬》 张龙翼 《兵机类纂》 陈璠 《师律提纲》 范景文 《师律》 洪承畴 《明将平定略》 颜季亨 《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 董承诏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火龙经》 (分割线以下参见 http://post.baidu.com/f?kz=77313949)


[create_time]2016-11-01 14:10:45[/create_time]2013-07-07 15:46:4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5[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71[view_count]

被遗忘的古城:寻找「 ”多沙的”皮洛斯和「 ”坚城”梯林斯

1876年,谢里曼发掘迈锡尼的同时,还开始发掘另一个也与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有密切关系的城市,这就是梯林斯。 一、「 ”坚城”梯林斯 梯林斯位于距迈锡尼不远的山丘上,自古以其雄伟的城墙而著名。荷马把梯林斯叫做「 ”坚城的”。波桑尼阿详细地叙述了梯林斯城墙的砌造法,石板的大小,其中「 ”甚至最小的,两只骡也拉不动”。 波桑尼阿把梯梯林斯墙与埃及金字塔并列在他所看到的奇迹中。到谢里曼时,梯林斯遗址的雄伟情况,看样子和波桑尼阿时一样。坚固的城墙是用巨石砌成的,墙的厚度达到这样程度,其中可以开辟出一间间以通廊连接的,看来是当作武器和储备品保藏库的小室。城门也依然保存着(其建筑方式和狮子门相似)。 二、谢里曼对梯林斯遗址的发掘 谢里曼在这里的发掘工作,只是勘探性的,而非系统性的,并且缺乏任何科学方法。他在山丘的上部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此外,在山的上部、下部设置许多小探井。这种发据方法不可能使他有计则地一层一层来进行考察。他上了某种建筑物的底基和铺设在山岩上的水管,个别获得的东西也有趣,如器皿、野兽和女人的小泥像。 谢里曼在梯林斯的工作,打下了发掘这个城市的基础,在这里,发掘工作进行了许多年,并且很有成效。这些发掘的结果,发现了有铺砌道路可通的王宫,这条道路通过两个内院和两处大门。王宫的中央部分是有着圆形祭坛的大厅。在梯林斯王宫的墙上保存着彩色壁画。梯林斯要塞的总面积比迈锡尼的面积只略小一些。 谢里曼已经指出,迈锡尼和梯林斯的建筑遗迹和陶器完全相类似,应当属于同一历史时代。考古的勘察表明,迈锡尼和梯林斯大概是这个「 ”英雄”时代最重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遗址。 三、寻找「 ”多沙的皮洛斯” 这样有堡垒的、类似迈锡尼的居民点在希脂其他许多地方(如雅典、登得拉、阿耳戈斯、派罗斯)都有发现。部分考古学家们长时间尽力设法寻找「 ”多沙的皮洛斯”,它在《奥德赛》史诗第3卷中是描述得那样详细和引人入胜。接照荷马的传说,这里的统治者是「 ”皮洛斯老人”涅斯托尔。科学家们不同意这样的意见,说美丽的涅斯托尔王官无影无踪地彻底绝迹了,或者是根本不存在了。 但是,到那儿去寻找它呢?希腊有两个可以看作涅斯托尔官邸的皮洛斯。 一种说法,这就是西部伯罗奔尼撒中心地区特里费利亚的皮洛斯。赞同这种说法的人认为荷马叙述涅斯托尔的王国时,正是指特里费利亚的皮洛斯。例如,荷马叙述特列马库斯的行程,从涅斯托尔处到涅拉俄斯那边时,提到他到达阿尔斐彼斯河时已经是日落黄昏了,这就是说,是在他离开派罗斯的同一天。这只有特列马库斯在特里费利亚的皮洛斯,而不是在美塞尼亚的皮洛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 按另一种说法(例如,波桑尼阿在其《希腊纪事》中就主张此说),皮洛斯也是在西部伯罗奔尼撒。但是,更靠南一些,在美塞尼亚。本世纪初大多数考古家倾向于特里费利亚的皮洛斯说。 1907年德国考古学家们在得费尔德领导下在这个城附近发现了几个被严重破坏过的「 ”阿特柔斯墓”型的圆顶墓和类似迈锡尼城的堡垒。这样,温斯托尔的「 ”多沙的皮洛斯”在那里的一切疑问似乎已不存在了。 四、皮洛斯所在地问题的争论 但是,到1919年,接着在1925年,皮洛斯所在地问题的争论又重新激烈起来,因为在美塞尼亚也发现了圆顶墓。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发掘是在1938-1939年完成的。1938年布列仁和库鲁尼奥提斯在美塞尼亚古代派罗斯地址发现了一系列圆顶墓葬,1939年,就在那里,在阿塔・恩格利阿洛斯高丘上,他们发掘出一座宏伟的宫殿,其大小和结构与迈锡尼的非常相似。在这些发掘中最有趣的是在王宫西南部一间小房间里发现的铭文泥板。这是一个完整的泥板档案室,有618块泥板,是用科学上叫做线形文字的文字书写的。泥板大概保存在木箱里,因为泥板旁边放着这些箱子的青铜合页。 以后,到50-60年代在派罗斯发据时还发现许多泥板。「 ”皮洛斯”这个字在泥板上出现了好多次。在皮洛斯泥板中还看到荷马认为涅斯托尔所领有的其他城市的名称。现在一切都很清楚,美塞尼亚的皮洛斯就是涅斯托尔。 五、不能完全相信荷马对历史的记录 那么荷马说到涅斯托耳的首都时,却认为皮洛斯在特里弗利亚,这又怎么解释呢? 不能像谢里曼那样,无保留地相信荷马对历史的正确性。荷马传说了远古以来的古代希脂人的精彩故事。其中保存着很多所述事件的同时代人所见的事物。但是荷马把许多时代颠倒了。 例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公元前17至16世纪非常丰富的、艺术性很高的迈锡尼时代的武器,在一代代的记忆中是那样深刻,以至于荷马竟把这些武器说成属于晚至公元前12世纪才发生的特洛耶战争的英雄们所有。 至于皮洛斯,就象苏联学者卢里叶所说的,出现了相反的现象。美塞尼亚的皮洛斯,皮洛斯统治者的首都,在荷马以前很久已被焚毁和破坏了,这是那样地确切,以至它的所在地被人遗忘,而另一个皮洛斯,特里费利亚的皮洛斯,因存在较长时间,在较晚一辈的观念中,代替了先前的城市,即涅斯托尔和其他皮洛斯统治者的首都的地点。


[create_time]2022-10-09 07:52:53[/create_time]2022-10-19 00:50: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青柠姑娘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c0c2ccd.JVwiLWjz0PWf2Uo5WVGZLA.jpg?time=4573&tieba_portrait_time=4573[avatar]TA获得超过981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中国诗歌文学史

论诗歌表现形式与诗歌的发展

诗歌是文学的一个显类。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过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浩瀚的瑰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无疑以诗歌最具代表性,研究诗歌的发展,可以基本上把握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诗歌作品大抵可以分为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形式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要素。思想内容通常指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现象,主要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要素。我们的思维定势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在此,经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从成功的具体诗歌作品来说,表现形式和内容应是完美结合的,缺一不可,但对诗歌本身的发展来说,诗歌表现形式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进步。中国文学是注重表现形式的文学,诗歌的生命正于它的形式美。美国理论家马克·肖勒认为:“现代批评向我们表明,只谈内容本身决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论及完成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艺术品的本身时,我们才是批评家。内容(或经验)与完成的内容(或艺术)之间的差距便是技巧。”(《技巧的探讨》)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诗歌就特别注重形式美。相传作于黄帝时代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周易》引用的上古民歌民谣,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贲·六四》: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屯·上六》: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礼记·郊特性》所载的《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些都已初具句式整齐、押韵和对偶的形式美,显示出很早以前古人就有了对诗歌形式美进行探索和追求的荫芽。
由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四言诗盛行于世,其基本保存在《诗经》中。《诗经》中收录的大量先秦四言诗歌,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分章的组织结构;重叠复沓的章法句法;押韵;对偶。相对于原始型的二言诗,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的背后,是先秦人对形式美的欣赏和追求。对形式美的追求,甚至反映在春秋战国的外交场合。当时,外交使节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交谈,句式整齐、音律优美的诗歌成为春秋战国外交的必用辞令。孔子就认为只有“诵《诗》三百”,才能“授之以政”和“使于四方”,并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先秦外交使节和典籍引用的《诗经》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并不在乎诗篇的涵义,因为他们要的是诗歌所具有的形式美。外交场合追求形式美,就象是诗歌中用典,不仅能使外交辞令更加华丽,而且可以显示出说者的涵养。
战国后期,“《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1]稍晚于《诗经》,出现在长江流域的骚体,改四言为七言、六言、五言、八言,而以七、六句式居多。骚体是南方楚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其源头是南方楚地的民间歌谣。骚体的代表作家是大诗人屈原,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忧愤之下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九思》等不朽诗篇。骚体有五个显著特征:一,打破了四言句式整齐的格局,句法灵活多变;二,喜用感叹词“兮”字;三,篇章结构较四言宏大,如《离骚》一章,达2490字;四,出现了诗歌标题;五,地方色彩浓厚。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上层贵族和高级知识分子,对当时流行于中原的四言诗是相当熟捻的,他的《天问》就是用四言写成的。然而,他却采用楚地的民歌体来抒写情怀,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可见这也是一种对形式美的追求和突破。
到了汉代,出现了乐府诗。乐府诗原指两汉乐府机关所采集的民间诗歌,后来也包括汉以后收集的民间作品,以及文人、乐工创作和仿制的作品。乐府诗受骚体的影响,打破四言体,大量创作杂言体。其往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间出,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甚至出现了一部分较为完整的五言诗。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对诗歌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巨大的作用。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极有滋味的新诗体——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产生是中国诗歌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五言古诗音韵优美,句式整齐却富于变化。从节奏上看,其音顿既可以是上二下三的“二三式”,也可以是“二一二式”,还可以是“三二式”,甚至是“一四式”,能有奇有正、奇正相生地形成诗歌节拍,达到了诗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效果。从句法上看,五言诗能方便地运用单音词、双音词,乃至三音词,极尽变化之能事。“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焉。”[2]差不多与五言古诗同时,出现了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在五言古诗的前面加上两个音,形成“二二三式”节奏。五七言古诗的出现,是人们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结果。
中国古代诗歌对形式美一以贯之的追求,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实施的发展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人为总结的时期到来了,它的标志就是永明体的产生。《南齐书·陆厥传》中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永明体的产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的律诗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完善诗歌艺术美方面,在南朝风行一时的宫体诗,也做出了贡献。宫体诗源于流行于市井的民间歌词及文人诗歌,颇多侧艳。由于南朝统治者的喜爱,这些民歌便由市井进入了宫廷,再经宫廷文人的润色、改造和进一步的创作发展,便成了宫体诗。宫体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具体题材以咏物与描写女性为多,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失之靡弱。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梁书·庾肩吾传》就说:“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说明宫体诗在格律化方面比沈约等人的永明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萧纲的《采菱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新艇,徘徊莲叶南。”徐摛的《咏笔》:“本自灵山出,名因瑞草传。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一逢提握重,宁忆仲升捐。”已基本合律。诸如此类的诗在宫体中比比皆是。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的独立性更加明确,时人对诗歌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诗歌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此时,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论著,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潮。这些论著影响巨大,引导着诗歌创作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仅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而且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诗歌创作经验,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奥秘,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论。
到了隋朝,出现了在格律上完全合律的诗歌,如薛道衡的《昔昔盐》: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何如连御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溪满翠华。洞中明月夜,窗下发烟霞。
但在理论上没有提出新的总结,有些问题(如粘附规则)还没有完全解决。
初唐的宫廷诗人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在艺术上所追求的是繁缛绮错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起初是重视对偶的修辞技巧,尔后又增加了调声的技术,并且最终把对偶技巧和声韵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在形式上推进了律诗的完善和定型。当时这些诗人创作了大量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全篇合律的诗篇,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完全成熟。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中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
律诗之后,长短句、元曲,甚至小说等文体的兴起,也同样是因为文学之士对形式美的追求所致。正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体后不如前,余未敢言。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所以可以说,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来说,诗歌表现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诗歌内容的变化终究有限,如写爱情,古往今来的爱情,大致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表现方式的不同而已。诗歌所含的内容,不外乎是天地宇宙、山水田园、忠君爱国、英雄美人、个人际遇、咏史抒怀等等,有迹可循。但诗歌形式的变化,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变化,从诗歌发展史看,似乎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实际上,诗歌形式的发展,却往往在人们的预想之外。可以明确的是,在诗歌的发展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发展是诗歌的生命,但这种变的基点,却是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参考资料:http://blog.szu.edu.cn/user/wordsworth/Article_316


[create_time]2011-01-03 15:33:32[/create_time]2011-01-23 12:09:3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alue_good]回答—提问[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3d75ad7.mvUdgu2WMtdV9v5nfYGs5Q.jpg?time=3158&tieba_portrait_time=3158[avatar]TA获得超过103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40[view_count]

在中国文学历史上,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谁?

陆游。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人物介绍: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扩展资料生平内容介绍:陆游的父亲陆宰也官至朝请大夫, 一个著名的世故书家,也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学者。他家的藏书达1.3万余卷之多,经、史、子、集,应有尽有。这样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使陆游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他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潜心读书治学。陆游在自己的诗里曾写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郑纵横眼欲枯”,“少小喜读书,经夜守短檠”,生动地记述了他少年时代的刻苦精神。他读书范围很广,先秦两汉以来的各种重要菱,无不披览钻研。那时,和他父亲来往的,有许多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士,他们常在一起谈诗说文,谈论诗文的系统派别辞韵律的得失。陆游总是在一旁洗耳恭听,不管夜里谈得多晚,他也要倾听到底。陆游在学习中遇到难题,就主动向他们请教。由于他聪颖好学,到十二三岁时,他的诗文已经相当可观了。 陆游生活的时代,是宽阔金两朝相对抗的时代。陆游能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与他的家庭教育也息息相关。陆游童年时,金王朝女真族大举南侵,祖国山河,四分五裂,中原人民,妻离子散。陆游还在襁褓之中,就随同全家逃避兵乱,流离转徙,困苦万状。他的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曾和广大军民一道进行过反抗侵略的斗争。参考资料:陆游家训—百度百科陆游—百度百科

[create_time]2019-08-30 21:49:26[/create_time]2013-09-02 15:52:43[finished_time]11[reply_count]35[alue_good]从头再来好风彩[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f3a0120.3qePImnyFzJSn-YaDtBz1w.jpg?time=9097&tieba_portrait_time=9097[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0908[view_count]

古代战争,城池久攻不破,为何不绕过去

古代战争中,都喜欢攻城略地,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比如在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在和秦国较量时,就非常努力地攻打函谷关这座城池。再比如汉末三国时期,围绕着南郡、合肥、徐州等城池,曹操、吕布、孙权、刘备等众多诸侯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展开了长期的交锋。对此,很多人自然有这样一个疑问,古代战争中,城池久攻不下,为什么不能绕过去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千万不要小瞧古人智慧,苏日安古代战争中绕道胜利的例子也很多,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战争的双方都不会轻易绕过城池的。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到古代战争中绕过城池的案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直取都城南京,从而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燕王朱棣成功了,但是,在此之前的数年时间中,朱棣一直在攻打济南等中间的城池。至于成功攻破南京,也和南京城中的内应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可以在南京多坚守一段时间,中间的城池再出兵截断朱棣的后勤粮草,很可能明朝的历史就要改写。所以,古代战争中经常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攻打,最主要的就是确保粮草等后勤的供应。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即粮草等后勤供应,对于战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交战的一方绕过城池去攻打下一个目标,那么,城池中的士兵就可以对敌人的粮草供应进行偷袭和破坏。如果粮草供应难以为继,别说攻打下一个目标了,士兵都可能哗变的。毕竟,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都需要吃饭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将必经之路上的城池攻打下来,一方面能避免后勤运输线被偷袭的问题,另一方面,大的城池中本来就拥有充足的粮食等,也即可以就地获得补给。由此,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城池的攻占,这是因为益州的山川之险导致蜀汉的运粮难度比较大,所以攻打下一座城池后,往往能解决蜀汉大军的粮草供应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秉持了反对的意见。同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争,对于一座城池的持续围攻,也可能是因为这座城池握有山川之险,如果绕过去的话,很可能要走更远、更难的路。比如战国时期,山东六国进攻秦国,几乎一定要攻打函谷关,这是因为从两边绕路的话,要经过高原山峰等,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最后,在古代战争中,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占据疆域,也是要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比如在战国中后期,白起通过长平之战、伊阙之战等战役消灭了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这才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的良好的基础。那么,非常明显的是,有城池的地方,里面自然有大量的兵力。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消灭这些士兵。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攻破对方的城池。换而言之,攻击城池并不是为了城池,而是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进一步来说,只要攻陷了城池,消灭了对方的士兵,才能说是彻底赢得了胜利。如果不管这些城池中的士兵,无疑是将自己的背后交给了对方,只会让自己陷入到腹背受敌的险境中,可谓智者不为。

[create_time]2023-06-26 11:15:53[/create_time]2023-06-15 00:0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菲菲侃书[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851460215,660197311&fm=3012&app=3012&autime=1691581305&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9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0[view_count]

古代战争,久攻不破的城池为何不能绕过去

古代战争中,都喜欢攻城略地,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诸葛亮北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孔明六出祁山,是不是一根筋,显然不是,军事战略有很大关系,古代的军事家门自有赢得战争的法宝,而绝对不是绕过去。孙子兵法也曾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但无论是伐谋还是伐交,其最终目的还是得到城池,与攻城的目的是一样的。什么是无法绕过的城池?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想要进取前方,必须要拿下这个关口,拿不下就过不去。日军侵略中国时,就以朝鲜半岛为翘板。日本想要入侵中国,就必须先将十分靠近、方便的朝鲜半岛拿下,继而从朝鲜半岛往上走,入侵东北平原。入侵完东北,囤积力量,又以东北为翘板,从山海关南下,直走中原。这时候,作为翘板的朝鲜半岛,釜山就首当其冲,无论如何是要被拿下的。即便久攻不破,日本也不可能绕过去。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近现代,亦或者日军侵华战争。想要夺得资源丰富的山东半岛和往南重镇、城市,就必须夺下济南。朱棣猛攻济南而不下,就是这种考虑。因为济南是交通要道,又是分兵南下、东进的最佳跳板。不夺取济南,就无法前进。而且你不拿下它,你就得退回去,别人占据济南,资源都在济南,会过来反攻你,到时候会损失很多地盘,就连德州也别想要了。而古代的之所以产生封建思想,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只能顾及自己能交给国家的很少,而且运输的技术和道路问题没有解决,人与人国与国的长途运输有很大的限制,运输的距离和运输量都存在不能跨越的障碍。无论我们信不信,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当时社会战争的思想、规模、形式和方式,也决定了国家的规模。扩大了疆域,占领城池就意味着国家便大了,人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国家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必然要亡国,战争的本质就是抢占土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土地和城池,国家也就一无所有了。管仲乐毅为什么这么出名,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连续攻克齐国七十余城。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出名?他侵占了六国的土地城池,统一华夏,创造了千古一帝。再说战争说到底是有人再打的。有城的地方就有人,战争要想最终胜利,最主要是制服敌人。所以毛主席说,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失,最主要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攻击城池并不是为了城池,而是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敌人就在里面,正好可以包围聚歼,至于胜败就要看实力了。

[create_time]2023-06-27 11:27:35[/create_time]2023-06-15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淘淘情感说[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810709483,2654960653&fm=3012&app=3012&autime=1694321503&size=b200,200[avatar]超过28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view_count]

上一篇:素女经图片

下一篇:周制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