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为何没有投奔刘邦?范增和项羽是什么关系?
范增是楚霸王项羽的亚父,也是项羽身边最主要的谋士。他和项羽的关系可以说是像父子和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所以在项羽做错了的时候,范增往往像一个长者那般的教训项羽,很多次都令项羽很没有面子。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到: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这就是对范增的来历的说明,范增原本只是一介平民,在秦末的时候,听说楚国项氏项梁率领士兵起事之后就来投奔项梁,第一次就对项梁提出了要立一个楚王,统治才能长久的建议。 此后,范增就成为了项梁的谋士,为项梁的各种事情提供计策,也是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为推翻暴秦的统治出一份力。 为什么在项羽不听自己的建议的时候,范增只是提出了要告老还乡却不去投奔刘邦呢?这就要从范增当过哪些人的手下来看了。 最初,范增为项梁献计,得到了项梁的器重,因为范增年纪已经七十多了,比项梁的年龄还要大,所以项梁在礼数上对范增是尊敬非常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年纪大了,范增才不想继续为某个人卖命了吧!曾经他是项梁的谋士,项梁战死后,他又被楚怀王重用,最后还是成为了项羽的谋士。试想一下,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要多久才能站稳脚跟。刘邦阵营中不缺谋士,张良、陈平哪一个不厉害,他们年轻人的战场就让年轻人忙去吧!综合考虑下来,范增不去投奔刘邦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毕竟范增是因为刘邦手下陈平的反间计才使得项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的,范增心里对刘邦有着嫉恨之情。 另外,范增身为项梁和项羽的谋士的日子比较久,他一出山就是奔着这两位来的,在他的心里也认可那句“亡秦必楚”,所以在项梁起事的时候,他急忙找到项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范增认为,许多人和他的想法一样,大家都知道项氏一族一直都是楚国的将士,现在项梁起事,如果没有一个正统的楚国王室的人来坐镇,就不能全部发挥楚国对秦国的仇恨,不能更好的带领大家走向胜利。而且范增分析了陈胜起义之所以这么快就失败了,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楚国王室后人来号召大楚男儿反抗暴秦。项梁觉得范增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当时此人正在给人放羊。项梁将熊心尊为楚怀王,号召所有大楚人民反抗暴秦,果然有很多楚国势力慕名而来,他们认为项梁身为楚国大将后代,一定能够成功。 后来项梁被章邯杀死,项羽就成为了范增的辅佐对象。项羽年少轻狂,自诩不凡,做事难免有些傲气,而范增年老经验丰富,刚好就弥补了这种不足。在辅佐项羽的过程中,范增也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就是项羽太过一意孤行,不好劝。而范增心里有着对项梁的感激之情,曾经自己去投奔项梁,项梁一下子就同意了,可以说自己能有如今的权势和地位都是项梁给的,对于项梁寄予厚望的项羽,范增一定会倾尽全力的帮助的。而对项羽,范增还有着一种慈父般的感情。项羽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范增就像一个父亲教导项羽应该如何行事。在范增心里,项羽就像是一个小孩子,需要人引导。项羽也将范增尊为“亚父”,范增对项羽有一种亲人的感情。这也是范增一直未曾有过投奔刘邦的念头的原因。 在项羽怀疑自己的那一刻,范增的心里肯定是非常吃惊而且失望的,这种连最亲近的亲人都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让他很伤心,于是他对项羽提出了高老还乡。这又何尝不像是一对父子在吵架,父亲一生气就离家出走呢!那时候项羽并不是出于弱势,所以范增能够放心离去,否则,他肯定不会离开项羽的,只是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create_time]2022-10-10 23:51:03[/create_time]2022-10-22 15:03: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为什么范增说天下是刘邦的?
因为范增看出了刘邦身上的天子之气,所以才会在项羽的面前这样说。不过,范增之所以会这样说,其实也是想要项羽在羽翼未丰之前,直接杀了刘邦,这样的话才能免除后患。范增其实是看不上刘邦的,毕竟两人没有过多的接触,对彼此也都不了解。在范增看来,刘邦就是一个趁着天下大乱,分到了一杯羹而已。而且刘邦本身就是一个农民,项羽则是军事家庭出身,两人的出身不同,自然远见也会不一样。因此,范增是看不上刘邦的,但是也不得不杀掉刘邦,防止刘邦未来对项羽造成威胁。不过,项羽并未将范增的话放在心里,反而认为一个农民能够造成什么威胁。也正是因为项羽的这种无视,所以才给刘邦可趁之机,从而让刘邦赢得了天下,而项羽也错失了一个杀害刘邦的机会。
[create_time]2022-02-17 11:24:38[/create_time]2022-01-22 09:49:4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尤尤老师[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1662ee3f976f6663df59d015f7c201ec1189.jpeg[avatar]个人自媒体[slogan]影视综艺在线说[intro]291[view_count]范增是西楚第一谋士,被尊为“亚父”,为何后来轻易就被陈平给离间了呢?
早就在项梁、项羽两叔侄度过淮河、集结楚地众名将审议时,范增他主动下山,与项梁、项羽“并肩作战”,为破秦献计献策。范增雄才大略,乃楚国第一谋士,被誉为“亚父”,和霸主项羽之间的关系应该很牢固才对,为什么之后随便却被陈平给挑拨了?秦末农民战争中义军名将大多是行伍出身,范增的加盟,不仅仅是优秀人才的提高,并且优化了领导干部集团的能力结构,对楚国的反秦抗争大有益处。前期,范增辅佐项羽的大叔项梁,并给出立熊心为楚文王,以号令天下的指导方针,获得许多人的回应。项梁阵亡后,项羽称帝,范增变成项羽的重要谋臣出谋划策,楚军无坚不摧惨败秦兵,制霸天下,被项羽誉为"亚父"。范增虽说楚国的第一谋士,但未必是和项羽一党所说“党组织无党,君王观念,党组织无派,稀奇古怪”,范增下山时,项羽的堂叔项梁是楚地众名将居首,照理说能够独立为“楚文王”,但范增却找了一个“楚文王”,压着项梁的身上,使项梁迫不得已自号为武信君,范增对另立故楚威王之孙熊心为新楚怀王的原因是,复立楚皇室子孙后代为王,能够争得楚地人心,防止重演陈王后尘。可是,范增认为拥立楚皇室子孙后代为王,究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给项梁、项羽等项宗族人上束缚呢?没人知道。假如范增是要为项氏上束缚,那范增和项羽那就不是一党。项羽的猜疑一向非常重,为何后来轻易就被陈平给离间了呢?所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原是领导干部用工的不二法则,但项羽那边,则是没法做到。与刘邦不一样,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以后,接任的是一个繁杂的领导成员,项伯、项庄这种项宗族人自然就是自家人,能够器重,龙且、季布、钟离昩是是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名将,可以信赖,能够器重,但范增、吕臣、吕青等楚威王旧臣,究竟是心系楚威王的,或是心系项氏的,项羽拿不定,尽管拿不定,但这群人早就已经干大,有着一定阵营,项羽又非用不可。因此项羽对这种拿不定得人,是既得用还得防,稍微有点动静,项羽便会敏感多疑。陈平曾在楚营效力过,对范增民主党所属问题与项羽猜疑事情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陈平就对着这两个方面,制定了离间计,让项羽猜疑起范增来,猜疑范增有可能是楚威王得人,在楚威王被杀死而刘邦又搞出为楚怀王复仇的幌子以后,范增早已暗地里倒向刘邦,与刘邦互通款曲。此外,“亚父”只是一个叫法,又并不是真的爸爸,项羽自然不会一厢情愿地坚信,“亚父”范增能够像它的生父那般爱她了,因此项羽自然会猜疑范增对于他的忠诚。
[create_time]2022-08-30 11:30:42[/create_time]2022-09-13 15:13:04[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0[alue_good]尕滟W[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6fc33c0.KLTQTVMlqKvxgar8-dRrvw.jpg?time=3806&tieba_portrait_time=3806[avatar]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7[view_count]《陈丞相世家》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陈丞相世家》文言文翻译: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陈平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对陈平说:“你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长得这么魁梧?”陈平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庭,不从事劳动生产,说:“也不过吃糠咽菜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弃了她。等到陈平长大成人该娶媳妇了,富有的人家没有谁肯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媳妇陈平又感到羞耻。过了好长时间,户牖有个叫张负的富人,他的孙女嫁了五次人,丈夫都死了,没有人再敢娶她。陈平却想娶她。乡镇中有人办丧事,陈平因为家贫,就去帮忙料理丧事,靠着早去晚归多得些报酬以贴补家用。张负在丧家见到他,相中了这个高大魁梧的陈平;陈平也因为这个缘故,很晚才离开丧家。一次,张负跟着陈平到了陈家,陈家意在靠近外城城墙的偏僻小巷子里,拿一领破席就当门了,但门外却有很多贵人留下的车轮印迹。张负回家后,对他的儿子张仲说:“我打算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又穷又不从事生产劳动,全县的人都耻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偏把女儿嫁给他?”张负说:“哪有仪表堂堂像陈平这样的人会长久贫寒卑贱呢?”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穷,张家就借钱给他行聘,还给他置办酒宴的钱来娶亲。张负告诫他的孙女说:“不要因为陈家穷的缘故,侍奉人家就不小心。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家女子以后,资财日益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陈平所居的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真会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唉,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呢?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 ,与秦军在临济交战。在这以前陈平本已辞别他的哥哥陈伯,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服了殷王而凯旋。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尉,赏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扩展资料文学赏析: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多次替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本文写了陈平的一生,但突出刻画的是他的谋略。司马迁将最能体现陈平智谋的言行重点地加以描绘,显示出本文结构严谨,剪裁得当。司马迁写陈平的智谋主要从两个方面用笔。一是陈平为刘邦服务,维护刘氏政权。在楚汉对峙时期,他根据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解了荥阳之围;韩信自立为齐王后,刘邦怒不可遏,陈平从刘邦的根本利益出发,暗示刘邦封立韩信;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陈平为刘邦设伪游云梦之计,使韩信束手就擒。
[create_time]2021-04-15 23:47:54[/create_time]2021-04-29 00:0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小采姐姐[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45d7b3a0b3a5a18109dea24a2df31125.jpeg[avatar]探索社会,乐得其所![slogan]探索社会,乐得其所![intro]4747[view_count]史记陈丞相世家原文及翻译
史记陈丞相世家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译文: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在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陈平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对陈平说:“你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长得这么魁梧?”陈平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庭,不从事劳动生产,说:“也不过吃糠咽菜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弃了她。 赏析:该传是一篇关于陈平的传记。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之一,多次替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本文写了陈平的一生,但突出刻画的是他的谋略。司马迁将最能体现陈平智谋的言行重点地加以描绘,显示出本文结构严谨,剪裁得当。司马迁写陈平的智谋主要从两个方面用笔。一是陈平为刘邦服务,维护刘氏政权。在楚汉对峙时期,他根据项羽为人猜忌的弱点,施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王君臣,削弱了楚军的力量,解了荥阳之围;韩信自立为齐王后,刘邦怒不可遏,陈平从刘邦的根本利益出发,暗示刘邦封立韩信;在有人上告韩信谋反时,陈平为刘邦设伪游云梦之计,使韩信束手就擒。
[create_time]2023-02-18 15:01:58[/create_time]2023-02-17 12:23: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田生活话百科[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1cd0539.wBv7L2mH0yyB3eM-o2CYvg.jpg?time=5132&tieba_portrait_time=5132[avatar]TA获得超过15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09[view_count]西汉开国功臣陈平怎么死的,最后善终了吗?
大家都听说过”狡兔死,走狗烹“这样一句话,大概就是形容的刘邦这样君主,刘邦称帝之前,为了巩固天下分封了很多有功之臣异姓王,当天下稳固以后,刘邦又为了加强皇权开始铲除这些异姓王,很多为刘邦打天下的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善终,幸亏张良早早预料到会有这一天及早告老还乡才躲过一劫。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陈平,他既没有告老还乡而且还位居高位,得到汉高祖、汉文帝两个皇帝重用,最后在丞相之位上得以善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历史上的陈平就是这样一个明事理懂进退的人才。在投靠刘邦之前,陈平先是服侍魏王魏咎,过了没多长时间,又转而投靠项羽,在项羽帐下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又投奔了刘邦。这样一个三心二意的人本应该是得不到任何人重用才对,但是没想到陈平一番花言巧语竟然获得刘邦的青睐。论计谋陈平不如张良,论能力又比不上萧何,但是陈平有一个强项足以盖过张良、萧何,那就是为人机灵且脸皮很厚。投奔刘邦之后没多久,陈平就因为收受贿赂被告到刘邦面前,但是陈平毫无愧色对刘邦说,自己刚来这里什么东西都没带,没有钱生活,活不下去就不能为刘邦办事了。没想到这一番直言反而让喜欢偷鸡摸狗的刘邦好感倍增。陈平安稳的度过了刘邦时期,又碰上吕后专政,他的厚脸皮再一次体现了出来,陈平又救下了被刘邦下令处死樊哙(樊哙,吕后妹夫)向吕后请功得以避过一场大难。最后安安稳稳的到了汉文帝时期,可见脸皮厚的人确实活得久。
[create_time]2020-02-09 10:05:14[/create_time]2020-01-17 10:31:28[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5[alue_good]毒说娱界[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f2ed1d5852640279ed732fe0a0663abd.jpeg[avatar]娱评人,苏州文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slogan]看大千世界,品娱乐人生[intro]8135[view_count]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代为什么不得善终呢?
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其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际,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被封侯拜相,享尽殊荣。即便死后,侯位也得以沿袭给子孙,但最终陈平的后人却难得善终,着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陈平虽然足智多谋,但其“智”多为小聪明,“谋”也几乎都是阴谋。这些在当时崇尚品德礼数的社会背景下并不被人待见,也多亏了刘邦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流氓君主,所以陈平得到重用,可他的名声并不好。就连陈平都认为自己德行有亏,恐殃及后世。后人也以他的观点作为家族不能保全的论据。但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陈平没有后知五百年的能力。陈平作为开国元勋,爵位世袭,留有封地。在他死后这些都正常的过渡给了儿子陈买,陈买又传给孙子陈恢,知道第四代陈何,因为犯了律法,才被汉武帝处死,并剥夺了封地和侯爵。而这些都是陈平死后几十年的事情了。所谓富不过三代,陈平创下基业的艰辛,他的子孙并不一定能够体会,可能就认为自己就是高人一等,逐渐就开始无法无天,作奸犯科了。这不止陈平家这样,几乎所有家族都不能长久居于高位。和陈平同时期的萧何、周勃等功臣也都是在武帝时期被废除封地和世袭爵位。在陈平的诸多妙计中属这六计最为出名,从这六计我们可以看出主陈平此人非常懂得揣测人心,利用人性。是实实在在的大阴谋家,虽然都成功了但是阴谋毕竟是君子所鄙视的。最后也正如陈平所言,子孙后代再也没有什么大作为。陈平家族没落的真正原因是阻挠了皇权的集中,汉景帝、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处心积虑进行削藩,为此甚至造成七国之乱。陈平家族作为异姓诸侯,实力远不如各藩王,但也是一股力量。刘彻很可能是通过打击这些小的势力来威慑各藩王,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create_time]2020-11-30 17:02:31[/create_time]2020-10-24 23:02: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轻描岁月跎[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366d0160924ab18ba0c764925fae6cd7b890bb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avatar]一个复旦的才俊爱上了五道口的淑女[slogan]一个复旦的才俊爱上了五道口的淑女[intro]2280[view_count]陈平与张良都是西汉前期的重要功臣,两人的结局有何不同?
汉初刘邦阵营确实有几位杰出的谋士,在当时,刘邦和项羽是对抗秦朝的最大势力之一的两股势力,而大将项羽更是战功赫赫,是楚国战争中最耀眼的战神,然而他是一个不听谋士建议的鲁莽的主帅,他不善于使用谋士,连他的二爹范增都被他跑了。刘邦虽然有流氓作风,但他非常善于使用文臣武将,尤其是足智多谋的谋士。刘邦身边有四位杰出的谋士,他们为刘邦出谋划策,策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方案,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妙计。笔者认为,在刘邦身边的谋士中,张良排名第一,陈平排名第二,陆贾排名第三,李世奇排名第四。陆贾主要在外交和治国方面协助刘邦。他为刘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战略和外交策略。吕雉年轻时喜欢喝酒,自称 "高阳酒徒"。他是个说客,就像战国时期的政治谋士。他能言善辩,很有说服力。在腐败的驱使下,韩信在李士奇在齐国阵营中游说时,趁机攻击齐国,使李士奇被认为是欺骗了齐王,从而遭到了死亡。高阳酒徒 "被韩信骗了,死得很冤枉。不过,他死得很潇洒。刘邦的第一、第二和参谋是张良和陈平,的确,两人都是刘邦的顶级参谋,都有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谋略,但两人在用兵上风格不一,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方向也不同,而要比较两位参谋使用谋略的风格和寻求的优劣以及他们的贡献,就得看他们使用谋略的例子,然后再比较。张良的祖父、父亲曾在韩国为臣,汉朝被秦朝所灭,为了报仇,张良曾买通刺客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张良逃到下邳,传说他在桥上遇到神秘的智者黄石公,于是被授予谋略秘籍《太公兵法》。张良后来投靠刘邦,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成为刘邦的第一任谋士。
[create_time]2022-02-15 23:56:17[/create_time]2022-03-02 22:47:5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柒初随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44adaaf.WyGfcx6Dn4fry5NMKnqkVw.jpg?time=8002&tieba_portrait_time=8002[avatar]用力答题,不用力生活[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6[view_count]西汉丞相陈平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
[create_time]2021-01-09 12:56:23[/create_time]2021-01-23 09:47:30[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1[alue_good]金蟾居士[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49010e0.FUM7ZUkBn-JS9fq_AAGbug.jpg?time=3744&tieba_portrait_time=3744[avatar]爱收集历史素材[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10[view_count]《鬼谷子》四:抵巇篇
抵巇篇是《鬼谷子》中的第四篇,紧随内揵之后,属于治国篇章之一。
抵是‘击’,巇是‘缝隙’的意思,抵巇,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堵塞缝隙,另一个是击打缝隙的意思,方式尽管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为治理国家来服务。
本篇所说的观点,应该产生在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和战国时期,因为文中提到的‘抵而得之’是不可能被统一之后的君王所接受的。
笔者认为,这里的抵巇之法,不单单用于辅佐自己的国君,还可以反其道而用于离崩敌对的国家。
如若古为今用的话,这里的巇可以理解成缺点或者弱点,对待自己的话要‘抵而塞之’,对待对手的话要‘抵而得之’。
本篇主要讲到三部分内容,其一,为何需要抵巇;其二,抵巇的原理是什么;其三,抵巇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如文中所述,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变,自然会有正反两面,而我们本身又希望事情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有了抵巇之说。
抵巇的原理,还是要顺势而为,要逐大势,在能改变的范围之内发力。
抵巇之法,要尽早发现,尽早处理,阻塞缝隙在很小的时候,才能有效避免问题扩大化。
而对于不可治理之世,需抵而得之。
抵巇的最高境界,觉察出来很小的缝隙,并能利用好抵巇之法,就能称之为圣人了。
物有自然,事有离合,故抵巇出也。
抵巇者,国之大策也。须察以微毫,反以验来,方能知其存也。审其度也,可治者抵而塞之,不可治者抵而得之。可治之巇,抵其毫末,不可听之任之,免其成撼太山之大隙也。不可治之大隙,抵其隙,倾之,覆之,抵而得之。
圣人者,察天地离合之道,通万物阴阳之法,可识巇于毫末之态,抵之于萌芽之始,用微末之力,便可抵而塞之,成万世之疆。
(译文:世界万物皆由自我生存的规律,同样有分离和聚合两种状态,这样的前提下才有了抵巇这种策略的产生。
抵巇呢,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需要从很细微的地方来观察它,通过古代的成败的经验来反复推测,揣度它,这样才能够知道问题是否存在。一旦发现之后,需要度量问题处在什么程度,看看他们是不是还有修正的必要。有的话,就采用弥补缝隙的方法来处理他;没有的话,就采用攻击缝隙的方法来加速他的灭亡,进而让新生的事物来代替他。
所说的抵巇处理的真正王者,往往通晓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知道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很细小的事情,就能察觉到潜在的危机,然后在他们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想办法来补救他们,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长久存活下去。)
(灰子,二零一七五月二十有二作于上海)
上一篇:《鬼谷子》-内揵篇
下一篇:《鬼谷子》-飞箝篇
[create_time]2022-07-03 02:39:23[/create_time]2022-07-16 05:57: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0[view_count]
过失文言文
1. 学过的文言文中查找“过”字的文言实词不同义项 过义项: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秦论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2. 杨庭显省已过 文言文 全文翻译 杨庭显少年时(为人)精明、强悍,认为天下的事情没有他做不了的。平日一直认为自己没有过失,认为别人就会有过失。一天,自言自语到:“难道其他人才有过失,而单单我没有过失,没有思考过(刚刚想到的话)真是危险呐!”仔细思考后,于是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又深深思考后,明白了更多道理。然后大为感慨,于是大为恐慌,重重的惩治自己,努力改过。读书时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失)就一定会自我反省, 每当有过失却放下来不管,就是在梦中也会深深的责备自己,甚至 感慨道哭泣。 常常担忧智慧和知识的欠缺,一点都不使自己懈怠。(杨庭显)说教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不荒废自己的耳目,书籍填满了房子,著作累如帷帐一样高。他曾就说过:“如果有砍樵的童子、放牧的小孩对我说:“我教导你吧”,我也一定会恭敬的听教的。”他深深的指摘自己的过失,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自己散开头发以显示自己改过,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并做到后才会感到快乐,撷取好的知识并知道如何选择(好的知识)。有人不担心不富有,就让仓库(指个人财物)好像亏空了一样;有人担心亏损,就不会捐献出多少财物。有些人感叹不如他,杨庭显说:“以前没有做到的,我更正了罢了。” 3.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4. 【不计人过文言文阅读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 不计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选自司马光《涑水见闻》)注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____________________ (2)悔不穷问 穷:___________________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14.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答案:12、(1)假装 (2)穷尽13、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14.、(1)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2)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翻译: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朝中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5. 《不计人过》古文翻译 译文 宰相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同朝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副宰相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于是吕蒙正制止了同僚的行为,不让(那位同僚)查问。 下朝以后,他的同僚们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就终身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况且)不予追究,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肚量,气度) 扩展资料 原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人物介绍 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宋代政治家,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讨太原,吕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馆。 太平兴国五年(980),拜左补阙,知制诰。八年,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罢李昉,拜吕蒙正为宰相。吕蒙正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 关系极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谏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牵连,被罢贬为吏部尚书。 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复以本官入相。吕蒙正为官清廉,曾有人献古镜,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却之道:“我脸不过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闻者叹服。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罢贬吕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间,政尚宽静,事多委任属僚,其总裁定夺而已。 真宗即位(998年),吕蒙正被任命为左仆射,为感先帝之恩,蒙正献家财三百万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禅泰山,过洛阳两次看望吕蒙正,曾问其子中谁可为官。 蒙正道:“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吕夷简,真乃宰相器也!”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create_time]2022-10-21 15:12:41[/create_time]2022-11-03 02:06:1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梦之缘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1bbd3bf.dco3O7-9qhUybkm7i_05jw.jpg?time=4772&tieba_portrait_time=4772[avatar]TA获得超过793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8[view_count]
失的文言文翻译
1. 读书五失文言文翻译 原文:袁文清公桷,为湘江世族,受业王深宁之门。尝云:“予少时读书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情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篡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译文:清朝的袁文清曾经说:“我小时候读书有五个过失:泛泛的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问题就是知道得多但是没有什么要旨;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样的问题就是学说正统但是没有什么创意;收集材料、笔记过于死板,一个材料没有说完就老是改开头,这样的问题就是作无用功;听说别人的优点,总是马上学习、模仿,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太高的目标;喜欢学习写作,没有能够保留下底稿,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2. 关于得于失 的古文警句 易得者易失。佚名 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得失名言 宋·苏辙《吴氏浩然堂记》。临乎:面对。本句大意是:面对死生得失毫不畏惧。这里的“死生得失”,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如能做到无私无畏,就能置生死于度外,保持崇高的节操。今天可用以赞扬临危不惧的英雄人物。 北宋文学家 苏辙 《吴氏浩然堂记》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佚名 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唐·孙华《闲居写怀十首》塞翁马:即塞翁失马故事,祸福难知。楚人弓:楚共王出游猎,失掉弓箭,还说:“你们不必找寻了,拾到的反正是楚国的人。”比喻人的祸福、忧喜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 唐代诗人 孙华 《闲居写怀十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见唐·杜甫《偶题》。文章:指著作,作品。寸心:古人以为心只有方寸大小,故称心为“方寸”、“寸心”。这两句大意是:作诗著文是千古不朽的盛事,其中的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最清楚。在原诗中,杜甫对诗歌的源流发展,作者的成就高下,均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开头的两句,主要强调了创作的甘苦。可供论述最了解作品的还是作者本人时引用。 唐代诗人 杜甫 《偶题》 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 得失的名言隋代文人 王通 早荣亦早枯,易得还易失。清代大臣 张廷玉 爱好文雅,广延诗赋,以知得失。西晋史学家 陈寿 3. 谁有因小失大的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因小失大》 原文: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 以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秦帅带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蜀侯灭国死了君主为天下人耻笑,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暸大的利益啊! 寓意: 我们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贪图一些小的利益,而使大的利益也失去了,最终一无所有。
[create_time]2022-10-29 20:47:12[/create_time]2022-11-12 16:38: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顺心还婉顺的君子兰588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0715380.3wrHbS9twV35WJQ00PyivQ.jpg?time=8859&tieba_portrait_time=8859[avatar]TA获得超过453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