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同治帝的历史?
同治帝患上天花,慈禧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什么?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 慈禧对同治帝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他充分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反而使他性格中形成了对母亲极强的逆反心理,到宫中戒律的范围外去寻求冒险和 *** 。有两个人在这个时期对同治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个人是恭亲王的长子载澄。管理皇帝学习事物的惠亲王去世以后,奕祥、奕询两个伴读也结束了与皇帝共同的学习生活,随后由慈禧指派恭亲王的长子载澄伴同治帝读书。慈禧只看到了载澄聪敏、开朗的性格特点,可她有所不知的是载澄的生活放荡不羁,章台走马,无一不精。慈禧精挑细选的“伴读”,最终成为同治帝的“伴游”。 另一个是翰林院侍读王庆祺。王庆祺,顺天人,生长在京师,是世家子弟。王庆祺是个“美丰仪”的男人,“工度曲,擅长谄媚之术。初值南书房,帝爱之,授以五品官加二品衔,毓庆宫***应为弘德殿***行走,宠冠同侪,无与伦比。”王庆祺的学问应该不错,因为能以翰林侍读的身份入值弘德殿——同治帝学习的地方,足以说明。他的貌美丰仪,他的擅长谄媚,对于涉世不深的同治帝来说,自然多了几许诱惑。在他的引导下,同治帝竟然与王庆祺同卧起,保持着极其暧昧的关系。 舐犊将痘神娘娘供到养心殿 当慈禧在得知同治帝生病,且患病症状是发烧出疹,慈禧忧心如焚。经过一夜的观察,次日,同治帝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出疹症状:“疹形透出,挟杂瘟痘”,“颗粒透出”,由此御医判断,同治帝感染了天花。 慈禧不敢怠慢,一面吩咐御医全力诊治,一面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谨慎照做,唯恐出现疏忽和纰漏,对儿子闯过天花这一关不利。 首先,供送痘神。慈禧命令将同治帝发病以来就供奉的痘神娘娘迎供到养心殿来,宫内到处铺上红地毯、红对联,营造出一片喜气,期望痘神娘娘早点将撒下的天花收回。供奉三天以后,又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恭送痘神娘娘于大清门外,用纸扎的龙船、金银玉帛举火焚烧,使痘神娘娘在飞腾的烈焰中升天而去,希望由此带走同治帝满身的水痘,平安渡过劫难。 其次,祈求祖先神灵。慈禧和慈安一起到供奉祖先的景山寿皇殿——这里从乾隆时期规定作为奉祀“神御”的殿堂,祈求祖先神灵赐福,保佑儿子平安无事。 此后,同治帝不断出现痘粒,并开始收浆结痂脱落,似乎一切正朝着慈禧期盼的方向发展。然而,十一月二十日以后,同治帝病情突然恶化,他开始出现毒疮,而且毒疮在腰部溃烂如洞,流脓不断,疼痛不止,面颊肿硬,口喷臭气。“溼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后余毒溼盛”。之后,虽然“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帝“六脉已绝”,病逝于养心殿东暖阁。母亲慈禧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create_time]2022-10-13 18:30:04[/create_time]2022-10-26 01:31: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0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慈禧儿子同治皇帝死因成谜
慈禧儿子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5年),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年号“同治”。慈禧儿子同治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出生在皇宫大内的皇帝。 慈禧儿子实为傀儡 作为慈禧儿子的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同治帝“典学未成”为由,拖延同治帝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十二年,慈禧儿子同治终于得以亲政,前后只有一年多时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终年19岁。其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 慈禧儿子同治帝的死因 一、梅毒说。这是民间说法。同治帝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兴,常独处干清宫。苦闷的他,由王庆祺导淫,与载澄微行,在宫外寻花问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误作天花来治,最后病死,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二、天花说。这是官方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时人笔记记载,多数史学家认同同治帝死于天花。
[create_time]2022-11-06 13:16:49[/create_time]2022-11-17 11:40: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庐山佳处看浮图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庐山佳处看浮图 庐山佛寺众多,自东晋以来,庐山的佛寺不断发展,鼎盛时达三百多处。庐山最早的佛寺是归宗寺,为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最大者,其址原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舍宅,住持为西域僧人摩多罗。著名高僧慧远则创建东林寺净土宗,影响极大,佛教在庐山达到兴旺时期,净土宗广传国内外,成为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东林寺与西林寺、大林寺合称“三大名寺”,今仅存东林寺。此外尚有“五大丛林”(海会寺、秀峰寺、万杉寺、栖贤寺及归宗寺)及天池寺等许多著名寺庙。有寺就有塔,庐山宝塔最多时有一百多座,著名者如西林寺千佛塔、金轮峰上舍利铁塔、东林寺慧远塔、铜塔等等。这些佛教寺塔有的已经不存,但尚存的许多仍受到佛教徒的虔诚信奉,香火颇旺。 净土祖庭 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传为东晋名僧慧远所建,是庐山现存最古佛寺,为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据《高僧传》等书记载,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初学儒道,二十一岁与其弟慧持往太行、恒山等处学佛,听道安讲《般若经》后,为其弟子。他二十四岁始讲经,善联系中国儒道学说,大受欢迎。东晋太元六年(381)上庐山,借住西林寺,后其弟子日增,刺史桓伊另建东林寺供他传法,弟子更多。慧远曾请印度僧人译经,在宣扬大乘般若学的同时,宣扬小乘的禅数之学。元兴元年(402),与十八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在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倡导“弥勒净土法门”,宣称人只要诚心念佛,死后即可往生西方“净土”。故慧远被后代尊为“净土宗”始祖,净土宗亦称“莲宗”,在中国影响极大。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东林寺为“净土宗”圣地,唐时极盛,有屋三百多间,中外僧人纷纷来此学道求经。鉴真东渡前亦曾来此寺,并与此寺智恩和尚同去日本,创日本东林净土宗,仍以此寺慧远为始祖。 在民间传说中,慧远已成为具有神性的僧人,如说有座文殊金像原是陶侃做广州刺史时渔民从海上打捞起来的,陶侃调任江州刺史后要请此像,但金像突变沉重,船无法行动。经慧远帮助,方顺利请入庐山东林寺。后唐武宗欲毁一切佛寺时,此像被藏进锦绣谷深洞,后不知下落,惟见谷中常现佛光,忽大忽小,时聚时散,如群星闪亮,如天灯高悬,人们称为“佛灯”。 关于慧远的传说甚多,说他初到庐山欲建寺时,苦于山上无水,遂举锡杖扣地祈祷,话未毕,清泉已喷涌而出,这即是东林寺文殊阁旁的“古龙泉”,又叫“卓锡泉”。据说浔阳大旱之时,此泉曾飞出一条神龙,去浔阳呼风唤雨。又传说建寺缺木料,慧远梦山神相告将有神助。果然平地出现大水池,从中涌出上等木料,源源不绝,此即“出木池”。用此木所建之殿即“神运殿”,如今神运殿后有柳公权真迹残碑。慧远死后,葬于西岭,有石塔墓,谢灵运为造碑文,但如今已难以寻觅。 东林寺建寺后,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参观游览,他们在此留下了不少传诵一时的名篇佳作。 盛唐诗人孟浩然(689—740)《晚泊浔阳望庐山》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表达了他对慧远公与东林寺的景仰。白居易为江州司马时常游庐山,寄宿东林寺,曾写《东林寺白莲》一诗,赞美白莲:“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诗人热爱白莲,甚至“夜深众僧寝,独到绕池行。”他在香炉峰下营建草堂,正月十五夜都在东林寺坐禅。白居易还常到东林寺藏书楼读书,并将六十卷《白香山文集》赠给此寺。宋代大诗人陆游(1125—1210)也曾在此寺留宿,有《六月十四日夜宿东林寺》诗:“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时逢。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诗人注意到了水力舂碓。 南宋状元王十朋(1112—1171)也有《东林寺》诗:“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送到虎溪三笑后,白云流水两凄然。”渊明即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修静为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有一故事。《莲社高僧传》记曰:“远法师(即慧远)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远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有《三笑图》。”宋陈舜俞《庐山记》亦有类似记载。如今虎溪已无,但溪上的石拱桥(虎溪桥)尚在。然此传说却不尽可信,因慧远八十多岁去世时,陶渊明五十岁,而陆修静只有十来岁,怎能一起说笑呢?不过,它反映了慧远对儒道的开明态度,说明儒道佛已开始融合。李白亦有诗写此传说:“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东林寺现尚在,有神运殿、三笑堂、念佛堂(又称“十八高贤影堂”)、文殊阁等。念佛堂是当年慧远与雷次宗等十八人结白莲社创净土宗共同念佛之处。《十八高贤图》为宋代画罗汉名手、浙江著名民间艺人李龙眠所绘。图中有慧远、刘遗民、雷次宗、宗炳及印度高僧佛陀耶舍等结为白莲社的十八人。他们各各分散在东林道中,画中庐山风景与各种姿态的人物融为一体。人物洒脱,山水竹树、瀑布虎溪,配置井然。画面简洁明快,深受苏东坡、秦少游等人的赞赏。此画现藏庐山博物馆中。过虎溪桥往北百余米,有第二道山门,朱红门墙上有“秀挹庐峰”四字。寺东有罗汉松,苍劲挺拔,茂密为盖,“莲社独寻千载后,松柏犹吞六朝前”,此松传为慧远手植。 1984年,日本净土宗代表团前来东林寺拜佛祭祖,赠东林寺《大藏经》一部,计九十六箱。此书据日本所藏宋藏、明藏、清藏影印而成,甚为珍贵,现藏寺内。 梵音香烟 庐山上曾香火鼎盛一时的寺院除东林寺之外,还有许多。这些寺院从晋宋以来,多次重修,保存了不少文物珍品;也有不少已毁,只剩残墙断壁。 天池寺在大天池,是慧远的弟弟慧持(337—412)所建,是庐山顶上最为宏丽的一座寺院。传说朱元璋在被陈友谅军追赶逃跑时,过了天桥,就到了天池寺,寺僧佛光把他藏在文殊佛龛后面,陈友谅追来,找“朱和尚”,因见文殊像后遮满了蜘蛛网,故未搜查,使朱元璋得以脱险。他登基后,送此寺“铜钟铁瓦橡皮鼓,乌金太子五寸五”。朱元璋不忍太子出家,乃塑乌金王子像作替身还愿。因此寺护驾有功,朱元璋赐名“护国寺”。寺西平台即文殊台,可观赏云海。附近有古代石刻及天池塔、天心台等遗址。 大天池西边有文殊洞,深2米,宽8米,似一堂屋,天池寺僧常来此参禅。新罗僧人自海东来此,亦常住此洞。宋代陈舜俞《庐山记》曰:文殊洞之岩石之间“可庇风雨,亦有幽泉,可结烹濯,昔海东僧居焉,故称新罗岩”。新罗即今朝鲜。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亦曰:“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为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海东人即朝鲜人也,在黄海渤海之东,由此可见当时朝鲜僧人在庐山甚多。 海会寺在庐山南麓,建于明万历年间(1618),清代重修,殿宇宏伟,雕梁画栋。寺内珍藏文物甚多,保存完好。较著者如普超和尚以血所书写《华严经》八十一卷、元代书法大师赵孟頫所书的《妙法莲华经》以及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图拓本等珍品,甚为珍贵。 栖贤寺遗址在三峡涧旁之玉渊潭北,亦庐山五大丛林之一,为南齐参军张希之所建,历代屡兴屡废,今只余废墟。寺内原藏五百罗汉图二百轴,今余一百十二轴,存庐山博物馆。归宗寺在庐山南金轮峰下,东晋咸康六年(340)王羲之舍宅为寺,故名归宗寺。原有佛殿禅堂数十间,寺内原藏有明东皇太后所施藏经。今寺已废,只存铜鼎巨钟各一。钟高6尺余,直径5尺,号称“万斤钟”,为清代所铸。鼎高5尺,重700多斤,相传为东晋所铸。寺后有玉帘瀑,从40多米高处泻入深潭,潭旁有羲之洞及羲之鹅池,池边有黄庭坚所书“石镜溪”、陈立书“归宗”等字。不远处有温泉数穴,已辟为温泉疗养院。 圆通寺在庐山西南麓的马耳峰下,是李后主所建的南唐古寺。据说破土动工之日,从地下挖出一尊观音金像,因观音别号圆通,李煜就赐名“圆通寺”,并赐良田千亩作为庙产。故寺僧对李煜感恩戴德,在庙内供奉他的画像,并且当宋军南下时,圆通寺曾派出一百名武僧到金陵护驾守城,直到城破方归。 宋仁宗时,欧阳修、苏东坡曾慕名来访,分别与寺僧居讷谈禅论道。夜谈之后,欧阳修作诗赞此僧的学问和人品:“方瞳如水讷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林下有遗贤。”苏东坡亦曾与居讷在石亭中谈禅和诗,并有诗记其事:“石耳峰下路接天,梵音堂前月临泉。此去欲识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故此石亭又称“清音亭”、“夜话亭”。 万杉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在庐山南麓庆云峰下,本名庆云庵,宋景德年间由僧人大超所创建。大超和尚在此手植万杉,万杉蔚然成林后,遂称“万杉寺”。 寺前有五爪樟,已有数百年历史。寺后有散珠池,石龙口中吐出泉水跳跃如散珠。池边有石刻“龙虎岚庆”,每字8尺以上,笔力雄健。寺东有清泉涧及罗汉石松,缘溪西南行可见双剑、香炉诸峰于晚雾中的倩影,风景绝佳。南宋诗人张孝祥有《万杉诗》:“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看浮图;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龙王百万珠。” 丛林古塔 东晋以来,佛教大盛,庐山高僧云集,宝塔共约一百多座,多已毁于兵火,但其历史亦甚可观。 金轮峰上舍利铁塔,是归宗寺后山的高塔,由铁板镶成,七级六面,高6丈,第二层镌有咒文,三至七层铸有浮雕佛像。1938年日军以重炮轰倒此塔,劫走镌有佛像的铁板。塔毁后,从塔基石板底下取出铜缸一口,内有一银塔,塔内有一金匣,匣内藏舍利子数粒,还有古银钱等佛教文物多件,亦尽皆掠去。唯有从塔底出土的一块铜板《明万历十三年重修铁塔记》幸存,现收藏在庐山博物馆中。 此塔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七年(244),据佛教文献记载,当时高僧会传由庐山到建康去见孙权,说如来仙逝,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耀天方。孙权问舍利有何威力,答曰:“火不能焚,钢杵不能碎。”孙权乃命将舍利置于铁砧上,用铁杵猛砸,砧杵俱陷而舍利却无损。孙大惊,下令建塔以藏之。初为木塔,后改石塔,明万历年间又改为铁塔。1889年康有为游归宗寺曾赋铁塔诗二首,其一曰:“千年铁塔抗金轮,云气光明护化城。风雷万劫不动转,烟霄百丈轰气惊。” 千佛塔,是西林寺仅存的建筑。西林寺位于东林寺西边,建于东晋太元二年(377),比东林寺还早七年。千佛塔亦名“西林塔”,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修。塔为六面七层,各层均有佛龛。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题“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题“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题“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题“元明藏”。至今完好。西林寺原为沙门竺昙禅室,由晋到唐宋一直很旺盛。很多文人在此题咏,如白居易《宿西林寺》、苏轼《题西林寺壁》等。此寺元明清几度毁建,现仅存一殿。 传说清道光年间,千佛塔忽然裂成两半,好像随时都要倒塌下来。一天,山中雾气腾腾,从村头走来一个老汉,胡子很长,穿粗布衣服,脚踏麻鞋,背着木匠用具,到处吆喝:“箍大家伙!”但大桶、大木盆都嫌小,大伙儿烦了,说:“要箍大的,就去箍慧永塔去。”(这千佛塔是唐玄宗为纪念西林寺的开山祖师慧永而建的,所以又叫西林塔或慧永塔。)这一晚老汉不再吆喝了。第二天大家起床后,就发现裂开的石塔已重新合拢。人们都说:“这是慧永显灵了!”纷纷围住石塔跪拜起来。这时,从石塔最高一层的门龛中,走出一个人来,正是满处叫“箍大家伙”的那个怪老头儿。众人纳头便拜,老头儿对大家说:“你们不用再拜了,我非慧永大师,我乃木匠鲁班!”说毕,踏云飞升而去。 天池塔在庐山西南的天池山口,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唐生智见塔已颓,发起重修。挖掘地宫时发现文物很多:银质全身卧如来一尊,长九寸重1斤;银箱一口,重2斤余,尺余长;水晶小佛像一尊,5寸长,还有大小水晶珠各一颗;银瓶一个,内装水晶小念珠数百颗、舍利子数粒。另有银净瓶一个,磻石梵文印章二枚,寸余长。铜罗汉三尊,等等。 在金身佛像背面有阴刻文字:“大宋国蕲州(今湖北蕲春县)奉佛女弟子朱化三娘,男胡文仲、胡中孚,伏过庐山天池院,取今年四月初八安葬佛牙舍利及诸珍宝……绍圣三年,丙子岁文记。”此年为1069年,比韩侂胄早,故旧传此塔为韩侂胄建,似不可能。 慧远塔,位于东林寺下方,又称下方塔、远公塔、雁门塔,这是慧远大师的墓塔。 尼泊尔僧人塔,在东林寺后山上,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高僧佛驮跋陀罗所建。他于后秦弘始十年(408)到达长安,因同道排挤,不能立足而南下。慧远聘请他到东林寺译《华严经》、《禅经》等多种经书,为华严宗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根据。据说他曾随身带释迦牟尼的舍利子五颗来东林寺埋于塔下,故名上方塔,又名舍利塔。 东林寺这上下二塔早颓,1984年又拨款修饰一新。慧远塔为一荔枝形的垒石建筑,上方塔为喇嘛式白塔。1984年浴佛节,东林寺举行过盛大的谒塔仪式,省内外佛教界代表参加,日本净土宗代表团亦参加揭幕典礼。 明铜塔在东林寺。塔高丈许,八面七层,四面有门。每门分刻天王、菩萨、金刚、尊者等佛像,其余各面均刻金刚经,书法遒劲,端庄秀丽。每层还有浮雕铜鳌鱼两条,生动传神。此塔乃明崇祯年间由江西丰城县居士熊汝学在荆州为官时为还愿而献,其匾额曰:“以此报本”。 咸丰年间佛寺多毁,唯此铜塔独存,实为神物。1910年日本商人出钱22万欲购此宝,未允。乃纠合数十名日本浪人来劫,逐层拆卸,无奈最后一层无法移动,浪人惧神明迁怒,乃弃之而去。寺僧以铜补之,完整如故,惜于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 婆媳塔,在庐山西麓太平宫前。此塔为砖制,一高一矮,比肩而立。传为婆媳二人捐钱所建,故名“婆媳塔”。 南宋诗人陆游考证此二塔实为宫前的一座钟楼。在《游太平宫记》一文中他说“采访殿中有一钟楼,高十余丈,三层,累砖所成,不用一木,而相楠翚飞,虽木工之良者,不迨也”。此建筑建于一千三百年前,其式样却为西欧的“摩尔斯(moolish)式”流行形式,引起了建筑专家的兴趣。1930年时只剩下二台,各高四丈余,外有石梯三十二级,升至楼顶。此中西合璧的建筑,引来了中外许多建筑学家。究竟是中学西,还是中传西,成为疑案。
[create_time]2022-10-12 21:26:38[/create_time]2022-10-25 11:53: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海猎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0af2c9.VTYH0-MQyPDYwhVsGrj64A.jpg?time=4756&tieba_portrait_time=4756[avatar]TA获得超过76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尚书·禹贡》:“过九江,至于敷浅源。”其中的敷浅源,即傅阳山,亦称鄱阳山,即今之庐山。《山海经》称它为“南鄣山”、“天子都”、“天子鄣”。这是千古名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风景优美,既为圣山福地,又是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庐山上名胜古迹甚多,历经沧桑,至今尚有二百多处。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九江市以南,在我国第一大湖鄱阳湖之北,属淮阳弧形山系。虽然其最高峰汉阳峰海拔只有1471米,但因庐山系断层性地垒式断块山,八千多万年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了庐山的平地突起,高出附近平原1400多米,因此显得巍峨峭拔,山高谷深。此即鲍照所云:“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庐山雄伟绮丽,变化莫测,苏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寺壁》),深得其趣。 匡俗与仙庐 庐山呈椭圆形,长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东南和西北边沿陡峭,拔地千尺,东北、西南平缓,整座山势如筐如庐,庐山、匡山之名或即由此而来。对庐山之命名有多种说法,皆后人传说。道教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姓匡名俗字子孝的人,在庐山修炼,得道成仙,其居住的地方称为“仙庐”。周贞定王(前468—前441)曾派人迎请他下山,匡俗不见。数十年后,周威烈王又派人去迎他,找了几个月才找到他的住处,但已不见其仙踪而“唯庐独存”,于是就把他修道的山叫做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另有一种说法与匡俗无关,说是周武王时的方辅先生曾与春秋时的老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唯庐独存”(《九微志》),故其山名庐山。但庐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已有庐山之名,这是道教创立前二三百年的事。还有传说庐山是秦始皇赶山鞭赶来的,现马耳峰下还有他坐过的“秦皇石”。 人文之盛,他山少有 晋朝以后,庐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基地,有“广福”、“太乙”、“右平”、“清虚”、“寻真”、“昭德”等十八处著名道观。佛教也有三大名寺(东林、西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山”、“栖贤”、“归宗”),鼎盛时有佛寺三百八十多处。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发祥地,国内外净土宗僧人来此,向公元四世纪的祖师慧远和尚与东林寺顶礼膜拜,西域僧人亦“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庐山还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李白三上庐山并曾在庐山隐居,写了许多诗文,至今脍炙人口。白居易在九江四年亦常上庐山,诗文更多,此外如王羲之、谢灵运、鲍照、孟浩然、韩愈、欧阳修、米芾、苏轼、苏辙、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有许多庐山记游作品,其中名作亦甚多。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庐山白鹿洞振兴了我国这个最早的书院。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旅行地理学家徐霞客均曾上庐山考察。从东晋到清代共有五百多位文人学者为庐山写下了四千多首诗歌和许多文章、著作。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庐山人文景观之盛,为它山所少有。 近代,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西方人曾在牯岭辟租界大兴土木,西式别墅甚多。1949年以后兴建了南北登山公路,汽车可直达牯岭镇。此外山上又修建了人工湖和水电站,修整了园林古迹,并将庐山与名城九江、鄱阳湖、石钟山、云山、龙宫洞等风景名胜区联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庐山被江湖环绕,以庐山为中心,全国第一大江、第一大湖的许多景观将大开游人眼界。 庐山峻峭雄伟,林深水净,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山川云遮雾罩,登山如走天上,作神仙之游。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 《匡庐奇秀甲天下》古诗句出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指石门)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三叠泉),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溪名)清我心,谢公(指谢灵运)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仙府之中心)。先期汗漫(仙人)九垓(九天)上,愿接卢敖(秦代求仙之人)游太清(天之高处)。
[create_time]2022-11-08 17:39:13[/create_time]2022-11-23 17:29: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6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李德立的简介
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传教士广传福音,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个角落。当李德立开始经营牯岭的时候,天主教、东正教也接踵而至,传扬福音。
[create_time]2016-05-30 09:53:54[/create_time]2016-06-14 08:22: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仙剑小蛮41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179802f.O6lv7RKLJDAmIRgN3ff_kg.jpg?time=3631&tieba_portrait_time=3631[avatar]超过4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view_count]庐山是哪个省的?
庐山是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庐山市地处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东与都昌县隔水为邻,西与柴桑区、德安县、共青城市接壤,北与濂溪区(原庐山区)相连,南与永修县湖洲相接。介于东经115°48′—116°10′、北纬29°8′—29°36′之间,总面积913平方千米。庐山市境内西北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8座。其中汉阳峰最高,海拔1473.4米。以汉阳峰为中心,汉阳峰西南、北、东、南群峰环绕;中部为低山丘陵,以丫髻山为中心,丫髻山西北、东北、东南山丘环布;南部有沙湖山。土壤类型:庐山市自然土壤有山地草甸土、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黄棕壤、沙丘及草甸土等七种。农业水田土壤有马肝土田、鳝泥土田、麻砂土田、砂丘土田、湖泥土田、黄泥土田等。农业旱地土壤有马肝土、粉红土、沙丘土、湖泥土、黄泥土和麻砂泥土等。庐山市境内以红壤为主,红壤呈酸性或强酸性,PH值为4.5—5.5。黄棕壤分布在低残丘陵地区。呈微酸性和酸性,pH值为5.5—6.5。肥力较高,生产性能较好,浅色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8米以下的湖滩草洲一带。砂丘土,分布在沙山一带,植被破坏,风蚀严重。庐山山区土壤以海拔高低依次分布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棕壤。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庐山
[create_time]2021-05-05 04:49:11[/create_time]2021-05-18 00:00:0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6[alue_good]教育小百科达人[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556c2b9d6a56ccebb564972ffe5c254.jpeg[avatar]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slogan]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intro]4594[view_count]庐山在哪个省哪个市区,庐山市属于哪里
1.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
2.庐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匡庐。
3.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4.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5.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6.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和瀑布,共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7.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8.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9.庐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create_time]2022-08-26 12:03:08[/create_time]2022-09-05 03:14:0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自全望222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d980f31.20bOeD5sH6aqROhOyfCNlg.jpg?time=121&tieba_portrait_time=121[avatar]TA获得超过101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view_count]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create_time]2022-08-31 00:27:40[/create_time]2022-09-11 19:01: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创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2c827.kLT93-3VEj2Xt3LY2qUdBA.jpg?time=4761&tieba_portrait_time=4761[avatar]TA获得超过75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8[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