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治者3

时间:2024-05-21 16:27:56编辑:莆田seo君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其中,《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create_time]2022-03-02 02:38:54[/create_time]2022-01-23 16:07:49[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大金游戏讲解[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715356322,3090079458&fm=3012&app=3012&autime=1689149766&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13[view_count]

国家统治者3失业率高怎么处理?

1、解决国家的失业率高的方法有:
(1)首先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才能减少失业。要大力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要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居民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强税制改革配合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负担,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
(2) 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就业培训。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现有的教育资源,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为更多下岗工人打开再就业的通道。
(3)控制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要继续深化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倡优生优育。同时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保制度,解除独生子女户的后顾之忧,使农村劳动人口走出不良循环的轨道。
2、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中国首次向外公开了调查失业率的有关数据。


[create_time]2016-11-30 06:46:08[/create_time]2014-08-21 22:14:05[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5[alue_good]我是小布6Z[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50a71a14.YO8nyXEAb2LMxmsxTMaEpQ.jpg[avatar]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slogan]1995年入市炒股,到目前已经20年的炒股经验,擅长低买高抛、个股分析、解股等。[intro]3610[view_count]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和七雄是谁?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扩展资料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参考资料春秋战国 百度百科

[create_time]2023-01-26 18:31:07[/create_time]2023-02-09 07:25:36[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Dilraba学长[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875cbd0f9a0026531780724e5ad05284.jpeg[avatar]听从你心 爱你所爱 无问西东[slogan]听从你心 爱你所爱 无问西东[intro]868[view_count]

加强中央集权与巩固统治有什么区别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席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作用:
1、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create_time]2017-11-09 23:02:22[/create_time]2017-11-24 18:28:27[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6[alue_good]北京王嘉化妆学校[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cfaaf51f3deb48fc866aba3ff1f3a292df578b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800,h_45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跟好声音造型师学化妆︱免费进修[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152[view_count]

为什么欧洲古代一夫一妻制而亚洲不同?

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迥异。
一 东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生活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不断创造
发展的过程。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祢散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时间纬度看,它又延续在
整个历史长河之中。
文化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内容十分广泛。文化按其所面对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
与自然关系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关系即灵魂与肉体方面。按形态来看,文化
又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
式;第二个层次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也就是人工改造过的物质;第三层是制度、风俗
以及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
中西方文化产生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是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两者之间虽然
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是差异也十分明显。这种差异也就是此文化区别于彼文化的特殊性。中
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我以为更集中地反映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
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圣经》。圣经所讲述
的内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
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
人心,以致思想家们都不愿意花力气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与战
胜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可分为三种,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
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
协调说。《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_________有男女
2
内容: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规律,人也
要服从这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界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协
调。
其次,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以家庭为
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中西文化的这一差异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期间,西方家庭
公社的原始纯朴性质保留比较多,公社虽然处在一个家长的最高管理之下,但是权力受到限制
并且经过选举产生。家庭的最高全力集中在家庭会议,这就保证了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不致受
到压抑和剥夺。相比之下,在中国从殷周时代开始,家庭公社就处在家长的统治之下,这不仅
使得同居共财的共产制严重变质,而且使个人自由受到严重压制。其次,西方家庭经历了一系
列进步性的演变,虽然罗马的家庭包括奴隶在内,但是这种家内奴隶制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就销
声匿迹了。在中国,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再次,西
方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古希腊罗马的男子们虽然常常占有女奴,但是没有
发展出一夫多妻制度。在中国,一夫多妻制一直在富人和显贵人物的家庭中流行。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
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之类。中国这种家庭伦理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互尽
义务的关系,一是单向服从的关系。前者对于实行同居共财制的家庭来说是必要的,后者则属
于奴隶制和封建制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西方的个人本位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
个人的独立性,而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三,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
不向外扩张,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是通过道德教化去“协和万邦”。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
讲究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而这些思想往往被当权的统治阶级采
纳并付助行动。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华夷”之别。但是,这是首先文化高低之别,特别是有无道德礼
教之别。其次,诊视本民族的独立和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则采取“顺俗施化”的政策。当然,
中国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政策也具有明显的封建烙印,这主要表现为华夏中心主义,表现为追求
以华夏为中心的“四夷宾服”的理想。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它不是以征服为手段而是以道德教
3
化为手段追求“协和万邦”。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二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
东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与条件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
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马克思的这段精彩论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首先
是人们代数和的自然环境的不同,然后才有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不同以及生活方式和生产方
式的不同,并由此决定了民族文化的不同。
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有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
心理。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的经济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经济、游牧经
济、农牧混合经济。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而欧洲则基本上属于农牧混合经济,游牧经济
的典型代表是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古的草原民族是以游牧为主的单纯游牧经济。
这三种不同形态的经济结构在社会发展进化的速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从原始社会经过农
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演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强因此这些国
家的进化速度也就最慢。相反,游牧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最差,他们多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
政联合,分合多变。农牧混合经济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变性。稳定性来自种植业,
可变性源于游牧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欧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
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
中的风暴所触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367页)这是因为中
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即自给自足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仅顽强地抵抗着外来的新鲜事物,而
且也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内部分工的发展和自我革新。欧洲的农牧混合经济联结的纽带是商业贸
易。在商业相对弱小时产生的城邦和庄园,当商业强大到导致封建割据消灭,民族市场形成之
时,便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产生了近代的民族文化。
中国与欧洲地理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中国与欧洲在面积
__4
和纬度上相近,但是作为生产物质基础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欧洲有广阔的平原、地形简单、
交通便利、雨量充沛。这个是多山国家,山岭纵横、交通阻隔、气候复杂。中国由于平原面积
小,需要广大牧场的畜牧业很早就开始被小块恳挚的种植业所排挤。同时由于水面不多,渔业
也不占重要地位。所以从战国时代起就可是形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
在古代社会技术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的技术结构对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
的高低和农业商品化生产发展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首先是生产对象本身需要的工时不同。例
如欧洲人用葡萄制酒,中国人用谷物造酒。葡萄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其种植要比一年生的草
本植物费工少有利于水土保持。其次是不同的耕作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保持有不同的后果。精耕
细作、灌溉为主的的单一农业,有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严重问题。年复一年,
环境恶化,改土改水工程效益递减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不断增加。
农业经济对生产分工和商品化进程的影响也大不相同。中国单一的农业经济,以家庭
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男耕女织,养猪喂鸡,从种植棉花开始到纺
织织布基本上都靠自己的劳动。煮饭蒸馍全系家务活动,不需要烤面包的作坊。中国农民一年
四季从早到晚不得休息,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方面造就了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的美德,另一
方面也产生了狭隘自私的意识,形成了排斥协作的小生产传统。马克思在谈到东西方农业生产
的差异时,认为最重要的是对共同水利工程的需要,“在西方,例如弗兰德斯和意大利,曾使
私人企业家结成自愿的联合。但是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广阔,不能产生自愿的联
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第145页)
中国历史上修长城、开运河、治理黄患等浩大工程都是以大规模的无偿地征集民力,以直接统
治关系为经常的简单协作。这些工程虽然从经济效益上看促进了农业生产,但是从经济组织上
看不但没有促进分工与协作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相比之下,欧洲农、牧、
猎、林混合经营的庄园经济结构,生产活动有天然的分工。庄园虽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整体,
但是庄园内部有分工与协作。由于皮革、羊毛和亚麻的加工比棉花困难,所以在逐渐从庄园转
移到城市的作坊集中加工过程中没有遇到中国那样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
中西方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差异,还反映在对商品的需求与社会
体制上。古代欧洲的农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同时农牧兼营,食品以肉制品以及奶制品为主,
劳动量小,营养价值高,但是不象粮食那样容易运输与保存,于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
5
农牧混合经济限制了统治者聚敛的程度。欧洲贵族在庄园而非在城市之中,有的国王甚至没有
固定的首都,带着随从从一个庄园转移到另一个庄园。同时,无论是庄园主还是教会,向庄园
佃农所征收的税额大都在十分之一左右,远远低于中国二分之一以上的田租率。欧洲统治者不
存在象中国封建统治者那样的横征暴敛,其原因不是欧洲统治者的慈悲,而是无法长期保存肉
类和奶制品,所以其征收实物的数量也只能以适时消费为度。也就是说,是经济结构本身的性
质对统治阶级的行为产生了限制。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区域中心城市的
大量积谷。欧洲历史上战争的规模之所以远远小于中国,也可以从积聚粮草的困难来理解。骑
士作战是自行装备,自带仆从,远征军必须驱赶大批牲畜同行。所以,战争规模不大,且有多
在夏秋两季进行,同时无法持久。
其次,牧业经济不能够完全自给,于是产生了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财富的集中首
先要求物质的储存。同时,国王与教会都从生活必须品的巨额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而
竭力保护和发展商业贸易。相反,中国的贸易主要是以宫廷喜好的珠宝药材等奢仕品为住,贵
重量小,便于运输,但是与民众生活无关。另外,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欧洲的战争多发于贸易,
而中国的战争多是为了土地的争夺。所以说,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限制了古代对外
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封闭的经济结构。
总之,由于中西方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因此
也就必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格与传统。
三 中西文化传统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而
且往往又是根深蒂固的。在文化传统对人们的影响当中,最主要的更深层次的还是对人们的意
识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包括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
这是为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文化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和
实物形态的文化不同,它是凝结在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上,同时又为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表现
出来。具体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定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是
通过该民族的具体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民族文化共性的反映。同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
__6
一定的民族文化之中,所以他又受到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与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每
一个人在是其所属民族文化的载体的同时,又是该民族文化传统的携带者与表现者。
于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处于这样一个矛盾之中,即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文化长河的无
限性的矛盾。也就是说,的当我们将一个人看作该民族文化载体时,随着个体的消亡其所载的
那部分文化也就随之消亡了。所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观念形态文化的这种矛盾只能通过
教育加以调节。所以,教育在传播延续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在创造和发展着本民族
的文化。这是为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与此同时,教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从广义上讲,
教育如同文化一样,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就是时代性,特殊性就是民族性。教育的这
种民族性也就是该民族教育区别于其他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是为其民族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为其民族文化传统与特质所决定,都带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
标识或烙印。
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教育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当然具有明显的
中国文化的烙印。在这里,仅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角度,谈谈中国传统观念对现代中国教
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地
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思想和意思,同时以新的形式影响着
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些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重道德而轻功利。《大学》指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认为教育的目
的“皆所以明人伦也”,即遵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规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之相配套的的观念是义利之辩。即重视基本的道理法则,轻视对具
体事物的探究。孔子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于喻利”。将道德动机置于功利目的之上,构
成国人治学、处事的传统。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虽然都很重视教育,但是他们所重
视的教育主要是教育的教化功能,诚如孟子所言,“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由此可以看
出,他们所重视的仅仅是把教育为一种手段,以此来教化民众,以期使之成为驯服的臣民。这
种思想至今还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教育。
其次,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和谐而轻竞争。中国古代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个体至善达到整体至善。治人是修己的成果延伸,同时,修己又是治人的前提。强调协作互
__7
助,强调集体、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应该说,这种思想观念有着进步积极的一面,有利于培
养受教育者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养成团结互助的精神。但是,由于对个体的利
益却关注或保护不够,对竞争的本质认识不足,因而往往将主张合理的个人利益视为个人主义,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三,官本位的思想意识。如果说封建统治阶级重视教育是为了强化阶级统治,那么
学子读书的目的则就是为了入仕为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作官”,
求学一直是与为官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学子求学的根本目的。
这种观念在现今教育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然,这种官本位的意识还表现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以及教师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其中最典型
的例子就是“按长官意志办教育”,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缺乏民主机制,校长(院长)责任制
变成了校长(专制)专制等。


[create_time]2017-10-15 03:44:14[/create_time]2007-08-24 22:47:55[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49[alue_good]1360150yxn[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66093ca.FUpZIKkjATI-GN_1Y5n8pg.jpg?time=2884&tieba_portrait_time=2884[avatar]TA获得超过3.6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098[view_count]

现在英国的君主是谁

伊丽莎白二世(全称: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现任英国女王,英联邦元首、国会最高首领。伊丽莎白二世于1926年4月21日出生,为已故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 [1] 。全称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 [1] 。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是目前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2015年9月9日英国当地时间下午5时30分以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打破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63年7个月零2天的时长纪录。 [2] 2016年6月,《福布斯》公布,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100名女性,伊丽莎白二世排名第29位。2017年5月4日10时(北京时间17时),英国王室宣布,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2017年秋天将退休,不再参与公共事务。2017年11月20日,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迎来结婚70周年纪念日 [3] 。2019年9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了一项法案,该法案旨在阻止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没有达成脱欧协议的情况下让英国10月31日退出欧盟。 [4] 2019年10月14日,93岁高龄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主持英国议会大典并致辞。 [5] 2020年4月5日,英国女王就新冠疫情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伊丽莎白二世的全称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 [1] ,比这更复杂的全称还要在“基督教的保护者”后面加上如下头衔:“爱丁堡公爵夫人、梅里奥内斯女伯爵,格林尼治女男爵、兰开斯特公爵、马恩岛领主、诺曼底公爵、最尊贵的嘉德勋位骑士团领主、最尊贵的巴斯勋位骑士团领主、最古老和最尊贵的苏格兰勋位骑士团领主、最光辉的圣帕特里克勋位骑士团领主、最杰出的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勋位骑士团领主、最卓越的英帝国勋位骑士团、优异服务勋位骑士团领主、帝国服务勋位骑士团领主、最崇高的印度宝星勋位骑士团领主、最杰出的印度帝国勋位骑士团领主、英属印度勋位骑士团领主、印度功勋勋位骑士团领主、缅甸勋位骑士团领主、皇家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勋位骑士团领主、英王爱德华七世皇家家庭勋位骑士团领主、功勋勋位骑士团领主、荣誉勋位骑士团领主、皇家维多利亚勋位骑士团领主、最威严的耶路撒冷的圣约翰医院骑士团领主、加拿大勋位骑士团领主、澳大利亚勋位骑士团领主、新西兰勋位骑士团领主、巴巴多斯勋位骑士团领主、忠勇勋位骑士团领主、军功勋位骑士团领主、皇家警察功勋勋位骑士团领主……”等。伊丽莎白二世与历届首相合影伊丽莎白二世与历届首相合影其中“诺曼底公爵”头衔是作为海峡群岛上泽西岛和根西岛领主时使用的,因为这两个岛屿属于传统的诺曼底公爵领地,根据古代诺曼人禁止女性继承王位的《萨利克法典》,伊丽莎白二世的头衔为“公爵”而非“女公爵”。她于1952年2月6日即位,到2015年9月9日,已经超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最久君主 [2] 。2019年9月9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了一项法案,该法案旨在阻止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没有达成脱欧协议的情况下让英国10月31日退出欧盟。 [4] 2019年10月1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主持英国议会大典并致辞,今年93岁高龄的她已经是第65次发表议会演讲了。女王代表政府宣读全新工作计划概述。 [5]


[create_time]2020-10-05 21:16:45[/create_time]2020-10-20 21:03:2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公子思无邪[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824ab18972bd407d5aa096969899e510fb3093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人间美食,不负美好年华[slogan]人间美食,不负美好年华[intro]448[view_count]

大家认为世界为什么要分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和统治者

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国家内部的阶级利益,和抵抗来自外部的侵略,所以形成国家。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私有制,在生产形成不同的阶级,上层的剥削阶级,为了利益,为了长久的压迫被剥削的阶级,形成集团,成立国家,制定法律,设立监狱,训练军队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对外的话,如果一个民族或者部落占据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源和物产丰富,生活安逸,但是旁边地区的人,忍饥挨饿,天灾人祸,自然眼红,操起长矛就跑来掠夺,或者别人强大,就要来欺负你,怎么办?只有成立国家,抵御侵略。如果没有国家和统治者,就没有人会遵守法律,一样避免不了受到侵略和威胁,没有人身和财产保障,由国家才有秩序。


[create_time]2017-06-06 19:14:50[/create_time]2017-06-21 19:11:5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7[alue_good]jzniu_com[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b2d5288.OkBfCAmI0nKm7xHLCjTygw.jpg?time=3586&tieba_portrait_time=3586[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89[view_count]

如果没有国家,社会将会怎样

【核心提示】霍布斯与洛克开创了西方政治哲学个人主义的传统,他们都使用自然法和契约论做理论武器,但他们关于政府的主张又大相径庭,原因在于他们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法不同,这种不同源自于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而他们人性论的不同最终是由他们的气质和所面对的社会、历史经验不同决定的。 英国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对于西方社会政治发展最有意义的是它所开创的自由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构成了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思想的主流。对于古典自由主义的产生最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当属霍布斯与洛克。洛克之被尊为自由主义的始祖是公认的,但霍布斯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却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笔者以为,霍布斯对于自由主义的形成起到过十分关键的作用(虽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紧密与否不会影响他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但使他最终没有成为自由主义者的原因,也是他和洛克最重要的区别所在,乃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这一问题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由主义的基础:个人主义、自然法、契约论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它主张从个人或个体出发研究国家(或政府),霍布斯首先确立了这个传统。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他指出:“号称‘国民的整体’或‘国家’的这个庞然大物‘利维坦’是用艺术造成的,它只是一个‘人造的人’”(《利维坦》,第1页),“它的制造材料和它的创造者;这两者都是人”(《利维坦》,第2页)。因此,要了解国家的性质,就只能从人开始,而不是从神或伦理道德出发。洛克也认为,国家“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政府论》,§131),由此考察国家就要从人开始。对人的考察也就是对人性的考察,此后抽象的人性论学说就成了十七、八世纪政治思想家观察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出发点。 自然法和契约论也是早期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霍布斯并不是近代最早使用自然法和契约理论的人,但他最早使用了几何学的演绎方法,把人性论、自然法和契约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洛克在构建自己的国家理论时,也很方便地利用了这一套理论,只是在具体的解释运用时,存在着诸多不同,使得洛克和霍布斯都从个人出发,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霍布斯主张一种专制的国家,主权者的权力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人们没有丝毫的权力反抗主权者的专制;洛克主张政府是有限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为防止政府不尽职或滥用权力,必须分权制衡,而且一旦违反了它的宗旨,人们有权反抗政府,重新建立政府。 正是在这一点上,洛克阐发的政府理论成为自由主义的经典,而霍布斯也由于他的专制主义主张而被对立、排斥在自由主义传统之外。但实际上霍布斯与洛克及自由主义的对立并不是水火不容的,霍布斯创立的人性论、自然法、契约论的分析方法,被洛克继承下来,也成为以后一个阶段自由主义思想家的理论工具,即使这些观念被后来的功利主义思想家抛弃了,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可以说,自由主义对于霍布斯的继承多于拒斥。《政府论》以菲尔麦为主要论敌,但对于霍布斯只是顺便驳斥一下,就很说明问题。造成两个人不同的关键所在,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 二、关键所在:“” 在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上,洛克与霍布斯是相同的,都主张以个人为起点来观察政治事务,但他们思想的形成路径不同,决定了结果的大相径庭。 霍布斯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物体”,人的自然本性(激情)支配着人的活动,就象物理法则支配着自然事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中支配人们的是竞争、猜疑和荣誉这三种激情,而且“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能力都十分相等”(《利维坦》,第92页),“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利维坦》,第94页)。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也即战争状态是非常可怕的,不仅一切文明的创造都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利维坦,第94页)没有法律,也没有是非、正义的观念。和洛克一样,霍布斯并不强调他对自然状态的描述是写实式的描述,只要一个社会没有共同权力来慑服大家,那就处于自然状态中,比如美洲的那些部落之间,所有的主权者之间,都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在霍布斯的思想里,一旦人类处在自然状态中,整个文明大厦必将完全毁灭,人们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自然状态如此可怕,人们按理应当避之不及,尽早脱离才行;但霍布斯对人性非常悲观,不停争斗的人们谁也不愿先停下,因此契约也无从订立,除非有一个强有力者,人们一起把所有的权力同时放弃给他,由他来保证全体的安全;这个强有力者不参加契约,保留所有的权力,而其余的人则把所有的权力交由他来行使。这样,经过十分充分的博弈算计,在某个时候,大家终于取得同意,“指定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利维坦》,第131页),这样,自然状态经历了一次瞬间的飞跃达到社会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建立的国家是专制的,因为主权者并不参加契约,所以他保持着自然状态中的一切权力,而其它人都放弃了。主权者垄断了几乎一切社会的权力,臣民唯一的保留只是生命权力,也就是说,只要主权者能保护臣民的生命安全,一切权力专制都是可以忍受的。 想收回主权么?“任何政府形式可能对全体人民普遍发生的最大不利跟伴随内战而来的惨状和可怕的灾难相比起来或者跟那种无人统治,没有服从法律与强制力量以约束其人民的掠夺与复仇之手的紊乱状态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利维坦》,第141页)对自然状态的恐惧,使得霍布斯认为,最残酷的专制也好过没有专制,而对人性的悲观,又使他认为,人们只能建立专制政府来摆脱自然状态,即使打乱现有国家重新建立一个,也只能再次建立起这种专制的国家。他的观点用《联邦党人文集》中的话说就是:“人们没有充分的德行可以实行自治,只有专制政治的锁链才能阻止他们互相残杀”(《联邦党人文集》,第286页)这就是霍布斯的结论,也是他对人类命运的判决:人们必须也只能忍受专制的国家。 洛克的论证则是从宗教入手的,洛克首先从上帝那里找到立论的基础,他说:“既然人们都是全能和无限智慧的创世主的创造物,既然都是唯一的最高主宰的仆人,奉他的命令来到这个世界,从事于他的事务,他们就是他的财产,是他的创造物,他要他们存在多久就存在多久,而不由他们彼此之间做主”(《政府论》,§6),人直接从上帝那里取得其存在的合法性,上帝并未给他们设定任何外在的权威,人生来具有拥有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之下的一切,一切设施(包括国家)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承认了这些,建立国家的目的就很明确了:“…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政府论》,§131) 洛克对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性显然信心充足得多,人们受着自然法亦即理性的约束,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每个人必须保存自己,此外还要尽其所能帮助别人的保存。人们和睦相处,在自然法的统治下安享天赐的自由、和平和财产,假如人们能意识到这宝贵的一切,加以珍惜和自我约束,也许就不会有政府出现了。但除了自然状态,人类还会出现战争状态,两者的区别在于:“人们受理性支配而生活在一起,不存在拥有对他们进行裁判的权力的人世间的共同尊长,他们正是处在自然状态中。但是,对另一个的人身用强力或表示企图使用强力,而又不存在可以向其诉请救助的共同尊长,这就是战争状态”(《政府论》,§19),只要出现了一个人侵犯另一个人的情况而受侵害者无处求救,就可以说他们处在自然状态中了,哪怕双方都是政治社会的成员,仅仅在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得到实际上存在的共同的尊长救助。正是为了解决出现战争状态带给人们生活不方便的问题,人们便相互订立契约,把每个人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力交给指定的一个人或一些人,从而建立起政府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自由、生命和财产的权利保留了下来,国家(或政府)就是为维护个人的这些权利而存在的。 国家只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方便和保护人的天赋权利而存在,那么国家当然不能比自然状态更不方便,国家权力必须是有限的,人们不仅要设计各种制度设施来约束它,一旦国家违背了建立它的目的,人们还有权解散它,重新建立起符合需要的国家(政府)来,在这过程中,人们就暂时回到自然状态了。由于对于人的理性的信任,洛克丝毫不觉得回到自然状态有什么不方便。这样,在洛克的观念里,约束人的自由,侵犯人的权力的政府便失去了存在根据,人们不必忍受专制的暴虐,人们对于专制的政府,有权揭竿而起。 由上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从个人出发,同样是借助自然法、契约论,由于两个人对于人性的认识不同,从而对于人们自我管理的可能性判断不同,导致他们的政府观念是如此地不同,霍布斯认为人只受激情的支配,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约束自己,没有国家,社会必然解体,人们必然回到野蛮状态,因而只能接受专制政府的控制;而洛克则相信人们的理性,即使短时间没有国家的强制,也不会过得太糟糕,因而对于政府不必太过依赖。 为什么生活年代大致相当这两个人会对于人性看法如此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是他们生活经历的不同所致。 三、如何解释:面对的经验不同 如何解释霍布斯和洛克思想的不同,传统的观点一般是从其思想所代表的阶级来解释,霍布斯是英国新兴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言人,洛克则是1688年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儿。但笔者以为,两个人的理论在客观上是服务了这些阶级的利益,他们本人则未必有意地从其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出发来写作的,如果说客观上两者形成了适合各自阶级需要的理论,本文感兴趣的是,如何从主观的角度解释他们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因此,从他们的心理气质及其面对的历史经验来解释更为确当一些。 霍布斯生于1588年,出身贫寒,主要靠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进入上流社会,并结识了一大批社会各界名流,一生际遇复杂,而且深深卷入时局动荡中。霍布斯生性胆怯怕事,曾在一本《自传》中说,他是他母亲的一对孪生子之一,另一个叫“恐惧”(fear),这个比喻说明了他对自己性格的评价,他一生多次逃亡可资印证:1640年,他在国会与王权冲突日趋激化时,写了一篇维护王权以求和平的文章,引起国会派的不满,他见势不妙,惧而出亡巴黎;1651年,在巴黎写成《利维坦》一书,因抨击君权神授和教会遭到法国当局和流亡的英国王党分子的反对,又潜回英国;克伦威尔时任护国公,实行集权统治,符合他对主权者的观点,遂对克伦威尔表示归顺,克伦威尔邀他任职,他却又婉辞不就;1666-1667年复辟时期,伦敦流行瘟疫,又遭大火,教会扬言这是由他渎神言论所致,惊惧之下,他把手边所有文稿付之一炬。 生性胆怯之人,若生在优越的家庭,虽不至变得豪放,至少可以自信弥补,但霍布斯出身贫寒之家,即使一生交接尽是当代名流,也不能弥补这种天性的缺陷,而他的主要政治著作的写作时间集中在四、五十年代(《论公民》,1647年;《利维坦》,1651年;《论物体》,1655年;《论人》,1658年),这也正是英国时局动荡反复的年代,而在欧陆,1618年至1648年正是三十年战争的时代,诸国连年混战,生灵涂炭,对于霍布斯关于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只会永远争斗下去观点的形成应当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法国,经过路易十三(1610-1643)、路易十四(1643-1715)两代国王的经营,正以一个专制君主国家的形式崛起,国内的繁荣稳定与国际地位的强大也会使得那些极其渴望和平的人们对法国式的政体发生兴趣,霍布斯亲身在法国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集合以上诸多因素,霍布斯向往强大的专制国家的思想也就可以理解了。 与霍布斯一样,洛克一生交接的人也多是闻人显贵,不同的是,他结交的多是具有自由倾向的人,这对洛克自由主义倾向的形成十分重要。洛克写作的年代(《政府论》,1690年;《论宽容》,1689年),是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年代:人们经历了国会和国王的战争,经历了共和国,经历了克伦威尔的专制,经历了复辟,最后以代价很小光荣革命结束了数十年的纷争,霍布斯的一旦主权者不存在就会天下大乱的担心也被证明是不必要的,因为在这几十年里,主权者多次被推翻,而社会并没解体,传统和习惯会在没有主权者的时候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稳定,因此不仅专制国家不是必要的,主权的行使还应该受到的限制,以防它侵害社会。 洛克出身律师家庭,家境富裕,他父亲去世时还能给他一笔财产,使他过得很舒服,他生性温和,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固执,反对暴力和狂热、激进情绪,反对宗教迫害;他又是个实际的人,注重经验和传统。乔治·撒拜因这样评价洛克:“他的天才的主要标志既不是学识渊博,也不是逻辑缜密,而是集中了无与伦比的常识,他借助于这些常识把过去经验产生的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主要认识集中起来,纳入他这一代更为开明的思想之中。


[create_time]2013-10-10 15:17:23[/create_time]2013-10-24 21:51:34[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6[alue_good]xrfqtmib[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67cfcb5.WgNuGXUG9pLW0kleZMozTg.jpg?time=3706&tieba_portrait_time=3706[avatar]TA获得超过612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07[view_count]

如图,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秦朝、“焚书坑儒” (2分)(2)行省制度;西藏、琉球(答“台湾”不得分) (3分)(3)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分)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的措施。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思想措施是“焚书坑儒”。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行省制度。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包括西藏、琉球。材料三记载的是宰相制度的废除,这一变化出现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的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create_time]2016-06-25 21:15:41[/create_time]2015-02-07 01:06: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熙熙4549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e5de77e.iT17jUzHOTGov7Mxy21u5w.jpg?time=3321&tieba_portrait_time=3321[avatar]超过6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7[view_count]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三省六部制(2分)(2)行省制(2分) 元世祖或者忽必烈(2分)(3)军机处(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唐朝中央行政系统图的结构可以判断出属于唐朝何种政治制度。由唐朝中央行政系统图的第二层级的“中书”“尚书”和“门下”,第三层级的六部受尚书节制,可判定出三省六部制。(2)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元朝疆域图可以判断出属于元朝何种政治制度。由元朝疆域图中某某行省,“腹地”以及宣政院辖地等可判定出是元朝地方上实行的行省制;建立这一制度的元朝皇帝是元世祖或者忽必烈。(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文字材料和“偏房外景”图画材料可以判断出属于清朝何种政治制度。材料“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中两个关键信息“雍正时代”和“王朝的权力中心”以及图画可推断出是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reate_time]2016-03-13 10:14:18[/create_time]2015-02-06 23:15: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疯子馁磕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14a1a7.q5N42YTGbomElKMektJZfw.jpg?time=3409&tieba_portrait_time=3409[avatar]TA获得超过1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79[view_count]

上一篇:春秋乐队

下一篇:平冈佑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