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弼传文言文翻译
陈公弼传文言文翻译:公名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当初做长沙县令时,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很怕他。陈公依法抓捕处置了他,全县大为震惊。离开长沙去雩都任职。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青轻视陈公。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扣头以至于出血,愿意自我改过。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巫觋这地方每年收敛百姓钱财祭祀鬼神,称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祭祀活动,老百姓不敢违反规定,结果也没发生火灾。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陈公弼雕塑像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管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亲自处于前列,命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陈公弼像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调任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强悍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担任京西转运使。石塘河服役的士兵发生叛乱,为首的周元在汝洛一带名声大震。陈公得知此事,当天就率轻骑兵前去查办。斩了周元示众,其余的反叛的士兵全部如当初一样去服役。不久,退休死去,享年六十四岁。陈公为人仁厚宽容,所以为官严厉但不残暴。
[create_time]2022-11-21 10:32:25[/create_time]2022-11-30 14:03: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哈哈橘子君[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f8619ea.h8cInQgyK535-XH0b0CTFQ.jpg?time=6263&tieba_portrait_time=6263[avatar]TA获得超过134个赞[slogan]佛系少年[intro]30[view_count]陈公弼传文言文翻译
陈公弼传文言文翻译如下:一、原文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盗起,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日: "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日: "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二、译文公名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当初做长沙县令时,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结交权贵,肆意谋取不法利益,大家都很怕他。陈公依法抓捕处置了他,全县大为震惊。离开长沙去雩都任职。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青轻视陈公。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扣头以至于出血,愿意自我改过。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巫觋这地方每年收敛百姓钱财祭祀鬼神,称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陈公禁止祭祀活动,老百姓不敢违反规定,结果也没发生火灾。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管束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亲自处于前列,命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 ”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调任庐州知州,屯驻在寿春的强悍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 "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 ”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担任京西转运使。石塘河服役的士兵发生叛乱,为首的周元在汝洛一带名声大震。陈公得知此事,当天就率轻骑兵前去查办。斩了周元示众,其余的反叛的土兵全部如当初一样去服役。不久,退休死去,享年六十四岁。陈公为人仁厚宽容,所以为官严厉但不残暴。
[create_time]2022-12-04 20:55:18[/create_time]2022-12-02 00:0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糖果乐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148caa7.B6RXyBfuoJ1JQPdRq5v0ZQ.jpg?time=6718&tieba_portrait_time=6718[avatar]TA获得超过4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55[view_count]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含义,有通假或活用现象的请写出通假字或活用类型。 ① 俨 骖騑于上路(“俨”,_
①同“严”,整治。②同“消”,消散。③同“几”,预兆。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⑧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⑨名词活用为动词,看,望。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
[create_time]2014-12-23 15:30:28[/create_time]2015-02-05 03:21:1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jisjxns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b3b9560.X_EKUZ-RVvUwCJFE5XDd6A.jpg?time=3673&tieba_portrait_time=3673[avatar]TA获得超过63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52[view_count]
《陈公弼传》翻译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扩展资料: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2、赏析:《游沙湖》是宋代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的随笔小品。此文前一部分以文写人,后一部分以词记游,语言风趣,文、词融为一体,相互激发,自然流畅而情韵悠长,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思想乐观开朗的一面。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又名《游兰溪》,作者当时四十七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知湖州,谏议大夫李定国。御史何大正上奏,诬他作诗文谤刺当朝,因而被下狱,当年十二月出狱,责受黄州团练副使,空挂虚名。当时作者打算在沙湖买田未成,去相田时认识了医生庞安常,因而创作了这篇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公弼传
[create_time]2019-06-02 14:42:15[/create_time]2012-03-03 09:27:5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9[alue_good]心猿意马的马[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c77fdba.OMUFHQMTEo92aooa-TY7Qw.jpg?time=4586&tieba_portrait_time=4586[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6956[view_count]请翻译《陈公弼传》中下列一段文字
淮南发生饥荒,安抚和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尽职,王正民因这事被免职。朝廷下诏令让陈公乘坐驿车去取代他。转运使让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征调大米从而免除那里的徭役,共征调了十三万石,称为“折役米”。米价飞涨,老百姓饥荒更加严重了。陈公到任后就废除了“折役米”制度,并且把这事上奏给朝廷,又上言说王正民没有罪过,在任治政有方。朝廷下诏又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
[create_time]2011-06-11 22:13:00[/create_time]2011-06-12 23:00:4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7[alue_good]虎虎爱猫咪[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deaf4e3.ARJweN-d58TeyqoeALYzcQ.jpg?time=3317&tieba_portrait_time=3317[avatar]TA获得超过332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121[view_count]
陈公弼传的重点字词(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陈公弼传
苏轼
【题解】
陈公弼(1000或1002—1065),名希亮,字公弼。曾居四川眉州青神,后迁居洛阳。在四川眉州期间,与同居于此的苏轼一家往来密切,同苏轼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有着很深厚的友谊。苏轼担任凤翔签判时,陈希亮为凤翔太守,对苏轼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护,也因恐苏轼少年得志而骄矜自大,而时常予以责难,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思想保守的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居黄州期间,陈希亮的第四子陈慥也住在黄州岐亭,两人往来频繁,结为挚友。陈慥委托苏轼为父亲陈希亮作传,即此《陈公弼传》。此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文中历数了陈希亮一生的不平常业绩,塑造了一个除暴安良、性情耿直、有胆有识、深受百姓爱戴的良吏形象,也表达了苏轼对陈希亮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本文是苏轼除为他祖父苏序写的《苏廷评行状》之外的、第一篇为他人写的传记性文章。
【详注】
公(对尊长的敬称。)讳(指已故尊长者之名。)希亮,字公弼。天圣(宋仁宗赵祯年号。)八年(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 (宋代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科目)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亦可作动词,指科举时代经考试而得中;录取。按:据《苏轼文集》,“天圣八年”前应有一“中”字。古代文献中常用“登(或擢、举、中)进士第”等来表示,《新唐书·杜牧传》作“第进士”;此处选文似欠妥。)(陈公名希亮,表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始(起初)为(担任)长沙(县名,宋为潭州治所。)县(县令)(起初担任长沙县令)。浮屠有海印国师者(定语后置。浮屠,指和尚。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交通(交结)权贵(官高势大之人)人,肆(不受拘束;纵恣)为(谋取)奸利(非法谋取的利益),人莫(没有人)敢正视(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交结权贵,肆意谋取不法私利,没有人敢正眼相看)。公(陈公)捕(捉拿)置(应作“寘”,处置)诸(代词,相当于“之”)法(“法”前省略介词“以”),一(全)县大(表示程度深)耸(惊惧;惊动。成语有“危言耸听”)(陈公将他依法捉拿处置,全县大为震惊)。去(离开)为雩都(雩yú,《论语·先进》:风乎舞雩。雩都,县名,今江西于都县)(离开长沙担任雩都县令)。老吏(资深狱吏)曾腆(zēngtiǎn人名,《宋史·陈希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下文简称“《宋史》本传”)作“曹腆”)侮法(藐视和歪曲法令)粥狱(粥同“鬻”yù,卖。粥狱,受贿而枉断官司),以(介词,因为)公少年(年轻。《宋史》本传作“年少”)易(轻视。《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之(代陈公)(资深狱吏曾腆贪赃枉法,因陈公年轻就轻视他)。公视事(就职治事)之日,首得其重罪(得,发现,查出。其,代曾腆。),腆扣(同“叩”,俯首向下之称。)头出血,愿自新(陈公开始处理政事的那一天,首先查出他犯有重大罪行,曾腆叩头流血,愿意改过自新)。公戒(警诫)而舍(通“赦”赦免;释放。也作“舍”)之(陈公警诫后将他释放)。巫觋(xí巫师。《说文》: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岁敛(征收,索取)民财祭鬼,谓之春斋(此指巫觋巧立名目搜敛民财祭鬼),否则(如果不这样,就)有火灾(巫师每年搜刮钱财祭祀鬼神,称它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兴起;发生)(陈公禁止祭鬼活动,百姓不敢触犯禁令,火灾也没有发生)。毁(拆毁,捣毁)淫祠(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邪祠。)数百区(量词,所,处),勒(lè强制;强迫)巫为农(务农)者七十余家(陈公捣毁几百处不合礼制的祠庙,勒令巫师务农的有七十多家)。[第一段写陈希亮长沙治海印,雩都斗曾腆、禁祭鬼]
盗起(出现),知(主持;执掌)房州(宋代州名,辖区在今湖北一带)(盗贼出现后,陈公任房州知州)。州素(平时,向来)无兵备,民凛凛(惊恐畏惧的样子)欲亡去(房州平时没有军队守备,百姓恐惧想要逃亡)。公以牢城(宋时囚禁流配罪犯之所)卒杂(夹杂、混杂)山河户(樵夫渔民。《宋史》本传“山河户”后有逗号)得数百人(陈公把狱卒和樵夫渔民聚拢起来,得到几百人),日夜部勒(部署;约束。指操练),声振(通“震”,震动)山南(古时泛指太华、终南两山以南之地),民恃(依赖)以(而)安,盗不敢入境(日夜操练,声威震动山南,百姓依赖他得以安宁,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而(连词,表顺接,不译)殿侍(卫士名,武阶名)雷甲以(介词,率领)兵百余人,逐(追捕)盗至竹山(县名,在今湖北),甲不能戢(jí约束)士,所至为暴(做残暴的事)(殿侍雷甲率兵一百多人,追捕盗贼来到竹山。雷甲不能约束士兵,所到之处为非作歹)。或(有人)告有大盗(盗窃财物众多或进行盗窃活动猖獗的人)入境(《宋史》本传“入境”后有逗号)且(副词,将要)及(到达)门,公自(亲自)勒兵(指挥军队)阻水(隔河,沿水列阵)拒(抵御)之(有人报告说有大盗进入房州境内,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指挥军队隔河抵御他们)。身(自己)居(处在)前行(háng军队的行列),命士持满(拉满弓弦)无得(不准)发(射箭)(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准把箭射出)。 士皆植立(直立)如偶人(用土木陶瓷等制成的人形物),甲射(放箭)之(他们,指陈希亮的士兵。《宋史》本传“甲射之”后有逗号)不动(陈希亮的士兵全都笔直地站立,像木偶人一样。雷甲放箭,他们一动也不动),乃(连词,于是)下马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下跪,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用为行礼的通称),请死(请求处以死罪),曰:“初(开始时)不知公(敬称)官军也。”(雷甲于是下马跪拜,请求处以死罪,说:“一开始不知道您是朝廷的军队。”)吏士(官兵)请斩(砍,杀)甲以(用同“而”)徇(xùn示众)(属下官兵请求杀掉雷甲示众)。公不可(同意),独(副词,仅)治(惩处)为暴者十余人,使(让)甲以(用)捕盗自赎(抵销或弥补过失)(陈公不同意,仅惩处了十多个为非作歹的人,让雷甲用追捕盗贼立功赎罪)。[第二段写陈希亮房州整治盗贼,收服雷甲。]
淮南(北宋置淮南路)饥(年成很差或颗粒无收。本作“饥”),安抚、转运使(安抚使,安抚司长官,总领一路兵政。转运使,官名,掌经度一路财赋)皆言(说)寿春(古县名,宋元为安丰军、安丰路治所)守(太守,知州、知府的别称)王正民不任职(称职,尽职),正民坐免(因事或因罪免职。坐,因犯……罪或错误)(淮南饥荒,安抚使、转运使都说寿春太守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被免职)。诏(皇帝下命令)公乘传(乘坐驿车。传zhuàn驿站的马车)往代(接替)之(诏命陈公快速前往接替他)。转运使调(diào征调;征发)里胥(里长,地方下级小官吏。《促织》:里胥猾黠。胥xū)米而蠲(juān除去;减免。《史记·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其役,凡(共)十三万石(量词),谓之折(zhé折合;抵当)役米(转运使征收吏役米从而免除他们的徭役,共十三万石,称之为“折役米”)。米翔贵(物价上涨。翔,腾踊,多指物价上涨),民益饥(米价飞涨,百姓更加饥饿)。公至(到达,到任)则(副词。即,就。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除(去除,废止)之(代这种做法),且表(启奏,上奏章给皇帝)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任职,称职)办治(治政有方)(陈公到任后立即废止这种做法,并且上报此事;又上书说王正民无罪,称职负责)。诏复(恢复)以(使,让)正民为鄂州(诏令恢复任命王正民为鄂州知州)。[第三段写陈希亮淮南救灾。]
徙(xǐ调动)知庐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调任庐州知州)。虎翼(宋代禁军名)军士(兵士,士兵)屯(戍守,驻扎)寿春者以(介词,因为)谋反诛(被杀),而(连词,表顺接)迁(迁居,移换所在地)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介词,到)庐(虎翼军士驻守在寿春的因为谋反被诛杀,其余没有谋反的几百人被迁居到庐州)。士方(副词,正)自(各自)疑(惊恐)不安(这些虎翼军士正各自惊恐不安)。一日,有(不定代词,有人)窃(副词,偷偷地;暗地里)入府舍(官舍;官邸)将(副词,欲;打算)为不利者(做有害于陈公之事,指袭击陈公。者,助词,不译)(一天,有人偷偷溜进官府准备袭击陈公)。公笑曰:“此必醉(饮酒过量,神志不清)耳(表示肯定语气)。”(陈公笑着说:“这人一定是酒喝多了!”)贷(赦免,宽恕。成语:严惩不贷)而流(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远方)之,尽(全部)以(介词,把)其余给(供给,此处可译为“作为”)左右使令(身边使唤之人。韩愈《永贞行》:左右使令诈难凭),且(连词,并且。或:副词,还)以(用,让。“以”后省“之”)守(防守,守卫)仓库(仓,贮粮之处;库,贮兵车之处。泛指贮存保管大宗物品的建筑物或场所)(陈公将他从宽判处流放,将其余的全都作为身边使唤之人。“参考答案”将“给左右使令”译成“交给下属使唤”,有问题。)。[第四段写陈希亮庐州妥善安置部分虎翼军士。]
为京西(京西路。治所在今河南洛阳)转运使(担任京西路转运使)。石塘河(一作“石潭河”,在今河南叶县东北)役兵(服劳役勤务的士兵。宋代兵制有禁兵、厢兵、役兵、民兵之别。役兵以游民充任,专事一业,如给漕挽,修河防,养国马等)叛,其首(首领)周元,震动(震惊,惊动)汝洛(汝水、洛水。汝水,河流名,上游即今河南汝河)间(石塘河役兵叛乱,他们的首领叫周元,震动汝、洛一带)。公闻之,即日(当天)轻骑(带领轻装骑兵)出按(出城巡视)(陈公知道后,当天带领轻装骑兵出城巡视)。斩元以(用同“而”,表顺接)徇(示众),其余悉(都)遣(派)赴(去)役(服兵役)如初(杀死周元示众,其余的都派去继续像当初那样服役)。致仕(退休,辞官)卒(去世),享年(敬辞,称死者活的寿数)六十四(退休后去世,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仁爱宽容),故严而不残(为人仁爱宽容,所以虽然严厉却不残暴)。[第五段写陈希亮处理京西役兵叛乱一事,交代年寿,总评其为人](正文部分共498字。)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戢士 戢: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 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2)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3)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5.B 6.D 7.C
8.(1)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
(3)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的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
[create_time]2017-11-25 12:20:33[/create_time]2012-08-13 12:35: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1[alue_good]留下一片林32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42484a9.fGTqiiJQCJXuyhBUawO8dA.jpg?time=3361&tieba_portrait_time=3361[avatar]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587[view_count]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
1.B2.D3.C4.(1)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2)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3)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create_time]2014-12-22 19:00:55[/create_time]2015-02-03 21:58:0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血刺青衣咿犪[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2d1ebde.KNfWAUgMFEvKSMy_pcxTRA.jpg?time=3604&tieba_portrait_time=3604[avatar]TA获得超过13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41[view_count]
陈希亮的介绍
陈希亮(1014年一1077年),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由于正直挚诚,路有颂声,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
[create_time]2016-05-18 03:44:20[/create_time]2016-06-01 18:21: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风雨oQV88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7a42cb1.jpjk7MBpckrIYBECtqajfA.jpg?time=3660&tieba_portrait_time=3660[avatar]TA获得超过12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7[view_count]陈希亮的史籍记载
陈公弼传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create_time]2016-05-18 03:44:20[/create_time]2016-06-01 18:21: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甫乐松RT[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7625d78.pU2aFkHz_c7oj50vEjweKQ.jpg?time=3680&tieba_portrait_time=36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1[view_count]苏轼一生的经历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一,书香世家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他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家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向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亲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的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并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三、反对变法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士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举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的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办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四,漂泊流离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轼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的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演变成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获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 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下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仅剩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替他请得可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陕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于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须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做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此次的文字狱冲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他虽然一直压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写诗惹祸,但创作的激情岂是能压抑住的?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处寻幽访胜,悠闲度日。这段期间对苏轼而言,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 "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文章,如 《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赋》外,他还作了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邑、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有天真烂漫之趣。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五、政事艰难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年后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大力提拨旧派人物,东坡奉召还朝,太后命坐赐茶,又撒御前金莲烛台送他回院。由于太后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后世史家称之为 "元枯更化",旧法派继续当权执政。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使得旧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阀之争。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苏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不料苏轼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后来,他在此地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六、诗人之死
苏轼的职位越升越高,而对立的党派对他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对其以前的文字狱(即乌台诗案)大作文章。郁郁寡欢的苏拭请奏调任江南之地,但末获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高太后崩逝,"元佑更化"也随之宣告结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政权又转移到吕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弹劾。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他有两句诗写道:"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身处遭人唾弃的岭外之地,也不因此而丧志,仍旧悠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罢休,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这次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至,瘴疬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被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糊□,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spring797 2006-08-17
[create_time]2022-07-07 12:17:20[/create_time]2022-07-18 16:42: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创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2c827.kLT93-3VEj2Xt3LY2qUdBA.jpg?time=4761&tieba_portrait_time=4761[avatar]TA获得超过752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37[view_count]
苏轼的一生为何总是感伤?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穷则独善其身,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而道家讲的是无为,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这种感伤有时很浓。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要逃离这个社会,所谓“大丈夫以天下
为己任”,身处逆境而泰然,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启示,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江海寄馀生”,达则兼善天下”等,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抑或是廊庙江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但又通佛通道,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无论是人间天上,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他是大儒,建功立业,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
旷达——顿悟——感伤,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有时又很淡,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
[create_time]2023-01-27 03:23:17[/create_time]2023-02-08 08:43: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戈傅香蓝婵[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dc3fcb.tk1DK65xefma7wDfNSj2TA.jpg?time=10649&tieba_portrait_time=10649[avatar]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陈公弼传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答案:D 解析: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create_time]2017-07-20 11:04:32[/create_time]2017-08-04 10:46: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zcb6251347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a64f70a.lYhEYNaOhPrg5RRy_vbT_w.jpg?time=2865&tieba_portrait_time=2865[avatar]醉心答题,欢迎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31[view_count]
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及事迹有哪些???
十大清官: 1。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 2。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 3. 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 *** 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 5.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 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 *** 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8.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 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 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10. 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 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create_time]2022-10-09 10:28:37[/create_time]2022-10-22 05:13: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野半下独0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40aad67.bRqPIenyYSh8dBq2TK6onQ.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87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历史上清官的事迹有哪些?
1、汤斌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河漕的治理上。他希望当朝政权永远都不要再为百姓增加赋税,一生清廉,死的时候,就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还是百姓们为他买了棺材,送他一程。2、海瑞为官期间,明朝正在走下坡路,他看到贪官横行,心里十分焦急,立志一定要生活匡扶正义,严肃法纪,他铁面无私,即使是有恩于他的老丞相犯了事,也一样依律问罪。3、包青天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他任职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把贪赃枉法的官吏们都关进了大牢,老百姓都亲切的唤他青天大老爷,他一生都是执法如山,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当多大的官,只要违反了律法,他都会按律法处置,没有任何人情可讲。4、汉代的太守刘宠,在任时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被皇帝调到了京师任职,在路过山阴时,当地的老百姓将他拦住,为了表达对他的感谢,非要送他百钱,面对百姓的热情,他无法拒绝,于是选了一钱留作纪念。从此以后,当地人都称他为“一钱太守”。5、于谦是明朝的廉臣。当地老百姓都十分喜欢和敬重他,有一次他在河南巡视,要返回京师的时候,老百姓把当地的特产送给他带回去,都是当地产的一些吃的和用的,他都坚持不拿百姓一文一毫,硬是没有接受。
[create_time]2023-04-10 21:49:31[/create_time]2023-04-24 09:29: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吴学姐在线解答[uname]https://wyw-pic.cdn.bcebos.com/d53f8794a4c27d1ee22c9e5c09d5ad6eddc4381b[avatar]学生[slogan]生活常识我知晓,多知道一些总是好的[intro]25[view_count]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点分析
1. 阅读古代人物传记文言文要从哪些方面把握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表明时间的词语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既罢,归国,„„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 同样以《廉颇》为例,表明蔺相如官职升迁的语句如下: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所说的“五个W”指的是五个用“W”开头的英语字母: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这“五个W”如同记叙文的四要素或五要素,人物传记是由几件这样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都弄清这“五个W”,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写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 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 写祖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一贯如此,始终如一的个性。 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 2. 阅读古代人物传记文言文要从哪些方面把握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表明时间的词语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既罢,归国,„„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同样以《廉颇》为例,表明蔺相如官职升迁的语句如下: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所说的“五个W”指的是五个用“W”开头的英语字母: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这“五个W”如同记叙文的四要素或五要素,人物传记是由几件这样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都弄清这“五个W”,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写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 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写祖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一贯如此,始终如一的个性。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 3. 高中人物传记文言文教学重点是什么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4. 我是一个高三学生 想知道语文小说传记文言文阅读技巧答案回答技巧 人物传记阅读备考指要一、考点阐释传记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 传记阅读已被列为2007年高考的选考内容。根据《2007年考试大纲》的要求,传记阅读考点主要是:①快速、准确、有效地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②分析传记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传记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传记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探讨传记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⑤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分析。 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传记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⑦通过理性的反思,探究传记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命题预测1.高考题型:命题形式与过去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类似,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难度应为中等,题量为3至4小题,分值占总分值的10%左右,大致为15—20分;主、客观题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其中会有一道探究题(出题考查点主要为传记文段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新点),且分值较重,重点考查考生的探究分析能力。2.文本材料: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铭、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三、备考方略1.阅读一些典范性的传记作品或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名人传记》等),把握传记文体特性和结构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掌握传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一般都是按人物生平简介、生活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这样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根源,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平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对传记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阅读习惯,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才能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应对能力。3.传记阅读是新增的考试内容,要认真研究《2007年考试大纲》和《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重视样板题、调研题的研究,了解传记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和设问类型等。 4.重视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事实,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联系各种背景或影响,全面理解传主——把握传记文段主要表现了传记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特点。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传记主人公或相关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5.强化类题训练,增强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 要通过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于新题型,要特别强调读题审题,弄清题目含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 同时要养成规范化答题的习惯,在读文习惯、答题步骤、思维习惯、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四、知识储备◆了解传记文体知识,把握传记作品的基本特点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释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艾章。 它处于历史和文学的边缘地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体,它E薤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具体来说,其主要特征为:①真实性。传记的真实首先是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 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②艺术性。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③概括性。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 而不是面面俱到:④通俗性。传记一般要。 5. 求10篇很短的文言文故事或人物传记和翻译赏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