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树叶

时间:2024-05-15 03:49:01编辑:莆田seo君

《一片槐树叶》阅读答案

第一题的标号你没写,我加上。
1.因为槐树叶沾着故园的泥土,这一片树叶象征了故国的“一个城市”“一个园子”,象征了故乡那温暖的怀抱。
2、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3、“小”指的是不起眼的槐树叶,“大”指的是世界上最珍奇、最可宝贵的思乡之情。


[create_time]2017-11-26 12:13:00[/create_time]2014-04-17 22:06:54[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13[alue_good]双辞生[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adcba9a.cabyYWbWLpil48-22MfKnw.jpg?time=2814&tieba_portrait_time=2814[avatar]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604[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原文

一片槐树叶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占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create_time]2013-07-28 19:46:20[/create_time]2013-08-12 13:10:39[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94[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758[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中,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

“最美的”写出了槐树叶的外形、颜色,在作者眼中是巧夺天工的;
“最珍贵,最可贵的”写出了这片槐树叶的重要意义——故国的槐树叶。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这片槐树叶使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有了寄托,表达了作者思乡盼归的情感。何其深沉的眷恋之情!


[create_time]2011-01-27 12:20:57[/create_time]2011-02-04 10:25: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7[alue_good]Vv桃和子[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4929623.djCQQamcRw5zTh82qCMmqA.jpg?time=3110&tieba_portrait_time=3110[avatar]TA获得超过74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05[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这首诗的第一节从哪些方面写了,这片槐树叶,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讲析诗的第一节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create_time]2017-03-26 10:49:57[/create_time]2017-04-10 10:11: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爱似繁婳[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867150648,1430339104&fm=3012&app=3012&autime=1688355404&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979个赞[slogan]头脑简单,啥都不知道[intro]349[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create_time]2017-03-30 04:50:03[/create_time]2017-03-30 04:50: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7[alue_good]壁虎忍者88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6d68aca.P79UcN28_mMSVOqoee7CEA.jpg?time=7385&tieba_portrait_time=7385[avatar]TA获得超过15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89[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教案(2)

  怎样欣赏诗歌   学情分析:   在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中,学生往往只喜欢读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小说、戏剧,而对历史悠久、意境优美、艺术性很强的诗歌普遍不感兴趣,尤其是现代诗,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2、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之情。   2、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技能性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如何读懂一首诗,怎样欣赏诗歌的美   情感性目标: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全面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搜集现代乡愁诗。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呢,老师先过一把当主持人的瘾,因为我最崇拜的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栏目的前主持人崔永元,所以呢,咱们假定这里就是实话实说的演播现场,现在呢,主持人就来个现场采访,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实话实说,我要提问的问题就是,在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你最喜欢读哪类作品?为什么?   生答。   通过采访呢,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可是喜欢读诗歌的人呢,就比较少,我们都知道,诗歌这种作品形式历史悠久,意境优美,艺术性很强,可为什么现在喜欢阅读诗歌的人反而少了呢?尤其是现代诗,据我观察分析,原因呢主要有两个:一个呢,是这些年,诗歌创作园地萧条,不景气;其二,就是一些人不知道怎样欣赏诗,如何读懂一首诗。   所以呢,我今天就给大家安排了一节现代诗的阅读课,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如何读懂一首诗,如何欣赏诗歌的美。   二、揭示课题:   好!下面就请大家打开书,翻到46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来自台湾诗人纪弦先生的《一片槐树叶》。   三、深入探究:   1、先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请判断这首诗属于哪类诗?   (学生自读、判断、回答)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边听、边体会。   (学生听读、体会、回答)   3、师:是的,同学们把握得很准,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去台湾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一种强烈的游子怀乡之情,充满他的`心间。   他需要表达,他需要宣泄,可是该如何表现呢?好,请同学们分小组再读这首诗,然后讨论一下,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的。   (学生读书、交流、回答)   师及时总结,这种抒情的方式就是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在抒情诗的创作中,经常采用这种写法,用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情的这个具体的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这首诗主要的意象就是槐树叶。   4、体味语言   师:那么,诗人是如何借助一片槐树叶这个意象来抒情的呢?××同学请你朗诵诗的第一小节,同学们说一说,在作者心目中这片槐树叶怎样的?   (××同学读,大家找)   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生答:因为它是来自故乡的槐树叶,它寄托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师:这本是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它实在是并不起眼,并不绚烂,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最美,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在这鲜明的写照和形象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味到只有寄托了诗人的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才变得如此最美。   此时此刻的诗人,睹物伤怀,该是何等伤感啊!所以我们朗读这一段时,感情情基调应该是伤感的。   (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节)   5、师:请结合作者的情绪,为第一节拟一个小标题。   (生答:伤感现在)   6、好,我们再来看诗的第二小节,1、请同学们根据第二小节的内容也给它拟一个小标题,最好跟第一个小标题对仗;2、体味哪些词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生共同总结出:   回忆过去。   夹、没有些微的损坏   由于热爱故乡,所以才珍视故乡的一草一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一个“夹”字写活了这种感情。   正是由于珍视这片槐树叶,所以它才没有些微的损坏,可以想象,当作者见到来自故园的它,居然完好无损时,该是何种惊喜啊!   所以读到这一节的结尾时,应读出一些惊喜,前几句要用回忆的口吻。   (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节)   7、前两节写了伤感的现在,又回忆了过去,那第第三节该怎样写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写些什么?   (生答)   师:看大诗人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也为第三节拟一个小标题,哪些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美丽的故乡?   (生答:企盼未来)   通过这些词足见作者对故乡是怎样的爱恋,真应了羽泉的那句歌词“你在我眼里是最美”。   所以这一节要用什么口吻来读?(企盼、向往。)   (先齐读,再总结)   8、大家看,这首小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故园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精妙,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结构美)。   四、总结归纳:   师:刚才,咱们一起赏析了这首现代诗,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自由朗读,分清类型   整体感知,联系背景   分析写法,捕捉意象   体味语言,感受结构   经过样的学习四步曲,我想大家一定可以读懂每一首诗,欣赏到诗歌的美。   五、拓展延伸:   时间5分钟   六、交流展示。   七、作业:   假若在一个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诗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土,他又该写下怎样的诗行呢?请同学们以“在这个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我终于回到了故土”开头,续写几句,写成一首小诗。

[create_time]2022-07-16 16:14:19[/create_time]2022-07-27 05:12: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成大文化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f9927e0.DNwLxPeDj1Jjpw4k5dcFUg.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高中语文《一片槐树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赏析。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  难点: 诗歌的朗诵与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激 *** 感,简介作者与背景。(5—6分钟)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约25—30分钟) 第三部分:拓展欣赏有关“乡愁”方面的资料。(5分钟) 第四部分:情感渗透与作业巩固。(5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 *** 感,拉尽师生距离。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两遍,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或在头脑中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问题2、你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与背景。   三、品味诗歌情感。 1、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2、播放朗读录音。 3、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师: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师: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一片槐树叶 师: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作者是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全世界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检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师;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适当启发提示并明确(看到什么,然后想到什么):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 师:全诗当中,比较之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表达作者的感情? 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 师:为什么?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朗读之后适当的让学生点评、再读。) 以上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文每一节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加以补充,如:结尾的省略号。(也让学生自己来为老师解答) 注意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 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四、品味诗歌结构。 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师: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一个什么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明确:现在、过去、将来。 师小结: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嫋嫋。 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PPT板书。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总结来看,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念故国,盼望祖国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生齐读)   五、拓展移情。 1、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读、老师评点 2、教师总结 3、联系《乡愁》 4、出示PPT(中国古诗中的名句、现代诗歌的名句、海外华人归国的图片等等)   六、结束全文,布置作业。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种骨肉同胞分离的痛苦,“怎生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祈祷祖国统一,天下所有人团圆健康、幸福美满。最后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结束新课的教学,并完成课后作业。 (播放朗读录音,调高背景音乐)(出示视频)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现在 过去 将来 思念故乡 一片槐树叶 伤感 回忆 企盼 盼望统一 (睹物) (思情) (寄情)


[create_time]2022-10-18 12:14:09[/create_time]2022-10-28 01:45:4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达人方舟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2af923.N8WfeBIM4TX0VV_XJfyE6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12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 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

【小题1】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小题1】D  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小题1】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小题1】C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视觉意象,而结尾“淡淡的槐花香”则是清香逸远的嗅觉意象,视嗅交感,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小题1】现在、过去、将来;伤感、回忆、企望 【小题1】诗歌的意象往往饱含情感和内涵。本诗的情感在篇末点出,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小题1】D.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前面三句都是叙述,第一节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写。【小题1】虚实相得益彰,“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范围遍布大江南北,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园子,让人感觉的作者的思想之浓烈。【小题1】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第一节是视觉,结尾“淡淡的槐花香”是嗅觉。【小题1】注意时间和作者心理变化两方面理思路。时间:现在、过去、将来;情感:伤感、回忆、期望


[create_time]2017-03-29 20:41:31[/create_time]2017-03-29 20:42: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百度网友96adf0e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a90e35d.m_JzfW7FVt-qYSSPLVHj1A.jpg?time=5905&tieba_portrait_time=5905[avatar]TA获得超过136个赞[slogan]大家好,我是可爱的我,哈哈![intro]441[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阅读题)

《一片槐树叶》借对“一片槐树叶”的歌咏抒发了作者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create_time]2011-01-22 17:43:49[/create_time]2011-01-23 16:47: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87[alue_good]ksjxzx030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0f8b5f3.a_4lZBHXo57BCYQ4EoeUbA.jpg?time=3242&tieba_portrait_time=3242[avatar]TA获得超过593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920[view_count]

诗的赏析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 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高适《别董大》诗的第二首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 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 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 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 “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 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 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 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 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 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赖蓖肯亓罾钛舯??痪眉床∽洹?BR>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 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 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 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代诗人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初回草堂时写的,是杜诗中写景佳作。 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结尾一句,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意欲乘舟东下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 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这暮春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地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一起,并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深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 “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伴随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同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经受友人遭贬的心灵震撼后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总的看来,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create_time]2022-10-28 11:01:02[/create_time]2022-11-06 04:16: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赏析、、、、、

1、太阳已经落下去。
:点明是傍晚时分。
2、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秋天芦花飞,故季节是秋天;天高云淡,碧天高远;晚霞染云如火,卷舒如绸,飘逸自在;波光云影,波起云影如皱,所以皱如鸡冠花。
3、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风吹芦花,如雪纷飞,或飘于河岸,或落于水面;无所挂碍,闲适自在。
总结:秋高云淡、云卷云舒、波光艳影、芦花如雪,有动、有静,五色斑斓,美如画卷。典型的乡村田园景色,要是再加上炊烟起、鸟归巢、农人归,暮色四合,会更有层次感。


[create_time]2012-10-09 16:47:32[/create_time]2012-10-11 17:49: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观日沧海[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002f212.4PKFE-fii0SrfPYyplh7UA.jpg?time=3087&tieba_portrait_time=3087[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2[view_count]

一片槐树叶诗歌阅读答案

个人见解
1、因为这是祖国的树叶,所以是最美的最宝贵的。而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是因为作者离开了祖国就像槐树叶离开了槐树一样。作者很思念祖国,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去,而看到落叶后这种感情就更加浓烈了。
2、故园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3、小:写作者发现一边夹在旧书里的树叶。大:就是由树叶上沾染的泥土,而表现出对故土的思念。


[create_time]2012-09-09 09:37:18[/create_time]2012-06-05 19:50:5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2[alue_good]百度网友5eab5e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b8c2771.bdvMVnEkomn4kNx9cQeIcw.jpg?time=3359&tieba_portrait_time=3359[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7226[view_count]

语文版八下《一片槐树叶》原创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 诵读、品析、比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短片,内容为:配以《乡愁》的乐曲,显示一幅幅恬静温情又略含忧伤的意境图片,每幅图片有关于乡愁的诗句。) 有一种情感,总流淌在古今诗人们的笔端,就像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诗句,告诉我,这种情感叫什么? 是乡愁,是乡思。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而被海峡阻隔的台湾同胞,心中更是涌动着刻骨的思想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种浓浓情愫。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学生发言后小结: 纪弦,台湾诗人。 1954年,远离大陆故土整整六年的诗人,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情感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三、自由诵读 整体感知 1、一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注意“些微”一词,不能读破) 2、思考:一片槐树叶与乡思有何联系? 明确:借物抒怀 借一片槐树叶抒发思乡之情 四、品读诗意 体悟诗情 1、思考后师生互动,辨析中悟情 (1)、看上去,这是一片什么样的槐树叶? (2)、这是一片普通的槐树叶吗?为什么? (3)、作者对将来有着怎样的企盼?诗中的槐树指国槐还是洋槐? 2、 二读: 读出作者情感 (1)、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依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按照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五、比较阅读 揣摩精髓 1、回忆余光中的《乡愁》 2、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1)线索:时间、情感(2)意象 六、再读诗歌 感情迁移 1、还可以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思? 2、联系实际,作为住校生,你们可以用那些意象来抒怀? 3、三读:读出自己 七、作业 1、远飞的'鸟儿要回巢,天外的游子要回家,萦绕诗人多年的思乡梦也终于圆了,1994年,《一片槐树叶》创作后的第四十年,纪弦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园。让我们发挥联想,描绘一下诗人在淡淡的槐花香里与故土重逢的场景------ 2 、试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create_time]2022-05-25 22:20:18[/create_time]2022-06-06 17:52: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成大文化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f9927e0.DNwLxPeDj1Jjpw4k5dcFUg.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上一篇:一年生第二季

下一篇:新一品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