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大家要学习很多语文课文,在学习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课文中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因为不怕高原风雪,因为不怕雷轰电击,因为它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但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只要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浪费了大好的思考时间。然而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这篇课文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告诉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1、读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年8月—2016年4月29日),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迄今已历49年。历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4月29日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create_time]2022-06-28 18:11:58[/create_time]2022-07-08 01:38: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6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4[view_count]青海高原一株柳原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陈忠实原文节选: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扩展资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5课。写了在青海高原这个以狂风、干旱为常态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着一株粗壮挺拔的柳树。作者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以家乡灞河的柳树作对比,想象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怎样克服重重苦难、怎样突破重重障碍,穿过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这篇课文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告诉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create_time]2020-02-16 16:49:07[/create_time]2012-11-20 22:03:02[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5[alue_good]小鱼的生活笔记[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bfc7836043e7c834006aa26bca9e44cc.jpeg[avatar]基地劳务人员[slogan]专注于生活领域的最新咨询和生活小细节[intro]20547[view_count]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主要内容
《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在青海高原这个以狂风、干旱为常态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着一株粗壮挺拔的柳树。作者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以家乡灞河的柳树作对比,想象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怎样克服重重苦难、怎样突破重重障碍,穿过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扩展资料:课文中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因为不怕高原风雪,因为不怕雷轰电击,因为它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但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只要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浪费了大好的思考时间。然而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create_time]2020-10-22 15:19:50[/create_time]2014-11-15 13:27:08[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6[alue_good]小熊玩科技gj[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1493ac1.hZdz5caPiDo4mQl3qnaOZQ.jpg?time=4660&tieba_portrait_time=4660[avatar]世界很大,慢慢探索[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334[view_count]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答案青海高原一株柳阅读答案
7、课后习题三:(1)这株柳树神奇在挺立在高原上,是壮观的一方独立风景,
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作者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是因为柳树对那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品格。(2)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且是写人。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8、"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句中"神奇"是因为:这株柳树挺立在高原之上,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及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9、"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不仅仅写的柳树,也在写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能创造奇迹。
10、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以家乡灞河边的柳柳来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16、草原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
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
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4、"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5、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
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6、背诵1、2两个自然段。
17、麋鹿
1、《麝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麝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2、麝鹿为何又称作"四不像"。
3、最大的麝鹿保护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县。
4、珍贵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丹顶鹤、中华鲟、白鳍豚等。
5、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小说《封神榜》中把它当作姜子牙的坐骑。麋鹿是一种草食性性哺乳动物。它站着的时候,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蹄子宽大,可以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为棕灰色。
6、"……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中的"放养"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只有……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中的"饲养"是讲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
"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中的"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被人盗往欧洲。"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在的"相继"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7、悄无声息:没有一点声音、动静。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或不公开出现。课文中指麋鹿极少,几乎绝迹。
漂泊不定: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颠沛游离:生活困苦,流落他乡。
《练习》背诵风速歌及《秋》。
18、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1、《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孩子
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2、书信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3、巴金原名李尧棠,又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作家,曾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风》、《雷》、《电》;《寒夜》、《萌芽》、《随想录》。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像巴金这样著名的作家还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
闻一多、冰心、老舍、艾青。
5、课文习题2。
(1)"终于"不能省掉,强调了巴金爷爷在提笔写字非常困难的
情况下,坚持着给家乡孩子们回信,体现了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理解和关爱。
(2)"终于"强调了巴金爷爷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经过种种努力,"思索"、"追求"之后得来的。
19、钱学森
1、《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刻不
忘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及发射所作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
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交响乐之父--海顿
炸药之父--诺贝尔 活字印刷术之父--毕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产 世界光纤之父--高锟
飞机之父--莱克兄弟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两弹元勋--邓稼先 几何之父--欧几里德
3、背诵钱学森的话及所表达的感情。
4、课后第4题。
(1)表达了钱学森的一片爱国感情,他牢记自己的祖国是中国,他要为祖国人
民多做实事。
(2)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之情。
5、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第1自然段应放在放在第6自然段的后面,,把它放
在文章开头是一种倒叙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增强表达的效果。
20、詹天佑
1、《詹天佑》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
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
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公里, 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3、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事迹,修筑京张铁路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
作者依次写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事,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4、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青龙桥路段:设计"人"字形线路,要求会画示意图。
5、"……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中的"争夺"是指争相夺取。在句子中是说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想夺取铁路的修筑权。
"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这句中的"争持"指争论得相持不下。在句子中是说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想控制我们的北部,竞相强词夺理,让事情僵持下来。
6、课后习题4。
21、鞋匠的儿子
1、《鞋匠的儿子》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
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
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2、林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
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3、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国家总统,靠的是他超人的智慧、杰出的才华、宽
容大度和谦逊的人格魅力。
4、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三个"永远",其中第一个"永远"体现了林肯宽宏大度的胸襟;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林肯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第三个"永远"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5、课后第三题。参议人员对林肯的态度由 尴尬--羞辱--大笑--静默-
-赞叹,宽容是一种力量,因为林肯的谦逊、朴实、不卑不亢、宽容、正义赢得了大家的感动和掌声,所以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
6、"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句话中"裂开的房子"就是指当时美国正处于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完整的整体"指一个统一的国家。这句话表达了林肯希望国家结束分裂,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愿望。
7、有关"宽容"的名言。
(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屠格涅夫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3)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地处罚更加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练习6
《大风歌》是西汉刘邦所作,表现了他重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22、古诗两首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
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
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观书有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
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4、来自古诗的成语:粉身碎骨 山重水复 万紫千红 柳暗花明 春色满园 不拘一格
5、渠:相当于"它",诗中指方塘。 为:因为。
绝:极,最;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亲自。
23、学与问
1、《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
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
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2、哥白尼:波兰天文天学家,创立"日心说",巨著《天体运行论》
沈 括:北宋科学家,创作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人间四月芒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中的"尽"为完,指桃花凋谢,"始"
为才,刚刚。句意:农历四月,春去夏来,山下的白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这首诗的后两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说说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有关"学与问"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敏而好学 君子之学必好问 三人行有我师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学而各,问而广,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24、大自然的文字
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
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
感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
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辨别
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2、作者伊林: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科学著作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
为什么》。
3、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
4、了解大自然的各种文字。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读报的方法,主要讲读报的
好处,以及如何读报,希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2、读报的注意点:第一、掌握读报的方法,先浏览,再精读;第二、讲文明,
放在一定地方;第三,阅读后洗手,以免油墨沾染。
[create_time]2022-07-04 03:29:52[/create_time]2022-07-19 03:29: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alue_good]djh2008111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de24fe0.IHj21dEH9_4-XY3Z0DSlnQ.jpg?time=2979&tieba_portrait_time=2979[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80[view_count]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原文
小学六年级大家要学习很多语文课文,在学习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课文中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因为不怕高原风雪,因为不怕雷轰电击,因为它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但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只要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浪费了大好的思考时间。然而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这篇课文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告诉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1、读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 作者简介 陈忠实(1942年8月—2016年4月29日),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迄今已历49年。历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4月29日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create_time]2022-05-05 07:04:05[/create_time]2022-05-15 03:56: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梦之缘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1bbd3bf.dco3O7-9qhUybkm7i_05jw.jpg?time=4772&tieba_portrait_time=4772[avatar]TA获得超过793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7[view_count]求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5课。写了在青海高原这个以狂风、干旱为常态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着一株粗壮挺拔的柳树。作者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以家乡灞河的柳树作对比,想象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怎样克服重重苦难、怎样突破重重障碍,穿过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课文中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因为不怕高原风雪,因为不怕雷轰电击,因为它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但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只要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浪费了大好的思考时间。然而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这篇课文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告诉我们从小遇到失败时要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即使起点比别人低,但只要比别人更努力就能战胜苦难成为一名成功者,要笨鸟先飞就能超过他人。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读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 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
[create_time]2022-06-28 16:01:43[/create_time]2022-07-12 19:19: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温屿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ab3c6b.EGWNOK5JoOudI3wwHvt0TA.jpg?time=4578&tieba_portrait_time=4578[avatar]TA获得超过946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create_time]2022-07-29 13:04:41[/create_time]2022-08-10 00:55: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成大文化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f9927e0.DNwLxPeDj1Jjpw4k5dcFUg.jpg?time=689&tieba_portrait_time=689[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5[view_count]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仿写全课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在准备这节课时,刚开始真有点无从下手,总感觉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着独特的内涵,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去细细琢磨,都可以敲击出别样的理解。但一想到语文教学必须学会抓大问题、大线索,要从大处着眼,删繁就简,我还是忍痛割爱,将我自认为能够有嚼头儿的词句删去了。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经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在第一课时学习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气”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后,我再次尝到了挑战自我的乐趣。
在课件的利用方面,我大胆抛弃了异彩纷呈的多样画面。以往,我总认为,只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播放画面或者视频应该是有利无弊的,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课件很感兴趣,所以,我一直坚持着,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课堂中的亮点丢掉。但长时间的读书、听课,让我明白了对文本的理解不能只用感官,大量的图片或者视频最容易图解文本,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思维,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分析、琢磨词句并获得感受,我放弃了这样一个能很好吸引学生的方法,将课件的内容制作得非常简练,大多数都是一些重点词句,图片或者音乐争取使用在最需要的时候。对于这节课,课件中只有一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
为了加强孩子们语言文字的品读训练,为了让孩子独立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我放弃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但在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方面,又让我费劲了心思。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干巴巴地咬文嚼字,揣摩文本情感,的确很是单调,也不可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更别提让孩子自主参与学习了。刚开始,我想利用阶段性的游戏或者中间夹杂一些幽默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但是害怕打乱了课堂教学的思路,影响对文本情感的领悟。高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很强,万一这些游戏或者幽默语言运用适得其反,给学生的思维找了一个分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就更不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怎样从开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条线,而文本的语言很大气凝练,我还是相当喜欢的,语言感染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我决定用朗读来吸引学生,但绝不是读文本,而是读我自己创设的过渡性的句子,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一条明朗的线索、为学生的思维读出一个坡度,就不怕学生“知难而退”或者“中途掉队”了。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这一做法还是相当成功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也能针对某些词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整节课的脉络还是非常清晰的。简单点说,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人说,一节课,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课堂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但可以追求更好。只有深入地反思每一节课,才能系统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创造,哪怕是一节相当成功的课,也有令我们引以为戒的地方。
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文本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不相同的。课堂教学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或者能力的强化。这一点,我感觉自己忽视了。每当学生发言精彩的时候,我就及时表扬,而对于那些回答问题平平淡淡的或者语言断断续续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这时,孩子们是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与鼓励的,可能他今天表现不好,但只要他有了进步的渴望,锻炼的时间长了,他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这是不容置疑的。
细节决定成败,我感觉到课堂中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简洁,问题不够凝炼。有时候,一个小问题提出后,生怕学生听不明白,总是要重复一边或者干脆解释一下,搅得学生一头雾水。有时候,我还会犯这样一个毛病,一个问题刚一提出,忽然又觉得另一个问题更好,于是重复问题时味道就又变了,弄得孩子不知道回答哪一个更好?
文本语言是有血有肉的,当孩子们的感情与之相融合,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一些列良好效果。我越来越感觉到,深入地反思一节课,更能强化心智,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create_time]2010-11-18 20:49:27[/create_time]2010-11-24 18:03:0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35[alue_good]jsxswuyue[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954acc4.i92tt0leHrbnh1xjIP8MaQ.jpg?time=3221&tieba_portrait_time=3221[avatar]TA获得超过194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50[view_count]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
主题是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
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
[create_time]2023-02-18 10:17:54[/create_time]2023-03-04 14:35: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读书的吕老师[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9e972cb.1ZGltRuZVx7gtN66WGx6uA.jpg?time=7183&tieba_portrait_time=7183[avatar]TA获得超过197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阅读文答案
1)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不矛盾,世间生物万千种,他作为一棵柳树,的确是极其的平凡,但正是这样平凡的一棵柳树却在荒漠环境下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因此使人震撼,感到神奇。而且在此处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平凡后写他的神奇,给读者较强的冲击力。所以,说柳树平凡又神奇是不矛盾的。
[create_time]2017-12-16 18:31:50[/create_time]2013-02-08 19:21:40[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37[alue_good]内部审计文库[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3280685750,1121875133&fm=3012&app=3012&autime=1660597409&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2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341[view_count]
由《青海高原一株柳》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人?又体现了什么精神?
《青海高原一株柳》让我想到了在辽阔的青海高原上,有一株看似平凡的柳树,它身处荒凉的环境,却能昂首挺胸,经受着严酷的考验,它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株柳树就像是一个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人,他们不畏艰难,在逆境中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总之,《青海高原一株柳》让我们联想到了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他们面对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create_time]2023-06-09 05:12:34[/create_time]2019-06-21 14:39:0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海望宜华采[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a49896f.YlV3ivfFvSKvB67231nLNg.jpg?time=10892&tieba_portrait_time=10892[avatar]TA获得超过115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22[view_count]
仿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作文500字,要用到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最好写植物
梅花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五月份,春与夏交接的季节。阳光明媚,姹紫嫣红。迎春花与玉兰花刚刚开败,月季冒出了小小的蕾,一串串粉嘟嘟的桃花,绿草如茵,这一切,都像人们说得那样,是的,这我也同意,春天确实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嫩嫩的绿,淡淡的绿,无边无尽的绿,而夏天,绿得更深了,那是翠绿,绿得更加得深沉。然而,冬天,这四季中最没有生气的一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无边无垠的白,雪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仅仅能为这枯萎的冬天增添几分绿色的松柏,此时也被盖上了厚厚的雪被。夏天的那些花儿们,此时也只剩下了枯枝烂叶。不再有了往日的娇艳,不再有了往日的富贵,不再有了往日了神气,他们那仅剩下的矮小的枝,也在雪被的压力下累得直喘粗气,只能悲哀的等待着死神的到来。而此时,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虽然冬天是那样的寒冷,以至于人们都懒得出门,然而梅花却在风雪中开着那小小的花,而这小小的花,所象征的精神,却远比那夏天中艳丽多彩的玫瑰,月季,牡丹高尚的多。
[create_time]2015-11-14 19:09:27[/create_time]2015-11-14 19:16:0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43[alue_good]独酌酌酌[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e23fdaa.e8nSdz3iU_ec9lGkqZso1g.jpg?time=6344&tieba_portrait_time=6344[avatar]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23[view_count]
仿照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该怎样写?可以给我一篇例文吗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不怕高原风雪,不怕雷轰电击,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它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要像柳树一样不像困难低头,要在逆境中成才。
你还可以写仙人掌
[create_time]2013-11-04 18:41:24[/create_time]2013-11-18 15:46:3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alue_good]94zsk[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83a0a6b.lfzkRFWAc9QRPQQMNsa2JA.jpg?time=3019&tieba_portrait_time=3019[avatar]TA获得超过3.9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2[view_count]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鉴于以上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8个四会字和5个二会字,重点理解“锻铸”“虐杀”“摧毁”等10个词语。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以“青藏铁路通车”的鲜活事例和青海高原地貌的图片、录像导入,让学生直观感知青海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特点。二是通过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节检查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怎样的柳树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读书,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精读课文扫除障碍。 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特点,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此预设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投影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没有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 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三层是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学习活动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学习活动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在与名贯古今的家乡灞河柳树的比较中,还能看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吗?边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找到关键词句来体会灞河柳树的特点,并适时用图片来展示两种柳树的形象和生长环境的不同。 2、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学习活动四: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1、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紧扣“神奇”,由物及理,设计如下的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神奇生长过程人生哲理 不同命运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2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指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想想作者从几个角度来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板书) 3、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态的段落。(第五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什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你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理解“锻铸”。(先作字面的理解)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 (2)理解“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态上的“神奇”,指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让大家整体感受这株“神奇”的柳,并齐读。 师: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在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上能长出这样高大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引发想,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形态方面这三点呢?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作者对柳树的大胆猜测和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的)它的生长过程更体现了它的“神奇”,把其中反应柳树“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1、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2、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 (1)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2)但是这株柳树呢?(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为什么说是奇迹呢?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好好读一读。 (4)“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保存了生命”与上文哪个词相照应?(唯一)这是一株( )的柳树,难怪作者这样赞叹道: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出示) (1)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困难。“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3)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师激情描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它又怎样面对的?(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险些连根拔起;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5)再回到第五小节,看看你对“锻铸”这一词又有新的理解吗?是什么锻铸了这株柳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是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还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这株柳树靠什么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顽强的精神) (6)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这么高大粗壮,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啊!这株柳树撑立在青海高原上,靠的就是这一顽强的精神! (出示)这是一株( )的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学习这一部分时,课堂须灵动,教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转,课堂要有新的生成和亮点。) 四、比较体会精神: 作者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由高原之柳想到了谁?家乡柳树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边读边思考。文章要赞颂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这儿却写家乡的柳树,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运用对比、衬托,突出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师:面对这样一棵柳树,难怪作者会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师:这株柳树凭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 师:(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柳树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几乎是九死一生。我读懂了柳树一生是非常坎坷的……)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出示词语)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青海高原上。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配乐朗读) 师,面对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同学们,站在这样一株柳树跟前,你不由得想到了谁?这珠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从这株柳树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老师希望你也能成为像这珠柳树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①(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总结。 1、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此时,我相信,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青海高原一株柳”(读题) 七、作业: 1、勤于积累:从文中摘录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2、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张海迪》读完后,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样 子 高大 粗壮 青海高原—株柳 神奇 环 境 干旱 寒冷 顽强 历 程 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create_time]2022-07-09 20:08:13[/create_time]2022-07-18 17:54: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一袭可爱风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395ef26.n9N8duaooP2iWjvaRSNI0A.jpg?time=4591&tieba_portrait_time=4591[avatar]TA获得超过977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1.《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7、课后习题三:(1)这株柳树神奇在挺立在高原上,是壮观的一方独立风景,
它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作者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是因为柳树对那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的品格。(2)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柳树,而且是写人。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8、"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句中"神奇"是因为:这株柳树挺立在高原之上,并形成了一方壮丽的风景,它生命力及其顽强,不仅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望而生畏"是因为柳树不抱怨、不畏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使作者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9、"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不仅仅写的柳树,也在写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能创造奇迹。
10、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却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目的是以家乡灞河边的柳柳来衬托、对比青海高原的这株,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16、草原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