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时间:2024-05-14 03:26:32编辑:莆田seo君

“一万小时理论”已经过时了

有一个中国人特别相信的理论叫1万小时理论。意思是说,不管任何行业,只要你经过了1万小时的练习,你就能够成为大师。 这个理论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不太准确。 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保安,可能累积有几万小时了,可是他一定是保安大师吗?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厨师,累积起来也有几万小时了,可是这样的人一定就是厨艺大师吗?再比如学习英语,现在很多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开始学习英语,有的在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了。到大学毕业至少要超过1万小时的对英语的学习,可是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别说大师了,他们当中有几个人能够比较流利的对话呢?恐怕都很难吧! 反正我知道我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英语。其实我对英语还真的比较用功,上学那些年累积在一起学习英语的时间,没有1万小时也有几千小时了吧。可是到了国外的时候呢,我依然几乎是一句英语也说不出来,除了那句: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光是我自己,你们懂的,太多学习英语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很多人讨厌英语学习呢?其实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练习的时间短,而是我们练习的方法有问题。   如果我们今天还特别相信1万小时理论的话,就有些误人子弟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某些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研究了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像国际象棋大师啊,顶级的音乐家,小提琴家,运动明星,杰出的医生等等等等。他发现无论在什么行业或者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和普遍原则命名为“刻意练习”。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刻意练习》。   一  真的有天才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个世界真的有天才吗?真的有人不需要练习就可以成功吗? 人们通常以为,某一个人在任何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潜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的限制。学钢琴的人很多,但只有那些有着特殊天才的人,才可能成长为真正伟大的钢琴家或者作曲家。每个孩子在学校都上数学课,但只有少数人长大以后能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或者工程师。 根据这种观点呢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具有一些固定的潜力,有的具有音乐潜力,有的具有数学潜力,有的具有体育潜力,有的适合经商。 其实这本书否定了这个观点,作者认为天才其实是练出来的。人和人天赋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套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直过于高估了天生才能的作用,低估了诸如动机和努力的价值。 当然,有的人是故意的高估天生才能的作用,经常听到有人说,咱没那个天赋啊。这是懒惰者的托词。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貌似天才,可是你不知道天才背后他付出的汗水。如果你刻意强调他是天才,你就抹杀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很多体育迷都知道NBA历史上有一个很多人认为是最伟大的三分射手雷阿伦。很多人都说雷阿伦天生就是三分王,他绝对具有常人所没有投三分球的天赋。可是雷阿伦自己说我其实一点儿天赋都没有,我的三分投得很准,那是因为我努力训练的结果啊。 因为雷阿伦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教练就发现他的三分跳投甚至比其他的同龄选手还要弱一些。但是雷阿伦这个人很有韧性,他就天天练,心无旁骛地刻苦训练,用我们这本书的话来说就是进行科学的刻意练习。一直练到了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投三分球的天才。   二百多年前的有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叫帕格尼尼,他的故事非常传奇,所有人都说他是一个天才。 他有一件非常经典的事,这件事的是真事儿啊。 二百多年前的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绵羊肠子制成的,比现在的琴弦更不好控制。有一次帕格尼尼在演奏,当慢慢接近曲子高潮部分的时候,那劣质的琴弦无法承受住有力的弹奏,结果第四根弦突然断了。此时帕格尼尼并没有停下来,用三根琴弦继续演奏曲子,但是演奏的质量一点也没打折扣。后来又断了一根琴弦,帕格尼尼用两根琴弦演奏,后来又断了一根琴弦,只剩一根琴弦了。帕格尼尼就继续用仅存的一根琴弦来演奏,可是发出的声音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比四根琴弦弹奏出来的声音都更美。 这次演奏让帕格尼尼一举成名。很多人都说帕格尼尼绝对就是天才。但实际上故事是这样的,按现在的说法,帕格尼尼是一个特别会营销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经常进行一些比较夸张的表演,只有夸张的表演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度。 某天有一个人随口问他,说你能不能用一根弦演奏呢?帕格尼尼就答应试试看,于是,用一根琴弦来表演,对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刻意练习。经过长期有效的练习,终于被他练成了。 但是在表演的时候他不能直接用一根琴弦去表演,那样效果不好。 所以他就玩了一个套路,先用四根琴弦来演奏,然后故意用很大的气力,一根一根貌似意外地挑断了琴弦,只剩最后的这一弦,然后用他最擅长的经过练习的一根琴弦的演奏技巧来演奏完整首曲子。所以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传说就不胫而走,其实背后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工作而已。 二  “刻意练习”的四个关键点 刻意练习至少要具备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一定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第二个特点,练习一定是专注的; 第三,刻意练习一定要包含反馈;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我们先说第一个特点,一定要有明确的特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可以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循序渐进。比如你学习英语,要背1000个单词,那你可以设定第一个星期背六十个单词好了,要完成这个目标,你平均每天背九个单词。这样一个一个去实现小目标,最后积小胜为大胜。 第二个特点,有目的的练习一定是专注的。有的人在练习的时候不走脑子,只是机械地练习,只是为了凑够那个练习的时间。这样的练习其实是无效的,这样去练习别说1万小时了,就是10万小时,你的进步也会非常地缓慢。 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是练习,你拿着一本书,或者在电脑前发呆十小时,还不如你专注的看一小时。   第三,刻意练习一定要注重反馈,也就是你不能只顾低头赶路,只顾自己练习。你必须知道你的练习是否有效,一定要得到反馈,而且是即时反馈。 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个工具,学习任何东西都比以前变得更加有效率了。因为互联网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得到即时的反馈。就拿写文章这件事来说吧,我小时候,写好了一篇文章,先在稿纸上抄好,然后贴上邮票装进信封,寄到报社或者杂志社。然后可能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有了一点点的反馈,但这个反馈只能是你成功的反馈,也就是发表了。如果写得不好,那就是零反馈,没人给你退稿。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任何人写一篇文章都可以马上发在网络上,不管写得怎样,马上就会得到反馈。 比如说足球训练,如果你练习盘带过人的话,就必须有一个真人,最好是强力后卫陪你一起。因为你的过人训练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所以足球训练如果自己训练的话,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练那个定位球,因为练习定位球,你是可以得到即时反馈的。 有的人下了一辈子棋,还是一个臭棋篓子,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跟棋艺和他差不多的人下,得到的反馈不强力,无法刺激他的进步。   第四,真正的刻意练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区。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学习时有三个区,学习区,舒适区和恐慌区。 比如对于一个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假如他已经掌握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那么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就是他的舒适区。如果总是重复做二十以内加减法那些题的话,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他应该学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这对于他来说才是学习区。但他学的一定不能太离谱,一定是他垫垫脚能够够得着的,否则就到了恐慌区了。比如你让一个小学生学微积分,他完全不能接受。 有效的刻意练习,一定是要突破舒适区,然后刚刚迈入到学习区,但是千万不要触及到恐慌区。 其实我们要走出我们的舒适区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 它保持稳定的内部温度,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心率,并使得血糖,ph值保持稳定和平衡。所以当我们进行某种强有力的体育活动的时候,心跳开始加快,以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并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身体储存的各种不同能量都转换成肌肉可以使用的那种能量并注入血液当中。与此同时,血液循环也加快,以便更好地将氧气和能量传送到需要它们的身体部位上去。也就是说,我们身体原来的那些平衡已经被体育锻炼所打破了。于是我们的身体又建立了新的平衡。所以,我们的身体就能越来越轻松地应对以前感到十分艰难的那些体育锻炼活动了。 但是打破这种舒适区是需要意志力的,一般人很难接受,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有二八理论20%的人统治80%的人。因为80%的人都很难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三  大脑的适应能力远超我们想像 有人说,成年人的大脑已经定型了,再学什么东西都没用了。 我们得承认,在一些领域是这样的。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有适应的能力。因此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科学家发现,成年钢琴家大脑的某些区域通常拥有更多的脑白质,这种差别完全是由他们在儿童时期经常练习钢琴所导致的。越早开始练钢琴,长大以后脑白质也就越多。尽管你也可以在成年之后再开始学弹钢琴,但和你在儿童时期开始学相比,大脑中不会产生更多的脑白质。 但是美国的一些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在很多领域,即便从成年之后再开始练习,只要方法得当,也完全可以达到相当的高度。最重要的是:成年人的大脑也会因为刻意练习而发生物理变化。 我们举一个伦敦出租车司机的例子。据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像伦敦那样,让自己的导航系统陷入混乱。首先,这座城市并没有由大道构成的道路网络来指示方位或者路径,相反的,城市的主干道相互之间都形成奇怪的夹角。主干道居然是曲线状的弯曲着,城市中到处都是单行道环形交叉路,甚至连断头路都随处可见。而且泰晤士河在城市的中央穿过,因此伦敦的市中心被十几座桥梁跨过。此外,伦敦采用古怪的编号系统,有时候会让你搞不清楚到哪里才能找到某个特定的地址,即便是你已经找对了地址上标明的街道。 所以对于游客来说最好的建议是不要租一辆带有车载导航的车,而是一定要靠这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把你带到想去的地方。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有2.5万名,他们无处不在,几乎无所不能。 世界上最难的测试之一的就是伦敦出租车司机的资格考试。 想要成为一名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必须先记住以查令十字街为圆心的9.6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大概两万五千条街道。当然了,记住这些还不够,还必须记住这2.5万条街道里面的标志性的建筑和主要的商店,地点。 有一个真事儿,有一次伦敦出租车司机考试的主考官说,你把我带到一尊手拿奶酪的两只老鼠的雕像面前。结果那个司机的还真的就用最快的速度把主考官带到那里。这尊所谓的雕像只有三十厘米高,而且他的周围全都是高耸入云的建筑物。 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伦敦的出租车司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科学家对他们进行了跟踪研究,我们大脑里有一种物质叫“海马体”,是涉及大脑中记忆发展的部位。科学家们发现伦敦出租车司机在成为出租车司机之前,他们的海马体和正常人一样。可是在通过了出租车司机的考试以及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呢,几乎所有出租车司机大脑里的海马体都比常人更大一些,尤其是海马体的后部非常的大。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和科学界。这也许是证明人类大脑为响应密集训练而发展和改变的最引人关注的证据。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再进行刻意练习永远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其实身体的适应能力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 以前有人做俯卧撑如果能做几百个,那已经是相当牛的人了。可是这个纪录还在不断的被打破,1980年一位日本人创下了连续做10507个俯卧撑的记录。1993年一位美国人在21小时21分钟之内做完了46001个俯卧撑。 所以说人的适应能力和潜力令人难以置信。   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中国最帅大爷”王德顺吧。70岁练成腹肌,75岁学摩托,79岁登上了T台。现在81岁了,仍然帅帅地活跃在各个影视作品里。 有人说90后思想活跃,可不是所有的90后都思想活跃。我就特别不喜欢和一部分90后接触,不是因为他们新潮。恰恰相反,他们太老了,我怕和他们接触,把我自己的思想也变老了。我认识很多年轻人很颓废不求上进,二十多岁就认为自己已经很老了,甚至认为此生就这样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思想闭塞,保守,被传统思想所束缚,价值观很low。 他们就是那些25岁就死了的人,只不过到80岁才埋。 而有些人,即使到了80岁,依然可以活得像个少年! 我们来总结一下:刻意练习至少要具备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一定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第二个特点,练习一定是专注的; 第三,刻意练习一定要包含反馈; 第四,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只要坚持“刻意练习”,一切皆有可能。无论你的年龄。 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create_time]2022-06-20 22:59:09[/create_time]2022-07-04 08:11: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会哭的礼物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b53012b.krExdahHDgNQqgf8dMP2PA.jpg?time=4594&tieba_portrait_time=4594[avatar]TA获得超过937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

一万个小时理论,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含义是即使山高得难以攀登,也自有可以登山的道路,即使水深得难以趟过,也会有摆渡人载你到对岸。这是一句谚语,出自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句中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对人具有极强的激励作用,可让意志消沉的人重燃希望,在暂不顺遂的境遇中渡过难关。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总结了众多人生智慧,富含哲理的话语能够在现实中找到根据,因而可鼓舞人心。一、处于逆境需有坚定的意志积极生活能让人不断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人生理想。若处于逆境之中,人们或许会暂时无法得知如何做才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仿佛面对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水深难测的江河,但此时人们还是要继续向前。这句谚语能够用于激励他人或是自我激励,人们可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二、乐观的态度使人一路前行我们在前进过程中,若事情未能以我们所设想的方式呈现,那么也不必犹疑,只要目标明确,就只管积极向前。即使是万丈高峰,若我们希望领略山顶上的壮丽景色,那么就会找到通往山峰的道路。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做好了足够的准备,那么摆渡人就会在适合的时候出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心之所向,所以我们都可勇敢地实现心中的愿望。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必气馁,若陷入迷茫,我们所要做的是梳理思路,继续努力,使前路能够逐渐明晰起来。出现疑惑是因为没有忘记自己的愿望,美好愿望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引导我们不断向它走去。西游记中讲述了唐僧师徒为取经而历尽艰险的故事,便是这句谚语的良好印证。

[create_time]2022-08-10 16:09:44[/create_time]2022-08-03 06:36: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AngelYMue[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7ce0dc.k5YccaebUHF7SQ3D-0TdhQ.jpg?time=6676&tieba_portrait_time=6676[avatar]TA获得超过2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经历过“一万小时定律”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日常生活细节中所有的理所应当,其实都是在享受别人“一万小时定律”精益求精的成果。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create_time]2021-10-28 11:07:03[/create_time]2021-11-09 13:29: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20[alue_good]小熊生活百科[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e3df8dcd100baa17cdb732a5510b912c9fc2eaf?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小熊帮你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slogan]小熊帮你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intro]8550[view_count]

一万小时定律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1.1415525年),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create_time]2023-03-14 14:48:24[/create_time]2023-03-29 14:48: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乾莱信息咨询[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2ac8245037c35cef5dd05b07789a9ca.jpeg[avatar]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06[view_count]

一万小时法则

2008年马尔科姆•格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出版《异类》(Outliers)在探讨是什么使人们成为某一特定领域的杰出人物时,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根据这一法则,要在大多数行业或领域之中成为大量级的杰出人物,需要花一万小时来练习。

这一法则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它很容易被记住。它满足了人类发现某种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渴望:只要你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花一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

但也有反对的观点提出,这一法则在许多方面是错误的,一万小时的数字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也并不意味着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1、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并不需要正好一万小时的练习,但要花很长时间练习。

2、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如果你成为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就得付出成千上万个小时的艰苦努力,只为了与那些在同类工作中同样勤学苦练的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2020年10月17日


[create_time]2022-07-05 10:30:50[/create_time]2022-07-15 04:37: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白露饮尘霜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208c21a.f9V9VBE3sEUezgRl5aWFkg.jpg?time=4585&tieba_portrait_time=4585[avatar]TA获得超过1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1):什么才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周在读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书刚出来时,特别火热,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有人一听书名,甚至以为是讲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学习,然后就能变成天才的故事。 其实完全错了。 在“才能细胞”这一节里,作者引用了 达尔文 的一句话: 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只是热情和毅力。 从神经学的角度看,“天才”与普通人的差异主要在与体内产生的髓鞘质的多少。 什么是髓鞘质呢? 髓鞘质很难辨认,它只是神经元边缘微微起伏的条纹。 但它却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大脑中中有10亿条叫做神经元的路线,它们由突触连接起来。 当你要做一件事时,大脑就会发现信号,通过那些神经纤维链传到到肌肉。 例如,你路过篮球场,突然篮球径直朝你奔来,你觉察到危险,这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发出了信号,传递到你的肌肉,于是你闪身躲避。 过去,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心智现象,比如:记忆、情绪、感官知觉、肌肉控制等等。 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人们学习复杂技能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神经学博士菲尔兹说:突触的变化仍然是学习过程的关键,但是髓鞘质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起着巨大作用。 从儿童时期开始,髓鞘质会一波接一波地生成,这个状态持续到30多岁,为人类提供一个轻松掌握技能的关键期。 此后,它也还会继续生长,直到50岁,它损失的速度将快过生成的速度。但值得庆幸的是,它不会完全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年纪大的人要想学习一项新技能,往往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所以无论何时,要想学习新技能,只要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精深练习,你也能成功。 因为当你精深练习时,你的髓鞘质也在快速生成。 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天才的细胞。 实际上,埃里克森研究提出的“一万小时法则”,是说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 我们可以称之为“精深练习”,或者“刻意练习”。 把埃里克森的研究与髓鞘质的研究叠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公式,那就是: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这才是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理解。 那么,精深练习有什么原则,又有什么秘诀呢,后面我会继续分享。

[create_time]2022-07-17 06:34:54[/create_time]2022-07-29 05:00:3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0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计:3249字 预计阅读时间:15min 《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是指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即如果每天训练3个小时的话,就需要10年。但时间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说只要花费一万小时,就能够达到顶尖水平,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要想成为领域顶尖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的努力。 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大脑结构,会发现一种神奇的物质——髓鞘质(myelin)。如果把大脑的结构比作城市,神经元结构光芒四射、灯光摇曳,脉冲电流呼啸而过;而髓鞘质的角色就好比是简陋的沥青,整齐划一,有点呆板的市政基础设施。髓鞘质由一层磷脂膜和一层厚厚的脂肪组成,像绝缘胶布那样包裹着神经纤维,以防电流脉冲外泄。 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神经元和突触上,而不是那似乎有点呆板的绝缘体。神经元和突触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心智现象:记忆、情绪、肌肉控制、感官知觉等。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无法解释: 为什么人们学习复杂技能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 有关髓鞘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逐渐拼出一副新画面。髓鞘质尽管只是基础设施,却拥有功能强大的节点:在大脑这个辽阔的大都市里,髓鞘质悄无声息地把窄巷子变成了宽阔、可供飞速奔驰的超级公路, 提高了处理信息的带宽 。更可贵的是,它能 调控速度 ,偶尔减慢信号传递速度,从而确保它们在最佳时刻到达突触。 髓鞘质是活体组织,释放神经信号能促进其生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号都可以,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某种层面上,髓鞘质和另一个非常成熟的生理机制相似,即每天都在使用的肌肉。以某种方式锻炼肌肉——努力提起勉强可以提起的东西,肌肉会越来越强壮。正确训练自己的技能回路——努力完成那些勉强可以完成的事情,技能回路也会越来越敏捷和准确。 弄清了神经学基础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该怎么做,去利用好这一万小时呢?书中提出了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精深练习、激情和伯乐。 人们常会认为,练习与人才的关系就如同磨刀石与刀具:前者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瓷实的刀片——即与生俱来的才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精深练习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 它可能是一个锤炼刀片的过程 ,在其中包含了三大秘技。 千古刘传在《认知学习法》中举了他教小朋友学跆拳道的例子:他当时教小朋友学横踢。但是小朋友对横踢根本没有概念,他是怎么教的呢?把横踢拆分成了五个步骤:身体转正;提膝;翻小腿;谭腿;落地。这五个步骤都是很基本很容易的动作,然后针对每个动作单独训练,再合并,比如转正和提膝合并,翻小腿和谭腿合并,五个步骤合并成三个,两个,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横踢动作。他的这个教学方法中就蕴含了组块化的思想。 在精深练习中,这个策略被分为三步。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这个过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过去我们学习广播体操、舞蹈都用过分解动作这个方法。整个策略的关键在于慢动作练习基础组块,我们需要关注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要害怕犯错,错误只是一种讯息,及时调整,找到最佳的方式。 钢琴名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坚持练习弹琴直到80多岁,他说:”如果我一天不练,自己就会意识到。如果两天不练,我妻子就会发觉。如果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我的退步。“重复练习是无可替代的,但是要补充几点。就和肌肉锻炼一样,精深练习并不是投入时间越多越好。投入更多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无论他们追求何种技能,每天练习3至5小时。 如果离开了精深练习区,可能还不如停止练习 。 当让人们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他们对最有成效的练习的感觉时,他们给出的词语有共通之处:注意力、连接、建立、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成功了,又差一点,成功了。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当你掌握了一项技能的动作时,也有重复练习的觉悟,还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这一万小时的练习。激情就是你的动力燃料,因为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1954年的一个日子,一位瘦小的牛津医学院学生,名叫罗杰·班尼斯特,成为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世界第一人。关于这个成功事迹的梗概人人皆知:心理学家和田径运动界曾认为4分钟跑完1英里是无法打破的生理极限。有趣的是在班尼斯特成功之后几周里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成功打破了记录。前前后后不下17位运动员跑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田径成绩。事情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变化:跑道一如既往,训练方式一如既往,基因也一如既往。变化不是发生在运动员体内,而是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那17位运动员接收到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你也能做到。这就是激情的工作原理, 是那些让我们意识到”我就想成为那样的人“的时刻 。 1997年,盖瑞·麦克赫森开始着手一项调查,有关一个长期以来困惑着家长和音乐教师的谜团: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乐课上进步神速,而有些却相对缓慢呢?他采取了长期跟踪式研究,随机挑选了157名儿童,分析他们的音乐成长历程。 经过九个月的课程,孩子们的水平明显变得参差不齐,麦克赫森开始分析收集上来的数据,他发现传统认为的智商、听觉敏感度、节奏感等因素都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另一个新因素。他在第一堂课之前,给孩子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新乐器,你觉得自己会弹多久?选项有:今年、小学期间,直到高中、终身。孩子们的答案分成了三类:短期承诺,中期承诺和长期承诺。然后统计了每个孩子每周的练习时间:少量(20分钟);中等(45分钟);大量(90分钟)。 这个信念点燃了孩子的激情,而且创造出巨大的影响。在我们的身体内,有几个原始的信号,一旦信号发出,就能够启动内置在人类体内的激情开关,集中精力,关注一个目标。一个是对未来的归属感,你想要融入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那些人在做超级有意义的事情;另一个是安全感,想要不落后余他人的感觉。 未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两个有力的原始信号,但它们并不是激发才能的全部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这个最普通的信号来出发激情的开关。卡罗尔·德维克博士在400名五年级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开始,德维克给每个孩子一组相当简单的试题。随后,研究人员告诉所有的孩子他们的得分,并附上一句六个字的表扬。 一半的孩子收到的表扬是赞美他们的智力(”你肯定很聪明“),另一半收到的是赞美他们的勤奋(”你肯定和努力“) 。第二次测试,孩子们可以挑选一份较难的试题或者较容易的试题。那些曾经被赞扬勤奋的孩子,90%选择了难一点的试题。而曾经被赞扬聪明的孩子,大多数选择了简单的试题。第三次的试题都增加了难度,所有的孩子都失败了。但是勤奋组和智力组面对这种情况的表现截然不同,勤奋组钻研学习与试题有关的知识,尝试解决方案。而聪明组讨厌难的试题,认为这是他们不够聪明的证据。实验又进行一轮,回到跟第一次同样难度的试题,勤奋组的成绩提高了30%,而智力组的评分下降了20%。德维克对此惊讶万分,于是又做了五次同样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激励性的语言通常是指这类鼓舞人们争取不断进步的语言:希望、梦想、以及泛泛的肯定(”你是最棒的!“)这种语言,我们称之为高动机语言,有其作用。但是从上面的实验得到的信息是:高动机语言并不能激励人,它的作用正好相反:不是去争取进步,而是倒退,提醒人们无需努力,逃避痛苦挣扎。而像”哇,你真用功“或”干得不错,兄弟“这类话产生的激励要有效的多。 在通往天才之路中,伴随着激情,你重复精深练习。期间会遇到各种问题,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你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教练,去及时指出这些错误,示范正确的方法。 约翰·伍顿作为篮球教练的成就就好比亚伯拉罕·林肯作为可敬的众议员所取得的成就。有研究人员观察其教练过程,记录2326次不同的教学过程,并加以编码。其中,仅6.9%是表扬。只有6.6%是表达不满,其中75%是纯粹的信息:该怎么做,怎么做,何时强化。伍顿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是三段教学:先示范正确动作,然后模仿错误动作,最后再示范正确动作。同所有伟大的教练一样,他虽然不知道髓鞘质,但是深刻地理解其作用,用组块的形式教授特定动作——先教球员完整的动作,然后分解,练习每个步骤。他制定了学习法则:讲解、示范、模仿、纠正。然后重复。 一个好的教练、老师具有这样的一些优势: 作为终身学习者,自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在学习的时候,去学习认知科学,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是必要的。Xdite在”元学习课“上教给我们的她的学习方法,有很多都能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找到依据。例如: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美】丹尼尔·科伊尔 《异类》【加】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元学习课》Xdite 《认知学习法》 千古刘传

[create_time]2022-06-20 20:12:00[/create_time]2022-06-28 21:12:2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濒危物种171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10b6192.d3KLU23Bel2Of-Z1oa_bnA.jpg?time=4585&tieba_portrait_time=4585[avatar]TA获得超过995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上一篇:一生缘

下一篇: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