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

时间:2024-05-12 08:47:36编辑:莆田seo君

什么是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s theory)是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和理解不同领域中的复杂系统和问题。它在许多学科中都有应用,如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工程学等等。系统论的基本概念是“系统”,指的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所组成的整体。系统论认为系统内部各部分的互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行为和发展。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关注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和动态演化等方面,通过分析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模型和理论框架,来预测和解释系统的行为和演化趋势。此外,系统论还提供了一种系统化思考的方法,即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和综合,最终得出整体的结论和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系统论是一种用于研究复杂系统和问题的理论框架,它强调整体性、相互作用和系统化思考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有助于深入理解系统的行为和演化规律,提出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

系统论三大原理

系统论三大基本原理:(1)整体性原理。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2)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存在各种差异,系统组织在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具有质的差异的等级秩序性即层次性。(3)开放性原理: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前提,也是系统稳定的条件。

“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

【答案】:系统论
解析: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日益细化,但与此同时,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适应这一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三门边缘学科几乎同时产生。它们的出现对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现代多门新学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系统”名词解释

系统是指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系统的定义应该包含一切系统所共有的特性。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从基本粒子到河外星系,从人类社会到人的思维,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系统无所不在。系统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能。例如信息系统的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扩展资料:系统的基本分类1、人工系统系统内的个体根据人为的、预先编排好的规则或计划好的方向运作,以实现或完成系统内个体不能单独实现的功能、性能与结果。人工系统包括交通系统、电力系统、计算机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等。2、自然系统系统内的个体按自然法则存在或演变,产生或形成一种群体的自然现象与特征。自然系统包括生态平衡系统、生命机体系统、天体系统、物质微观结构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等。3、复合系统复合系统是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组合。复合系统包括导航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人一机系统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统

系统学派名词解释

系统学派是管理学学派之一。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卡斯特和罗森茨威克。运用一般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侧重于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的基本职能。认为组织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企业是由人、物质、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方法途径。主要代表作有卡斯特与罗森茨威克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等。 [1]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亦称“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管理学学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该把组织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管理问题。主要观点是:(1)组织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2)组织包含三个要素: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这些人愿意作出贡献;实现一个共同目的。(3)管理者在系统中应处于相互联系的中心并致力于协调;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必要的个人努力,提出和制定目的。该学派把人际行为和群体行为两个方面引导到一个协作系统,并把协作系统的概念扩大到任何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协作集体。主要代表作有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句话对吗?

亚里士多德得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命题,是古代朴素整体观最有价值的遗产,至今仍然是现代系统论的一条基本原则。而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则以“整体不是其部分的总和”这个命题更加确切地进行了表述。用现在的话说,系统整体的功能,既可以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可以等于部分之和,还可以小于部分之和,这种综合效应决定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欠佳(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论”的理解

01

什么是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 系统(研究对象) 的结构、特点、行为、动态、原则、规律以及系统间的联系,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学科。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和处理的 对象 看作一个 整体系统 来对待。系统论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 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 ,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

一般系统论与哲学密切相关,是处于具体科学与哲学之间,具有横断科学性质的一种基本理论。

02

经典著作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 贝塔朗菲 (L.Von.Bertalanffy)创立的。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一般系统论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 系统定义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 系统、要素、结构、功能 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用以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03

系统论主要内容

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 等级结构 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 系统方法 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 科学理论 ,具有 科学方法论 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 因果决定论 ,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04

系统论相关研究

系统理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 运筹学 、系统工程、 电子计算机 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

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

第三, 耗散结构论 、 协同学 、 突变论 、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

第四, 系统科学 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05

系统同构

系统 同构 是一般系统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一般是指不同系统的数学模型之间存在着数学同构。借助于数学同构的研究可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的系统运动中找出共同规律。

不同系统间的数学同态关系具有自返性和传递性,但没有对称性。因此数学同态只用于分类和模型简化,不能划分等价类。

人们常常把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且对 外部激励 具有相同的响应的系统称为同构系统,而把通过集结使系统简化而得到的简化模型称为 同态 模型。

06



系统哲学

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源泉是 唯物辩证法 ,它的许多基本观点与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系统哲学主要研究系统 本体论 和系统 认识论 等问题。系统哲学在哲学上的地位和作用是现代哲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07

学科背景

贝塔朗菲 的一般系统论建立的背景是经典科学的两个分支的基本观念在 科学思想 的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一个是 牛顿力学 ,它的 机械决定论 的世界观和线性的 思维方式 使它倡导对事物作分解的还原式的研究。另一个是热力学,当然还是 平衡态 的或 近平衡态 的热力学,因为它注目于 热力学第二定律 引起的世界的 无序 化、 离散化 的趋向,导致局限于对事物的大数的统计的认识。

但是系统论据以提出的思想背景(或语境)也制约了它的基本观念:用机体论的模式来代替机械论,将 生物系统 中组成部分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概括为 一般系统 的规律性。


系统论与教育有何关系?

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

洪永新

关键词:系统论 整体性 动态性 开放性 有序性 协调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作为一种教育系统工程,显然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指导。本文试从系统论角度谈谈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它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标志,发扬民主平等、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这些基本特征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转化,构成一个系统,具有系统论的某些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整体发展。从纵向讲,即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三者构成人的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从横向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是对学生进行集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和训练于一体的教育。而且,这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还体现了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2、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流向,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3、教育环境的整体性。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而提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一种教育和社会的“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关键。可以说,它表现在学校,病根在社会。因此,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是学校内部的环境;二是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二者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对素质教育产生整体影响。

(二)素质教育的动态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的性质。系统这种变化发展的动态性,使各个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达到最优的目的。

1、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对个体来说,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最高层次。其中,全面的发展即包括受教育主体各项身心潜能,尤其是心理能力的协调统一发展,并体现个体的个性特征、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动接受教育是发展的方法和手段,要求素质教育过程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支配下展开的,使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生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而生动活泼则是发展的明显特征,因素质教育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成为学生主体的一种乐趣和享受。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上述三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没有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就失去真正意义,背离我国教育方针;没有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发展将是机械僵化的;而缺乏生动活泼的精神,发展将永远无法进入较高层次,一切开发培养和训练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上述几个方面互相牵制、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2、素质教育面向动态的未来。教育发展具有超前性,教育应该为未来培养人才,而不以升学或就业为直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所订的目标正是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的,这种目标体系具有超前性,立足于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重视预测研究和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正是应试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伟大生命力所在,素质教育使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以动态发展的态势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动态平衡。

(三)素质教育的有序性

系统由较低级的结构向较高级的结构发展,即为有序。素质教育的有序性表现在:

1、素质教育的构成是有序的。一般认为,素质是指人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因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相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素质教育,这是基础;二是心理品质培养。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前者的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这是以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为物质载体,通过教育,使个体经过内在心理过程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三方面分层次有次序地构成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追求的境界是有序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追求境界有别于应试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普及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均等开放,保证每个学生的身体、知识、道德和精神诸方面得到最基本的、合格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素质教育是一种义务后教育。即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让大部分学生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要求;最后,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即尊重学生差异,旨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充分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三个层次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且需要向最后一阶段发展。素质教育这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工作的有序性的体现。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优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结构体系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里,立足于系统论观点,提出几点有关实施的意见。

(一)坚持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素质教育正是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焕发出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伟大生命力,这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系统论出发,必须构建一套完整性、科学性的素质教育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实施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一,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整体的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而且,教师要以整体教育观去把握教育内容传授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第二,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各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选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善于谋求各种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和互补。

第三,整体优化教育途径,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班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各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功能,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当然,应该指出,课堂教学仍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无疑对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它应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二者不能本末倒置。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优化。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一方面应致力于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运用系统论整体效应原理,实现教师工作安排的最优化,合理搭配,注意发挥各人的优势,使教师互补长短,保持动态稳定,实现最佳组合。

第五,教育评价体系的整体优化。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念,包括正确的整体观、素质观、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和教学观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标准合理、内容全面和科学的评价目标;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组织体制,以便及时地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二)增强素质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1、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包括学校内部条件和社会条件。素质教育的落实,首先是要靠学校和教师,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是学校内部的教育条件的优化。但仅此不够,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赖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特别是人才选拔机制、升学筛选制度和劳动产品分配制度等方面应体现出重视素质、以素质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比较而言,后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坚持开放性,就应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从社会发现问题,优化条件,变学历社会为人才社会,坚持社会条件与教育条件一起抓,形成有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大气候和内部小气候。

2、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环境。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民教育的奠基工程,决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进所能奏效的。只有实施开放性教育,调动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本质要求。

3、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的。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开放,向实践活动延伸,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精心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支柱有机结合的运作体系,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把握素质教育系统的协调性

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应认真研究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效能。例如:

1、考试与发展。学校教育和教学没有一定的考试是不行的,但考得过多,或以考试分数衡量一切,专注于升学,也是背离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之适时、适度和适体,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

2、教与学。素质教育有赖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有赖于教师的教,教应起主导作用。但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教是为了学,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心要从“教师主体”转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个性和共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养学生的共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于“合格”的共性基础上。人的培养需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共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4、课内与课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过度的课外活动都是片面的。课内侧重于集体形式的教育,课外则可较多地注重个别化教育。二者应协调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并重,保证素质教育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

素质教育中还有诸多关系有待进一步认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度”的问题,才能使素质教育各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效能最佳的完整结构,这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中外教育》1997年第2期)


系统论的概念及主要类型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概念: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的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二、类型:系统论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按科学领域可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等等三、特点: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且具有科学方法的含义。


上一篇:电子 公司

下一篇:饰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