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大全

时间:2024-05-10 22:53:42编辑:莆田seo君

佛经是什么

  佛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佛经有哪些?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皆详尽剖析开示。3、《阿弥陀经》佛教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4、《无量寿经》此经说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满成佛,国土庄严,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彼国等事。5、《地藏菩萨本愿经》在此经中,释迦牟尼佛宣说自己入灭之后至弥勒成佛以前的无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务由地藏菩萨负责。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消灭无量之罪业。

佛教经书有哪些?

有名的佛经都有哪些
若欲修无上佛道,应皈依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

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净土,首选阿弥陀佛,其次观世音菩萨;

若欲得现世的种种利益,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消除罪业,避免三恶道苦,地藏王菩萨;



欲求开大智慧,文殊菩萨;

欲修德、行大菩萨道,普贤菩萨;

欲求往生弥勒净土,或在弥勒佛出世时再来人间学法,弥勒菩萨。

十本经书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礌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 *** 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
佛教有哪些著名经书?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著名的有以下几部:

1、《金刚经》

2、《心经》

3、《楞严经》

4、《阿弥陀经》

5、《无量寿经》

6、《妙法莲华经》

7、《观无量寿经》

8、《药师经》

9、《地藏经》
佛教经书都有哪些啊
佛经有:

大藏经 药师经 观音经 六祖坛经 金光明经 阿弥陀经

金刚顶经 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 龙树心经 苏悉地经 佛说佛名经

大方等大集经 仁王经 高王观世音经 天龙八部赞 阿含经 佛母经

伽耶山顶经 达摩心经 释迦经 大光明经 三世因果经尊胜陀罗尼经 提谓波利经 大有经 观普贤经 华严经

旧城喻经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胜军五所问经 大庄严法门经 五无反复经 大法鼓经

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大品般若经 大悲心陀罗尼经 大威德陀罗尼经 六字神咒经 大白伞盖经

大悲经 一字佛顶轮五经 菩萨藏经 八名普密经 王法经 八师经

善思童子经 八佛名号经 唬毘达摩藏显宗论 四法经 碧巖录 四愿经

法界观门 占察经 五教止观 甘露经 大庄严论 明论

辨中边论 法界无差别论 十诵律 摩诃僧只律 法华经论 瑜伽师地论

大萨遮尼犍子受记经 稻杆经 入阿毘达摩论 显扬论 分别瑜伽论 阿毘达摩顺正理论

五分律 善见律 阿毘昙心论 阿毘达摩大毘婆沙论 阿毘达摩杂集论 阿毘达摩俱舍论

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本书所集二三六篇经藏解释,不仅介绍其出处,且将经典、戒律典论内容逐条介绍其内容使学习佛教理论者能深入浅出的认知。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 如果真想读经就先看看佛教历史!
佛教重要经典经书有哪些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虽然其他经典也重要,但我们根基不行了,读了理解不了,不能开误了,所以读了修不了,那修不了对我们就不重要了, 而这《无量寿经》是任何时代的人都修的了的,所以我就这样回答你吧。

推荐你看《唯说念佛》,《念佛感应录》,《阿弥陀经》略讲,讲的非常非常详细,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对佛教相信,(特别是六道轮回,我以前就很难相信),对佛教有一个真实,总体的认识,知道怎样修行才可以达到释佛,很诸佛的心愿,今生决定生“极乐世界”成菩萨。我看完很对往生就很有把握了,以前虽然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法师讲经,但总是很迷茫,很多疑问,现在可以说都基本消除。

网址在这里:

book.fjdh/...id=626

book.fjdh/...x

blog.163/...15181/
佛教经书有哪几类?
佛教经典一般分经、律、论三类,内容侧重有所不同,总称三藏经典。下面是三藏经典的简介:

三藏经典是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以巴利文记录的佛教经典。 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的三藏经典是由亲耳听闻佛陀言说的阿拉汉们所结集的。

佛陀虽然已经入灭,但是他生前的教诲,毫无保留的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佛陀虽然没有著书立论,可是他的教义,却由他的弟子们以超凡的记忆,一代一代的以口头方式流传下来。

佛陀入灭后,五百名上座阿拉汉弟子即刻召集了结集大会,重复地审核了佛陀的教义,当时,由阿难达尊者诵出经藏,伍巴离尊者诵出律藏。在第一次结集一百年后,当卡拉索喀(alasoa)王朝时,举行了第二次结集。这是因为有部分信徒提出要求修改十项戒律(十事非法),但是,遭到上座弟子们反对,他们认为佛陀所订立的戒律是完整的,不需要做任何的更动,要求修改戒律的信众决定举行另外的结集,这称为大众部结集,这导致僧团的分裂。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阿首咖(Asoka)时代,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僧众们对经藏和律藏都发表了意见,也一致的对经藏和律藏做了再次结集。

在这次结集后,主持莫噶里普塔.提萨(Moggalputta Tssa,古译: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从经藏中整理出第一部「论」《辨宗义论》(Atthaatthu),让信徒们更容易的理解佛陀的教义。上座部通过和接受了论藏(阿毗达摩,Abhidhamma)为佛教经典的一部分,到这时候,三藏经典才完全的定了型。

公元 80 年,第四次结集在斯里兰卡举行,由国王瓦塔噶米尼.阿巴鸦(Vattagamn Abbaya)主持。这是在佛教史上,第一次将三藏经典以文字记载下来。 三藏宝典分为三个部分:律藏、经藏和论藏。

律藏:

律藏记录了比库和比库尼生活的戒律。它详细的记载了佛陀所教化的戒律和道德生活的渐次进展。它也记载了佛陀弘法的生涯,也间接的记载了当时印度的历史、风俗、习惯、艺术和科学等有价值的史料。

佛陀证悟后的二十年内,并没有订立任何戒律。后来僧团逐渐庞大,所带来的问题也多了,因此,佛陀开始为僧团制定戒律。

在律藏中保留至今的五种:

一、巴拉基嘎 (Pàràjika,古译:波罗夷)。

二、巴吉帝亚 (Pàcittiya,古译:波逸提)。

三、大品律 (Mahā-vagga)。

四、小品律 (Cullaagga)。

五、附随 (Parivāra)。

经藏:

经藏主要收录了佛陀在各种场合所讲述的教义。其中也包括了佛陀的弟子如:沙利子(Sàriputta)、阿难达(ananda)和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等的弘法记录。经藏是一套非常究竟的经典,佛陀为了弘扬佛法,将这些教义善巧的加以解说,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性格或理解力的人。

经藏分为五大部:

一、长部 (D?ghanikàya)

二、中部 (Majjhimanikàya)

三、相应部 (Saüyuttanikàya)

四、增支部 (A?guttaranikàya)

五、小部 (Khuddakanikàya)

小部经藏共收录了十五部经:

1、小诵(Khuddaka patha)

2、法句(Dham胆apada)

3、自说(Udana)

4、如是语(Itivuttaka)

5、经集(Suttanipata)

6、天宫事(Vimanavatthu)

7、饿鬼事(......
佛教有哪些著名经书?
《心经》最简短精辟的经典

《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孝经

《无量寿经》大乘无量光明经

《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

现在都是大乘经典,有鸡读经,其实一本就够学一辈子
佛教有多少种经书?各个经书的意义是什么?
佛教的经书确实多,可以上中国佛教网看看。能说上的有《金刚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华严经》《首楞严经》。。。。。。等等等等
三大佛经各叫什么
是谁告诉你佛经有三大之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明确说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意思很明白,罚有佛说的经典都是法宝,没有高低之分
佛教经书分为几类?比如般若类,还有什么类呢?
这个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分了,从佛出世三转发伦,轮的意思就是说佛说法纯一满净,非常有威德,庄严能够摧毁众生的烦恼,是个形容词,三转就是佛建立的说法之三个次第。也可以说三个阶段。

真正的佛教经典从这个角度去说,可以分三个阶段。

一转发论叫阿含部,主要是讲怎么样能够得到个人的解脱生老病死,因为大乘成佛之道实在久远,也非常深奥,所以从究竟大乘中分出这一部分佛先讲,能够使一部分人先证解脱,断一念无明,实证之后才能够方便引入大乘究竟佛法,比如当时的声闻弟子阿难,乔陈如等。关于大乘的内容也讲,但是因为重点在解脱,所以相对较少。

第二转就是般若部,是直接开始显发如来藏,如来藏亦名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个个皆有,实证此可以现观从其出生之蕴处界虚妄名空相,而如来藏本身其体清净无染,无善无恶,所以名空性。金刚经上面不是讲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心经说不生不灭,都是讲这个,为在让弟子实证此心而进入大乘的修习。

第三转是唯识,主要是讲阿赖耶识的运作,阿赖耶识和前面七识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大菩萨学习的,学习之后断除无始无明,阿赖耶识中的染污种子,断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求一切智智,无量神通,最终成佛,比如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等。

十二部是说的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复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迹。

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十二部是从具体的体裁上面去讲分为十二部,好比我们说小说题材,散文题材...这样去分的,三转是从佛说法次第,法义深广角度去分的。什么是解脱道的,什么是后面讲的深妙的大乘道的,两者能够相互的含摄。


观世音菩萨经全文

观音经全文如下: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扩展资料: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义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音经百度百科-观音心经

观音经全文

观音经全文如下: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扩展资料: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义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音经百度百科-观音心经

大乘佛经有哪些,最经典的大乘佛教佛经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成书,那么在如今存有的 佛经大全 中大乘佛经都有哪些经典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大乘:梵语Mahàyàna。mahà意为大,含有崇高、高级之义。yàna为车乘,运载之义。谓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故名“大乘”。指三乘菩提中的菩萨乘(或佛乘)。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

  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

  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

  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

  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着、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

  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

  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

  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整个大乘佛教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

  【结束语】上边提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还有《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大般若涅盘经》、《金刚波若波罗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典。


大乘佛经有哪些,最经典的大乘佛教佛经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成书,那么在如今存有的佛经大全中大乘佛经都有哪些经典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大乘:梵语Mahàyàna。mahà意为大,含有崇高、高级之义。yàna为车乘,运载之义。谓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故名“大乘”。指三乘菩提中的菩萨乘(或佛乘)。

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

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

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

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

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着、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

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6世纪)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

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法华经》的要义可归结为开仍实,会三归一。

但在天台宗体系中,佛陀教说被归纳为五时八教。天台宗的中心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禅定修持则主张一心三观。净土宗经典主要是《无量寿经》禅宗的经典依据在《楞伽经》和《六祖坛经》整个大乘佛教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

【结束语】上边提到的只是一部分当然还有《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说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大般若涅盘经》、《金刚波若波罗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经典。


佛经经典名言名句_佛经励志名言

  通过这些佛经 名言 名句,可以了解佛经的文字风格,或许还可以有所感悟。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1.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2.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3.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5.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7.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8. 一切皆为虚幻。

  9.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10.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经典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1.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2.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3.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4.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 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6. 不可说。

  7.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8.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10.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2.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3.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14.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15. 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16. 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着,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17. 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

  18.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19.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20.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常见的佛经经典名言名句
  1.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2.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4.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5.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6. 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7.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 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jnv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

  9.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10.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1.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12.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13.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1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15.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16.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17.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8.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9.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20.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21.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22.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3.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24.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25.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经典佛经语录60句精选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槃。这是佛经中的一句经典语录,想了解更多吗?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经典佛经语录,希望你喜欢。   经典佛经语录   1)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2)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3)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4)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5)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   6)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7)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8)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9)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10)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最新经典佛经语录   1)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2)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3)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4) 烦恼即是菩提。   5)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6)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彻 。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   7)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   8)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   9)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   10)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   11)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   12)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   13)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   14)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   15)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16)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17)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18) 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19)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   20)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经典关于佛经语录   1)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2)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3) 高峰禅:「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4) 沩山禅师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5)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6)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7)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   8) 赵州:「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9) 司空本净禅师:「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10)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11) 古德云:「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12)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13)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14)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15) 众生界即诸佛界。   16) 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 槃 生死,俱是强名。   17)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   18)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19)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20)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   21)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   22)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23)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   24)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此大智也;随顺其中是为不坏,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此大悲也。   25)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   26)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27)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28)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29)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

金刚经十大名句

金刚经十大名句:1、心有所住,皆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人的心,倘若一直记挂什么东西,那么你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佛菩萨的心,什么东西都不会记挂,所以他们才能超脱物外,洞彻事物的一切真相。要达到这个地步,就要让你的心空起来,什么都不记挂。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人世间的有些东西,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但是对于果位,无论你用金钱,或者是地位、名声,都无法换得,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即使你得到了世上的一切,想用来换得佛果,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东西,在如来看来,皆是虚妄。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人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要想跳出相的束缚,就只有远离诸相。远离诸相的办法,不是远离红尘,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让心,从各种事物中,跳出来。始终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样,就达到了“见如来”的资格。4、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闻到了佛法,要怎样去修呢?其实佛所说的,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心所讲的一些事例。虽然对修行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是在境界提高了以后,它就成为了“非法”,就要想办法舍弃掉它对自心的影响。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佛陀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在虚幻中“演戏”。到了梦醒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为了让人脱离无尽的苦的折磨,佛陀让人先去保持心无所住的状态,意思即是“假装”你现在就是如来,已经认识到了所有的相都是假象。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6、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学到的一种概念。无论是微尘,还是世界,都是在娑婆世界中,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等到离开娑婆世界,就会发现它们的真相。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挂怀。未来的尚未到来,无法预知。即使是现在,如果你思想中充满各种心念,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因此要想跳出烦恼,这三心都不要有。8、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众生与佛的最大区别,就是众生都活在自心“创造”的世界中。由此引出的一切因缘,也是根据人看到事物时的心态来合成的。缘来人则来,缘散人则散。要想离一切相,就要知晓佛的状态。就要让自己,保持无为。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只是一个名号,他的本性是慈悲。当他看到众生苦,慈悲众生,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在世间的如来,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并非真的如来。所以才说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没有来到,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许多的话,许多的法,都只是佛陀用以度人的“筏”。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你的般若智慧,就无法生发出来。

经典佛经名句大搜罗:金刚经经典名句

  佛教早在前秦时期就已传到中国,直到了东汉末年在中国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们经常能在佛经中看到一些经典佛经,那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 佛经大全 中《金刚经》的经典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相者,红粉骷髅,白骨皮肉。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陀说:就是这样,当这个被称之为空的医药医好了你相信存在的病,对空的执着跟对存在的执着都同样是病。那些在得到健康之后还继续使用这个“空”的医药的人只会使他们自己再度生病。

  成道已经存在,现在的状态已经就是成道。它并不是一种达成,它只是一种认出,它并不是你必须努力去将它带出来,一切你所需要的就是不要作任何努力。放弃所有的努力,突然间,它就在那里。你看不到它,因为你一直在努力想要去看到它。你那个想去看它的努力反而成为一个障碍。

  单独并没有孤独在里面,当你单独的时候,你不会孤独,你是单独的,但是并不孤独,因为你跟全部合一,这样你怎么会孤独呢?如果你是空的,你的界线会消失,因为空不可能有界线,空只能够是无限的。正确的静心带你到空和单独。

  当你不在那里,就只有纯粹的空,在那个纯粹当中就是涅盘、就是成道,这是存在最有价值、最宽敞的地方。它是每一个人都在找寻的空间,因为它是没有限制的、无限的。它的纯粹是绝对的,它不被任何东西所污染,甚至连你都不在那里。有光,也有意识,但是没有「我」。

  头脑是一个制约的现象,它是某些因的果。你无法直接摧毁那个果,你必须找出因。你无法只是籍着切断一棵树的树枝和树叶而摧毁一棵树,你必须找到树根,而树根隐藏在地底下。

  你的意识有多清醒,你就是以同样的比例存在。如果你想要成为更多,那么你就要变得更有意识。意识给予本质存在,而无意识将你的本质存在带走。当你是喝醉酒的,你就失去了你的本质存在,当你是熟睡的,你就失去了你的本质存在。

  你只要处于一种什么事都不做的片刻,没有要到任何地方去,没有试图要改善任何事情,只是很放松。在那个停止当中,在那个放松当中,它就在那里。它是一种认出。不是一种达成,而是一种认出,因为在深处,你已经就是那个,你一直都是那个。

  记住,我并不反对欲望,我非常赞成它,当时机来到,你就进入它,全然进入它,好让要离开它的时机来到的时候,你也可以全然地离开它。只有那个全然进入它的人能够完全脱离它。一个以压抑的方式去做的人,将永远无法看到它的愚蠢,永远无法看到它的虚幻。

  真理并不是新的,真理就是你的本质,你必须变觉知,并不是你必须变得更博学多闻,事实上,你变得越博学多闻,你就越不觉知,你越认为你知道,你就越被无知所覆盖。

  神的发生是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当你甚至不想找寻它,当你只是坐着,什么事都不做,没有欲望,头脑里面甚至连一丝想要成为其它任何东西、成为其它任何人、或成道等等的欲望都没有。当你只是存在,坐着,什么事都不做,突然间,它就发生了。

  【结束语】《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多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所诵持的经典。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佛经故事精选

  在佛经里面有很多很有哲理的 故事 ,你看了一定有所收获。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佛经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佛经故事精选:不喝酒戒的由来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于某年的‘结夏安居’结束后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某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   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关心地告诉佛陀说:‘那个拔陀越村去不得啊!因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盘据着一条毒龙,一靠近就会有生命危险,千万去不得啊!’佛陀微笑表示谢意,不过还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随从弟子中有一位善来长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龙的神通本领。他自告奋勇要去修道院伏龙,佛陀默许。   于是,善来长老独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内某个角落,静静地打坐。没多久,毒龙果真出现了,它口吐毒气要伤害善来长老,而善来长老则聚精会神地加以对抗,僵持一段时间后,毒龙终于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他弟子随后也来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为毒龙开示佛法要义及皈依意旨,然后带领一行人回到村里。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无恙地回来,都很高兴地欢呼,以为是佛陀的威德降伏了毒龙。佛陀告诉村人是善来比丘降伏的,大家听了,都来到佛陀座前向佛陀敬礼,并向善来长老行礼,表达敬爱和感恩之意。   村民纷纷表示愿供养佛陀和善来长老,佛陀默然,善来长老也没回答,虽然如此,大家还是很用心地准备好要供养佛陀的斋食,另外也有许多村民请善来长老到他们家中受供,并且以‘无色酒’来供养他。   善来长老喝了很多酒,当他离开村人家里,摇摇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们受供后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来长老躺在地上,比丘们赶紧将他扶回精舍,然后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让他躺在地上,头向着佛陀。   酒醉中的善来长老,翻来覆去,翻到后来变成脚朝向佛陀。当他醒来,发现自己的脚向着佛陀,感到很惭愧,马上起身顶礼佛陀。   佛陀问比丘们:‘以前的善来长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   ‘是!’佛陀又问:‘现在他的脚朝向我,这样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已失去恭敬了。’佛陀再问:‘他降伏毒龙时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后,有没有办法降伏一条蚯蚓呢?’弟子们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强调:‘喝酒会让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会破坏庄严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绝对不能喝酒,要洁身自爱。’从此,比丘僧团中就有了不能饮酒的戒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唯有精神 清明 、严持戒律,才不会失去杜绝恶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来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龙,但几杯酒下肚后就变得糊里糊涂,酒戒岂可不慎?   精进奋勇地行持戒律、遵守规范,努力行善、断恶,是人人的本分。如果能把持戒守规的本分做好,则一切的法都容易通达。大家要多用心啊!   佛经故事精选:小偷冒充和尚去寺庙欲偷盗   某座寺院有一只黄金锅,寺院就用这只锅,煮出各式各样的东西给行路的人吃。   有个男人想盗出那只锅,于是穿起袈裟,冒充和尚,混在僧众之间。当时,寺院内的一位高僧正在说他闻所未闻的佛法;正在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那小偷听罢,内心不禁深深忏悔起来。   他想:“我因这寺院有黄金锅而起偷盗之意,才混进这里,却听见可贵稀有的佛法而幡然悔悟。如此说来,那只锅应是接引我向佛的可敬师父。”那男子有感于此,于是必恭必敬地向那只锅礼拜,而后向大众诉说事情原委,及现在自己信仰的心境。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不过你现在已悔改,所以你已是了不起的和尚了。既然引导你向佛的确实是那只锅,那么你礼拜它,是对的。今后就跟我们一起修行吧!”寺院的大和尚平静地对他这样说。   那男子从此以后,研究种种学问,努力修持,最终成了极优秀的和尚。而他仍一直礼拜那只黄金锅。   佛经故事精选: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的时间有多长   提婆达多几次谋害佛祖,最后堕入阿鼻地狱。   阿难尊者说,正如佛祖所说,这都是提婆达多咎由自取,自己作恶,导致自己堕入地狱。我现在悲伤的是,提婆达多虽然不顾自己的名誉,不顾种族的荣誉,不为父母尊长争光,有辱整个释迦族,让整个释迦族蒙羞。不过呢,提婆达多堕入地狱,还是不太恰当啊。   阿难尊者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释迦族是转轮圣王的后裔,提婆达多是王族,不应该堕入地狱啊,提婆达多应当修行证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没想到却入了地狱啊。   阿难尊者说:提婆达多有大神通,能够去到三十三天上面,随意变化,这种人怎么还会入地狱呢?佛祖啊,不知道提婆达多在地狱里面要待多久呢?   佛祖说:这个人要在地狱待一劫。   阿难尊者又问:劫有两种,大劫,小劫,这个人要待一劫是什么劫呢?   佛祖说:这个人要在地狱里面待一个大劫,就是贤劫。然后才会命终,投胎做人。   阿难尊者说:要这么久啊!   阿难尊者那个时候没有证阿罗汉,担心他的亲哥哥,那也是人之常情。   当时,阿难尊者哭哭啼啼的,又问佛祖:提婆达多从阿鼻地狱出来,会生到哪里呢?   佛祖说:会生到四天王天。   阿难尊者又问:提婆达多在四天王天死后又去哪里呢?   佛祖说:又生到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阿难尊者又问:然后呢?   佛祖说:提婆达多从地狱出狱之后,生到天上,在六十劫当中不堕三涂,都在天上和人间辗转投胎,最后做人,他会出家学道,证辟支佛,辟支佛的名字叫做南无。   这下阿难尊者开心了,又问佛祖:佛祖啊,提婆达多干了很多坏事,所以下了地狱。他有什么功德,导致出狱之后六十劫都不再受苦,还修成辟支佛,名字叫做南无?   辟支佛比罗汉还要高一点,也是觉,意思是缘觉或者独觉,不过这个觉跟佛祖的觉还是有差距。   有人也会想,提婆达多做了什么呢,出狱之后就去享福,还能证辟支佛?难道因为他是佛祖的亲戚吗?当然不是这样。   佛祖告诉阿难尊者:弹指之间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你对三宝发了善心,那这个福报也是无法譬喻的啊。何况提婆达多博学多闻, 记忆力 超群。提婆达多因为宿世恶缘,所以对佛祖起杀心。又因为宿世的善缘,最终对佛祖起了喜悦之心。因为这个缘故,出狱之后,六十劫不堕三恶道。因为他最后临死前,起了和悦之心,口中说南无二字,所以以后证辟支佛的时候,名号就叫做南无。   阿难尊者听了之后,估计是心花怒放,上前礼佛说:感谢佛祖教诲啊。   当时,大目犍连尊者说:我准备去阿鼻地狱跑一趟,对提婆达多说这个好消息,让他高兴高兴。   佛祖说:不要心急,不要打妄想,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穷凶极恶的众生,非常难以调伏,所以才堕入阿鼻地狱。而且阿鼻地狱的罪人不能听懂人间的言语。   以前说过瞿波离的故事,诽谤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连尊者,也是下了阿鼻地狱,大目犍连尊者好心去探望他,结果这位瞿波离毫不留情,反而骂大目犍连尊者。   所以佛祖提醒大目犍连尊者,你去的话,要注意 方法 方式才行呢。   当时,大目犍连尊者说:我现在知道64种语言,我可以用合适的语言,告诉提婆达多。   估计阿鼻地狱用的语言跟我们人间用的频率是不同的。人耳只能听到20~2万赫兹的声音。   佛祖说:那你去吧。   当时,阿难尊者听到之后,欢欣雀跃,非常高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教经典故事大全精选

  佛教经典故事故事短小精炼,风趣幽默,能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揭示出来,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经典故事大全精选。   佛教经典故事大全精选1:现在还背着   两位上山取经的和尚在途中被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同时一名衣着华丽的姑娘,也愁眉不展地站在河边。看来河水不浅,徒步走过去难免会打湿了衣服。   其中一个和尚二话不说,立刻背起了姑娘走过河去,另一个和尚本来想说什么,想了想又作罢了。   过了河,和尚放下了姑娘;两个人继续上路,这时,其中一个再也忍耐不住了,问道:“师父教我们不能亲近女色,你刚才怎么能背那女人过河?”另一个和尚听了哈哈大笑:“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倒是一直还在背着呢!”   佛教经典故事大全精选2:一分钟智慧   白纸上的小黑点   有位大师受邀到大学演讲。   在演讲前,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贴在墙上,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之后,他找了一位学生,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那位学生说:“那是一个黑点。”   这位大师接着又点名问了许多人,每一个人都说:“那是一个黑点。”大师笑了笑说:“你们说的都没错,这里是有一个黑点,但你们为什么都没注意到这张大白纸呢?”   如果你的脸上长了一颗痘,你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颗痘上,还是其他干净的部位?   如果你跟某个人闹翻了,你整个的思绪是集中在这个人的身上,还是其他好友的身上?我们经常都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缺点上,以至于把问题过度放大。其实,除了这些小黑点之外,还有更多的空白,不是吗?   佛教经典故事大全精选3:你的心在哪里   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结伴回寺院。   通往寺院的山路本来坑坑洼洼,再加上白天下过雨,路面未干,晚上走起来当然艰难。   为了照顾小和尚,老和尚把灯笼让给了他。   师徒俩人回到禅房,脱鞋准备睡觉的时候,小和尚发现自己的鞋又脏又湿,而师傅的鞋则一尘不染。小和尚十分惊讶,好奇地问老和尚说:“师傅,我打着灯笼都把鞋走脏了,你没打灯笼,鞋子为什么一尘不染呢?难道你真练有轻功吗?”   老和尚听罢,微微一笑,双手合十道:“鞋子脏不脏与灯笼关系不大,主要看你的心在不在。”   小和尚没听懂,但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   老和尚接着解释:“你拎着灯笼的时候,眼睛只注视灯笼,怕风把它吹灭,脚下自然不管,所以,即使鞋踩到泥坑你也未觉察。我虽然没灯笼照明,但我的心和眼睛都注视脚下,借着你的余光,鞋自然会避过坑坑洼洼,不让泥水给弄脏。”

上一篇:类似锁清秋的电视剧

下一篇:隔世离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