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什么?
前天:前日。昨天:昨日、昔日。今天:今日。明天:明日、翼(翌)日、次日。后天:后日。表示过去的词:昔日、昨日、往日、前日、先日,外日、大前天、上前天(明清白话小说中)。表示当今的词:今日、是日、此日。表示将来的词:翼(翌)日、明日、后日、来日、次日、外后日、过日。扩展资料: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那么时辰是怎么划分的?
1、子时:23时至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丑时:1时至3时,鸡鸣,又名荒鸡。3、寅时:3时至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4、卯时:5时至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5、辰时:7时至9时,食时,又名早食。6、巳时: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9、申时:15时至17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扩展资料: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中国十二时辰是什么呢?
如下: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时辰由来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十二时辰分别指的是什么时候?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包括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我国十二时辰之制的广泛流行为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使时间变得更加精确。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两小时;一时辰有8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3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5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6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10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我国古代十二时辰之说的起源,众说纷纭。大约早在战国以前,为了研究天文历法的需要,已经将天球沿赤道划分为12个天区,称为12个星次。与此同时,又将天穹以北极为中心划为12个方位,分别以十二时辰来表示时段。十二时辰之制,是以十二地支计算时间的方法。在现传最古老的西汉历法《三统历》中,有一个“推诸加时”算法,所谓“加时”就是将各种历法推算的时刻换算成十二时辰,这是关于十二时辰制度的最早记录。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说明在当时,十二时辰之名与十二地支名已经配合运用,并且已经排定次序。汉代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各个时辰都有别称,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夜半,又名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夜半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与子时、三更、三鼓、丙夜相对应,时间是从23时至1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子时”。此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天色由黑至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所指的那两个小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时间是从1时至3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鸡被古人褒称为守夜不失信的“知时畜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鸡鸣”从字面上来看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辰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我国幅员广阔,由于一年四季、地域的不同,开始鸡鸣的时间,一般在当地天明之前一小时左右。平旦,又叫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等。时间是从3时至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日出,又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时间是从5时至7时,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食时,也叫早食、宴食、蚤食。时间是从7时至9时,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我国古代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所以称为“辰龙”。隅中,也叫日禺、禺中、日隅。时间是从9时至11时,即临近中午的时候。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巳时”。此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日中,也叫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时间是从11时至13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太阳已经运行至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日昳,也叫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时间是从13时至15时,正值太阳偏西之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未时”。有的地方称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日昳”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日昳”的意思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大地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晡时,也叫馎时、日馎、日稷、夕食。时间是从15时至17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申时”。此时太阳偏西,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写道:“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写道:“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日入,也叫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是从17时至19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黄昏,也叫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暗、日堕、日曛、曛黄。时间是从19时至21时。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戌时”。此时人们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古人以“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是因为此时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北宋时期文学家欧阳修《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被历代传诵。人定,也叫定昏、夤夜。时间是从21时至23时。此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亥时”。此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人定是一昼夜中十二时辰的最末一个时辰。人定也就是人静。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总之,十二辰计时法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是什么?
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 、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时辰由来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是什么?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如下说明。十二个时辰的名称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十二时辰的别称又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也可以指一天。古代一时辰为现代2小时,一刻为现代15分钟,一盏茶为现代5分钟,一炷香为现代2分30秒。在宋代以后,将十二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如子初、子正等,每个初、子为现在一个小时。而现在我们一天是24小时,但是也有人沿用古代的时辰,如出生一般都会看是什么时辰。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都有哪十二个呢?
1、子时:23时至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丑时:1时至3时,鸡鸣,又名荒鸡。3、寅时:3时至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4、卯时:5时至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5、辰时:7时至9时,食时,又名早食。6、巳时: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9、申时:15时至17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扩展资料: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
如下: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时辰别称:1.夜半【yè 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2.鸡鸣【jīmíng】:荒鸡。3、平旦【píng 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4.日出【rì 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5.食时【shí shí】:早食,宴食,蚤食。6.隅中【yú zhōng】:日禺,禺中,日禺。7.日中【rì 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8.日昳【rì diē】: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9.晡时【bu shi】:馎时,日馎,日稷,夕食。10.日入【rì 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11.黄昏【huáng 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12.人定【rén dìng】:定昏,夤夜。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时辰的由来:时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计时方式,也称为“时柱”。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规律为基础,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大约等于2个小时。时辰的起点是子时,也就是每天的夜晚11点至凌晨1点。中国古代的时辰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当时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地球的自转周期,通过观测天象和计算,划分了一天的时间为12个时辰。时辰的划分方式也受到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不仅仅是一种计时方式,同时也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占卜、医学、农业、政治等各个领域。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如下:1、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2、丑时—1点钟至3点钟。3、寅时—3点钟至5点钟。4、卯辰—5点钟至7点钟。5、辰时—7点钟至9点钟。6、巳时—9点钟至11点钟。7、午时—11点钟至下午1点钟。8、未时—13点钟至15点钟。9、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10、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11、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12、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历史沿革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才基本定型定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是什么?
古代十二时辰是如下:1、子时:(23时至01时)。2、丑时:(01时至03时)。3、寅时:(03时至05时)。4、卯时:(05时至07时)。5、辰时:(07时至09时)。6、巳时:(09 时至11时)。7、午时:(11时至13时)。8、未时:(13时至15时)。9、申时:(15时至17时)。10、酉时:(17时至19时)。11、戌时:(19时至21时)。12、亥时:(21时至23时)。
古代12个时辰怎么划分
十二个时辰划分具体如下:一、【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二、【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三、【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四、【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五、【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六、【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七、【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八、【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九、【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十、【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十一、【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十二、【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个时辰是几点到几点?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中国古代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你知道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吗?不知道的快来看我整理的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的文章吧。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1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是几点到几点一个时辰2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的名字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分为三个部分,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其余类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上新一天的分界线是午夜十一点,而不是现行公历使用的十二点(零点)。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9-11 巳时 属于 火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5-17申时 属于 金 17-19 酉时 属于 金 19-21 戌时 属于 土 21-23 亥时 属于 水
十二时辰时间表
十二时辰时间表以十二地支起名,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跟当前采用的24小时计时不同,我们聪明的老祖先根据自己对自然界规律观察和总结将一昼夜换分为十二段,每一段为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2个小时,十二时辰计时法从西周时已经使用,所谓历史悠久。十二时辰顺口溜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时辰生肖顺口溜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时辰。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_、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时间表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摘要】
十二时辰时间表【提问】
十二时辰时间:子时:23点到1点;丑时:1点到3点;寅时:3点到5点;卯时:5点到7点;辰时:7点到9点;巳时:9点到11点;午时:11点到13点;未时:13点到15点;申时:15点到17点;酉时:17点到19点;戌时:19点到21点;亥时:21点到23点。【回答】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