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田

时间:2024-05-10 06:18:36编辑:莆田seo君

【桂林的冬天】郭利 这篇文章的阅读问题?

作者此次桂林之行中,感情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失望——震撼——陶醉刚到桂林,为什么作者说“冬天去桂林,不是个好季节?”答:因为没有了那蓬勃飞扬的绿树装扮山色,没有了那恣意绚烂的鲜花点缀烟波,就仿佛绝代美女卸妆后的素面苍颜,它显得寂寞而冷清。老舍【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本文作者表达出桂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温晴。本文作者表达出桂林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品析句子1 桂林,我的桂林,不负我远来寻梦的憧憬,不负我少年倾情的爱恋。2 没有了那蓬勃飞扬的绿树装扮山色,没有了那恣意绚烂的鲜花点缀烟波,就仿佛绝代美女卸妆后的素面沧颜。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作者对桂林的热爱。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桂林的冬天比作美女卸妆后的素面沧颜。。 谢谢;O(∩_∩)O ~ \(≧▽≦)/

冬天的写作背景 朱自清

  朱自清:《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①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②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③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④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⑤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⑥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⑦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⑧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⑩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选自《朱自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①“豆腐”是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是作者心灵上的亮点,代表着一种童年的深刻记忆,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唤起。

  ②“养”字妙极!妙在它的动感十足,写活了豆腐在沸水中的样态。

  ③典型的细节再现。“觑着”一词尤其传神。这个细节与著名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效。

  第一个生活场景突出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家庭中融融的亲情,无疑给童年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④叙述的闪回。以现在的感受来反衬月色之美。

  ⑤用水墨画笔法写景,突出文人情调,给人以闲适之感。

  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往事如梦的感喟袅袅而出。

  第二个生活场景写与朋友的交游之乐,虽平淡若水,却也乐在其中。

  ⑦再次写人烟稀少,突出外在环境的寂寥,与感受家庭温馨作铺垫。

  ⑧这几句描述富有张力,从中可以映射出在世事惨淡的背景下作者对亲情的依恋和珍惜。同时,这些句子是在造势,为末句的翻转继续铺垫。

  ⑨微笑如昨,而今与妻却是阴阳两隔,此情何堪?!

  第三个场景是举家在台州小住的画面。回忆中带有苍凉,令人心痛。

  ⑩文眼。一句话承载前述段落,结笔干净,蕴藉,令人回味。

  《冬天》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朱自清精选了三个生活场景,寥寥几笔,意味全出,让我们在作者徐徐皴染的氛围中,深深体验着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悲怆和苍凉。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现代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郁达夫曾经赞赏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李广田也明确指出“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可以说,朱自清的散文几乎篇篇都是精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给亡妇》等,已经与古典散文名篇一同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
  我只有赏析


《黄土情》原唱

《黄土情》原唱是屠洪刚。黄土之情象征着家乡之情,因为,那片黄土地养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山民,我们就是那片黄土地的儿女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攀爬得多高,我们都不可忘却家乡那片充满馨香的黄土味…抓起一把黄土,站在黄河岸边,唱一首黄水谣,每一个华夏儿女似乎都能感受到黄色的博大母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黄土情》歌词家乡的那片黄土地,曾经风沙筑成堤。没有那个星星没有那个月亮,只有那个疲惫的北风在喘息。女人的泪水和那男人的汗水,鞭打着那耕牛脚踩着那泥里。等到秋天的收获里收获里,不知道不知道谷场上会有多少米。祖先留下这黄土地,何时才能变模样。这要问我自己也要问问你,不要再有责备也不要再叹息。过去的泪水和现在的汗水,汇成一股长浪融进那黄土地。等到秋天的收获里收获里,数不清看不尽谷场里到底多少米。那飞天空的大雁奥你可曾还记得,原来的黄土地现在在哪里。

大地之子是指的是谁

大地之子是一个极为神秘的称谓,究竟指的是谁呢?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指人类自身,因为我们都来自大地,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推理。


关于大地之子的流传


大地之子这一称呼在古代民间传说中很常见,也有很多神话和传说与之相关。许多古文献中也有大量关于大地之子出现的描述,是我们了解大地文化和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


大地之子与神话传说


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大地之子是指特定的神明或者崇拜的宗教领袖,如印度教的湿婆神就被称为大地之子。在北欧神话中,被称为Ymir的巨人即被认为是大地之子。


大地之子与文化信仰


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对大地之子的定义也是不同的。在中华文化中,大地之子指的是人类自身,我们都来自于大地,需要与大地和谐相处。在一些原始宗教中,大地之子则代表着一种神圣的自然力量。


大地之子的象征意义


大地之子常常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人类的起源和根源。在当代文化中,大地之子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代表。


结语


大地之子这一称谓虽然神秘,但是它代表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理解大地之子的真正涵义,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发展历程。


地之子的内容简介

“地之子”,1930年代李广田以之作为诗题;前于他,1920年代,台静农已以此题名他的小说集。“地之子”应属五四新文学作者创造的表达式。中国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往往自觉其有承继自“土地”的精神血脉,“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习惯性吟唱。亦如古代诗人托言田父野老,新诗人在让他们的农民人物倾诉大地之爱时,往往忘记了那份爱原是他们本人的。赫尔曼。黑塞在他著名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称艺术家、诗人为“母性的人”,此种人以大地为故乡,酣眠于母亲的怀抱,是由于他们富于爱和感受能力。协和广场“对出租汽车司机说来不是审美对象,田野对农夫也不是审美对象”①,这却又不只受制于爱和感受能力,更因为赖土地为生的农夫不可能对田野持“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因而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近代知识分子由于摆脱了与“田野”的基本生存联系,脱出了农夫式的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才便于自命为地之子。朱晓平在他的小说里说,知识分子向天,农民向地。或许只有“向天”者才拥有一块与农民的土地不同的“大地”,赖有超越基本生存关系的对大地的凝视,也才会有知识分子的乡村感知和乡村文化思考。在中国这个泱泱农业大国中,广大知识分子与乡村,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乡土,大地有着深广的文化感情。本书通过对大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寻知识分子对土地,农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联系,揭示了作家与乡村、农民之间的文化关系及其文学表达方式。对知青文学设有专章介绍、论述,也是此书的一个亮点。

现代散文家李广田生平简介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现代著名散文家。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散文家李广田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李广田生平简介
  李广田于1906年出生于山东,是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李广田本姓姓王,因为王家家境贫困,无力抚养,所以便李广田过继给了舅父,改名李广田。那么李广田简介中是怎么介绍李广田的呢?

  从李广田简介中可以知道李广田从小家境不好,但李广田从小就爱读书,所以他经常一边做农活,一边读书。在学生时代,李广田就曾被捕入狱,而原因就是因为他介绍苏俄进步作品和中国的进步文学。李广田特别擅长诗歌和散文,青年时代就曾发表过作品,一生共出过八本散文集。

   抗日战争 时,李广田在流亡过程中,先后参加过抗日斗争和一些爱国运动,并曾在一些学校任教,后来更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广田便把精力都投入到 教育 事业中,他曾经担任过清华大学的副教务长。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同时李广田也没有放弃过散文创作。

  晚年的时候,李广田在反右倾的斗争中,被错化为“右派”并被撤去当时校长职务。后来 文化 大革命爆发,李广田因为抗拒江青反革命集团而被极左路线批判迫害,不过他都未曾屈服过,死亡的时候他都是站着死的。不过李广田的冤案最后还是被平反了。

  从李广田简介中可见李广田前半生颠沛流离,但却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追求,未曾放弃过散文创作,后半生倍受迫害却未曾屈服,死前遭受毒打却死而不倒。
  李广田的写作生涯
  李广田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家,同时还是一个著名诗人、教育家。他出生于农家贫寒家庭,但凭借自己的不懈的努力,逐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李广田的主要作品是散文,比如《雀蓑集》、《圈外》等。李广田另也有长篇小说、 论文 之类的作品。他的作品都很受读者的喜爱与欢迎。李广田的写作生涯根据李广田创作风格的不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李广田的写作生涯前期是从1930年初开始到1937年底结束。这个时期他的创作主要以童年和故乡的生活作为写作题材,《画廊集》、《银狐集》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偏重于“乡土文学”,而且悲剧氛围浓厚,一些人物命运的悲剧化,使得李广田的前期作品有了一些哀愁。李广田1934年发表诗集《行云集》,并与卞之琳、何其芳并称为“汉园三诗人”。

  从1937年底至1949年是李广田的写作生涯中期。这个时期他的创作风格是比较多样的,这个时期的他不仅仅有散文类的作品,同时还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以及论文集。他的散文在题材上比前期更加具有多样性,也添了战斗性的思想内容,在这期间几乎不再强调个人思想问题,或者身边的琐事,更加注重社会时代的内容。

  1949年到1968年算是李广田创作生涯的后期,这19年间,李广田经历了很多,在创作上也走向了低谷,这段时间创作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春城集》。1968年11月2日,他与世长辞,从此李广田的写作生涯也画上了句号。
  李广田散文
  李广田是中国近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李广田的散文创作开始于李广田考入大学之后,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学、新思想,被这些思想影响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随之便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在这期间李广田结识了同学卞之琳和何其芳,而之后他和这两位同学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

  李广田散文被何其芳称为“独立的创作”,这是因为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发人深思。李广田散文在当时甚至可与冰心、朱自清等人的著作齐名。李广田前期创作的散文主要是从童年经历和故乡生活中取材,所以李广田的散文笼罩着一股哀愁的味道。

  全面抗战开始之后,由于在战争时期的经历,李广田的散文创作文风开始变得犀利,题材也比前期更多样化,至此李广田的散文过度到中期,开始带有社会印记。李广田散文的创作后期是在新中国诞生以后,这个时候李广田将大多精力投入于教育事业,只有用业余的时间进行散文的创作,代表作寥寥无几。但此时李广田作品的题材中开始出现有些平凡的人或事,风格中也带着一份真挚亲切。

  李广田的散文题材从生活到社会再到平凡,风格从悲剧到犀利再到朴实,这都是随着李广田一生的经历、感受、想法而变化、成长的。但李广田的品质从未变过,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猜你喜欢:

1. 关于成长的名家散文

2. 名家余秋雨精美散文作品

3. 青春励志名家短篇散文

4. 关于猫的名家散文推荐美文欣赏

5. 名家经典散文片段


李广田作品_李广田散文集

李广田作品_李广田散文集 李广田:野店 李广田:山水 李广田:花潮 李广田:秋天 李广田:秋的歌者 李广田:地之子 李广田:笑的种子 李广田:唢呐 李广田:秋天的味 李广田:回声 李广田:上马石 李广田:桃园杂记 李广田:礼物 李广田:画廊 李广田:井 李广田:柳叶桃 李广田:到桔子林去 李广田:荷叶伞 李广田:花 圈 李广田:扇子崖 李广田:马蹄 李广田:空壳 李广田:乡愁 李广田:寂寞 李广田:夕阳里 李广田:向往的心 李广田:是春天了 李广田:盲笛 李广田:父母与沙原 李广田:风雨时节 李广田:如是我歌 李广田:异乡 李广田:归梦 李广田:在这夏天 李广田:第一站 李广田:窗 李广田:旅途 李广田:访 李广田:流星 李广田:那座城 李广田:土耳其 李广田:上天桥去 李广田:消息 李广田:给爱星的人们 李广田:我们的歌 李广田: 我听见有人控告我


现代优秀散文家——李广田

现代优秀散文家——李广田 李广田,山东邹平人。1923年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后,开始接触“五四”以来新思潮、新文学。1929年入北大外语系预科,先后在《华北日报》副刊和《现代》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并结识本系同学卞之琳和哲学系的何其劳。后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他还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散文集有《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等。


诗 读 李广田《花潮》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么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么。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么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么也顾不得了。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另一个吟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又一个说:“还是不好,虽然是诗圣的佳句,也不好。”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也是杜诗,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明天作文课,给学生出题目,有了办法。”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李广田《花潮》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其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办公室里,餐厅里,晚会上,道路上,经常听到有人问答:「你去看海棠没有?」「我去过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争说圆通山海棠消息。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进了公园门,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处看,隔看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其是,「寺门尚远花光来,漫天锦绣逢云开」。这时候,什麽苍松啊,萃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喷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是的,是一条花巷,一条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谓花天花地。可是,这些说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说出花的动态,「四厢花影怒于潮」,「四山花影下如潮」,还是「花潮」好。古人写诗真有他的,善于说出要害,说出花的气势。你不要乱跑,你静下来,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如钱塘潮夜澎湃」,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麽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麽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大家都是来看花的,可是,这个花到底怎麽看法?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妤,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牵过一枝花来摇摇,或者乾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或者嘴里低吟着什麽。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乾乾净净,好像参加什麽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台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衬衫,好像夏天已经来到他们身上,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气得很。青午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说的,「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池倾胭脂」,真也有点形容过分,反而没有真实感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末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像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麽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还有桃花什麽的,目前也还开着,在这附近,就有几树碧桃正开,「猩红鹦绿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显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并没有谁去理睬。在这圆通山头,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这时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麽也顾不得了。


上一篇:勇敢的心电视剧剧情

下一篇: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