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时间:2024-05-09 19:51:52编辑:莆田seo君

“魏晋风度”是什么意思

魏晋风度指的是从后汉三国曹魏时期开始,一直到东西两晋,这一大段乱世时期里面,那些名士们所表现出来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在思想上极为自信风流潇洒、而生活行动中却不拘礼节、不滞于物,这样一种独立特行的行事风格。特别是《世说新语》当中描写的士大夫们的言行,以及以“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为突出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了后世的知识分子的高度赞赏。


何谓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价值观在当时社会知识分子间掀起了一股模仿“狂潮”。“魏晋风度”一词最初来自于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风度”起源《世说新语》一书,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士人言行、社会风尚、学术思想与历史文化,堪称此时代的缩影。宗白华先生将这一时代称为“世说新语时代”,而冯友兰先生则把该书称为“中国的风流宝鉴”,《世说新语》的成书直承晋末,足见是此书在反映魏晋名士风度及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世说新语》中,直接运用“风度”“风流”来评价魏晋士人的言行和精神气质,一共有六次之多。分别见于该书的《方正第五》第64则、《赏誉第八》第150则、《品藻第九》第81则、《伤逝第十七》第6则、《栖逸第十九》第11则、《俭啬第二十九》第8则。这些运用“风度”来品评魏晋人物时,已开始深入到魏晋士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格力量,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用类似“魏晋风度”概念化语言评价魏晋人物风度的作品。虽然这些概念化语言不具备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等专门的指称作用,但也初步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魏晋风度”的内涵及基本精神。是我们考察“魏晋风度”命题演变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起点。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什么?

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其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扩展资料来源“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士大夫空灵而隽逸。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魏晋风度指的是什么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和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魏晋风度的形成,本身有一个过程,它的产生在东汉末年就开始酝酿了,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魏晋风度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直到东晋才最后完成定型。东晋名士表现出来的烟水之气和风流自赏,是为后人认同了的魏晋风度的主要内容。


“魏晋风度”,主要载体是什么?

自然是《世说新语》,最好是读有刘孝标明的版本号。“魏晋风度”其实是出之于鲁迅先生的那一场演讲,魏晋那个年代太多的战乱,太多的难述衷肠,当那群文人意识到不能扩宽生命长度,便去扩宽了生命的宽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流们所具备的那类直率任诞、清贵通脱的个人行为设计风格。饮酒、吃药、清谈和忘情青山绿水是魏晋时期名流所广泛尊崇的生活习惯。一部《世说新语》能够说成魏晋风度的集中化纪录。先秦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期。新起调阀士夫阶级社会发展存活境遇极其凶险,与此同时其人格特质观念个人行为又极其自信心风流倜傥、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大家多标新立异,又颇喜雅集。恰好是在这个时期,士人们造就了危害后人的文人墨客书法艺术榜样,无私奉献了让人榜样敬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中不拘小节礼法,常聚于林间饮酒纵歌,清净无为,潇洒倜傥,她们代表的“魏晋风度”获得之后很多读书人的称赞。陶渊明是先秦人员的典型性代表。他的身上流露的,有儒家文化正统的不断进取,有道家思想的顺天应人,也是有魏晋风骨的标新立异。其命运多舛的短暂性一生,可粗略地分成三个环节。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在这段时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弱,幼年失父的凄凉儿时;经历了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贫困潦倒;也经历了飘缈四海,寻师问迹的上学职业生涯。其二为官运中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他迈入勋贵,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心力憔悴,与世沉浮的十三年。于出仕归隐的彷徨迟疑中,他无私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改过自新。可以说,他已开始了再次掂量人生理想的真正所属。其三即归隐后的二十二年。到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光辉的涅槃。他的基本上所有的聪慧光辉,均在这时陡然爆发。我们要幸运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还要幸运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与其说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化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山水田园诗。“悠然见南山,古道西风瘦马”“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极致的几近以虚乱实。要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屠戮响声,大家也差点深信不疑。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你知道哪些?

“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有服药、饮酒、长啸、清谈和服饰。一是服五石散,从而达到身体精神上的畅快和狂欢。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损害身体的同时,达到精神肉体上的高度愉悦。吃药是从魏晋名士何宴开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正始名士” 何宴、王弼、夏侯玄。二是纵酒,典型如刘伶,喝完酒赤身裸体“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还有阮咸与猪共饮的故事,也是很有名的。其代表人物是“竹林名士”,以 嵇康、阮籍为代表。三是长啸,代表人物是阮籍,最有名的就是他苏门长啸的故事。阮籍去苏门山上拜访当时的著名隐士孙登,他请教了很多问题孙登都没有回答,于是阮籍下山时就对着山上长啸一声“清韵响亮“。孙登在山上也对着山下长啸一声,“若鸾凤之音焉”,啸声十分的动听。四是清谈,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名士们常常一起谈论老庄思想,坐而论道。也就是清谈,这在当时深受名士们的推崇。五是服饰,魏晋服饰分为三个境界。一是严装,魏晋风度的初始境界。严装,也就是涂脂抹粉、华衣美服的意思。二是粗服乱头,魏晋风度的浪漫境界。粗服乱头,就是指不注重外表仪容,追求自由的极致。三是淡装,魏晋风度的玄远境界。淡装处于严装和粗服乱头之间,没有前者的雕琢感,也没有后者的刺激感,更加平淡自然,其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另外按照易中天的观点,魏晋风度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这些内涵在《世说新语》的一千则小故事中可以窥见一斑,当时的名士在潜移默化中也大多有这些倾向。

魏晋风度形成的社会背景

魏晋风度形成的社会背景:门阀士族的兴起;魏晋玄学;药、酒与魏晋名士。士族阶层及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便已形成,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社会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门润士族在经济和政治上享有特权他们拥告棚有大量土地,从而发展庄园经济在经济上巩固家族根基: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制度由于品德和才能缺乏恒定的衡量标准,一般只注重评定者的家世的封爵与官位。九品中正制因此成为门阀士族巩固地位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魏晋时期玄学进一步发展,对魏严名士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魏晋时期崇尚清谈,不中实物,谈论内容便多为老庄之道,有不误正事之嫌。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地吵首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说起魏晋时期的名士,总免不了谈到药和酒。药和酒是展现名士风度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魏晋时期名士间流行服药,即“五石散”,一种由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加上其他什么药制成的药。服毕,体肤发烧,需及时行散。所以,名士们常是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扪虱而谈也多少有几分吃药的原因在里面。

上一篇:激战2什么时候开服

下一篇: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