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时间:2024-05-08 22:44:35编辑:莆田seo君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什么意思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出自《仲虺之诰》,原文节选如下: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译文: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呜呼!要谨慎结局,就要从开始做起。树立起社会行为规范,颠覆昏暴的君主。恭敬崇尚天的道路,才能永远保证天的规律。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的人,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真正原因就是无知。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其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真正谦虚的人,总是喜欢保持低调,正可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因为其懂得,“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因为懂得,越是成熟的稻穗,越知道弯腰,越是没有果实的果枝,越高昂起头。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的意思

意思是: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出处:《尚书·仲虺之诰》:“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译文:听说:“能够自己找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会灭亡。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扩展资料:《仲虺之诰》为《尚书·商书》名篇,解决了商汤最顶心的问题——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合理的制度(大禹长久的事业)、来源于上天的意旨(天命)、来源于人民的支持(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而不是交接的手续。这也是我们认定商汤的造反是种革命的重要理由。不少方国都起了反抗夏桀之心,其中以商汤的势力最大。时势造英雄,仲虺果断投奔了商汤,被知人善任的商汤拜为左相,和右相伊尹一起成为辅佐商汤灭夏的左膀右臂,先后灭掉韦国、顾国、昆吾国,在鸣条一战中歼灭了夏桀的主力,放逐夏桀于南巢,三千诸侯共拜商汤为天子。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
出处:《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选段:
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译文:
能够自己找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会灭亡。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
这一段话是仲虺告诉汤王一些行为规范,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那是要从整个社会、全体人民出发的。只有“天下为公”,人民才会承认你的统治。
《尚书·商书·仲虺之诰》的原篇早已失传。部分佚文散见于《左传》、《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古籍。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三十有辑录,可参。
今本《孔传古文尚书·仲虺之诰》系后人伪作。篇中先叙作诰缘起,次记诰词内容:成汤放桀于南巢,有所惭愧、顾虑。仲虺于是作诰开导,指出流放夏桀是奉行天命、民所拥戴的事,勉励成汤昭扬大德,永保天命。


好问则裕 自用则小的意思?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谚语,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好问:勤学多问,诚心向人请教问题。自用:自以为是,不虚心向人求教。《尚书·仲虺之诰》:“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相关词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译文: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是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所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解释: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一个汉语词汇,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出自《礼记·中庸》
这里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使所学最终落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这句话总的意思是说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实行。
原文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上一篇:悲伤的约定mv

下一篇:胡歌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