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

时间:2024-05-08 20:45:47编辑:莆田seo君

中日关系的现状

总体上来说还算平稳发展,还算不错。日本由于更换了注重亚洲外交的民主党,两国关系在不断加强。民主党主张中美平等外交。反对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亚洲共同体构想,预建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且民主党的保守立场较弱,主张加大与外国交流特别是中韩等亚洲国家。经济上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双方贸易额增速在下降,不过在下认为经济好转后还是会增加的。今年两国还发表了历史研究报告,且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提出要与中韩合作编纂历史教科书。民间感情上还是差一些,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总体影响不太好,也不太客观。比如绝大部分的中国民众不了解靖国神社到底是日本的什么机构,右翼教科书的使用率有多大,ODA计划是什么。日本国民的厌中情绪主要是受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国民素质问题等影响。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中日关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中日是重要近邻。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中日关系发展面临重要机遇。1972年9月29日,双方签署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双方于北京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23日,双方于日本东京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此后,双方先后于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发表《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贸易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次于美国、欧盟、东盟)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次于美国)。据日方统计,自2007年开始,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2017年中日贸易总额3029.9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0.1%,其中中国出口额1373.3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6.1%,进口额1656.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13.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日关系

近代史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分析近代两国差异和当今两国关系趋势?

中日近代化之比较

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大化改新中的全盘中化,明治维新中的全盘引进西方文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产业,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国内天皇制相结合而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使日本统一于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阶级之下。

一、改革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在改革前,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和外部列强侵略加剧。因此,两国近代化道路上都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两国的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并对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前,对两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传统的政治制度。改革前,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属于集权官僚型的政体,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日本政府统治阶层面临人民斗争不断。30年代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加上藩主的自治权大,促成了后来的强藩改革,这些小规模的改革也为明治维新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领导者。
幕藩体制下等级森严,被统治阶级受着本国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的双重压迫,日本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高涨,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最根本动力。这一系列的反抗,使本身已经危机重重的统治秩序更加不稳定。

中日两国都是“后发型”现代化,但日本“后发”的同时又是“外生”的,有学者认为日本实现较彻底改革的关键是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掌握了国家实际的政治权力,能将传统政治领导转化为具有现代化倾向的政治领导,并维持领导集团内部的高度团结。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在“尊王”的口号下,各阶层很自然得都拥戴天皇,使天皇在实际上取得了统治权。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日本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较早,试图组织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的现象,主要只是在江户时代的初期才能见到,到了幕府末年,无论是幕府还是诸藩,都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现实。中国传统的经济观主要以刘锡鸿为中心,他提出“农务久安”的观点,反对发展工商业,其主要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强化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为防止封建社会瓦解而极力反对采用新的交通手段去促进商品流通,阻止工商业的发展。

日本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次为背景商业资本也获得长足发展,并为求得利润的扩大而重视海外贸易,到了幕府末年出现了贸易振兴论和商品立国论等思想。随着传统的经济观逐步崩溃,中国的传统经济观在经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之后也有所动摇,但是始终不能像日本那样彻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封建的自然经济观仍然占统治地位。

中国戊戌变法时期与幕府末年经济水平相当,当时中国已经拥有一些正规的资本主义企业,而幕府时期的“日本资本主义还处于它的前身阶段--商业高利贷资产阶级的阶段”,然而这个阶级却“成了维新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中国农村自然经济接替过程缓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强大的抵制力量,日本幕府的商品资本却冲破樊篱,侵占了生产领域。不像中国的商业资本停留在奢侈性消费,日本商业资本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生产,促使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中国商业分散,且规模小,多与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结合起来,成为资本主义资金积累的障碍。

中国洋务运动在国家出资兴办近代企业后,实行垄断经营,排斥商人投资新式企业,而明治维新时期,政府不但引进技术,而且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


试述中日两国近代化历史进程对两国的影响

日本积极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大力发展科技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后在美的扶持和帮助下,成为战后仅次于美的经济大国,特别是在70‘s,厉害哈
中国不彻底的资产阶级运动和无产阶级运动,还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抗战,经济发展不足,抗战之后,经济发展在六十年代也有困难,发展较缓慢,但有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经济大国了,虽然人均不足,但还可以哈
制度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和军国主义传统,内阁;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
文化上也是不同,日系较为开放,纯粹的西化,我们传统的较多,但西化趋势也是不可避免啊
就这样了,还有其他方面,有空再整理


当下的中日关系怎样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
  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26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国会参议院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将慎重对待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总之,今后麻生太郎身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日本的国家整体,他必然会慎重行事。安倍晋在未当首相前应该说比小泉还“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访问中国,任内也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在上任前与卸任后都去了。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今后不会向福田首相在任时如此“亲华”,但大方向不会有重大调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强硬一些,今后在双方的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当然我们希望麻生能够像福田首相一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此我也对福田康夫首相任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1年间对中日关系有好向前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日本现在内政方面危机重重,谁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烦。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一些大财阀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那些老板们想必不会让这些政治家好过吧!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上升更高层次!
  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
  最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此希望中日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们中国和日本可以从此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日的明天会是美好。
  作为中国民众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况且也毛泽东说过:“要把军国主义分子与日本人民区分对待,日本人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但更应该忘记怨恨。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但更应该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日本,忘记怨恨,相互宽容。福田康夫首相也说过:“我们要一同前进,一同探索,一同开辟我们共同的未来。”不要受一些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盲目爱国,更不要盲目反日,不要总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日本。上一代人所犯下的错误,为什么要让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呢?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要提醒中国民众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爱国、怎样才是爱国的最佳途径,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万不可感情用事。 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良好开局。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和深化,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两国应该而且能够携手努力,共同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新时期中美关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应该是积极的关系。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第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第三,应该是全面的关系。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双方国家元首特别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定会取得积极成果。
  中美关系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面向未来,它要求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中美都强调了两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不久还引用中国古语“毋临渴而掘井”来形容中美携手合作的紧迫性。两国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双方将继续加强就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不断增进互信与合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经济的列车驶入较为平坦的地区,它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引擎联手拉动持续前进。
  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中美加强合作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双方不仅应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近代中日关系如何?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反正都闭关锁国
明治维新,中国洋务运动,中日竞争。
甲午战争:日清战争。战争阶段。
日俄战争:多数中国人站在日本一边,认为是黄种人战胜了白人。而且这时,多数汉人不认同满清对中原的统治,大量反清志士在日本求学藏身。
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
民国时期:蒋政府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
抗战:8年,不用说了;
解放战争期间:双方都拉拢日本,希望日本能帮自己(当然了主要是苏美的功劳,日本只是小菜了)
50-78:在所有西方国家中,日本是和中国走的最近的。
78-90:是中日蜜月,电视上天天放日本电视剧,日本商品席卷天朝,关系不要太好哟,中日两国淫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太宗小平摄政,更是发起对越南的战争都是人在日本时开战。
90--:官方MS和日本还行,但是拼命煽动民间反日情绪。
目的嘛,不方便说了,你懂的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1840年-1894年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2、1895年-1949年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政府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战败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交往,并没有爆发战争。扩展资料:近代以来,日本侵略成性,侵华动作一直不断。远的来讲,1874年日本侵袭了台湾;5年后又强行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1894年他又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4年日本硬是借助日俄战争侵犯我国东北领土和主权,以及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一项统计表明,近代以来日本共对外发动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针对中国。从技术上来讲,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尽先机,往往在战争前期全速开进;但好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旦战事全线拉开,打一场持久战也是再自然不过,而这对于一个后备供给不足的岛国来讲是几乎是要命的。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日本的侵华战争注定要失败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近代中日之争

中日关系什么时候变坏的?记得小时候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有段时间关系非常好,80年代的时候甚至出现过政

从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任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中日关系就开始恶化,之后的首相都无作为并进一步推动恶化才变成现在这样。安倍是一个标准的政客,什么对他有利就是什么。06年他以左翼身份做首相被右翼打压没做多久就下了。使他看到右翼实力远强于左翼所以现在他转阵营了。钓鱼岛矛盾也是中日恶化的重要原因:根据1943《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钓鱼岛回归中国。1945年美军攻占琉球(包括钓鱼岛)。1972年中国和西方国家纷纷建交,但是中国那时候的海军无法控制远海岛屿,美国趁着中国急于突破国际封锁的时机,把钓鱼岛交给日本代管。中方不接受,但也没办法。邓公时代要发展经济,所以提出搁置争议。1996年日本要求美国协防钓鱼岛,问题开始突显。2004年宣称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美国承诺协防钓鱼岛,矛盾公开化。2005年小泉纯一郎当选首相之后,开始否认二战历史,为战犯翻案招魂,并在钓鱼岛问题上得寸进尺!矛盾开始升级。2012年石原慎太郎宣布:东京购买钓鱼岛(企图让钓鱼岛主权化),中国怒了,矛盾爆发。

5.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曾经遭受过的日本侵略历史的认识?并展望未来的中日的关系

你好亲,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我认识到近代中国曾经历过惨烈的日本侵略历史。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在这段历史中,日本军队犯下了无数的暴行和罪恶,包括对平民、妇女和儿童的屠杀、强奸和掠夺,使得中国人民承受了难以言表的痛苦和创伤。在此基础上,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需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强调历史不能忘记,同时还需要寻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途径,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同时,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也应当加强交流和合作,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摘要】
5.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曾经遭受过的日本侵略历史的认识?并展望未来的中日的关系【提问】
你好亲,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我认识到近代中国曾经历过惨烈的日本侵略历史。从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在这段历史中,日本军队犯下了无数的暴行和罪恶,包括对平民、妇女和儿童的屠杀、强奸和掠夺,使得中国人民承受了难以言表的痛苦和创伤。在此基础上,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需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强调历史不能忘记,同时还需要寻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途径,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同时,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也应当加强交流和合作,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日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回答】


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如何看待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我认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现在的极右翼势力十分顽固拒不承认战争罪行也令我们非常愤慨。但我们也不应只看到日本的这一方面,虽然在我心中一样地瞧不起或者愤恨这个死不认错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无是处。日本人能够从其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害中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贵之处,他们一样有其艰难困苦和勤劳善良的一面,也有其忍辱负重改革自新的一面。随着其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他们虽说自以为何等地优越或者何等地自负,但从来没有放弃向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文化学习,而且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团结注重集体荣誉感。我们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进步,同样不能否定日本的经济实力比我们现在要强,承认这些也没什么可耻,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日本,总有一天会让日本人感到惭愧---为他们曾经所做的一切而惭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近代中日关系史中得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哪些

近代中国上,国共关系经历了北伐战争中的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促使军阀混战基本结束,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之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赶走了外来侵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再次破裂,最终国民党败逃台湾,共产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两党合作则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分裂则导致国家受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评论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1,鸦片战争至明治维新前,日本也遭受列强侵略,中日同病相怜。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叩关,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列强接踵而来。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家也开始对外扩张。1874年,进攻台湾,被击败。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击败清朝,获得列强地位,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宁、福建成为其势力范围,获得2亿两白银赔款;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在东北和中朝沿海发生战争,清政府宣布中立,日本胜,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3,辛亥革命爆发后,支持袁世凯对付南方革命势力。后以支持袁称帝为条件,要求与中国签订全面控制渗透中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未遂;袁死后,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后支持二者抵抗北伐。将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完全纳为殖民地。1927年因与张作霖矛盾加剧,制造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这将张学良推向了蒋介石一边,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其后,日本在东北与张学良摩擦不断。日本早已制定逐步侵占中国的计划,第一步就是占领东北。1931年,制造918事件,吞并东北,次年,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侵占热河,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南北两个方向侵入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全民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4,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针锋相对;日本当时政治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均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朝鲜战争期间又是美军的后勤基地,采取了与美国一样的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但本着着眼长远的考虑,中国领导人采取对日既斗争又争取的方针,不禁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还全部释放日本战犯,遣返遗落在华的日本移民;1960年代,日本官方和中国没有什么交往,但民间交流很多;1972年,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及结束越南战争的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结束敌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与很多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的关系的改善,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日本也开始向中国提供无息贷款,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当然也存在政治冷经济热,官方冷民间热的局面,双方因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等,官方的关系始终处于冷淡、偶有对话的波浪状发展状态,但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交流一直稳步发展,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日关系的核心利益在台湾问题,只要日本不触及这个红线,中国对日态度不会太差,日本对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中国的军事强劲但在日方看来不透明的发展问题上。但总体来看,中日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差也差不到哪里 ,只要双方解决好在台湾问题上的利益博弈,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也不会发生新的更大的冲突和民族情绪。


历史小论文: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我们最常说的是日本在古代非常仰慕中国的文化,而从明朝开始虽然倭寇没有停止对东南沿海的骚扰,但总体来说,日本还是对中国出于一种毕恭毕敬的态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力迅速发展,之后开始垂涎朝鲜和中国,到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日本彻底成为瓜分中国列强之一。而日本一直没有放弃这种策略,一直以大陆政策为基础,逐步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直到中日战争的爆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彻底失败。



这种被刻意粉饰过的历史事件,其逻辑和说法看似无懈可击,一直被我们深信不疑。但直到我与友人一次交流,彻底对这段历史产生怀疑。



平心而论,抛开一切民族大义之言,日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其强大能力甚至不亚于犹太民族。举个例子,日本这样一个资源缺乏,市场狭窄的国家,在经历明治维新之后,竟然一跃成为世界列强(考虑到中国经历辛亥革命后的差强人意,明治维新的成功,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命题)。另外,在日本二战战败后,虽然有美国的扶持,但还是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难望其项背)。



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是否能这样简单地去看待其在近代史上与中国的关系呢?就是只有所谓野心,吞并与侵略吗


从近代中日关系史中得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哪些

一、历史经验与教训:
1、上层国家建筑,19世纪60年代,被黑船撬开国门的日本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这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本自此推翻建立了新政府,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此后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无疑是十分恶劣的。当时处于闭关锁国中的中国依旧是落后世界潮流的国家建筑,中日两者的力量悬殊,几乎决定了这场拉锯战的成败。那时的中日关系,已经从日本对天朝大国的崇拜与效仿转变为中国单方面的受压迫与妥协。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政治与国家建筑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国情,完善自上而下的系统,这一点是民间人士所做不到,需要正确的策略与方针才能完成的。今天中日局势的僵持,与日本不稳定的政局也是很有关系的,不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带来各种不稳定的国家或国际局势。

2、社会变革,日本于近代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的一个很幸运且重大的转变,符合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日渐崛起的工商业阶层的要求。显而易见的,当时的中国过于陈腐落后,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入中国,后来又有毛泽东思想的补充,中国的社会变革由资本主义萌芽到轰轰烈烈地崛起了,可以说,形势才终于有了逆转,由苦苦挣扎到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政场上争取利益,这时候的中日关系不再被日本单方面的主导而有了空间。现在的中国与日本,由于国情与国家性质的不同,几乎都将自己视为这一场政治战的主导者,钓鱼岛事件沸沸扬扬,国人认为理所当然,而日本人又对于游行砸车行为不齿,这是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结果。当代,不管想在任何紧张的局势中获得主导,社会大流的转变与发展不容忽视。

3、日本近代崛起最大的诱因就是近代国际局势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纷纷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立刻融入了世界大局,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实际上是受到了西方国家和美国的支持的,因为当时的国际主导就是法西斯的侵略军国主义。抗日战争的打响并最终胜利,很大原因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在当时苏联和英国等国的帮助下完成了民族的反抗,第一次在中日关系中取得了主导权。目前的中国,绝对是将国际局势和外交和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的,钓鱼岛事件闹到如今,美国已经宣称并不公开站队或介入钓鱼岛主权纷争,可以得见,国际局势在缓慢的,但不容忽视的发生了改变,如今想要维持和平或更占主导的中日关系,就势必不能忽略国际上的呼声,要紧跟大潮甚至引领大潮,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国家建筑,社会变革及国际关系,这些近代中日之争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处理现下事务的良好借鉴。但其实无论如何,无论中日关系如何发展,近代中日之争给最大的教训就是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残酷,今天必须谨记这一点,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现代中日建交的最优先途径。

二、参考课程:http://mooc.chaoxing.com/course/844745.html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王晓秋


上一篇:家好月圆庆团圆

下一篇: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