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谁的著作?
首先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整理出版的时候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病机理论对内伤杂病进行证候分类,为后世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了理法方药为一体,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再次现在的中医高校教材中的《方剂学》中,很大比例的方剂是摘选自《伤寒论》或是《伤寒论》中的方演变过来的,很多方的组方思路都来源于伤寒论,所以说《伤寒论》是现代中医方剂的基础也不为过。
最后在现在中医临床来讲,《伤寒论》上面所载的方也被后世所称为经方,现代经方派对治疗很多急病和大病治疗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生命力还是非常顽强的,经方经过辨证加减或不进行加减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和现在的时方互为补充应用,为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有中医师以经方为主进行治病那么《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上占主要地位,有些医生以时方为主进行治病则《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上处于辅助地位,所以,我认为《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地位来讲是因人而异,不可或缺。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共10卷,专门论述伤寒类急性传染病。作者简介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灵帝时(公元168一189年),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至于张仲景曾否做过长沙太守的事,是有争论的,有的学者肯定,有的学者否定,现在还没有确实的证据可查。但是确有不少文字记载,说是张仲景在“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并著述了什么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并著述了《脉经》。《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注释、研究、整理甚广,并形成了伤寒学派和经方派。《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促进了中药方剂治法的应用发展,被后世称为“医门之圣经”。《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60余首,许多名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仲景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运用和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遣方用药,各具特点。如伤寒六经各有主证,主证有其主方,主方有其主药,根据病证变化,加减化裁,极其灵活。方药剂量也颇有讲究,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损,即左右整个方剂性能,时至今日仍屡屡见诸临床,故后人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史上第一部从整个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入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的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各种病理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和指导药方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书失散后,经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主要贡献《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