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指的是什么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后被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塔西佗陷阱”是个非常危险的现象,特别是在政治社会治理中,因为一旦陷入这个陷阱,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就会丧失,而且你说的越多、做的越多,信任丧失得越彻底,最后会发生什么不难得知。历史上很多王朝解体,原因各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丧失,也即是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的价值:从心理层面上讲,“塔西佗陷阱”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并非是其表面陈述符合因果报应常理的部分,而是陷入困境后,“好人也没好报”的这部分。也就是即便做好事或者好政策也都无济于事,会在危机应对的当下或者危机应对政策实施中受到大众的否定甚至抗拒,这才是“塔西佗陷阱”最糟糕、最要警惕的情况,如同陷入泥潭,越挣扎越不利。这种困境中的无力感和严重的心理失衡,正是心理学上的社会“认知失调”现象,它促使人们要去认真面对、深度思考,以期获得超越性的思维,防患于未然或稳妥地脱离险境。
塔西佗陷阱是什么意思?
“塔西佗陷阱”就是社会主体(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在失去社会“信任”的特定条件下,其一切社会言行均不被社会接受的状况。塔西佗是古罗马的执政官,也是古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他的著作《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罗马皇帝尼禄死后,被选为下一任皇帝的迦尔巴下令杀了一个叛军将领,后又要杀一个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卡皮托时,命令未达之前他就已经被处决了。有人认为卡皮托没有这样的野心,对迦尔巴的做法产生了不满,随后买通了近卫军,并处死了迦尔巴。塔西佗因此总结说: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塔西佗陷阱”的价值从心理层面上讲,“塔西佗陷阱”之所以能够引起反思,并非是其表面陈述符合因果报应常理的部分,而是陷入困境后,“好人也没好报”的这部分。也就是即便做好事(有利于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或者好政策(有利于结束坏事、规避坏事重现的决策、规定等)也都无济于事,会在危机应对的当下或者危机应对政策实施中受到大众的否定甚至抗拒,这才是“塔西佗陷阱”最糟糕、最要警惕的情况,如同陷入泥潭,越挣扎越不利。这种困境中的无力感和严重的心理失衡,正是心理学上的社会“认知失调”现象,它促使人们要去认真面对、深度思考,以期获得超越性的思维,防患于未然或稳妥地脱离险境。
我国面临的三大陷阱是什么?
我国面临的三大陷阱:一是国际关系上面临的“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古雅典的日益强大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斯巴达必须回应这种威胁,因此引发了战争。这种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逻辑,就是"修昔底德陷阱"。主要特点是守成大国发动舆论战和攻心战,不断制造后起大国要发动战争或者将要崩溃的谣言,在外部使其邻国感受到威胁,同时,在后起大国内部采取离间策略、制造民族分裂,致其在关键时刻出现决策瘫痪。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这些都是打击后起大国的有效手段。二是国内经济发展上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2006年世界银行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提出,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即"中等收入陷阱"。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在政治与文化领域面临的“塔西佗陷阱”。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我国面临的三大陷阱是什么?
1、修昔底德陷阱即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矛盾,是美国的全球霸权遭遇到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必然表现。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美国离不开中国,因为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垄断资本必须依靠吸收全球剩余价值才能生存,而具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全球剩余价值的一大源泉。正因如此,美国希望将中国永远固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通过其贸易保护政策限制中国的发展,同时迫使中国永远接受美元霸权的盘剥,永远受到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严格限制。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美国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2、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后发展国家特有的经济发展现象,即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收入水平达到国际中等或中下等水平之后,经济发展潜力逐步丧失,从而陷入生态危机、经济停滞、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表现形态。3、话语权陷阱这是在政治领域与思想文化领域我国面临着的严峻挑战。话语陷阱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所谓“普世价值”,用“把世界概念化”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得到的个体价值观,上升为源于天生的“人类本性”,而这个“本性”则被认为来自于某种宇宙的“普遍法则”。由此产生的所谓“普世价值”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凌驾于一切社会和一切人之上。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党合法性的重要体现是让经济发展,工资福利能够改善,群众和党形成了“有福同享”的机制。但是经济发展不可能是永动机,今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如果慢下来,我们就要在政治发展中解决与群众既“有福同享”,也“有难同当”的问题。这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即中等收入陷阱将来会不会演变成政治陷阱。另外中等收入陷阱还带来一个问题,与以前二三十年相比,社会流动将呈现回落趋势,换言之未来年轻一代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可能机会会比较少。要破解这个问题,就必须破除“特权”对各种机会的垄断。现在中国社会和欧美社会相比,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社会身份不平等问题比较突出,出现了所谓“体制内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一系列难题。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聚焦】专家:中国应警惕三大发展陷阱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文明网-“三大陷阱”:中国面临的新的历史性挑战
塔西佗陷阱是什么意思
塔西佗陷阱的意思是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后被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统治者时所说的经典名话。在2007年,美学家潘知常在《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将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引入中国,自此成为中国官方、学界与媒体上被广泛引用的高频词汇。塔西佗陷阱的社会意义塔西佗陷阱是个非常危险的现象,特别是在政治社会治理中,因为一旦陷入这个陷阱,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就会丧失,而且你说的越多、做的越多,信任丧失得越彻底,最后会发生什么不难得知。历史上的王朝解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丧失。犹记十年前,我国发展困难重重时,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等各种论调相继出现,各种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很多人都在观望,中国应如何跨越转折关口。十年过去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脚步不仅没有迟滞,而且更加铿锵有力。
塔西佗陷阱是什么意思
塔西佗陷阱是指当一个人不受欢迎的时候,不论决策的好坏,都会得罪其他人。“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 塔西佗陷阱是指当一个人不受欢迎的时候,不论决策的好坏,都会得罪其他人。“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什么
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遭到民众和舆论的质疑。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在中国的美学家潘知常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塔西佗陷阱"这五个字,由此便成为了一个源于塔西佗,但并非塔西佗提出的,描述社会现象词汇。
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学家,生活在古罗马时代。
塔西佗陷阱的来源,就是他所写的一本书,《塔西佗历史》。
塔西佗陷阱实际上来源于书中的一个小故事,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皇帝说的话时,这样说道:
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现在,塔西佗陷阱更多地应用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
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无论在哪个国家,政府公信力都是需要下大力气去建设和维护的。
塔西佗所说的原意,并非只是批评当时的皇帝,也指向群众的主观好恶。
群众在具体事件上对政府的态度,实际是在对政府整体看法的语境中产生的。
塔西佗陷阱怎么解释
塔西佗陷阱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颁布什么样的政策,社会都会给以其负面评价。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