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时间
明治维新时间是1868年1月3日。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国家。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资本家。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变革的高潮。主要内容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起止时间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1月3日,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历史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36~1912)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清朝。明治维新中国处于清朝。同治七年至宣统三年。明治维新开始时间是1868年。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1月的鸟羽伏见之战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新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现代科技,全面推开了明治维新运动。明治维新介绍: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倒幕运动之后的事情,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日本受到了西方资本注意的强烈冲击,并且借着这个冲击一举推翻了统治日本多年的幕府政府,使其永远地成为了历史。并且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政权之后迁都东京,随后便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一场由上而下进行的、以全面西化为形式的改革运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处于清朝。同治七年至宣统三年。日本明治维新之时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一时期进行,两国都面临的都是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情况。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洋务运动的直接成果——清军水师。在甲午海战的覆没,使洋务运动最终黯然收场,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战后日本形成独立的近代工业体系,并废除和欧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但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则是不断下沉。
日本明治时期是哪年?
日本明治时期是1868年10月。明治是日本的年号之一。在庆应之后,大正之前。这是日本大化以后的第244个年号。当时是庆应体制的过渡时期,“明治”是宪政上的第一个年号。另外,这是“一世一元之制”下的第一个年号。明治时代指的是从公历1868年10月23日(明治元年9月8日)到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的期间,明治天皇践祚2年后随着即位而改元,所以最初的2年与明治天皇在位期间不一致。新历的实施从1873年(明治6年)开始,日本的历法进行了修改,在新历的基础上采用了太阳历。以前的历法是基于太阴太阳历的天保历,以后,在日本说到旧历就是指天保历。具体来说,改历是将天保历(旧历)的明治5年12月2日的第二天改为新历的明治6年1月1日。这样,公历(格里历)和和历的日期就一致了。
日本明治时期是哪年呢?
日本明治时期是1868年~1912年。“明治时代”为日本时代中的一个阶段,为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至1912睦仁天皇去世的这44年。睦仁天皇是去世后才被称为明治天皇。持续了长年的武士时代落下帷幕,国家以天皇为中心开始发展,改革的中心地“江户”改名为“东京”。日本明治时期的影响明治维新改革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政策就是加速推行现代化的发展。千百年来,日本的发展一直以中国为榜样。日本主要是吸取中国文化、政治、学术、艺术等,所有一切都以中国为楷模。'明治维新'后,日本转而以欧美等西方国家为榜样,使日本逐步欧美化。日本统治者认为,只有这样,日本才可以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一定的地位。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明治时代
归纳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担任公职和工商业,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农民仍旧归村社管理。
评价:1861年的改革虽然保留许多农奴制残余,如工役制,但是废除了农奴制,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封建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促使俄国的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化。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961年,这一年在俄国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俄罗斯帝国第十二位皇帝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其他贵族的阻碍,打破以往以来的传统,进行农奴制改革,从而改变了整个俄国的社会面貌,极大地提高了奴隶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将俄国推上了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亚历山大二世而作为这一切的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功不可没。除了在农奴这方面推行改革之外,在他任职期间,他还对社会、对教育、对军事等领域都展开了一场改革,甚至还制定了一份把俄国君主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的计划。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哪年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大兴教育、军事改革、社会司法等。影响包括使日本迅速崛起,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国处于的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处于清朝,同治七年至宣统三年。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一时期进行,两国都面临的都是外敌侵略,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情况。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哪年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扩展资料 日本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是什么时期?
1、历史起因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2、明治维新经过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3、历史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如下:1、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2、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跻身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维新结果:“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影响为:1、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2、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行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社会变化: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