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为仁

时间:2024-05-03 21:42:07编辑:莆田seo君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什么意思?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来自网络。


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什么意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自《论语·颜渊》释义: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任,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这就是有名而也有误解的那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对于“克己”的“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释为“胜”、“克制”,一是释为“能够”、“堪能”。从《论语》的有关论述看,把“克”解释成“克制”似乎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其实,孔子自己对“克己”自有一套论述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学家,他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天下无道,那时的社会整体是一个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恢复和巩固周礼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来源:传播力研究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是一种传统儒家思想,是指人应当克制自己的私欲和欲望,积极学习并恪守礼仪规范,并把这种道德准则作为人格修养的根本。通过这种修行,便能达到“仁”的境界。

“克己”即克制或戒除自身的贪欲、嗜好等欲望;“复礼”则是指以礼仪为准则,遵从伦理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底线。而“为仁”则是指通过“克己复礼”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为社会输送正面能量。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指宽厚、仁爱、正义等高层次、高价值的美德境界,是实现自身境界最高境界,也是清明治理天下的必修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克制,遵从道德伦理,才能实现“克己复礼为仁”的目标,达到道德、精神上的升华。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1.克己复礼意思是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2.出自《论语·颜渊》。

3.《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5.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任,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6.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意思?

翻译: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出自:《论语·颜渊》。全文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全文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作者简介: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 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 克己复礼 是什么意思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的意思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扩展资料“克己复礼”赏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出自《论语·颜渊》。《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颜渊向孔子请怎么做到任,孔子说:“能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扩展资料《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克己复礼为仁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翻译如下: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作者介绍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的“克已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原文如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章)(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靠由自己做去,难道能靠别人吗?(这里有问号)”颜渊说:“请问这样做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你的话去做。”)颜渊就是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经常夸奖的学生,他问如何实行仁。孔子向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使之符合礼。“克己复礼,仁也”,是春秋时代已经流行的话,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而是引用已经流行的成语(见《左传》昭公十二年)。不过,孔子对礼和仁的解释,都有新的内容。孔子说:有一天人人都能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接着他又强调:实行仁,全靠由自己做起,“克己”就是依靠人的自觉,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话不听,不符合礼的言论不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做。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这“四勿”,实际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孔子的这段话非常明白:“仁”是应该受“礼”的制约,或者换句话说,应该按照“礼”的规范来实行“仁”。《论语》里有下面两段谈话记录: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这里有问号)(《八佾》第三章)(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只注意礼节仪式有什么用呢?(这里有问号))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财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第三十三章)(孔子说:因聪明才智而得到职位,不能用仁德来保持;虽然得到,一定会失去。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不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百姓不会尊敬服从。用聪明才智得到职位,能用仁德来保持,能严肃认真面对工作,活动却不合于礼,也是不够好的。)前一章说,人而不仁,只注重礼仪的形式,是没有用的;后一章说,一切活动如果不合于礼,即使你有智慧有能力,郑重地工作;也有仁爱之心,但办事却不合于礼,仍然是“不善”的。不善,即不够好。礼,是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需要共同遵守的各种规则、制度和通行的道德行为规范,不然的话,同一集体的人们,便不能分工协作、团结生产、共同御敌,便不能生存。一个氏族、一个部落联盟、一个国家,都必然要有一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在周代,这些统称为“礼”,又称“礼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和法。孔子尊奉的是西周建国初期周公姬旦领导制定的一整套礼制,即周礼。周礼是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上层建筑,其突出的重点是确定社会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及其行为规范,以此来维护宗法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求按照周礼的规范去实行仁,“仁者爱人”,则要根据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对血缘亲密的人和对血缘疏远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关爱的感情是有差等的,即有先后、厚薄之分,也有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对社会地位尊贵的人和对社会地位低卑的人,关爱也是有差别的,态度和方式方法也不同。如果用爱亲之心的方式方法爱无亲属关系的人、用敬爱君主和上级之态度的方式方法去敬爱普通人和服役者,是行不通的。“泛爱众”,必然要有等差,如何掌握这个“等差”,孔子的解决办法就是依据周礼去做。周礼体现了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孔子以“博爱”思想为基础的仁学,也含有这种不平等的成分。孔子赞许“博施于民而济众”,即为人民谋福利,他又说:“养民也惠”(《公冶长》第十六章),“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六章),意思是由君子、仁者给劳动者以福利(施惠),使劳动者安于其身份而听从使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就颠倒了养和被养的关系。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把“仁”限定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及其道德规范之内,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以不平等为基础。我们说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道的成分,却不是以博爱、平等为原则的近代人道主义,近代人道主义的特点是打破封建等级制度,承认“人人生而平等”,这是与孔子“泛爱众”思想的最大不同。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历史局限。三十年前的反孔派抓住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大骂孔子的“复礼”就是复辟周礼,即复辟西周的国家体制和统治制度,因此是奴隶制度的复辟派,这完全是曲解和无知。“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教导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遵守各种典章制度和法规,努力地实行仁德。19世纪末西方的虚无主义曾经宣称:一切现行的道德、法规、制度,都是对人性的束缚,提倡完全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虚无主义在政治上发展为无政府主义,主张刺杀政治要人,炸毁政府机构,取消一切政治法规,实现没有政府的社会。这股思潮20世纪初传入中国,那时年轻的巴金先生曾经一度信仰它,但很快就不信了。孔子向学生说的“克己复礼”和“四勿”,是要求学生做遵守礼制的模范。人是不是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制度法规呢?(这里有问号)当然,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没有必须遵守的典章制度和法规,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天也不可能存在!

如何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列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伦理体系中的终极理念,“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践于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极高明”是分不开的。哪怕是寻求最低限度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也是和某种伦理体系的终极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的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的。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
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的,因此儒家的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的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的道理的“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的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的“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伦理美德。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准确翻译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学家,他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天下无道,那时的社会整体是一个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恢复和巩固周礼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来源:传播力研究


上一篇:最难做的饭打一成语

下一篇:候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