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什么意思?
“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荣辱观。它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即它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用光荣和耻辱的概念,表明社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从社会评价的意义讲,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荣辱观。凡是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行为,一定的阶级就给以肯定和奖励,反之,给以否定和谴责。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意义重大。社会上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不要“同德”要“异德”,要“离心离德”。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明白,尽管多元价值是客观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共同的指导思想,让多元价值观接受一元价值观的领导,做到“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具体来说,就是要服从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能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辱,莫过于不知耻,知耻近乎勇”,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这句话的意思,大抵就是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耻和改过。而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知耻”是一个人的素养,“改正错误”需要勇气。“辱,莫过于不知耻”的原文为“辱莫大于不知耻”,出自王通的《中说·关朗》,旨在强调知耻;而“知耻近乎勇”出自《礼记·中庸》,旨在强调改过。1、“辱莫大于不知耻”旨在强调知耻:因为拒绝接受批评,所以才不知耻“辱,莫过于不知耻”其实是“辱莫大于不知耻”的变形,旨在强调知耻,在王通《中说·关朗》中记录着这段话: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大概就是告诉我们,最让人痛心的事情,莫过于拒绝接受批评;最让人感到羞辱的事情,莫过于恬不知耻。其实这句话的前后逻辑关系并不难理解,恬不知耻之人不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错,于是便会拒绝接受批评。因为拒绝接受批评,所以依旧会我行我素,继而做出恬不知耻的事情来。所以,一个不知耻的人,大抵是不会接受批评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总结,“辱莫大于不知耻”旨在强调知耻。2、“知耻近乎勇”旨在强调改过:否定自己和改变自己,需要勇气而“知耻近乎勇”则出自《礼记·中庸》,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主要在于对“知耻”和“勇”的等同关系之理解。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知错能改”的赞扬,同时也表现了儒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剖析。“知错”,虽然是轻飘飘的两个字,但知错里面有认错之意,有许多人认为“认错”很简单,但是“认错”真的简单吗?不简单。口头认错可不是真的认错,真认错是打内心知错,并且确实去改正的一种行为。正如没有多少人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一般,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去改错。毕竟人都有不自觉的“维护自己”之心态,有更多时候,我们认错往往“流于表面”而并非真心实意。所以,儒家之“知耻近乎勇”实则是深谙“让人真正认错,并且改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这个道理。首先,知错需要人有“否定自己”的勇气,其次,这也需要人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无论是否定自己,还是改变自己,都不是说说就能做到。所以,儒家才将“知耻”和“勇”放在等同位置。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知耻近乎勇”旨在强调改过。3、“知耻”是一个人的素养,“改正错误”需要勇气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一个有耻且格之知耻的人,一定是擅长接受批评的人。因为知道有些行为可耻,所以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亦是因为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做事从“义”,知道何谓可耻之“不义”之事。因此,“辱莫大于不知耻”告诉我们,“知耻”是一个人的素养。其次,善于改正自己的错误需要极大的勇气。首先,一个擅长改错的人一定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要知道,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往往会驱使我们包庇、无视,甚至逃避自己的错误。而改正错误,往往就是直面自己的不足,对自己在某些方面进行否定,这需要勇气。同时,改正错误意味着这对自己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未知的,同时改造的过程是困难的,因为自己改错的时候,面对的敌人是自己,因此,挑战自己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知耻近乎勇”告诉我们“改正错误”需要勇气。
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
1、知耻近乎勇是一个汉语词汇,语出《礼记·中庸》。其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2、出处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
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这种行为的赞赏。
知耻近乎勇的意思
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
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
正所谓人孰能无过,做错事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敢勇于承认错误,不敢为自己所犯的错承担责任.有的人犯了错并不是想着怎样去弥补,希望能够亡羊补牢,减少对他人的伤害,反而是遮遮掩掩、欲盖弥彰,在我看来此种人是十足的懦夫.
就像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样,人可以自由选择,但前提是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什么意思
意思: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出自:《中庸》节选: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翻译: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扩展资料《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中庸》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意思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出自于《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知耻近乎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中庸》原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已;
“知耻近乎勇”字面的意思是:知道什么是“耻”,就接近于“勇”了
其背后的含义需要从儒家的哲学体系中找到入手点.
从我刚才列举的一整段,可以粗略看出:
先修身,然后治人,然后治天下国家.
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所以,“知耻近乎勇”是从修身的角度来说的:
而在儒家思想里面,外在的行为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从这几句话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表达的从外在行为到思想认知层面转换的逻辑.
儒家讲究:“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实际上是强调“行为向思想的转化“.
“利用行为向思想的转化,完成修身养性的过程”.
最后总结:知耻近乎勇,实际上是修炼的过程,
知道什么是“耻”,会让人成熟起来.“勇”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准.
而修炼自己,是治人、治国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