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她爱你,但你可能已是她的过去式(当然,这是我猜的引申义,就看她的心是怎样的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离思五首——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他的“水(如:江河湖之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里算得是“水”!(其他的水已经吸引不了作者了)见过巫山的“云”以后,顿时觉得,除了巫山的云,其他的“云”还能算是“云”么!(作者对其他的云已经没兴趣了)或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上眼了其中:“海水”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水”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巫山云”指代自己的爱妻韦丛,其他的“云”指代世间其他的女子,即:自从我遇见了我的爱妻,觉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文中句句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典型的网络文案,大意是:往后的漫长岁月中,再也没有佳人的身影。但是对于其的思念却不减分毫,因此,此后入眼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寄托着对往昔的怀念。此句表达了除了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让他动心的女子。充分体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过往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品质是非常难得可贵的。享受这句话所带来的意境,欣赏这句话所使用的手法,赞叹这句话所表达的品格,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让它对人们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并且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爱情的高贵,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充分体现出比生命更加宝贵的,是爱情。扩展资料:相义的古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历来被人们所吟诵,特别是在爱情中的男女。它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能流传至今,被无数人传诵。诗人在此诗中以沧海和巫山之云作比喻,来表明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以此来隐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这首诗是诗人为悼念亡妻韦从而作,诗人在诗中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作比喻,写出了诗人除了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让他动心的女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啥?
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很明了,就是如果你到过真正的大海,看过它的苍茫辽阔,那其他地方的水基本就不能称之为水了,因为这些水无法与大海中的水相媲美,在面积和气势方面,大海中的水是顶级的,无与伦比。如果你到过巫山,见到过那里的云雾,那估计你对其他山中的云雾就没有太大感觉了。巫山的云雾独树一帜,令人拍手赞绝,其他山里的云雾无法比拟。这首诗的作者是元稹,诗的名字叫《离思五首》,创作的心理因素是为了悼念亡妻韦丛,全诗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亡妻对爱情的坚贞付出,另一个是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和追思。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家里经济条件也一般,婚后二人生活得很是拮据,而韦丛对夫君没有任何怨言,美好的爱情冲淡了生活上的困苦和物质上的不足,他们两情相悦,过了几年非常幸福的日子,但好景不长,韦丛在二十七岁时不幸死去。元稹痛苦至极,整日思念亡妻,加上后来的仕途不顺,为此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离思五首》。因此,也为后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表面看,元稹赞美的是沧海和巫山,其实背后的情感还是为了悼念亡妻,抒发对妻子的思念,表达妻子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在诗人眼里,沧海和巫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只要你体验过这种爱情的美妙和彼此的坚守,你就觉得世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无法与其媲美。爱情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如此深刻,爆发出的内在力量如此巨大,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只看到对方的心意。在此种心境下,爱人就是心中的神,她或他所喜爱的,也就是自己所喜爱的。所以,爱情是伟大的,它让两颗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即便沧海桑田,巫山的云雾不再,依然可以在彼此的心中铭记不灭。此诗共四句,还有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其实蕴含在这后两句,字面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其中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而实际表现的是对亡妻的厚爱之情。韦丛呵护元稹,元稹追思韦丛,在这心心相印的呼应中,再没有其他人能够替代。更直白点讲,就是即便花丛中的其他花娇艳欲滴,曼妙含香,我只爱你一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1、诗句原文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2、诗句出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于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说的是:如果你亲眼见识过沧海的宽大无比,那么再看其他地方的水时,那就称不上是什么“水”了;如果当你着见过巫山的云海,再看别的地方的云海时,那就称不上是什么“云”了。3、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爱情的专一。4、使用场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被后人经常用来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态度,和恋人之间的那种非你莫属、非你不可,非你不嫁的决心。可以说在这首诗中,诗人从内心表达了对已故爱人的思念之情的真情流露,让人读起来,发人深思,感人至深。特别是“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的比喻,把高尚纯洁的爱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下一句为:“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大概是对百花(女人)无暇顾及,心灰意懒,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亡妻了。
前句由《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后句由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蜕变而成。
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出处:唐·晏殊《离思五首·其四》《离思五首·其四》赏析这首悼念亡妻韦丛的绝句,取譬极高,抒情强烈,用笔巧妙。前两句以极致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两句中,“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驰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论,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前两句尤为人称颂,是赞美夫妻之间恩爱之情的无与伦比的最美丽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文: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然后,我们来看看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关于作者元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意思是说,我放不下曾经的一段感情,已经有人占据了我的身心,别人再好也无法代替,抱歉,我对你没有感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别处的云就会黯然失色。后人引用这句话多用来指对于爱情的忠贞不贰,说明非爱不另与。
其实,如果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说出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话,也不能一概而论是拒绝对方,如果男生和女生已经相处过一段时日了,男生对女生很有好感,也会引用这句话来表明心迹:你是最好的,除了你,我不会再喜欢任何人。
总之呢,感情之事向来没有道理可言,想要明了一个人的心思,还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思量,不能脱离语境生搬硬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x0d\x0a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x0d\x0a\x0d\x0a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何处?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亡妻写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是元稹《离思诗》五首绝句中的第四首。也为悼念亡妻蕙丛而作。短短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忠贞不二的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成为千古名句。此诗虽为爱情诗篇,却不庸俗艳丽,深沉执着,感人至深,实为爱情悼亡诗中的上乘。 元稹这首诗是描写自己对过去情人的痴情迷恋,难以忘怀。即使再美丽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来,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经历过沧海水、巫山云的人不在以其他地方的水云为“?”一样。如此痴情刻骨的诗句出自曾对贵族小姐始乱终弃的元稹手中,这向我们表明了为人与为文并不是合一的。 元稹(779--831)唐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权臣,遭到贬斥。后转而因缘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早期的文学观点相近。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之一。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揭露;但在反映现实的社会变革和语言的通俗流畅上,都不及白居易。《遣悲怀》述夫妻之情《连昌宫词》感怀世事迁变,皆为世所称。又颇有艳诗,当时曾产生不良影响。李肇《国史补》述及当时诗坛的情况说:“元和以后……学 *** 于元稹。”又作者有传奇《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哪里?
诗句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诗句出处: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全诗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x0d\x0a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x0d\x0a\x0d\x0a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当一个女人对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她的意思可能是:她心里只有你,除了你,她不爱别人了。【出处】:《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唐代〕【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注释】: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