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

时间:2024-04-29 02:23:52编辑:莆田seo君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极其依据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

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他们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各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互运动,形成各种地表形态。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板块构造学说开始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板块: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3)板块边界与地貌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4)板块学说的应用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A.魏格纳(1880—1930)在总结前人有关大陆漂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假说——大陆漂移说,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重视。魏格纳认为: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后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是连在一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Pangea);周围的海洋称为泛大洋(Panthalassa)。从中生代开始,这个泛大陆逐渐分裂、漂移,一直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在大陆漂移过程中出现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如下: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可以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能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例如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以上就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1)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2)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3)海洋板块不断新生,不断俯冲、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5)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岩石圈 ),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 板块边界 ;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 边界 ;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 魏格纳 ( 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 魏格纳 ( A. Wegner )最先提出 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Laurasia),南为冈瓦那古陆(Gondwanaland)。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 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1]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共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 地理现象 ,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 古生物化石 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 潮汐力 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什么力量驱使板块进行运动,按照 赫斯 的 海底扩张 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 大洋地壳 ,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 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 洋底岩石 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 火山 、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 海洋地壳 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 海沟岛弧 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 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

上一篇:济南聚福林

下一篇:白云山金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