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赋

时间:2024-04-28 23:43:25编辑:莆田seo君

《采莲赋》的文言文翻译

1. 寻类似《采莲赋》的古文 采莲赋 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益鸟,音益)首徐回,兼传羽杯。 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衤荐,音间)。 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登楼赋① 王粲 登兹②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③.揽斯宇之所处④兮,实显敞而寡仇⑤.挟清漳之通浦⑥兮,倚曲沮之长洲⑦.背坟衍之广陆⑧兮,临皋隰之沃流⑨.北弥陶牧⑩,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注释: ①选自《文选》卷十一,作者在荆州依刘表时登麦城(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南)城楼而作。②兹:此。 ③销忧:解除忧虑。④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⑤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寡,少。 仇,匹敌。⑥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灾这里会合。 挟,带。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 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⑦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 倚,靠。曲沮,弯曲的沮水。 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 长洲,水中长形陆地。⑧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坟,高.衍,平.广陆,广袤的原野.⑨临皋(gǎo)隰(xī)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水边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⑩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华,同”花”.黍(shu)稷(ji)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农作物.信美:确实美.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眷眷(juan):形容念念不忘. 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任,承受。 凭,倚,靠。开襟:敞开胸襟。 蔽荆山之高岑(ce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 高岑:小而高的山。路逶迤(weiyi)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 修,长。迥,远。 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 悲旧乡之壅(yo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壅,阻塞。 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涕,眼泪。 弗禁,止不住。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尼父,指孔子。 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庄舄(xi)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楚国作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来是越国的穷人,现在楚国作了大官,还能思念越国吗?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在用家乡话自言自语。 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穷困和腾达就不同了呢?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 惟,发语词,无实义。俟(si)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 俟,等待。河,黄河。 未极,未至。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 冀,希望。假高衢(qu)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 假,凭借。高衢:大道。 惧匏(pao)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白白地挂在那里。《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畏井渫(xi)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 渫,淘井。《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步栖(qī)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白日忽其将匿(ni):太阳将要沉没。匿,隐藏。 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 并兴,指风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吹起。 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 兽。 2. 《采莲赋》的翻译 靓丽少女俊伟男,默默相念荡舟玩; 船头慢慢来回转,盛情酒杯频频传; 桨将划动水草绊,船头微动浮萍散。 姑娘身段多窈窕,白纱绸衫束细腰, 走走停停看动作,绵绵情义难分舍; 春末夏初好时节,莲叶正嫩花出角。 撩水逗乐微微笑,害怕水珠湿裙袄, 忽然才觉船倾斜,起身提裙乐陶陶。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 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3. 梁元帝《采莲赋》的翻译 译文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 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 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扩展资料: 采莲赋原文 南北朝: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作者简介 萧绎(508年9月16日 [1] ―555年1月27日),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母为阮令嬴。 萧绎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个人作品 梁元帝萧绎的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现存109题119首。 大致可分三类: 一是边塞征战诗,上承古代征戍诗,下开唐代岑参、高适的先河; 二是闺怨艳情诗。既有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也有萧绎个人婚恋情结的因素,非好声色者不能写出; 三是写景咏物诗,在炼字、对偶和白描等方面,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4. 求一篇古文,《莲赋》 不是《采莲赋》,是《莲赋》,全文,最好有 莲赋 芳绽荼蘼之末兮,惜三春已寥落;叶萌芙蕖之尖兮,知一夏当绰约。荷叶 田田兮,鱼戏西子、洞庭;荷花灼灼兮,霞弄微山、大明。湖光潋灩兮,辉映 溪客之裘;溪色沉浮兮,光惹玉环之眸。接天无穷兮翠染,映日别样兮红添; 洛神颤颤兮波点,越女盈盈兮香渐。根植污浊兮,未著半丝俗泥;茎立熏风兮,不惧几分孤凄;花迎酷日兮,岂作一声哀啼;梦含高远兮,依旧百般痴迷。盖浮水精之碧兮,消溽暑於长堤;蕊漾沁骨之芳兮,燎沉香於暮溪。深得清涟之娇,不随杨絮之妖。莲者,花之真君子也。莲叶清凉兮,可覆乳婴之身;莲花馨郁兮,可容玉杯之醇;莲藕香脆兮,可提凡躯之津;莲子清苦兮,可充补益之珍。一泓清水,一缕和风,一轮月影,一抹霞红,莲何求也?枝枝叶叶,根根节节,献於眸前,奉於世间,莲何痴也?莲者,花之苦行僧也。菡萏并蒂兮,包容坚贞之心;藕节连根兮,斟酌棠棣之吟。观音四面兮,胸怀济世之襟;莲台九品兮,抒发慕贤之音。雨落翠盖兮未散,珠碎而圆;蝶入鞭蕖兮不乱,情挚而娟。同茎合跗,并实双葩;千年莲籽,犹可萌华。莲者,花之连理枝也。赤鱼献身兮,割处随而复生;莲华合掌兮,行者觉而无痕。西天莲界兮,孕育菩提之成;东方莲舍兮,开启禅宗之门。茎托五色,瓣分千华,莲座莲座,汝何雄哉;拈花一笑,众生普渡,佛印佛印,汝何宏哉。莲者,花之金蝉子也。乱曰:翠盖深深,夏之织兮。娇蕊忱忱,天之馈兮。秽莫能侵,姣姣粹兮。情不可淫,拳拳寄兮。玩珠雨霖, *** 醉兮。浸座禅音,端方恣兮。 5. 梁元帝《采莲赋》的翻译 一、翻译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 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 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 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 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 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 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 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二、原文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 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三、朝代 南朝 四、注释 1、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2、芰(jì)荷:出水荷叶。 3、绿房:指莲蓬。 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 4、素实:白色的莲籽。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 5、妖童:俊俏少年。媛女:美女。 6、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 7、鷁(yì)首:船头。 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徐:缓缓。 8、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9、櫂(zhào):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 一作“棹”。 10、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 形容女子细腰。素:白绢。 扩展资料一、赏析 《采莲赋》描写了一幅江南“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风俗画面,但这并非是民间劳动女性的采莲生活的再现,而是融透着作者帝王后苑生活情趣的作品。赋中占据画面主体的是莲花丛中的采莲媛女的形象,作者描写的是女性的声色与容态。 赋末之歌,以采莲女因持莲花、荷叶进荐“君子”,希望君子“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隐蕴投以木桃,永以为好之意。此赋篇幅短小,婉丽多情,清美自然,具有典型的南朝赋体的风格特色。 二、作者简介 萧绎(508年9月16日 ―555年1月27日),即梁元帝(552年―554年在位),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皇帝。 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母为阮令嬴。 梁元帝萧绎的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现存109题119首。 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边塞征战诗,上承古代征戍诗,下开唐代岑参、高适的先河。 二是闺怨艳情诗。 既有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也有萧绎个人婚恋情结的因素,非好声色者不能写出;三是写景咏物诗,在炼字、对偶和白描等方面,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性好书籍,在江陵时,借抄私家藏书最多。 平定侯景之乱后,收“文德殿”藏书及其他公私典籍7万余卷。自著《金缕子》称:自聚书以来40年,得8万卷。 西魏伐梁,他被围困在江陵,仍讲《老子》于龙光殿,百官戎服以静听。 魏兵破城,仍口占为诗。 城陷后,他恐图书、古物落入敌手,将聚集数十年在城中的太王、浑天仪毁掉,又取古画、法帖、古今图书14万卷尽焚于一炬。悲叹说“读书万卷,犹有今日”。 并欲投火自焚,宫婢牵衣得免。旋即为魏军所杀。 此次焚书,史称图书一厄。著有《孝德传》、《忠臣传》、《丹阳尹传》、《注汉传》、《内典博要》、《玉韬》、《补阙子》、《余德志》、《荆南志》等数百卷,多已佚,仅存《古今同姓名录》等数种。 明人辑有《梁元帝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莲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绎。 6. 寻类似《采莲赋》的古文 采莲赋 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益鸟,音益)首徐回,兼传羽杯。 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衤荐,音间)。 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登楼赋① 王粲 登兹②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③.揽斯宇之所处④兮,实显敞而寡仇⑤.挟清漳之通浦⑥兮,倚曲沮之长洲⑦.背坟衍之广陆⑧兮,临皋隰之沃流⑨.北弥陶牧⑩,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以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注释: ①选自《文选》卷十一,作者在荆州依刘表时登麦城(在现在湖北当阳东南)城楼而作。②兹:此。 ③销忧:解除忧虑。④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 ⑤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寡,少。 仇,匹敌。⑥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灾这里会合。 挟,带。清障,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 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⑦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 倚,靠。曲沮,弯曲的沮水。 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 长洲,水中长形陆地。⑧背坟衍之广陆: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背,背靠,指北面.坟,高.衍,平.广陆,广袤的原野.⑨临皋(gǎo)隰(xī)之沃流:楼南市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水边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⑩北弥陶牧:北楼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昭丘:楚昭王德坟墓,在当阳郊外.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华,同”花”.黍(shu)稷(ji)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农作物.信美:确实美.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曾何足以少留:曾不能暂居一段.曾,竟.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 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了十二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眷眷(juan):形容念念不忘. 孰忧思之可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的住呢?任,承受。 凭,倚,靠。开襟:敞开胸襟。 蔽荆山之高岑(cen):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 高岑:小而高的山。路逶迤(weiyi)而修迥:道路曲折漫长。 修,长。迥,远。 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这两句是说路远水长归路艰难。 悲旧乡之壅(yong)隔兮: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壅,阻塞。 涕横坠而弗禁:禁不住泪流满面。涕,眼泪。 弗禁,止不住。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尼父,指孔子。 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郑国作为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晋侯称赞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庄舄(xi)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史记•张仪列传》载,庄舄在楚国作官时病了,楚王说,他原来是越国的穷人,现在楚国作了大官,还能思念越国吗?便派人去看,原来他正在用家乡话自言自语。 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穷困和腾达就不同了呢?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 惟,发语词,无实义。俟(si)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 俟,等待。河,黄河。 未极,未至。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 冀,希望。假高衢(qu)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 假,凭借。高衢:大道。 惧匏(pao)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白白地挂在那里。《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畏井渫(xi)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 渫,淘井。《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步栖(qī)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 白日忽其将匿(ni):太阳将要沉没。匿,隐藏。 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 并兴,指风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吹起。 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 兽。 7. 语文 的翻译 紫茎从细碎的波纹中耸立而出,那上面盛开着红色莲花。绿色的莲蓬如同莲子的房间,那一粒粒白色的莲子啊,还有那嫩黄的花心。 (男)美艳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默默地传情。船慢慢地来回荡漾着,双方传递着酒杯。浆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浮萍分开了。那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的动作。这姑娘正如春末夏初的好时节,叶儿正嫩花儿才开。你看她边采莲边担心着水珠溅湿衣裳而低低浅笑,又像是害怕船倾而赶紧提一提衣襟。 (女)湖水似为有意溅湿了我的船桨,芦苇牵扯着我轻柔的纱衣。那有着如菊花一般馨香品德的他还未回去吧,那颀长如梧桐的他正在高台上远远眺望着我。水中的青荇濡湿了我的衣裳,那长长的菱叶藤茎绕住了我的金钏。我划着的兰舟它不肯再向前行进,那就让我在江边把采莲的歌儿唱响。 歌儿唱到:“我是一般人家如碧玉般温柔的姑娘,特意前来想要嫁给汝南王。莲花和我的脸庞同样美丽,荷香进入我的衣裙使它更香。于是我特意摘下荷花献给君子,我希望永远穿着荷叶荷花做成的衣裳。”


采莲曲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全文翻译】:采莲归去,荷花茂盛得像衣服一样盖满绿水,秋风吹起浪,野鸭大雁飞。划起莲舟到岸边,穿着丝罗裙,玉腕轻摇船桨。远远望去,小岛和深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传来江南民歌,更添相思之苦。相思苦,相会的日子留不住。塞外征夫仍然没有回来,江南采莲现在又已日暮。现在已经日暮,采摘莲花。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城南大道采摘桑叶,哪比得上江上采莲花?莲花,有一片莲花,花叶是多么茂密重叠。荷叶虽然翠绿,但比起双眉却为之羞涩失色,红艳的荷花勉强比得上美丽的双颊。思念的人不在这里,怅望别离的时候。牵动了花,爱怜其两花共蒂;折断了藕,爱怜其藕丝不断。往日欢情无处寻找,眼前的荷花徒然茂盛。不在乎西津解佩以赠,还忧愁北海雁书太晚。采莲歌有节拍,采莲整夜没有停歇。正碰到江风浩荡,又正值江月徘徊。月影慢慢移动,莲浦夜中相逢,吴姬越女如此之多。互相问寒江千里之外,关山的路程、征夫的消息。【《采莲曲》赏析】:王勃的这首诗,虽是拟乐府旧题,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代表着初唐时期诗歌创作的风气。诗写一位采莲女子怀念征夫的感情。诗人选择了傍晚同分采莲归来的特定背景来打写。一开始,诗即写女子采莲归来、绿水荡漾,沾湿了她的衣裳,又杂和着荷花的清香。这是女子经过一番采莲劳动的形象。这时,秋风吹起浪涛,野鸭和大雁受惊而高飞,也触动了采莲女的内心情感。这句写景有“兴”的意味。下面四句,接写这位年青漂亮,服饰华丽的女子,轻轻地摇着精美的画舫随波而下,极目眺望无边无际覆盖着绿叶的岛屿和开放着荷花的水潭,耳中听着远处传来的江上渔歌、吴越小曲。这些所见所闻,都惹起了她的相思苦恨,“相思”二字就是全诗的旨意。接着又用四句点明相思的由来,是因为岁月流逝,而出塞的征夫至今尚未归来,思妇在水上采莲,消磨时光,感到孤独寂寞;现在到了傍晚时分,她独自归来。触景生情,因而心中产生了思远的情怀。“今已暮”三宇,呼应首句的“归”字,表明这首诗所写的是采莲女子日暮归来时的相思之情。继而诗又探入一层,写思妇的品质。尽管傍晚采莲归来,独宿空床的生活令人难以煎熬,但采莲女还是忠贞于她们的爱情,坚持自已的操守,“那必尽娼家”,用反问句式,谓女子并没有都沦落为娼女,意即她自己决不会因为亲人远戍而变心。不仅不会变心,相反,比别人还要坚定。“官道”二句以疑问的口气,将采莲女和采桑女加以比较对照,认为前者比后者在爱情上更加忠诚,这其实是诗中思妇的自我表白。“城南把桑”系用汉乐府典故,《陌上桑》里的女子罗敷,是一个忠实于爱精的典型形象。此诗里的采莲女自云对丈夫的感情超过罗敷,可见,她对爱情是多么执着。从“莲花复莲花”到“还羞北海雁书迟”,主要是咏物写人,抒发思妇的离愁别恨。江上莲花朵朵,莲叶田田,花叶纷披,十分稠密。荷叶的翠绿色,比不上女于的禅娟蛾眉;鲜红娇艳的荷花,也只能差可与女子红润的脸庞相比美。这几句由纯为写物转到以物比人,着重突出女子的年青貌美,从而唤起她的离恨。“佳人不在兹,帐望别离时。”尽管江上环境很优美,自己也是韶华容颜,但因为征夫远在塞外,她惆怅地遥望那别离的地方,回忆当初难分难舍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悲作之感,转而咏物。“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牵动荷花,喜爱它们并蒂开放;折断莲藕,喜爱它们丝丝相连的缠绵形象。这两句寓情于物,借白藕的丝丝相连,荷花的同根并蒂,表达思妇征夫的柔情蜜意。今天,当日的两情依依己经无处可以寻找了。虽然物态还如同过去一样,但在思妇看来,它们只不过是一片生长得很茂盛的荷花荷叶而已,想到这里,不禁无限伤情。自己为爱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到头来则长期为离愁别恨所折磨。“西津交佩解”,用晋葛洪《神仙传》记载的郑交甫在江边遇到两位神女,十分爱慕她们,神女解下玉佩以相赠的故事。这句意谓采莲女过去曾与征夫以身相许,而毫无悔恨。“北海雁书”,用汉班固《汉书·李广苏武传》中苏武北海牧羊,雁足传书的典故。此句则谓征夫在边塞上,久无书信,不免使女子产生担心和怀疑。这种忆昔伤今之情,归结到底,表现了采莲女深沉的相思情怀。这一节从时间和空间上反反复复地交错写来,对于女子的“相思苦”确实写得很深刻,富有感染力。从“采莲歌有节”到篇末,诗情再作转换和深化。本来,采莲女己经在日暮时分归来了,这里则写她夜间又到江上采莲。她一边采莲,一边有节奏地唱着采莲曲。夜间江上的景象和白天大不一样。傍晚,吹起了秋风,此时更是凉风萧瑟。高远的天空里,一轮明月伴随着采莲女来往徘徊,清淡的光辉照耀着江水,闪动着粼粼波光。江风冷月,传达出了采莲女深沉的枨触,再一次表达了她的“相思苦”的情怀。这里完全是寓情于景,没有从正面写情语。它与上文写其“采莲归”来时的情感,对照起来加以体会,颇得详略映衬之妙。采莲女在江上来往采莲,遇到了其他夜间出来采莲的吴娃越女,她们都打扮得很娇艳美丽。姐妹们相见,互致问候,都探问从这条寒江到达征夫所在的关山千里的边塞,究竟是山儿重,水几重。可见,饱受着别离的煎熬、相思的苦恨的女子,不是一个采莲女,而是许许多多日夜辛勤劳动的采莲妇女。这就在前文写采莲女“相思苦”的基础上,描写了广大劳动妇女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幸,将征夫思妇的普通题材,提高升华为一个富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主题,写得非常深刻,是十分可贵的。梁、陈以来,《采莲曲》是诗人常用的乐府旧题,大多或摹写水容物态,或描绘采莲女的容貌服饰。特别是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比较浮艳绮靡。王勃的这首诗,虽然抒情主人公同样是采莲女,自然景物的描绘乃至遣词造语,也都明显地受到南朝诗人的影响,但所塑造的伤离恨别,刻骨相思的女子形象,尤其是思妇征夫的主题揭示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则是南朝诗人所无法相比的。王勃在理论上对六朝余风深致不满,而在创作实践上又未能摆脱其影响。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初唐诗歌从六朝余风向唐诗刚健爽朗的风格变化发展的轨迹。王勃以前的诗人拟写此题,都是五言短章,此诗则运用七言,篇幅也比较宏大,表现出初唐七古崇尚铺陈赋写的一般倾向。不过,此诗在“四杰体”七古中抒情性较强,很注意将人物的感情寄寓在客观景物的描写刻画之中,具有强烈抒情效果。诗以七言为基本句式,大量运用五言句,又灵活地参用“三五七”、“三三七”句式,学习、模仿乐府民歌的结体方式,也加强了诗的抒情性。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更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诗中“采莲”、“莲叶”、“莲花”、“花”、“叶”等字词多次出现,造成重迭复沓的形式,显然具有南朝民歌《西洲曲》的风味。并且重迭复沓的形式还往往与蝉联方式交织运用,节奏铿锵,音韵和婉。总之,虽然此诗具有叙事诗的骨髓,但它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乃在于抒情。此诗中几个主要表现方法,都对加强其抒情性具有很大的作用。【《采莲曲》原文】:《采莲曲》王勃 〔唐代〕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词句注释】:“绿水”句:意谓绿水上面长满了莲花。凫(fú):野鸭桂棹(zhào)兰桡(ráo):桂兰均为船桨,此处均指船。下长浦(pǔ):沿着水边向下游去。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玉腕(wàn):洁白温润的手腕。橹(lǔ):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这里可理解为船桨。叶屿花潭:屿潭之间满是荷叶荷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深处。江讴(ōu)越吹:泛指南方民歌。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驻:停留。渠:伊,她。娼(chāng)家:乐妓之家。官道:大道。把:采。稠叠:稠密重迭。“叶翠”句:谓双眉凝翠,荷叶因之而羞愧。“花红”句:谓双颊透红,荷花难比此娇艳。佳人: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兹:这里。共蒂:即并头莲,一茎有红白两花。古人常用以比喻好夫妻。丝:谐“思”,喻情思相连。故情:旧日的欢情。无处所:无所寻觅。新物:花和藕。华滋:长得很茂盛。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羞:此处意为忧,怕。北海雁书:指塞外征夫寄来的书信。节:节拍。徘徊:指月影慢慢移动。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丰茸(róng):茂密的样子,指人多。关山:关隘山岭。【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创作背景】:此诗是作者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所写。【表达主题】:《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来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的深挚的思念,同时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这首诗运用七言,篇幅宏大,抒情性较强。诗中多用蝉联和复沓的形式,使诗流转圆美,情韵婉扬。【名家点评】:明·顾璘《批点唐音》:繁词急节,收尽前意。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诗意亦君子采芳怀远之词,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转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兴之所会,便为格调。如朝云暮霞,有何定质,时变化自在。解此,方可读子安此等什。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骆好征事,故多滞响;王工写景,遂饶秀色。······《采莲曲》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光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关于 梁元帝 采莲赋

【原文】
采莲赋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缣(衤荐,音间),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汪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注释】
萧绎(508-554),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后于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在位三年,为西魏军所杀。生平著作甚多,今存《金楼子》辑本。
【翻译】
紫茎从细碎的波纹中耸立而出,那上面盛开着红色莲花。绿色的莲蓬如同莲子的房间,那一粒粒白色的莲子啊,还有那嫩黄的花心。
(男)这时候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荡着采莲的小舟而来默默地传递着情意。我和她的两条船儿慢慢荡漾,隔着小船将酒杯来回传递。她摇动船桨要划开,却被柔长的水草牢牢挂住;她的船头要移去,又怎舍得将合于水面的浮萍分开。啊,这可爱的姑娘细细的腰间缠裹着洁白的绸子,她的船走走退退,还在不住地回望。这姑娘正如春末夏初的好时节,叶儿正嫩花儿才开。你看她边采莲边担心着水珠溅湿衣裳而低低浅笑,又像是害怕船倾而赶紧提一提裙裾。
(女)湖水似为有意溅湿了我的船桨,芦苇牵扯着我轻柔的纱衣。那有着如菊花一般馨香品德的他还未回去吧,那颀长如梧桐的他正在高台上远远眺望着我。水中的青荇濡湿了我的衣裳,那长长的菱叶藤茎绕住了我的金钏。我划着的兰舟它不肯再向前行进,那就让我在江边把采莲的歌儿唱响。
歌儿唱到:“我是一般人家如碧玉般温柔的姑娘,特意前来想要嫁给汝南王。莲花和我的脸庞同样美丽,荷香进入我的衣裙使它更香。于是我特意摘下荷花献给君子,我希望永远穿着荷叶荷花做成的衣裳。”
【简说】
《采莲赋》以采莲为中心,首先要注意其内容为采莲之事。同时,因为古代“莲”字还有“恋”“怜”之谐音意义,意为“爱恋”和“怜惜”,因此,此诗所写内容应该与男女情爱相关。这篇作品就有了双关的意义:表面上,是写姑娘小伙采莲的情景,实际上,也是写男女青年相爱的情景。在荷花盛开的湖面,在轻摇的采莲船上,碧水蓝天之中,作者不仅写出了采莲的快乐,更展现了“荡舟心许”恋恋不舍的美丽爱情。
从行文内容看,先写夏初荷花盛开,莲蓬成熟,为采莲故事准备了背景;然后写男女的倾心和恋恋不舍,重点突出男子对采莲女的痴恋;再写采莲女在采莲中不断被各种植物牵绊,实则是展现自己放不下对男子的爱意;最后采莲女有意用歌唱开起玩笑,说自己想要嫁汝南王,似是拒绝着对方,实则是芳心暗许,显得清新活泼而俏皮。


《荷塘月色》中引用《采莲赋》的作用是什么?

《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引用故事,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原文(节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采莲赋》译文: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是什么?

《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引用故事,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原文(节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采莲赋》译文: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采莲赋原文_翻译及赏析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南北朝·萧绎《采莲赋》 采莲赋 南北朝 : 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写莲 , 女子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鹢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著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著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赏析 这篇小赋以状物传神见长。 全文可分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以描写河中红莲开篇。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荷叶为其扶枝。荷叶仿佛一面高大的翠盖,遮盖住绿色的苞蕊。丰硕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它那丝丝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呈呈现出来。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 “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余”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著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 最后一层,为五言六句小歌一阕,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之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浑沌比拟手法,营造出一种错觉感受: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 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似与主题“采莲”无干。实际上自”棹移”、“船动”以至“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因为是暗写,使读者不觉。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倒呆了。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唐代·张籍《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地方 , 写莲写人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南北朝·萧绎《采莲赋》 采莲赋 南北朝 : 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 展开阅读全文∨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写莲 , 女子生活


谁知道采莲赋原文及翻译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下面是我整理的谁知道采莲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览。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翻译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注释   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芰荷:出水荷叶。   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   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   素实:白色的莲籽。   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   妖童:俊俏少年。   媛女:美女。   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   鷁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徐:缓缓。   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櫂: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一作“棹”。   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   素:白绢。   迁延:拖延。   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   敛裾: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   裾:衣襟。   兰桡:兰木做的船楫。   罗袸:绫罗垫子。   袸:同“荐”,垫子。   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   反:同“返”。   梧台:梧木搭建之台。梧木是良材。   迥:远。   荇:荇菜,水草名。   菱:水生草本植物。   钏:臂环。   柏舟:柏木做的'船只。   容与:闲暇自得貌。   江渚:江边陆地。   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   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荐:进献。   袭:衣上加衣。   荚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   赏析   这篇小赋以状物传神见长。   全文可分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以描写河中红莲开篇。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荷叶为其扶枝。荷叶仿佛一面高大的翠盖,遮盖住绿色的苞蕊。丰硕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它那丝丝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呈呈现出来。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   “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着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   最后一层,为五言六句小歌一阕,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之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浑沌比拟手法,营造出一种错觉感受: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   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似与主题“采莲”无干。实际上自”棹移”、“船动”以至“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因为是暗写,使读者不觉。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倒呆了。   赋,在东晋经过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复呈崭新气象,到了梁代,赋风有所变化,文体以华美繁复著称,这篇文章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全文语言整饬,首尾周全,换韵频繁,音节谐美。而其举体小巧轻灵,笔调婉娈多姿,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

赏析梁元帝的《采莲赋》"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赏析: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似与“采莲”的主题无关,实际“棹移”“船动”“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以描写河中红莲开始,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凸现在读者眼前,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中间一层描写的镜头伸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和“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两处描写特别传神,前者让人感觉一艘水波荡漾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而活。后者写少女情态传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 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雅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湿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浅笑”,“敛裾”把少女的神态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作者这里的描写分寸把握的特别好,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荡漾涟漪之中。最后继续写船在水中运行的情景,“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人与水和水中植物大交道,写得轻盈俏皮,好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特别富有情趣。最后一层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的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比拟的手法,恍惚使人产生错觉: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拓展资料:原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注释:芰:(jì)2.鹢:(yì)3.棹:(zhào)4.褠:(gōu)5.荇:(xìng)翻译: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作者简介: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后于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在位三年,为西魏军所杀。生平著作甚多,今存《金楼子》辑本。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梁元帝采莲赋情节意义何在?

《采莲赋》描写了一幅江南“妖童媛女”荡舟采莲的风俗画面,但这并非是民间劳动女性的采莲生活的再现,而是融透着作者帝王后苑生活情趣的作品。
梁元帝萧绎是才子但是不是好皇帝,引用清朝初年的王船山的评价“国家安危之际,却天天读《老子》,焉能不亡?”
作品:

采莲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译文: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作者:
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 ―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
萧绎于514年封湘东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荆州,任荆州刺史、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遣人至荆州宣读密诏,授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其余职务如故。549年梁武帝饿死台城后,萧绎首先发兵攻灭自己的侄儿河东王萧誉与哥哥邵陵王萧纶,并击退襄阳都督萧詧(萧誉之兄弟)的来犯;之后再命王僧辩率军东下消灭侯景。552年侯景死后,萧绎即帝位于江陵。当时,群臣中有人建议返回旧都建康,但萧绎没有同意。
萧绎即帝位之后,其弟武陵王萧纪称帝于益州;于是萧绎便派兵前往四川消灭萧纪,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此举给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落敌手。554年,萧绎给西魏宇文泰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又极为傲慢。宇文泰大为不满,命令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等将领以5万兵马进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梁元帝战败,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随后,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军营投降。不久为襄阳都督萧詧以土袋闷死,江陵“阖城老幼被虏入关”,后葬于颍陵,颍陵现存一对石兽(方旗庙石刻)。
梁元帝是一个爱好读书与喜好文学的君主,“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采莲赋赏析

这篇小赋以状物传神见长。全文可分三个层次。首四句为第一层,以描写河中红莲开篇。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荷叶为其扶枝。荷叶仿佛一面高大的翠盖,遮盖住绿色的苞蕊。丰硕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它那丝丝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呈呈现出来。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着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最后一层,为五言六句小歌一阕,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之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浑沌比拟手法,营造出一种错觉感受: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似与主题“采莲”无干。实际上自”棹移”、“船动”以至“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因为是暗写,使读者不觉。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倒呆了。赋,在东晋经过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复呈崭新气象,到了梁代,赋风有所变化,文体以华美繁复著称,这篇文章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全文语言整饬,首尾周全,换韵频繁,音节谐美。而其举体小巧轻灵,笔调婉娈多姿,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

采莲赋的全文

《采莲赋》的翻译: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红莲朵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莲蓬如黄螺。现在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徐徐前行,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原文:《采莲赋》南朝-梁元帝/萧绎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扩展资料:1、《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2、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3、萧绎(508~554),字世诚,自号金楼子,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侯景作乱,萧绎命王僧辩等讨伐,事平,在江陵即帝位,是为梁元帝。在位三年,后西魏军陷江陵,萧绎遭虏被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莲赋

荷塘月色中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何作用

关于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 关于朱先生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目的,历来论者看法不同。江泽纯在《荷塘寄苦情》中说:“这种含蓄的描写,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莲自况,和自觉怀才不遇而向往那熟悉的故乡了。”吴周文《读〈荷塘月色〉》认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条路’……诗人幻想着黑暗的天空能够自行的烟消云散,希望江南时期那种以文会友、呼朋引伴的斗争生活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中来。”;还有人以为作者借花草美人表达了他对南方革命战友和革命形势的关心……这些都未能切中肯綮,有戴政治有色眼镜观照文章的嫌疑。 要真正弄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问题:《采莲赋》和《西洲曲》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鸣?引用这两处古诗文究竟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诗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深长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写这个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由“过人头”的莲花和如水的莲子触景生情,由“莲子”的谐音“怜子”勾起了对情郎的思恋,《采莲赋》写的内容“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气息,《西洲曲》则写的单相思,写一个美丽女子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的思恋。 ──由此可见,《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它和关心南方革命战友和革命形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和以莲自况和思念故乡也关系不大。 作者在衔接处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其实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那么,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呢?有的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所以我认为,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对麻木不仁、对“我”一切心理活动全然不知全然不晓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用散文性语言描述《采莲赋》和《西洲曲》并写出所要表达的情感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第七、八两段引用了《采莲赋》和南朝民歌《西洲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删去了原文中“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是早已无法消受了”这一段,现在2000版《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恢复了原貌,在教学中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讲清这两段引用的内容和作用,可能会对学生理解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大有帮助。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抒发的是作者对当时北平在军阀统治下白色恐怖现实的强烈不满和不知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的迷茫失望情绪。

作者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后,亲历亲见了军阀段祺瑞和张作霖残酷镇压知识分子、压制言论思想自由的一系列事实:⑴1926年3月,“三.·一八” 惨案,段祺瑞执政府军警开枪打死打伤请愿的爱国群众200余人[作者亲历];⑵1926年6月,张作霖枪杀著名报人邵飘萍,封闭《京报》[作者亲见];⑶1927年4月,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罪名逮捕并绞死著名学者、北大教授李大钊[作者亲闻]。北平的白色恐怖,的确像“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近两个月来,作者听到南方的消息:江南,1924—1925年间作者亲见过的轰轰烈烈的工人农民群众追求自由民主的运动,现在遭到了国民党莫名其妙的镇压。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要到外面去寻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世界。走在“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上,只有“蓊蓊郁郁”的树,就感到“今晚却很好”,因为“路上只我一个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终于,找到一片“无边的荷香月色”。但因为浓重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压在心头,那些愤懑烦闷之情依然挥之不去,所以,荷塘的一切是朦胧的,淡淡的。由于荷塘被“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仍然摆脱不了压抑感,所以当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就立即产生“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嫉恨情绪。这里表面上说的是产和蛙,实际上,还暗指那些为反动军阀帮闲发流言的文人。

由此可见,军阀白色恐怖的统治的“怕人”和反动御用文人如蝉鸣、蛙叫一般的“热闹”鼓噪,使人厌烦,是朱自清心里“颇不平静”的重要原因。

作者在白天只能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连说话、甚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也没有,这种毫无自由的现实使人忍不住产生相反联想,于是便“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了说明自己描写的采莲的情景“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就引用了南朝梁元帝的《采莲赋》:那时候(即六朝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打扮得漂亮艳丽的少男少女们,摇着小船去采莲,采莲时 可以毫无约束地表达互相之间的爱慕之情。他们“兼传羽杯”,把船划到“藻挂萍开”即水草繁茂的地方,摘嫩叶花苞,“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那种自由嬉闹欢乐的景象,的确“有趣”。为了说明采莲是“唱着艳歌去的”,作者又引用了《西洲曲》。《西洲曲》是一首大胆表达爱情的情歌:“莲子清如水”,“莲”谐音“怜”或“恋”,即爱或想念的意思,“子”即你,“清”谐音“情”,全句是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明白地表达感情,“我爱你的感情如水深”。瞧,那是一种多么自由幸福欢乐的生活!可是,采莲是“旧俗”,“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法消受了”。现在,虽然“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没有丝毫活泼的“流水的影子”,没有说话行动思想的自由,于是,忍不住“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作者把“现在”和旧时、“这儿”和江南进行对比,突出了“现在”“这儿”的不自由,表达了对江南过去的那种自由的向往,也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党口是心非出尔反尔、用武力解散工会、屠杀工人,解散农会、镇压农民等反动行径的惊讶不满。因为1924—1925年在江南,作者曾亲见过国民党领导革命轰轰烈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绿》中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当时那种自由民主景象追求、兴奋、欣喜之情。)可是,“这一年南方发生的变动”使作者感到“目瞪口呆”,不可理解:提倡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怎么也不给工人农民自由民主了呀?所以,作者“心中似一团乱麻”似的不安和失望,搞不清国民党究竟要干什么,“心里是一团火”似的烦闷和焦急,自己向往渴望的自由民主到哪里去找?何时才能实现。

由此可见,对国民党的反动行径感到学校失望和迷茫是朱自清“颇不平静”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梁元帝采莲赋

1、采莲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洲嬉游;

2、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篇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高超的白描技巧;

3、中层写得轻盈俏皮,像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富有情趣;

4、最后一层写泛舟的悠闲快活,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以采莲为中心,表面是写男子女子采莲的情景,实际是写男女青年相爱的情景;

5、梁元帝:原名萧绎,生于公元五零八年死于公元五五四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由于博学多才,称其为“诗书画”三绝,代表作品有《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


上一篇:字正腔圆的意思

下一篇:花都酒剑仙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