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指的是哪两个人物?
刘邓大军指的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将军统帅的部队。抗日战争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刘伯承就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129师任政委,从此刘邓率部抗战八年,解放战争三年,最后西南剿匪。他们一起从太行山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打淮海、渡长江,一直到解放大西南,从未分开过。他们率领的部队八路军第129师,发展壮大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无论怎样改编,军内外都习惯地称呼这支部队为刘邓大军。扩展资料:刘邓大军的相关事迹:刘邓大军越过陇海铁路,向大别山挺进1947年8月27日,刘邓野战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北麓的潢川、固始等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计划。月初,蒋介石从山东调集18个旅对刘邓野战军分进合击,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提前结束休整,隐蔽南进。7日黄昏,刘、邓以第十一纵队和地方武装于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北渡假象,又以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钳制由鲁中回援的国民党整编第五师等部,刘、邓则率主力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之间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刘邓野战军从虞城地区越过陇海路,向大别山千里跃进。蒋介石迅速调集20个旅的兵力分路猛追,要把刘、邓野战军围歼于黄泛区。黄泛区宽达20余公里,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17日,刘邓野战军艰难地通过了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4日夜,第六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击溃汝河南岸守军,掩护纵队主力及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渡河。邓小平政委在河南光山县北向店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形势和南征问题的报告。
刘邓大军是指什么部队?
刘邓大军指的是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将军统帅的部队。抗日战争初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刘伯承就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不久调129师任政委,从此刘邓率部抗战八年,解放战争三年,最后西南剿匪。他们一起从太行山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打淮海、渡长江,一直到解放大西南,从未分开过。他们率领的部队八路军第129师,发展壮大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无论怎样改编,军内外都习惯地称呼这支部队为刘邓大军。扩展资料:刘邓大军的相关事迹:刘邓大军越过陇海铁路,向大别山挺进1947年8月27日,刘邓野战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北麓的潢川、固始等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计划。月初,蒋介石从山东调集18个旅对刘邓野战军分进合击,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提前结束休整,隐蔽南进。7日黄昏,刘、邓以第十一纵队和地方武装于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北渡假象,又以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钳制由鲁中回援的国民党整编第五师等部,刘、邓则率主力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之间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刘邓野战军从虞城地区越过陇海路,向大别山千里跃进。蒋介石迅速调集20个旅的兵力分路猛追,要把刘、邓野战军围歼于黄泛区。黄泛区宽达20余公里,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17日,刘邓野战军艰难地通过了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4日夜,第六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击溃汝河南岸守军,掩护纵队主力及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渡河。邓小平政委在河南光山县北向店召开的干部大会上,作形势和南征问题的报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
1、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上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3、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4、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扩展资料:解放战争初期各根据地内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策应和支援,分散作战,无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打破敌人的围困和封锁。这样,各根据地的兵源,物资都消耗得很快,如果再不打出去,就可能会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样,被国军困死在各根据地。因此,毛主席提出,要打破现在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必须要打到外线去,把战火烧到国统区去。这就有了华东部队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内线兵团留守根据地,外线兵团打到外线去,在外线歼灭敌人,策应根据地的内线作战。另一个很关键的举措就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整体离开根据地,南下大别山地区,威胁华中和江浙地区,减轻各根据地的压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何在
1、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上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3、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4、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扩展资料:解放战争初期各根据地内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相互策应和支援,分散作战,无法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打破敌人的围困和封锁。这样,各根据地的兵源,物资都消耗得很快,如果再不打出去,就可能会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一样,被国军困死在各根据地。因此,毛主席提出,要打破现在内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必须要打到外线去,把战火烧到国统区去。这就有了华东部队分为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内线兵团留守根据地,外线兵团打到外线去,在外线歼灭敌人,策应根据地的内线作战。另一个很关键的举措就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整体离开根据地,南下大别山地区,威胁华中和江浙地区,减轻各根据地的压力。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挺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