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接受美学:接受美学
摘 要 接受美学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要理解该理论是非常难的,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接受美学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求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
关键词 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翻译
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这一概念,和以往翻译关注的焦点不同,接受美学不以作者或者作品为中心,转而将读者或者受众作为出发点,去解释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属于一种读者反应,是“文本与译文的对话”(贺微)。姚斯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由读者阅读这一步骤的实现。
文章的目的便是介绍接受美学,因此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将谈到接受美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将对接受美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相关的介绍,主要谈谈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了接受美学,在当时德国盛行美学的大背景下,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当“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过程。”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反应,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该理论经历了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对接受美学的产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在后期发展中,美国的费希(Fish)将接受美学发展成了“读者决定一切”,这样的结果是走了极端的,该说法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并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辩证的关系。
二、概念介绍
姚斯的接受理论将历史辩证的思想加入到了读者中心论中,而解俄国形式主义忽略历史,社会学理论忽略文本他希望能够和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姚斯借鉴了科学的哲学观,试图用研究科学的常规方法来研究翻译,他用“期待视野”的方说法来描述读者用来评价文学文本的标准。姚斯认为,文本地位第一的说法是错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就是肯定所有时期所有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历史辩证的以读者为中心进行。
姚斯所提出接受美学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所有对过去文献的传译应当由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引起,我们所试图要理解的文本应当建立在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的“远景(perspective)”应当包括它与历史的关系”(Selden Raman)。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了现在的客观事实,过去与现在是辩证的, 姚斯认为作者应当直接面对他当时生活环境中的“普遍预期”,他指出,“接受”就是读者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会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任何作品的价值在于被读者所接受,但是读者受到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也不能随便的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一部作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和读者的期待是不一致的,这样才能产生美学价值或者审美价值。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接受理论的另外一名代表者,他是“康斯坦斯学派”的成员,他非常重视美学观,但是他的观点跟姚斯有所不同,他不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到文本和读者,而认为文本在被读者用文学规范来具体化的时候是潜在的结构。伊瑟尔假设读者扎根于文本的结构中,这样的读者只是一种建构,并非真正的读者,我们所读到的并不代表具体的实际物体,而是人类虚构的语言。文学作品并不代表实际物体,而确确实实涉及文本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由特定的规范、现实的观念所组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似乎能够代表特定的世界观,但是我们会在接受观点的基础上指派我们的世界观。如果将伊瑟尔的理论用到文学批评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活动存在于调整他自己的观点上。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特征在于作品中描绘的事物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不存在清楚的关联作用。”
三、 结论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非常有价值,但是要理解这一派的理论是非常难的,况且我们的任务并不只是理解该理论,还应当学会运用和反思。目前有学者结合接受理论研究修辞、诗歌、广告语等文学和非文学翻译,也有学者提出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只有在大量阅读其他人对接受美学著作或言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接受美学理论,才能学会如何运用它去分析实际的翻译问题。接受美学的理论开拓了美学的新领域,要理解和运用它并提出其不足之处是我们翻译学习者的任务所在,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不断努力,逐步的学习和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建中.论姚斯的接受美学[M].求索,2004(5).
[2]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M].外国语,1999(1).
[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M].中国翻译,2000(2).
作者简介:姚懿珈,(1987—),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姚斯。汉斯·罗伯特·姚斯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和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文学范式的改变》《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等。其美学思想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力图解决文学史悖论,后期研究侧重于审美经验。个人影响:姚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期待视野理论:即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 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阔对象化的过程。而个人的期待视阔总是受到公共期待视阔的影响,并且各历史阶段的公共视阔和个人期待视阔有所不同,因此,姚斯在引入读者之维的同时,又引入了历史之维。姚斯认为,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应是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是一种双重历史。其一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历史,也就是新形式取代旧形式以获取文学性的历史;其二是作品存在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但不是社会历史对文学史的决定论。
接受学和接受美学的联系和区别
接受学和接受美学的联系和区别
学与美学的联系
学与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是一种以理论的方式研究世界的方式。学与美学都是一种审美的方式,都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
学与美学之间的区别
学与美学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学是以客观、理性的方式来研究世界,注重实践,强调实证,以实证为基础,以推理为手段,以论证为目的,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世界。而美学则是以主观、感性的方式来研究世界,注重审美,强调情感,以感性为基础,以经验为手段,以审美为目的,以艺术的方法来研究世界。
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的区别
美学是一种审美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美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如何表达美的方式。它是一种主观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而理论是一种客观的观点,它是基于实践和经验的结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1. 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然后,要分析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3. 接下来,要分析美学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4. 最后,要根据美学和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确定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个人心得小贴士:1.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主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表达美的感受。3. 在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美学和理论,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4. 在解决问题时,要结合实践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摘要】
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的区别【提问】
美学是一种审美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美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如何表达美的方式。它是一种主观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而理论是一种客观的观点,它是基于实践和经验的结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1. 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然后,要分析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3. 接下来,要分析美学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4. 最后,要根据美学和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确定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个人心得小贴士:1.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主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表达美的感受。3. 在解决问题时,要结合美学和理论,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4. 在解决问题时,要结合实践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回答】
接受美学流派兴起于()
接受美学流派兴起于(德国)。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尧斯,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它的主要观点是: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此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文学的接受活动,不仅受作品的性质制约,也受读者制约。接受美学把文学接受活动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读者作为生物的和社会的本质,无论在意识或下意识中所接受的一切信息,都会影响到他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接受美学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其特点是:1、接受美学的文学概念与众不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同于文学的文本。任何文学的文本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和自主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次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他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它存在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意义的实现则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的空白处填充起来,是作品中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达致文学的实现。因此,接受美学关于文学作品的概念包括这样的两极,一极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极是读者阅读过程的具体化,这两极的合璧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如伊瑟尔所说,从这种两极化的观点来说,作品的本身显然不同于文本,也不能等同于具体化,而必定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也就是说,没有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将文本具体化,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文学作品,就没有文学作品的实现。2、接受美学承认读者的能动作用。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并给这种创造以充分而广阔的自由天地。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中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还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接受美学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说法,不承认文学文本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式图式结构,他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人们可以对他做出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因人而异,也可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有意义的,是合理的。3、读者的地位是不同的。之前的文学理论认为,读者的欣赏和批评必须以作品为基础,即作品是第一性的,读者的欣赏是第二性的。而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具体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因此,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接受是主观性的,他们都是从自我意识或者先在构成出发去感知或者把握认识对象,而把认识和解释的着眼点建立在构成的主观性图式上。
接受美学流派兴起于()
接受美学流派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取决于其主观的经验、感受和情感,而不是客观的规范标准。接受美学流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卡尔·古斯塔夫·卢梭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托马斯·莫尔,但它在20世纪初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20世纪初的欧洲和美国,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和社会变迁的发生,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美学的价值和局限性,并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接受美学流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前半叶,一些杰出的美学家如伍拉·帕诺夫斯基、艾·福勒等人提出了与接受美学有关的理论,他们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观众的主观体验而产生的,而非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此后,这一理论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等。总之,接受美学流派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它在现代艺术运动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得以发展和应用,并对后来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审美价值的名词解释
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包括人的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美和精神产品美,以及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物美。其中审美价值最高的是优秀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文艺作品。发展过程作为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变化的。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美价值
美学思想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 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 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 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文艺理论
姚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较完善的文学史科学,批判将文学与社会历史分裂、对立的倾向,重 建对文学的美学思考与历史思考,解决“文学史”悖论。他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应是历史与美学的联系、调节与融汇,批判了实证主义的、形式主义的文学历史观。姚斯提出新的文学史应是文学作品的消费史,读者作为消费主体是一个能动的构成。通过“期待视界”,姚斯将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并沟通了文学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期待视界”是读者接触作品前已有的潜在的审美期待,是由阅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先验心理结构。姚斯提倡作品的“客观化”,提倡历史视野与现时视野的“视界交融”,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只关涉现时的静态文献,而是包括传统文学评价与当下文学尝试的动态的、开放的“本文”。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其构成性,通过改变读者的期待视界,实现文学的效果与文学的接受的统一,文学的意义、价值、效果,包括作者的赋予、作品的内涵和读者的增补,文学史即效果与接受的历史。
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的区别
美学是一种审美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美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如何表达美的方式。它是一种主观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而理论是一种客观的观点,它是基于实践和经验的结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1. 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然后,要分析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3. 接下来,要分析美学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4. 最后,要根据美学和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出实施步骤。个人心得小贴士:1.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在分析问题时,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3. 在提出解决方案时,要从实际出发,以便更好地实施方案。4. 在实施方案时,要仔细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摘要】
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的区别【提问】
美学是一种审美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美的定义和理解,以及如何表达美的方式。它是一种主观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而理论是一种客观的观点,它是基于实践和经验的结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法步骤:1. 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然后,要分析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根源。3. 接下来,要分析美学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4. 最后,要根据美学和理论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出实施步骤。个人心得小贴士:1. 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2. 在分析问题时,要从美学和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3. 在提出解决方案时,要从实际出发,以便更好地实施方案。4. 在实施方案时,要仔细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目标。【回答】
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人是谁
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人是亚历山大·哥特利市·鲍姆嘉通。历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他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被誉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主要美学著作是博士学位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和未完成的巨著《美学》此外在《形而上学》《真理之友的哲学书信》和《哲学百科全书纲要》中也谈到了美学问题。他的思想对康德、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家发生过重大影响。扩展资料鲍姆嘉通1730年入哈雷大学学习,接触了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的哲学思想。他和高特舍特一样,都是伍尔夫的学生。1737年他任编外教授,1739年起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这段时期他出版了一系列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美学著作。他专门的美学著作有两种:一种是《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这是他于1735年答辩的学位论文,同年9月该书出版,他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出美学是一门独特的哲学学科的思想。另一种是《美学》,第一卷出版于1750年,第二卷出版于1758年,但是这部著作因作者去世而未能完成。按照鲍姆加登的构想,美学应该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鲍姆嘉通已经出版的《美学》仅仅占理论部分的三分之一(另两部分是“方法论”和“符号学”),至于实践部分(艺术理论),则根本未能涉及。另外,他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的部分章节论述到美学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鲍姆加通百度百科-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走向读者.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基本上不考虑作品同作者和现实的关系,也基本不考虑文本的语言、结构、功能,而重点考虑读者的接受.通俗一点讲就是:不再强调作者试图在文本中写出什么,而是强调读者实际从文本里读出了什么,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作者”对于其作品的权威性,而强烈地彰显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奠基性的作品是姚斯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1967)和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主要流派是以他俩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