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时间:2024-04-28 09:40:43编辑:莆田seo君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内容为:

  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皱着眉头对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孟翼听了,被马援的豪情所感动,真诚的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六十二岁时,又领兵远征,最终病死于军中,应了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里

  马革裹尸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这个 成语 也是有出处的,对于这个 典故 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马革裹尸的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原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 成语典故
  因功封侯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 援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时刻心系国家安危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为国捐躯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 近义词
  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捐躯疆场

  以泽量尸

  决一死战

  肝脑涂地

  赴汤蹈火
  马革裹尸 造句
  1、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2、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3、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4、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7、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8、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9、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0、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1、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2、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3、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4、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15、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16、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7、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出塞
徐锡麟〔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全诗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第三句“只解沙场为国死”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领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典故介绍

1、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2、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 )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3、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推荐于 2018-05-2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若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谢谢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出塞   徐锡麟 〔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全诗前两句“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愿望;第三句“只解沙场为国死”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末句“何须马革裹尸还”总领全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马革裹尸相关 典故 内容。


  马革裹尸的意思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马革裹尸的 成语 典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用马革裹尸来 造句
  1) 在这个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书生以才气驰骋天下;沙场浴血,马革裹尸。

  2) 我关木纵横沙场半生,未尝一败!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罢,大丈夫生当马革裹尸还,得偿所愿,死得其所啊!

  3) 所以成了很多男生的女神,反正那件事确实是个误会,这些男生为了自己的女神,自然是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 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6)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7) 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8) 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9) 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10) 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11) 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寿终正寝?

  12) 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13)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4) 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15) 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16) 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7) 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8) 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9) 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20)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21) 纵然马革裹尸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也要怡然自乐,这是高雅的选择;纵然烦事多多也要潇洒快乐,这是 国庆节 的选择!祝国庆快乐!

  22) 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23) 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24) 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25) 在抗战期间,无数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26) 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27) 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28) 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29) 那个什么马革裹尸,高中课文里有讲到的,我语文不行啊,上课就老打瞌睡。

  30) 金鳞本非池中物,马革裹尸恩情负。

  3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谁不期望能够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妻儿呢,每当这时艾伦就觉得阵阵心痛。

  32) 民族精神不仅仅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也不仅仅是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滴中。

  33) 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34) 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看了马革裹尸典故的人还看:

1. 用马革裹尸造句

2. 马革裹尸的意思及造句

3. 怎么理解马革裹尸和其造句

4. 关于爱国的励志英文句子


马革裹尸成语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马革裹尸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典源出处   《东观汉记 ·马援》:“ (马)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后汉书 ·马援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马援认为好男儿应当效死边疆,为国尽忠,以马皮裹尸归葬,才是本色。而不应死在家里床上。后用此典表示为国战死疆场。   用典形式   【马革】 清·孙旸:“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裹革】 明 ·皇甫汸:“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清 ·吴伟业:“老臣裹革平生志,往事伤心尚铁衣。”   【包马革】 宋·汪元量:“人谁包马革,子独衣羊裘。”宋 · 陆游:“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裹尸入】 南朝梁·何逊:“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裹尸还】 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裹全尸】 清·沈绍姬:“总为人间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马革惊心】 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马革裹尸】 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 ·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甘同马革】 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裹尸马革】 宋·陆游:“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明 ·张家玉:“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释义 革:皮革。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出处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成语出处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马革裹尸”。

上一篇:落英缤纷

下一篇:分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