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天地

时间:2024-04-27 23:49:26编辑:莆田seo君

天地分六界还是七界?分别是那几个?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分为六界。神界、仙界、人界、妖界、魔界、冥界。1、神界:远古人相信天地有三十六重,地为九重,天为二十七重,她们相信神的总管就是天帝,他和各路神都在天上居住和劳作,天帝居住的宫殿就在最上层,号称灵霄宝殿,也叫天宫或天庭。天帝的天宫在最上的一重。2、仙界:起源晚于神界,乃是我国本土道教诞生之后,产生的世界,称仙境。道家观念起源于《山海经》、《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等。3、人界:混沌青莲诞生的盘古大神寻得开天斧,牺牲了自己才劈开了神与魔之间的混沌,而诞生的世界。燧人氏、华胥氏,还有他们的女儿女娲与儿子伏羲,到这个世界繁衍后代。他们的后代很少具有纯正的神力,寿命也比神短得多,具有丰富的七情六欲、社会制度与道德,这事神帝知道后,不再将它们的后代叫神,而改为人,这个世界也就叫做了人界。4、妖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修炼成妖后,她们崇拜人,这也是为什么她们成妖后都化身成人的原因,但是她们大多禁不住魔界修行者的诱惑而堕落危害人间。她们成妖后,向往的世界叫密境。5、魔界:魔界是与神界相对的混沌世界,它处在混沌的阴面(神界是在混沌的阳面),景色与神界相反,大多阴暗。6、冥界:乃各方万物的轮回之处,终点与起点,需五道轮回方其转世。扩展资料:中国上古神话中,地球有六界,并有六种上古神兽守护:一、五行八荒界 (人间)守护神:青龙 孟章神君,化之一十二,尊名七宿苍龙。二、芥子六合界 (次序)守护神:白虎 监兵神君,又名真一咸池。化身二十六。三、九曲黄泉界 (九地)守护神:玄武 执明神君,真武大帝。化身七十二,十二巫之雨之祖巫。四、直符灵动界 (九天)守护神:勾陈 万雷句陈,北极勾陈上帝,化身五千九百二十九。五、宇宙混沌界 (太阳)守护神:凤凰 九天娘娘,谓之九天玄女圣母娘娘,化身有二。六、坤元中宫界 (太阴)守护神:(太阴)朱雀 陵光神君 化身二十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六界

佛教和道教中如何定义“天”和“地”

道教里并没有大千世界这个概念。

道教的地和天的概念来自人的观察,后来又增加了太虚的概念。

释迦牟尼佛住持的这个世界名叫娑婆世界,乃一大千世界(三恶道、人世、六欲天、初禅天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上覆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上覆四禅天及无色界诸天为大千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国土,地水火风亦不同国土众生种种业缘现种种相。地相共同的特点是摄持,是众生依止处。但他方国土的大地相,并不都像我们这里的泥土沙石。而我们这里的泥土沙石,也是我们这些罪苦众生的业缘相,维摩诘所说经中,佛为舍利弗尊者等现此世界光明严净地相。

天,一般是指六道之一的天界众生或天界众生的依止处。并没有一个我们以为的蛋壳一样的蔽覆我们的‘天’,凡夫说的天、天空,经中一般说“虚空之中”。

一切众生皆是有情众生。

一切众生皆由淫欲而正性命。


佛教中的天界怎么划分,为什么魔能居住在天界,魔是怎么修成的,出离三界了吗?

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这里的天不是我们汉文化里说的天界天堂天上的意思,应该理解为一个层次,或者世界一个区域,经管这样说不确切,但是翻译很难到位的。多看看佛经,理解一下佛教专有名词,自己去体会吧。再者佛教不讲三界,三界者天地人。佛说六道,天,人,阿修罗,上三途,地狱恶鬼,畜生下三途。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同日而语。建议多看书。


佛教怎样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

一不注意,你的话就说出来了。又一不小心,你的话音就没了。缘起性空。天地万物的起源,从缘起性空,不难分析推理出佛教理解天地万物的起源,是因缘组合而来的。所以佛教讲因果。讲轮回,讲因缘。大乘佛教三大派系, 就世界的起源问题回答有些不同, 但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佛教不谈第一因;从南传到中观:讲世界是因缘生的,这因缘果如同一个圆圈,你找不到哪个地方开始,结束。 唯识系:讲世界是有种子生成, 因为种子起现行,就起山河大地,众生; 那么种子从哪里来的,回答是种子是法尔如是。真常心系:世间是从无始无明而来,无始无明也是没有开始, 但对于这个无始无明在楞严经里却有所探究; 无始无明含有妄能,所,两个部分,所为晦昧之空,能为妄能; 二者之间相互对应,干扰,生起,地水火风空,以及虚妄的根, 寄根之用, 以及寄根之识,就是说把人为何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身体等,怎么来的全都说透了,建议您看看那楞严经。 回答者:enlighten(340) 回答时间:2013-08-20 01:12万佛朝宗而万变不离其中.佛家真谛以无为真.天地万物源于无.从无到有.


佛教敬天地仪规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1)折伏骄慢心(2)见贤思齐(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显畸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4)其方法第一拜:(发露实项)忏悔弟子(某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实相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气聚吾身,道存吾心。什么意思?

气是古代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来只是对天地自然以及人体中存在的一种看不到摸到的东西的猜测或者理解,其实很像我们生命必须的空气,当然,那时人的理解肯定会和现实有所差异,不过一开始也是一种很质朴的哲学或者科学假想,后来延伸于多个领域,也整来越玄。这也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分阴阳,提示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气所化的原理。反映于人,则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道就不必解释了,不过道家思想的道,和道教的道完全不是一回事,道本身确实很玄妙,对那个时代来说,但老子想把它简单化,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我们现在说的宇宙自然规律很相似,但又有不同,但终究只是对天地万物的一种客观思考加上主观理解产生的思想,而道教的道,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搞得更玄虚。这句的话的意思大约是,天地之间的气(肯定是珍贵的好东西)都集中在我的身体里,而那道在我的内心之中。这句放在道家,意思大约只是深吸一口气,精神状态不错,似乎已经明了天地运行的规律,要是放在道教,意思大约是吸天地之精气为我用,心中有道,万法皆通之类的东西。上面的解释可能会有偏差,但基本思路不会错,道教就是这样歪曲神化道家思想的。

佛教和道教中如何定义“天”和“地”

在佛教中,天和地都是作为宇宙和世界的组成部分。天指的是神仙和圣人所在的界域,是清气的所在。根据佛教的理论,神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世俗人是无法高攀天界的,只有通过修炼、得道成仙才能到达。对于地,佛教中通常与天相对,指的是由清浊气分开的、有人类和其他生灵生存的界域,也就是人间、阳间。这个界域有清有浊,有男有女,有乐有愁,有昼有夜,有生有死。而道教对于天地的看法则更加复杂。道教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由阴阳未分时的一片混沌到开天辟地后,轻者浮上为天,浊者沉下为地。道教对“天”的描述也是充满了神话色彩,认为天上有三十六天,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各有众生居住。同时又有天道、神道和人道三界,分别对应生存在天的三个层次。对于地,道教在描述时则多与“阴”相关联。比如道教讲求炼形为气,形神俱妙,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此外,道教还有所谓的地狱、阴曹地府等概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对于“地”的理解和诠释。总的来说,佛教和道教对“天”和“地”的理解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佛教中,“天”代表了神圣和纯净,“地”则象征着人间的世俗生活;而在道教中,“天”与“地”同样分别代表着神界与阴界、阳界与阴界等对立的两个世界,同时也体现着道的本质和规律。


佛教和道教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道教是以老庄思想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而形成的宗教。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信仰,但仍然有明显差异——先秦道家重在“逍遥生死”,而东汉起出现的道教却重在“长生不老”;先秦道家重在内心的“道德”修养,后来的道教重在外在的“术法”修炼……道教在发展中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对民间各种神灵精怪信仰也收罗而后改造之,所以古人说道教“杂而多端”。 兹就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佛道之争、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佛教与道教的比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始自东汉的张陵,至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乃集大成。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方面皆得均衡发展。有宋一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复融合阴阳五行、谶纬、咒术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统,并导入佛教思想而发展之。东汉顺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尊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至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汉灵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水为人治病,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与张衡、张鲁的五斗米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其后有《老子化胡经》出现,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说”。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人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参考佛教的仪礼而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确立道教的国教化,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未久,南朝宋的庐山道士陆修静与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的理论与组织形式因之愈臻完备,称为“南天师道”。 至唐代,道教的发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孙王远知融和南北天师道,成为唐代道教兴盛的重要基础。唐代的历代君主,广建老子庙、道观,并于科举考试中加入《道德经》一科。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此种“道先佛后”的政策于是成为唐代一贯的方针。唐高宗(西元六四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为唐代王室的祖先,并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令诸州各建道观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时,更进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学,并以《老子》、《庄子》、《列子》等诸典籍为“真经”。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仪礼的大成。吕洞宾以“慈悲度世”为成道途径,又以断除贪、瞋、痴取代对剑术的研习,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影响颇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时,敕令王钦若、张君房等人编辑道藏,其中以《云笈七签》一二二卷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观。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诏令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时道教大盛。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至元代归并于以符籙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金元之际又有刘德仁创立“大道教”(后称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历时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极一时。在当时,全真教与天师道同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阳极力调和释、道、儒三教的说法,去除咒术、迷信的要素,强调佛教(尤以禅宗)的教理与出家主义。他的七大弟子称为“七真人”,其中以丘处机尤见重于元太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时,由《老子化胡经》而引起一场激烈的佛道论争,道教失败,于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诏令禁断道教。由是,道教发展大受打击,教团势力也逐渐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明代仍继续流传,至清代则渐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势力兴盛时,教团组织每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因此形成特殊阶层及专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渐衰微时,则转而注重民众的宗教欲求,处处以民众生活与日常伦理为基础,于是有“民众道教”之称,同时大量的善书与宝卷等也应运而出,这就是所谓民众道教的经典。 道教主张人类的根本希望在于获得现世的幸运、幸福、长寿、繁荣,为达此一理想,乃积极劝人为善,举行除灾招福、祈祷咒术等的仪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仅其顺应性、适应性的幅度扩展,就是信徒阶级也因此而增广。道教的派别虽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与教义仍在“道”,认为道乃“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谓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最高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众道教则或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为历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学问之神)、吕祖、关圣帝君、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极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服用仙药)、导引(一种柔软体操)、胎息(又称服气、行气,系将宇宙的元气吸入体内,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术(采阴补阳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纯之气所长成的谷类)、内丹、外丹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佛道之争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惟道家对于佛教的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于是与之发生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然争论的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教团;南朝宋的陆修静、梁的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他们论争焦点是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佛教的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道士顾欢着《夷夏论》,引致明僧绍着《正二教论》、慧通着《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着《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在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五二○年),宫中也有佛道二教的论争,即清道观的道士姜斌与融觉寺的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的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争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到马邑。其前,甄鸾的《笑道论》与道安的《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的重要论着,此二书都是以强烈的论点大力论难道教的低劣。然于北朝,佛道的抗争不仅为双方的论争而已,更加上当权者的政策压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的摧残佛教。 三武灭佛是指: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谦之清静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怂恿,下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听信道士张宾与元嵩之言,决心灭佛。唐武宗宠信道士赵归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还俗,收充两税户。为历史上佛教徒的大浩劫。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的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的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着《十异九迷论》、刘进喜着《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的先后问题。八年,定道、儒、佛的顺位。 唐太宗在位期间,道士凌越僧侣之上,智实法师向皇帝上奏,极力申论佞道排佛的不当。皇帝命令宰相岑文本下谕谴责,智实和尚竟抗执不受诏令,皇帝大为震怒,当廷用杖责打了智实法师,并令他换上百姓衣服,流放岭南。有人讥笑智实法师自不量力,不懂进退之道,智实法师慨然叹说:“吾固知势不可为,所以争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实法师要后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难的时代,大唐朝还是有僧格在。高宗显庆三年(西元六五八年)三次召集僧道于内殿论议;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又就《老子化胡经》引发论争;至龙朔二、三年(西元六六二——六六三年),论争犹未止。此等佛道论争的结果,道教方面摄取佛教经典的教理,制作种种经典来对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跃,王重阳创全真教;元时,其第五代教主邱处机的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坏佛像,并将《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伪妄,宪宗五年(西元一二五五年)令二人对论,志常败论,帝遂勒令烧毁《道德经》以外的《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一切伪经;以后二教之争依旧相续不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下诏弹压全真教,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于是平息。 佛教对道教的影响 早期道教的思想体系是“三一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从这里演变出“长生不老、肉体飞升、气化三清”等观念,其所追求的目标是“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道教本来也有“善恶报应”、“天道承负”的教义,后来部分道士逐渐吸取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思想来充实和调整道教的理论,唐代道士吴筠在《玄纲论.长生可贵》第三十中说:“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贵者,神性耳。若以死为惧,形骸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他认为人的形体是会死亡的,应当重视神性的修炼。后来全真道更重视心性的修养,认为色相世界是虚幻的,若不能认识到这点,而执着外物为实相,必将为其所累,不得解脱。在道藏里有“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则是仿照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见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对道教的道性论与修心炼性说有很深的影响。 道教的戒律包括“道诫”和“斋戒”两种,学道不受戒则登仙无缘,其种类很多,有三戒:皈身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不得杀生,不得茹荤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八戒: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不得妄语以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杂卧高广大床,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另外,还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大体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 道教对于天界及地狱的论述,在佛教宇宙观的影响下,更丰富了其内容,在《云笈七签》里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说,即: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三界之上有四梵天。又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据说是上天派遣群仙统治的地方。佛教对天界的看法则有“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修行十善及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则可生于天界。 东岳泰山“峻极于天”,在战国时代,人们便以泰山为人天沟通的地方,所以每当君王平定天下以后,就要到泰山去向天报平安,即“封泰山”,又要祭地之功,即“禅梁父”(梁父是大地的主宰)。后来泰山逐渐有了阴府的意味,《后汉书.乌桓传》说:“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岱山就是泰山。死后魂归泰山,与佛教地狱的说法相结合,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内容。南北朝时代,道教吸收佛教地狱报应等说法。佛经说有八大地狱,有阎罗王;道教则称阎罗王充“冥官之任”,由上帝任免。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组织与分类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辅(太元、太平、太清、正一)。总而言之,道教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佛教的佛像身金色,朴实无华,相好庄严而无胡须,象征佛教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则挂衣披袍,穿金戴银,长髯飘飘。 佛教讲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则以神仙信仰为中心,追求“长生不死”和“养生成神”,故重视炼丹、养气、五行八卦、符咒之术,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佛教的僧尼剃尽三千烦恼丝,身着“粪扫衣”,脚穿罗汉鞋,三衣一钵,生活严谨简朴。道教的道士不修边幅、长髯长发,其服饰晋以前无定制,至南朝刘宋陆修静,道服才开始制度化,有一定规格,如《仙鉴》里说:“立道士衣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着矣。”又道教法服有品第次序凡五等,以区别贵贱,不同仪式着不同道服,也有定制。现今道教服饰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见其抱朴守素的风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称为寺院、精舍、讲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钟、磬、木鱼、铛铪、铙钹等。道士们修行的场所称为宫、观或庙,他们所用的法器中,宝剑和镜鉴是除邪禳灾的重要法宝。镜鉴有所谓三元宝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种金属镜鉴,有固定的尺寸,需依法铸造。 道教从汉朝立教至今,始终跳脱不出“中国的宗教”,而无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乃是迷信色彩太浓。晚近的道教,更只剩下了以斋醮符籙来应付民间的迷信,更显没落。在台湾的宫观中,庙公是有,但要找道士就难了。虽然道教的历史及其内容,多涉作伪及荒诞,然而其在养生医药上、冶炼铸造上及对民间劝善上,也有贡献。所以,我们在研究道教之余,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它。


四面八方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文章中用了该成语在

四面八方 [sì miàn bā fāng]成语解释: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成语辨析:四面八方,有“全国各地”的意思。是陈述性的;偏重指四周有限的地方。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释义: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近义词:五湖四海反义词:弹丸之地例句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四面八方全是凄凉寥廓的旷地。我很喜欢那种四面八方都是山的感觉,让我有一种归隐山林的冲动。我很喜欢这种四面八方都是山的感觉,让我有一种归隐山林的冲动。四川大地震时,四面八方都来援助,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为官做宦的人都是正正堂堂四面八方的,最忌这种鸡鸣狗盗。大地震时,多亏四面八方的群众捐献物资,这真是雪中送炭啊!今天学校有文艺活动,来了很多人,四面八方的都赶过来了。我们学校四面八方都是繁华的街道,一点都不利于我们学习。在这儿四面八方都是我们的埋伏。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四面八方都考虑一下。她的婚礼使得它的朋友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参加。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但目标是一致的。洪水从四面八方涌来,巨大的浪潮冲击声让人震耳欲聋。在黔江你会发现城市的四面八方都是山。元宵节焰火晚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人头攒动争相观看。北京中国成功广场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举着飞奔映亮狂欢跳跃。

财神灶君天地土地属于道教还是属于佛教?

秦汉以前主要的五祀之一,灶神、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那时候方仙道已经出现,佛教还不知在啥地方呢。
财神的讲究很多,如五大财神四方财神文财神武财神等,但一般都是道教神明“兼职”。当然,为了网罗信徒,佛教也出现了兼职财神,但不是“正业”,所以单独提财神二字应当是道教神明。
天地,天帝?
我们常说的天帝一般说起来是道教神明,道教的天帝(玉皇大帝)与佛教的天帝不一样,佛教的天帝是帝释天,是古老印度教的天帝,蛮夷番邦见识短,天自然矮,帝释天是印度二十诸天的天主。而道教的天是三十六层,剩下的就不用比较了。
土地爷的祭祀源于周礼的“社”,诸侯祭祀的是“大社”,乡里祭祀的是“小社”(大小社是臆造的词,觉得能说明意思了),也就是说,安岁数讲,土地爷比那些什么佛大很多的。
所以,除了题主说的天帝不是很明确外,其他几位百分之一万的是大中华神明,是道教神明


佛教中的三界是28层天,但是33天的说法是什么?

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或素罗意译......作为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认为是六道中最好的/

欲明诸天的住处,须先略知佛教的世界说:一日月绕一须弥山,外围四大洲,八中部洲,须弥山下入香水海中,水面以上分上下两段,下段分四层,第一层坚手天,第二层持鬟(电脑里没这个字,鬟的上半部,下半部是个曼字,读作:MAN)天,第三层常放逸天为四天王所统帅的夜叉神所住的地方/属于鬼类,非天道所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第三层之上还有日月星宿天,为日月星宿诸神所住的地方/

第四层为四天王天,与日月在一个水平面上.....须弥山顶上是仞利天,此天与四天王天皆地居,仞利天以上为空居(天宫在虚空中的意思)/

依次为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四天。。。。

六欲天以上覆一初禅天,与六欲天以下的人等五道众生所居世界,为一“小世界”/是宇宙中最小的世界单位/

一千小世界之上覆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是宇宙世界海中基本的独立世界单位/

一大千世界为三个千数相乘,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总计约有百亿日月,也就是百亿个小世界~

相对于小乘来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一佛刹)~即一佛所教化的范围~~所居净土~~~~

大乘则说大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种,为梯形~~分二十居~~每层皆有无量微尘数大千世界~~无量微尘数世界组成一“世界海”~~为一佛净土~~~在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世界海~

一大千世界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概况大略如下:

1~~欲界天,因为有六层,所以叫六欲天~最下层四王天,居须弥山腰,为六欲天中国土最广的者/此天分东南西北四大天区~每天区各有一天王~故称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即佛寺中天王殿内四位威武的天神~欲称四大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四大部洲的东胜身洲/

南方增长天王,守护四大部洲的南赡部洲,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居住的地方~

西方广目天王,守护四大部洲的西牛货洲/

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四大部洲的北俱卢洲/

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九十一子,其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管理各种鬼神,不得侵扰人类,维持天下太平~~~~~~~

此天人寿九百一十二点五万年~

《金光明经〉〉等说,若四天王失驭,鬼神作乱,则日月星辰失度,风雨不调,人间必有战乱灾祸,

第二仞利天~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山顶~

中间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帝释所住~~~八方各有八个天国~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中国佛教徒多说他就是道教所供奉的玉皇大帝/

此天人寿命三千六百五十万年~

第三夜摩天~~在仞利天之上十六万由旬的虚空中~这里日月的光明照不过来~是这里的诸人自有光明~寿命一亿四千六百万年~

第四兜率天~~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此天天人身有光明~此天宫殿分内,外两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所居的净土~现在由弥勒菩萨住持~外院为欲界天~寿命五亿八千四百万年/

第五化乐天~~在兜率天之上十六亿四万由旬处~

寿命二十三亿三千六百万年~

第六他化自在天~在化乐天之上十二亿八千由旬处~~~寿命93亿四千四百万年/

2

色界天~

初禅三天为成就初禅者所生,

第一梵众天~为大梵天王治理下~~

第二梵辅天~为大梵天王的辅弼臣僚~~

第三大梵天~~为大梵天王所住~~~~~~~~~~~此王为一小世界主~道德高尚,清净仁慈~~但是因为他生于天地万物之先~~自以为天地万物是他所创造~便以众生之父,之主自居~

《大日经》卷六说:所谓大梵天,名我慢自然/

佛典中认为天父创造万物的信仰,就出自大梵天~~~

如晚近太虚法师《真现实论》说大梵天王先天而生,超越阴阳~即是基督教等一神教信仰的上帝!!!!!!!!!

此天的寿命以中劫计算(一中劫相当于32亿年)~~~为半劫/

二禅三天~~为成就二禅者所生~寿命以大劫来计算~(一大劫相当于一百二十八亿年)

第一少光天~寿命两大劫~

第二无量光天~寿命四大劫~~

第三光音天~~~寿命八大劫~~

此天天王为一小千世界主~

三禅三天~~为成就三禅者所生~~

第一少净天~~寿命十六大劫~~

第二无量净天~~寿命三十二大劫~~

第三遍净天~~~寿命六十四大劫~~

此天天王为一中千世界主!!!

四禅九天~分凡,圣二级~~皆为成就四禅者所生~

凡夫天有四/

一无云天,寿命125大劫~

二福生天,寿命250大劫~~

第三层并列二天~~~一广果天~

第二无想天~(此天乃是外道人双厌苦乐,力舍一切念想~身心俱灭,心虚灰凝~~~生于此天,虽如广果天~~寿命500大劫~~~~~~~~~~~~~~~~但是因为“即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楞严经》卷九,被佛教斥为因地不正的“无想外道”~~其所入的定称为“无想定”~

广果天以上五重~~为佛教中修证到第三“不还果”(阿那含)~~以断欲界烦恼的圣者所居~称为五不还天(再不复返欲界受生)~~~

无烦天~~~寿命1000大劫~

无热天~~~寿命2000大劫~

善见天~~寿命4000大劫~~

善现天~~寿命8000大劫~~

色究竟天~~寿命一万六千大劫~~此天为色界之顶~~意译“大自在天”~其天王摩醯首罗~~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诸神中最尊者~~其形象为八臂三目~骑白牛~~也就是婆罗门教信仰的最高神湿婆~

佛经说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也居住在色究竟天~~~为诸十地菩萨恒常说法/

3~~无色界~

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区分~~皆恒处禅定中~~连固定的形体也消失了~寿命很是长~说无色,也不是完全没有物质身体~只不过其形质极为微细~~~~

据说此界众生只有佛能够看见~

第一空处,住“空无边处定”~定中惟见一无边虚空~~寿命两万大劫~

第二识处~住“识无边处定”~~定中惟见心识无量无边,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楞严经》卷九~~~寿命四万大劫~

第三无所有处~~住“无所有处定”~~~“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

惟见一无所有~~寿命六万大劫~

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寿命八万大劫~~此处为三界之顶~~

诸天虽然长寿快乐,神通自在,为世人羡慕~~~但是也有苦恼~

欲界天下二天中~~有因宿世修福不多而相对贫穷者~~或为人臣妾~受他所制/或神通不能如意~~或受阿修罗作乱的战祸威胁~~~而且不管寿命多长,福报多大,即使贵为天主,也终有一死~~

六欲天临死的时候有五种征兆出现~~~

身光消失,不乐本座,花冠枯萎,天衣垢坏,身出汗臭,生平一起嬉戏玩乐的天女们,见到这五种,都跑了~~

又以天眼观见将要生到何处,若是堕落,则更加的凄惶恐怖~~痛苦不堪~~~如地狱苦~~

《正法念处经》偈云:“如蜜和毒药,是则不可食,天乐亦如是,退没时大苦”。~~~

规诫众生~~不可贪着天界之乐~~应思出离三界/


上一篇:qq人工客服电话

下一篇:偷电瓶车的网红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