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做二不休什么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一、基本信息【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字数】: 六字成语。【注音】: 一 ㄅㄨ ㄗㄨㄛˋ,ㄦˋ ㄅㄨˋ ㄒ一ㄡ。【简拼】: YBZEBX;【结构】: 复句式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二、其他信息【出处】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示例】到这地步,一不做二不休,我是打算拼一拼了。——茅盾《子夜》七【近义词】破釜沉舟;【反义词】犹豫不决。【语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下最后的决心。三、成语故事唐德宗时期,安禄山起兵反叛,卢龙节度使朱泚及部将张光晟也起兵反叛。李晟奉命征讨叛军,活捉了张光晟。张光晟表示愿意重新归顺唐王朝,德宗身边大臣坚决反对,只好处死他。张光晟感慨地说:“第一不要做,第二做就要做到底。”四、与一不做,二不休相关的歇后语老大懒惰老二勤;扳倒葫芦洒了油;两勤夹一懒;老大懒汉老二勤。
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一”懒惰什么都不做,“二”勤快,一直不休息。一不做二不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ī bū zuò,èr bù xiū,意思是指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翻译:张光晟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要么不做,做了要索性做到底。扩展资料一不做二不休的近义词:狗急跳墙【解释】: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出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译文;人们急了烧香,狗急了就会跳墙。【示例】: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禽困覆车、铤而走险、垂死挣扎、孤注一掷、穷鼠啮狸、困兽犹斗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和造句
【一不做,二不休的拼音】: yī bū zu,èr bù xiū
【一不做,二不休的近义词】: 破釜沉舟
【一不做,二不休的反义词】: 犹豫不决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一不做,二不休出处】: 唐 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一不做,二不休造句】:
•到这地步, 一不做,二不休 ,我是打算拼一拼了。(茅盾《子夜》七)
•咱们干脆 一不做,二不休 ,杀了他。
•既已投下一便士,干脆再一英镑; 一不做,二不休 。
•偷小羊与偷大羊同为绞刑; 一不做,二不休 。
•于是他 一不做,二不休 ,带人直奔巡防团团部,要抓黄元龙并拘留一切船只。
•既已投下一便士,爽再一英镑; 一不做,二不休 。
• 一不做,二不休 ,周令手下将卓杀死在病房里。
一不做二不休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一不做二不休
1、意思是“一”懒惰什么都不做,“二”勤快,一直不休息。
2、一不做二不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ībūzuò,èrbùxiū,意思是指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3、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光晟临死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4、翻译:张光晟在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要索性做到底。
一不做,二不休是什么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一、寓意此成语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做”,二是“不休”。如果不打算做,不想开头,那就干脆不理不睬,置之不理,免得牵扯麻烦。但如果打算做,那就一定要坚持,在开头之前想清楚,一旦开始,就应该“不休”,不能半途而废“一不做,二不休”体现了一种决心,坚持不下去再坚持一下就好。二、相关“一不做”:指的是不做亏心事。有句话叫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做亏心事最令人讨厌,这种人“大事不犯,小事不断”,所做的事令人恶心,但够不上法律制裁,说白了就是无赖或者泼妇之类的人。二不休”指人生中不能停止做两件事。第一不能停止学习,有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叫巧”。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加强修养的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学海无涯,只有不停止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第二是不能停止做善事。也可以理解为不做坏事。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不做坏事,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条强调加强修养。三、造句 1、俗话说一不做二不休,年初一给你祝福的事我没做,年初二给祝福的事我不休,愿你鸿运当头照,快乐身边绕,成功跑不了,合家幸福日子好!2、一不做二不休,带走全套经营班子重起炉灶算了。3、嗯,我想,反正我的工作已经丢了一半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走人算了。
成语一不作二不休的释义
一不作,二不休,干就干到底。这是我们下决心干什么事的时候常说的话。可是,你要知道了这个“作”原本的意思,可能要出一身冷汗。
一不作,二不休,出自一个故事。
唐德宗时,一支军队在长安叛变,拥立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读cǐ)为皇帝。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任张光晟(读shèng)为节度使兼宰相。唐德宗命令李晟领兵讨伐朱泚,逼近长安。张光晟率兵与李晟军对阵。张光晟见李晟军声势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就暗中派心腹去与唐军统帅李晟联络,表示出归降朝廷的意思。李晟一听当然表示欢迎,并说如果张光晟真的投降,一定向朝廷上奏,免他叛乱之罪。
可这个张光晟亲自护送朱泚出城,待朱逃跑远了,他又返回长安,这才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
张光晟投降后,李晟如约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对张光晟减罪,并给予任用。
张光晟对李晟感恩不尽,两个人成了好朋友。李晟每次举行宴会,总要邀请张光晟参加,并且奉为上宾。一次宴会上,华州节度使路元光冲着张光晟大怒道:“决不与反贼同席!”李晟见众怒难犯,只得把张光晟软禁起来,听任朝廷处理。不久,德宗下旨,认为张光晟罪不可赦,理应处死。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眼看着张光晟被行刑。
张光晟临死前说:“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这件事记载在唐朝人赵元一的《奉天录》卷四里。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杂谈》中认为,张光晟说的“作”不是一般的“作为”,而是专指“作贼”、“作乱”。张光晟的话意思是,首先是不要作乱,如果已经作乱了,就要干到底。
张光晟先是跟着朱泚作乱,后来又投降朝廷,作乱了但是没有干到底,结果是被朝廷处死。张光晟说“一不作,二不休”,实际是对自己投降朝廷的后悔。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中国历史上,“焚书”被人们称为是一种文化现象。“焚书”这种做法应该是对文化的一种践踏。原因是书籍上所记载的各种思想不够统一有的.甚至是相对立的。通过焚书,封建统治者可以消除异己思想。由此观之,封建专制时代不仅是政治上的,文化层面上也逃脱不了被专制的厄运。
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显得很荒谬,但在封建时代的确如此,握有兵权的最高统治者才是说话算数的人。正所谓:“顺天者生,逆天者亡。”“天”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文人纵然有骨气,但只要你不顺从皇帝的思想,在那个时代你的命运就会是悲惨的。
“焚书”之所以会在中国历史上上演,这与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息息相关。“焚书”的目的便是要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以便相传万世千秋。在国人的视野中秦始皇焚书最为著名。小脚冰凉查阅史料,其实焚书的始作俑者并非秦始皇。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有历史记载的比较著名的“焚书事件”就有四次。
1、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提出:“燔《诗》、《书》。”主张,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然而这一主张并没有得以认真执行,因此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2、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不满于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这起焚书事件,令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3、梁元帝焚书
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兵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遂将书籍14万册烧掉。由此观之,梁元帝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
4、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从公元1773——1782年,历时十年时间组织了360多位著名的文人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巩固自己的皇权。乾隆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就“毁弃”,该“删改”的就“删改”。编书10年间,仅浙江省就焚书24次,就全国而言焚书数量可谓是数量浩繁,实则是中国文化的大灾难。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
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关于一不做二不休的句子:1.争执归争执,严家炎等一干铁杆金迷们仍一不做二不休,又把金庸武侠搬到作为煌煌上庠的北大中文系讲堂,金庸研究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显学。2.于是我跳了进去,看到里面的门已经锁上了,一不做二不休,我返回了车上,拿了斧子,返回来,想了想,甩开臂膀,“咔咔”。3.不是没有见过别人做出突破,而是他们这是第一次见到骷髅做出突破,而且还是成群结队的骷髅大军,并且看它们的样子,这是要一不做二不休一路狂猛飙升。4.张峰看得这个情况,顿时有些坐蜡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啊!如果自己给了一个人起名字,而另一个没有,那就是有些不公平啊!“算了,一不做二不休,就继续起吧!”。5.又到国庆,欣逢十一,愿你一不留神甩掉烦恼,一不小心找到快乐,一不注意踩上好运,一不当心就抓住了健康。到了这个份上,我就一不做二不休,一而再再而三地祝福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