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时间:2024-04-26 17:57:28编辑:莆田seo君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的解释是什么?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不能只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从此屈身事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拼音: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解释: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出处:唐朝房玄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译文: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反义词阿谀奉承读音:ē yú fèng chéng。解释:阿谀: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奉承:恭维;讨好。巴结拍马;说恭维人的话;向人讨好。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出自哪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正确说法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陶渊明的《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úwèiwǔdǒumǐzhéyāo,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近义词:不为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
反义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例句: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造句:
1、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一脉相通。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为什么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气节”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一种人格品质,没有什么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践踏自己的尊严,这种精神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大诗人陶渊明就被称为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我们在上学期间肯定都有学过,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当然以他的能力肯定不止生活在田园,只是他自己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削官场上的生活。当然现代这样的人几乎已经快要灭绝了。

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个奇迹。从古到今,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朱熹、欧阳修,近代的鲁迅、梁启超、林语堂,都对他极其推崇。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他的文学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描写田园生活的文人,开创了新的诗歌类型——田园诗。他的诗,非常接地气,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

然后是他的生活态度。他辞官不做,远离喧嚣的尘世,隐居乡野,回到大自然中,悠然自得。他写的《桃花源记》,是中国人梦想的“世外桃源”。他是中国隐逸诗人的代表,令人神往。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铮铮铁骨”。《晋书》是这么说的:当时陶渊明是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来视察。有个小吏劝陶渊明说,应该要穿戴整齐,再去见督邮。陶渊明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就辞官离职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多有骨气啊!

然而,稍分析一下,就有不少疑问。1、督邮来视察工作,陶渊明只要穿戴整齐,见面交待公事就好。督邮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陶渊明有什么可抱怨的呢?2、“五斗米”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3、督邮是个官职,至少比县令高,为什么说人家是“乡里小人”呢?

【1、不愿当官的官N代】

要回答这些疑问,有必要了解陶渊明的一生。

365年,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江州柴桑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庐山。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太尉,是朝廷手握兵权的一把手,非常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郡守,外祖父孟嘉是当时有名的名士,深受权臣桓温的赏识。显然,陶渊明是官N代,家庭条件相当不错。

393年(28岁),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又请他当主簿,他也拒绝了。州比郡高一级,“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 铠之属”(《宋书》),是个有实权的职位,相当于副省长。单论官职高低,他明显比祖父、父亲,混得好多了。

398年(33岁),陶渊明再次出来做官,给荆州刺史桓玄(桓温的儿子)当幕僚。3年后,由于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服丧。在他服丧的3年里,桓玄攻入京师,掌控了朝政,并逼东晋皇帝退位,自己称帝。随后,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打败桓玄,又恢复了东晋。

404年(39岁),陶渊明第三次做官,他前往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405年(40岁),他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月,他又改任彭泽县令。按官职高低,这显然是一次大降级。但这是陶渊明自愿的,因为彭泽县离他家很近,方便回家。十一月,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突然去世。陶渊明感慨万千,只当了80天县令,便“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从此再也没有当官。

他回到家后,与田野为伍,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生活水准有所下降,但怡然自得。他写了很多田园诗,以及喝酒的诗。420年(55岁),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陶渊明拒绝承认,坚持使用东晋年号。427年(63岁),陶渊明去世了。

这便是陶渊明的一生。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2、究竟什么是五斗米】

回过头来,我们再讨论上面的几个疑问。

先从简单的入手,“五斗米”到底是多少?《汉书》记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是10斗,那么,五斗=半石=二钧=60斤。再根据现在对古代出土文物的测量,汉代的1斤只有约250克,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也就是说,五斗大约等于今天的30斤。

那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代表县令的官职,五斗米是俸禄,也就是工资。可是,一个月工资才30斤米,鬼才去当这个县令呢?

又有人说,五斗米是日工资,一天五斗,一个月15石,合今天900斤,那就差不多了吧?要知道,汉朝郡守的级别,称为二千石。虽然可能是虚数,到东晋也会有变化,但15石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官员的俸禄,构成比较复杂,有公田、有钱、也有粮,要计算出日工资,估计以陶渊明的数学水平,够呛!再说,中国什么时候有算日工资的传统呢?

还有人说,五斗米是陶渊明一个月的口粮,意思是不愿为吃饱肚子而折腰。计算一下,一天一斤米,对于陶渊明的食量,可能真差不多。可是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见到任何文献,用“五斗米”表示“口粮”这个意思!难道这个词是陶渊明的首创?

事实上,“五斗米”这个词早就有了,就是“五斗米道”。大约200年前,早在三国时期,雄踞汉中三十年的张鲁,便以“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来治理汉中。张鲁声称,是他爷爷张道陵创造了“五斗米道”,封为“张天师”,世代相传。后来,张鲁被曹操灭了,五斗米道传到中原,又传到江南,非常流行。

可是,有没有可能,古时候信息闭塞,陶渊明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五斗米道”呢?答案是不可能!

陶渊明当江州祭酒时,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家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是人人皆知的事。连“祭酒”这个官职,最早也是出自于“五斗米道”。后来,陶渊明给桓玄当幕僚时,王凝之被调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任职。结果同样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起兵叛乱,攻入会稽,杀了王凝之(399年)。

孙恩在江浙一带肆虐了好几年,几乎动摇了东晋的根基,在荆州的桓玄曾打算派兵救援,但被朝廷拒绝。而北府兵的刘裕,正是在讨伐孙恩的过程中,不断立功升职。陶渊明身为桓玄的幕僚、后来又当了刘裕的参军,对于震动全国的“五斗米道”,没有理由不知情。

所以很清楚,“五斗米”就是“五斗米道”!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道”折腰呢?史书没有提及。猜测一下,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出任江州祭酒时,与信奉五斗米道的顶头上司王凝之有矛盾,宁可辞职也不肯折腰。第二种可能,五斗米道是祸国殃民叛军,不向叛军折腰,也合情合理。第三种可能,前来视察的督邮,很可能就是一个五斗米道的信徒。

【3、敢于不折腰的底气】

不管哪种可能,跟自己的顶头上司对着干,都说明陶渊明缺少点“官场智慧”。不过,他敢于“不折腰”,一定有所依仗。他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东晋特殊的历史背景说起了。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大量北方的世家大族,南渡长江,拥立新皇帝,建立了东晋。这些大家族称为士族,为建立新朝廷居功至伟。尤其是王(导)、庾(亮)、桓(温)、谢(安)四大家族,掌控了东晋一代又一代朝政,权威比皇帝还要大。事实上,像东晋这样,皇权旁落,而由世家大族掌控朝政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士族取得了许多特殊待遇,不用交粮纳税,不受地方管辖,凭出身就能获得州郡一级的高官,代代世袭。事实上,他们就是东晋的统治阶层,是最最顶级的贵族。

江南本地的大家族,是次一级的贵族,称为寒族或庶族。大家千万别被“寒族”这个名称蒙蔽了,他们有钱有闲读书,可不是什么穷人。普通平民和大家族里的奴隶,他们日夜操劳,对于读书根本想都不敢想,是社会的最底层。

东晋社会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层:士族、寒族、平民。自曹丕起,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本意是要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以免胡乱任用。但结果在士族的控制下,反而走上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歧途。导致阶层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阶级固化了。士族作为金字塔的最顶端,傲然藐视其他阶层的优越感,显而易见。

陶渊明的祖上就是江西人,按说本是寒族。可是他的曾祖父陶侃,做到了东晋的一把手,非常显赫,是寒族中绝无仅有的特例。那时的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极其鄙视跨阶层的联姻,而陶渊明的妈妈出自士族名流家庭;而且陶渊明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江州祭酒,是相当于“副省长”的高官,可见陶家已经被士族接纳,是士族中的一员。

陶渊明是士族,是顶级贵族,根本就瞧不上寒族,更别说平民了。陶渊明敢于怒怼顶头上司的“底气”,也就很清楚了。他不怕辞官,家里有大片土地,有钱有粮,解决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想要再当官也很容易。他有什么好怕的呢?

然而不巧的是,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寒族崛起的时候。出身寒族的将领刘裕打败桓玄,拯救了东晋,大量寒族将领凭借军功崭露头角。几乎可以肯定,那个督邮一定就是寒族出身。所以,轮不到督邮来欺负陶渊明,陶渊明反而不愿穿戴整齐去见他,并鄙夷地说,你个乡巴佬!

【4、不只是诗酒田园】

如果陶渊明只是怀着贵族的一丝骄傲,任谁都瞧不起,又凭着贵族的优越待遇,过着无忧无虑的诗酒田园生活,他怎么能赢得历代这么多牛人的推崇呢?要相信,李白、杜甫、朱熹、鲁迅,没理由他们都看走眼了。

陶渊明三次做官,又三次辞官。从他的行为,和他写的诗,可以清楚看出,他一直在是否做官的问题上挣扎。做官是士族的天然最优选择,有丰厚的俸禄,也有亮丽的朋友圈。然而,陶渊明并不喜欢(当然也不善于)混这个圈子,他更喜欢清净,喝喝酒、写写诗、刨刨地、逗逗孩子……

他一直在挣扎,直到40岁。当得知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妹妹突然离世,他非常震动。人生在世,终究难免一死,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难道要委屈到死?他终于想明白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他“采菊东篱下”,“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难道陶渊明变成了他自己所鄙夷的“乡里小人”吗?当然不是!他只是贴近自然,偶尔活动活动筋骨罢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和朋友喝酒、写诗,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无拘无束,自由放飞……

陶渊明的“任性”,是有代价的。没有了丰厚的工资,家里的生活条件大幅下降,朋友圈也寥寥无几。后来,家里又遭遇火灾,生活就更差了。虽然比真正一贫如洗的农民,要好上千百倍,但比起其他士族,就远远不如了。但他并不在意,他喝着兑水的劣酒,吃着粗糙的饭菜,盖着破烂的棉被,怡然自得。

毫无疑问,他是士族里的异类,难免被其他士族品头论足,但他一律无视。寒族出身的刘裕称帝后,士族的待遇日益下降,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艰难。但他拒绝承认刘裕的新朝廷,也坚决不要官员送来的钱粮。他坚持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这才是千百年来,无数牛人推崇陶渊明的原因:他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并甘愿承受代价,义无反顾、心满意足地过自己的生活!

汇成一句话就是: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活出自我!

【5、难以割舍的江湖】

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活出自我!这三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可是要做到,又谈何容易呢?

最难的,恐怕是认识自我。人在江湖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自己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即便在深夜里扪心自问,恐怕也说不清楚。有些事本可以妥协,却莫名其妙地坚持,争得头破血流,徒增烦恼;有些事本该坚持,却又妥协了,想起来追悔莫及,怨天尤人。

佛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认识自我”和“成佛”几乎是等同的,可见其难度。

人在江湖飘,即便认识了自我,要坚持自我,同样很难。陶渊明写过一首《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里,他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器,可说是他有点自嘲的、另一个角度的天伦之乐。不幸的是,这也是事实:他的五个儿子,真的没什么出息。历史上,没有他们的任何事迹,只是因为陶渊明的缘故,才勉强留下了5个名字而已。虽然说儿子是否有出息,未必与父亲有什么关系。但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能安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吗?

恐怕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能“活出自我”的陶渊明,才让人如此羡慕。

朋友,你也想做陶渊明吗?我看,还是先干了这杯酒,洗洗睡吧。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不折腰原句

出自唐朝房玄龄的《晋书·陶潜传》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赏析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音同合 )思远翥 (zhù)”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哪首诗?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出自唐朝房玄龄的《晋书·陶潜传》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赏析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音同合 )思远翥 (zhù)”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作者简介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你怎么看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扩展资料:陶渊明人物评价: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 问征夫以前路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谁?

01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不折腰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潜即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后来演变成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为人不庸俗,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典故是这样的: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为人有骨气、清高,不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改名陶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还是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1 【成语】: 弄巧成拙 【拼音】:[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举例造句】: 古人~,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成语故事】: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2 前些天,和一些从事培训管理工作的朋友交流,在谈论到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人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是在为五斗米折腰,因为很多现实的因素在限制我们。这里,我想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说。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人们往往都将其简单的视为“规划”,是关于如何寻找并从事一个完全匹配的职业,但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更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首先,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的兴趣、个性、价值观、教育、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之所以从事目前的职业,总有其内在的脉络演变进程。人们常常会困惑于成长的历程,会不断的询问自己,当找不到答案时,人们对这些未知往往会产生内在的焦虑甚至恐惧,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生命演进的依据,从而增强个体前进的力量。 第二,职业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你所有的需要,所有工作都有其局限性和令人失望之处,需要通过其他活动来平衡生活。同时,工作中的激情常常来自于以往的经验,从工作中人们也将发现点燃激情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选择了目前的工作,它总有令我们满足之处,仅仅是薪水吗?并不一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人们能够理解自己,客观的看待和接受现实。在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我们更关注的是让员工首先理解自己、理解现实,探索将自己的优势发挥于工作中的路径,寻找在这份工作中可能的发展路径,去察觉这份工作的新的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激发起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增强对企业的投入与忠诚,在达成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是一定要作出一个生涯决策,而是学会采取行动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满意的人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3 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自持清高姿态 【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不为五斗米折腰4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附:陶渊明的身世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不为五斗米折腰5 【释义】 折:弯。这则成语是指不为获得五斗米而失去自己的骨气。 【用法】 比喻品性清高,有骨气。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成语故事】 陶潜,又名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创作了许多以田园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为背景的诗作。他为人性情高雅,淡泊名利,不贪慕荣华富贵,因此生活得十分清苦。公元405年秋天,他来到家乡附近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督察民情。这位督邮是一个粗俗傲慢的势利小人,一到彭泽县便命县令前去见他,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但县令陶渊明素来不畏权势,秉性清高,绝对不是那种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人。他很看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小人,但又不得不去见一见。正当陶渊明准备动身出发时,县吏却拦住他说:“大人,拜见督邮须穿官服,并束上腰带,否则有失体统,督邮会趁机大作文章,恐怕会不利于大人。”陶渊明一听十分气愤,无奈地叹道:“我怎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拿出官印,又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彭泽县回家了。他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因为当时县令的俸禄是五斗米,所以陶渊明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败落的世族,因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于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大多描写田园生活,因此后人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清新质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为五斗米折腰6 【汉字书写】 :不为五斗米折腰 【汉语注音】 :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成语出处】 :《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指微薄的收入;折腰:弯下腰跟对方下拜行礼。不能只是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从此屈身事人。比喻做人态度清高,不愿屈服,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近义词】 :嗟来之食、不吃嗟来之食、堂堂正正;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反义词】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阿其所好、阿谀逢迎、低三下四、低声下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晋代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经过他人的举荐曾经在县衙里任过职,公元405年,他被任命为彭泽(现地属江西省)县令。有一年冬天,上级派来的督邮督察的时侯来到彭泽县,这名督邮手上握着权利,但却是个品味很差的人,而且做人傲慢粗俗,刚一在彭泽住下来就马上叫县吏要去把县令找来见他。陶渊明平日里就不屑于功名利禄,也不肯对他人趋炎附势,像督邮这种狐假虎威利用上极权利对他人发号施令的人就更加看不起了,但是身为县令却又不得不处理这种事务,只好动身前去应对。此时身边的县吏对他说这:“大人,面见督邮的时侯一定要身穿官服的,还要把大带束上,这是朝廷的规矩,要不然督邮可能会借此小事做你的文章,对大人实属不利啊。”陶渊明听后很生气,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他唉声叹气地说道:“我定不能为了五斗米向这种小人折腰。”说完他写了一封辞职信,并取出官印,然后就走了,这一任陶渊明只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例句】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刘茵《繁星闪烁》:“吴晗心领神会,知道他说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造句】 尽管一直以来你对阿堵物嗤之以鼻,但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有时侯你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已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养活自已,否则就是不自量力。 不为五斗米折腰7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不乏听闻,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于此典故,世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现在,就来说说我认识的陶渊明。 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进程中,黑暗的官场、世俗的勾当,都是大有人在。“没有不偷腥的猫。”再和谐美好的社会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反面人物,也正是他们,衬托出了英雄人物。当反面人物作威作福之时,正义之士便会挺身而出,但往往他们是不屑于与他们斗争的,或者说,是无力与他们斗争,大多像陶渊明这样的人都会选择隐居,在那时,这好像是最好的方式。“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们往往都乐哉于清贫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的人胸襟如大海般宽广,他们“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个个词语摆在二十一世纪全人类面前,敢问,你们不羞愧吗?你们不还在为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吗?我在想,这样的人还有多少?还能不能营造一个信任的社会? 这般人物的高洁心境或许不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可以理解、可以达到的,但,我也在用心去体会,体会他们把任何事物置之度外,洒洒脱脱的活着。一个人的人生总有太多的牵挂与羁绊,想要抛开,谈何容易?而陶渊明却似无心般又随心生活着,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所有虚无缥缈的物质都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文章。 我未曾经历过似陶渊明般贫苦的生活,就已望而却步。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此种高洁品格的珍,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正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缺少的。 但对陶渊明,我也有所疑问。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因为我也从网络上看到过对此故事的争议,有一部分人说他太虚伪,那么一点小事还计较,自然,也有力挺他的声音。对此,我只理解一部分,其人必有傲骨,就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子里的骨气使他不能向世俗低头,更不必说折腰。 正如“中国少年不缺铮铮铁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8 【成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 【拼音】: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上一篇:剥怎么读

下一篇:爱粽不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