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上的几大区域是指什么?
中国地理上的几大区域是指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中国是一个大型国家,地域广阔,地理区域也相对复杂。为了便于研究和管理,中国的地理区域通常被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这些地理区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等因素来划分的。
中国地理上的几大区域各有特色,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地理区域是什么?
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中国区域地理,其划分从各个时代、研究重点、综合性与可比性考虑,存在多种多样的划分方式,每种方式主题和重点各不相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对区域的定义,“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区域往往有具体的地方所指”。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 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 分界线。 大兴安岭- 阴山-贺兰山为北方 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影响因素界线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主导因素是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界线B(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主导因素是气候。界线C:主导因素是降水和地势地形,是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 横断山脉)。六大地理分区的来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先后设立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华北由中央直辖,东北设人 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大区设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是一级地方政府,分别管辖若干省级行政单位。1952年,六大行政区改设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监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1954年,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地区改由中央直辖。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这一划分方式至今亦在身份证号码上有所体现:华北1:京11、津12、冀13、晋14、蒙15东北2:辽21、吉22、黑23华东3:沪31、苏32、浙33、皖34、闽35、赣36、鲁37中南4:豫41、鄂42、湘43、粤44、桂45、琼46西南5:渝50、川51、贵52、云53、藏54西北6:陕61、甘62、青63、宁64、新65按当前行政区划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中南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七大地理分区依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在大类数量上划为5个区域,这就是东西南北中,又考虑到中国边界形状的特点,中国的一级地理区域划分应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理区域的划分应该是地理和行政区的结合,一个省不能同时属于两个区域。至于气温、雨量、风力等地理因素,他们本不是一个沿经纬度突然变化的变量,是连续变化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土上,只要划分了东西南北,其地理变量特征自然就会表现出来。区划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注:亦有在此基础上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划入东北地区的划分方式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西部地区(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地理学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地理科学学科门类:理学。中国的近代地理学是由竺可桢先生引入的,属于中国较早开展的一批近现代学科,因此在重点高校中均有开设。阳光高考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57所本科高校开设地理科学专业。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是国家特色专业设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地理科学专业以师范类院校为主,其他高校中多开设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等相近专业。在最新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专业与就业为人民服务与为人师表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这是一门企业需求小而政府需求大的专业。地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政府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为主,如地方气象局、测绘局、水务局、地震局、规划局、旅游局等与地理相关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目前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以师范院校为主,所以中学教师也是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高中地理教师与初中地理教师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颇为抢手。蓬勃发展的规划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规划产业正在成为新兴的产业。地理科学专业中的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多个方向都与上述规划产业对口,正逐渐成为就业的热点。部分本科生会选择考研,目前可供选择的招生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南京湖泊所等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硕士毕业生可进入优秀的规划公司、重点高中等门槛较高的单位入职,或继续考博后进入高校进行科研工作。
地理学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研究方法变革,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向地理科学进行转身,研究主题更加强调陆地表层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范式经历着从地理学知识描述、格局与过程耦合,向复杂人地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转变。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它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地理学研究空间的上界面是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界面是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层是地球上最复杂的一个界面,是物质三态相互作用、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又是地球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内营力、地球内部活动构造作用对地球表层有显著影响,地球的外营力对地球表层的改变作用也非常明显。火山爆发、地震、板块运动等内营力造成了高原隆升,是地球的内部动力。流水侵蚀、风力剥蚀等外营力塑造了地表千姿万态的自然界形态。尤为重要的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地球表层系统,尤其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深刻的陆地表层系统。因此,地理学的研究不仅是涉及物质和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还涉及到物质和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既包括对自然过程的刻画,还涵盖对人文和社会经济过程的辨析,更包括人地系统的耦合。面对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地理学需要找到一条综合性的途径和方法,来应对众多挑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奠定学科基础。第一,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传统的地理学方法主要有勘查、观测、记录、制图、区划与规划等。早期划定的分区对于决策支持而言,在宏观方面有引导性,但在微观方面需要进一步具体和翔实的信息。现代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原有优势,在加强野外考察、观测的同时,更注重应用空间统计、对地观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和管理服务。第二,地理学的研究技术已经从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达。从早期的地理地带性概念、柯本气候分带到气候系统模式,从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间叠加到地球系统多圈层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学相关模型的模拟精度正在不断提升。从计算机制图到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向着具有不同分辨率、海量数据、多维显示的数字地球系统发展。从早期航空遥感走向多卫星组网的多分辨率、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体观测,遥感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大幅提升。从早期的指南针、罗盘,到组网卫星,再到移动终端,全球定位系统实现了从定位走向基于移动网络的位置服务。随着对地球表层的监测体系逐步建立,从天上的航空航天遥感到地下探测,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观测,实现了精细化、多尺度的野外观测,为研究地理过程提供了丰富数据,深化了对地理现象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地理学研究已经从统计模型走向模式模拟,从原来的线性分析发展为非线性数理统计,从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统,面向预测的多圈层、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已成为可能。第三,大数据、可视化和虚拟现实为研究复杂的地理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工具。大数据可以比较精细刻画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变化。例如在人文现象分析中,通过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识别热点地区,进而为公共设施布局、交通网络构筑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模拟和室外观测相结合,将室外观测的地理过程数据与数字化的降雨量、植被覆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等要素相结合,进而在计算机上进行智能化、可视化的模拟,为决策提供服务。早期进行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壤等制图研究往往通过野外调查人工绘制,建立调查样地代表不同图斑特征。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地物类型,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它空间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可以实现地理学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如土地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城市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等,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规划、应对全球变化等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服务。随着地理学圈层相互作用模式越来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综合性和整体性已经成为地理学理念的"数值化表达",3S技术贯穿于解决地理学问题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气候模式演变研究中,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模式,主要是考虑大气和地球表层;一直到90年代末期,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时才考虑了气溶胶的影响。后来逐步考虑植被的动态变化、大气化学特征、冰冻圈的变化等,未来也必将增加城市化、社会经济的变化、产业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等。总之,地理学圈层相互作用模式越来越综合,整合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
什么是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地理。它的重点在一个特定的土地或景观的不同的文化和自然地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其对应的系统地理学,致力于在全球层面的具体地质。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全国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其中东部季风区由于南北纬度差别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又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因此全国可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部分。
地理是什么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络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 地理知识:分析气候特征从哪些方面分析? 气候主要包含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这两方面分析,具体,气温什么季节高,什么季节低?降水,是多是少,什么季节多 什么季节少等。比如北京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就包含这气温和降水两方面。 分析区域特征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高考地理。 一个区域,首先是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矿产。然后必须的,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化、经济状况、第123产业分配优点及不足、交通、科技、风俗等等,楼上说的没错,这些都是套路,多对照题目看答案,自己认真研究下就不纠结了哈 高中地理怎么分析一个区域的地势特征 首先,要根据题目中给的资讯来提取分析的依据,资讯不同,方向和方法就不同。 1.可以根据图片资讯判断地势特征,如①河流的流向:顺着河流的流向一定是地势变低 ②大陆内部同一纬度气温的差异:若只从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规律来看,同一纬度气温应相同,但会受地形影响,地势低气温高 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凸高为脊,凸低为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有山脊,向海拔低的地方凸有山谷,即河流。) ④直接从等高线图中看等高线数值的分布规律 ⑤根据农业的分布特点:种植业往往分布在平原地区,林业牧业一般分布在山地或丘陵地区 ⑥根据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是平原,稀疏地区为山区或高原 ⑦根据等压线的分布规律:海拔高气压低 2根据对资讯提示的地区特点判断,比如说亚洲地区,中间高四周低;美国东西高,中间低;欧洲东高西低等等。也就是要掌握大量不同地区地势地形的分布特征,因此作为判断的依据。 时间很短,简单总结了这几点,如果有缺失,希望能自己补充,也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 地理流域特征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流域特 流域特征一般包括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支流水系,矿产资源等内容。 这是开发的背景。 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高二地理 必修三) 主要分为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或者崎岖,影响区域的农业型别和规模,城市的发展 空间 气候——气候型别和主要特征(主要从降水和气温方面分析)主要 影响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水文——水资源多少 土壤——肥沃程度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等,影响工业发展方向。矿产资源丰富有利 于当地重工业发展 社会经济条件:科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交通——交通的型别,(如陆路交通,水陆交通)便利程度, 劳动力——数量多少(主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关) 质量如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政策——政策支援会促进当地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地理流域特征如何去分析一个区域的流域特征高三整理 分析一个区域的流域特征与分析一个区域的特征比较接近,因为划分成一个区域,如果这个区域是某个河流的流域(部分割槽域)就可以当初流域特征分析. 首先,流域特征分两大部分: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而自然特征侧重流域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状况,而社会经济特征与区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人口、城市状况、农业基础状况、工业基础状况、交通运输条件等有关.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注意材料和图表中所给资讯,按照模板,用地理语言组织成正规答题答案即可. 多做些练习题,多总结,进步会很快. 高中分析一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哪些方面 如你所说的地形的话,你应该主要考虑到是不是板块的结合去,水流冲击的影响、以及气候型别来分析,板块挤压,分离地带形成的山脉和沟谷地形,水流冲击形成的河滩及三角洲等,气候的话就是大范围了,了解区域的气候型别,如溼度、日照形成的冲刷、大风天气,长期的冲刷侵蚀使地形也会发生变化,基本就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还有一种就是他的固定地形,这就需要牢记,多看看地图,结合我给你说的那三个方面去分析地形,绝对有用·· 3.从哪些方面分析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方面: (1)起点水平分析。 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对于起点水平的分析,可以采用测验的方式。 (2)认知结构分析。 (3)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习者对于要学的内容所持它的某种态度以及对于提供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判断学习者的态度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当学习者对要学的内容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时,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对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时,教师和以参照凯勒开发的"ARCS模型",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凯勒建议问学习者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与你有多大的相关性?""教学目标中最吸引你的是哪部分?""你有多大把握能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动机,有助于确定教学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5)学习风格分析。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时,可以依据卡里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资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和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地理中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优势 首先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角度来考虑 自然因素又包括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有: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多采取列表比较的形式。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南、北方的区域特征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
高二文科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一、区域地理识记方法
1、 区域地理识记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1项是地理识记能力。地理识记能力是指:(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2)识记重要地理数据;(3)
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例如:区域地理中涉及到的大洲、大洋、主要山脉、河流、地形区等自然地理事物,国际组织、国家、政区、城市交通线、人口等人文地
理事物,以及世界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矿产等的名称、空间位置和相对位置。地理数据分绝对数据(面积、长度、人口数量等)、比例数据即两种或多种地理事物
间的对比关系的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矿产的品位、能源消费构成等)、顺序数据即同类地理事物的排序数据(我国面积居世界第三、澳大利亚羊毛产量和出口量
世界第一等)。主要见诸重要报纸,具有全国或世界意义,尚未列入教材的地理新事物、新现象等。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1 下列各组港口,位于太平洋沿岸的一组是
A、圣弗朗西斯科、 孟买、横滨 B、符拉迪沃斯托克、泊斯、上海
C、新加坡、落杉矶、巴拿马城 D、开普敦、里约热内卢、波士顿
例2 在我国既不临海、又不与陆上邻国接壤的省中,相邻省级单位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
A、陇和宁 B、 秦和京 C、桂和渝 D、 鄂和津
例3 人口超亿的亚洲国家共有
A、6个 B、5个 C、7个 D、4个
例4 摩洛哥、几内亚、博茨瓦纳、赞比亚、南非五国的最主要出口矿产依次是
A、 磷酸盐、铝土矿、黄金、铜、金刚石 B、 磷酸盐、铝土矿、金刚石、铜、黄金
C、、铝土矿磷酸盐、黄金、铜、金刚石 D、 磷酸盐、铝土矿、铜、金刚石、黄金
例5、1996年,美国、俄罗斯、巴西的人口分别为2。7亿、1。5亿和1。6亿,平均人口密度值D排列为
A、D美>D俄>D巴 B、D俄>D巴> D美 C、D美>D巴>D俄 D、D巴>D美>D俄
3、识记方法
考查区域记忆能力的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故必须熟记,但不能只采取“背”的简单方法,对感性知识记忆可参考下面几种方法:分类记忆;排序记忆;类比记忆;形象记忆;联想记忆等。
二、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方法
1、区域地理考查内容:
《考试大纲》中关于10大能力考查中第3项是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它是指(1)掌握中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2)掌握考试内容范围内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经济、人口、城市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本地区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还有对其的解释。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
2、典型高考试题的分析
例6、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
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C、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例7、欧洲西部区域的地理特征是
A、冰川地貌分布较为广泛 B、气候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不明显
C、河网密布,水量充沛且稳定 D、人口分布密度自西向东锐减
例8、读图,填下表
北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共同特点 主要原因 不同特点 主要原因
3、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
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
(无常住居民)。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多采取列表法。例如:
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主要地形区 冬季气温 年降水 温度带 干湿区 植被 耕地性质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
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是综合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结合、配合使用。
4、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应注意:
(1) 首先弄清区域范围和位置,这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前提,也是区域特征重要成因。
(2) 充分利用地图,树立明确的空间观念,利于区域特征的掌握和成因分析。
(3) 学会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