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俘虏兵里的柱子扮演者是谁
鲍琨饰演丁柱,新兵班长丁柱是个脾气火爆年纪轻资历深的老八路,而他却遇到战场被俘的国民党战士于成山,于成山仗着自己是正规兵出身,又在滇缅战争中奋勇杀敌、屡获奇功见过大场面,便看不起武器落后、条件艰苦的土八路,又因丁柱怀疑是于成山在战场上一枪打死了自己16岁的弟弟,故二人一见面就分外眼红,初次见面便赤手空拳的打了起来,两人相较不分高低,彼此心中又多生出几分敬佩之情,也因此丁柱成了于成山的死对头和磨刀石;个人简历:鲍琨;外文名:Bao Kun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2月27日身高:182cm职业:影视演员, 戏剧演员,武打演员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品:《大地》《沧海》《一双绣花鞋》演艺经历:鲍琨2003年出演《一双绣花鞋》饰演郑五孩;同年在《无限正义》饰演周驰;2006年出演《最高任务》饰演田刚;2007年参演《夜奔》饰演浦立威;同年出演《羊城暗哨》;2010年在《天阵》中饰演阎铁;2011年出演《俘虏兵》饰演丁柱 ;2012在《狙击部队》中饰演马振奎;剧情简介: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抢夺胜利果实,于成山所在的45旅进驻山东,在平原县与八路军36团展开一场血战,桀骜不驯的廖豹子遇到了戎马生涯中的第一劲敌—八路军团长王北风,于成山也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他和弟兄曹根、秃嘎成了八路军的俘虏。从来都看不起土八路的于成山,一心想回45旅,但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强硬的对手—新兵班长丁柱,这个脾气火爆的年轻老八路成了于成山的死对头和磨刀石。与此同时,在八路军战地医院里治伤的曹根则逐步改变了对共产党的误解,在灵魂上完成了抉择,1945年9月末八路军36团和国军45旅先后紧急北上出关进入东北初入东北之际,于成山带领秃嘎趁放哨之机逃跑,可阴错阳差间,二人却从一伙残余伪军的手中救出了共产党地方干部张英,于成山和秃嘎不光逃跑未遂,反而受到了表彰。随着国内战局的不断变化,国共两党在东北的角逐日渐激烈。36团奉命驻扎北顺,而廖高轩则带领国军45旅连战连捷,进逼北顺。36团寡不敌众,北顺最终失守,于成山正要趁机逃回45旅,谁知最后关头,他在阵地上发现了身负重伤的团长王北风,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于成山在国军兄弟贺老七的帮助下,惊险地将王北风救出国军控制下的北顺,而此举也彻底堵死了于成山再回国军的退路,夜幕下,他背着王北风摆脱追击,朝45旅的反方向而去,于成山随部队参加了土地改革,其中参加了一系列剿匪战斗和新式整军,土改后解放区的农民分到土地翻身做主的喜悦,震撼了同样穷苦出身的于成山,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才是人民的军队。于成山懂得了为谁打仗,在打汉奸马洪、收编土匪庞青云和围剿土匪刘殿魁的战斗中完成了从俘虏到英雄的蜕变。在解放东北的一系列战斗中,于成山带领他的特种小分队抢解药、夺大炮、夜袭军火库、两闹义州府、劝降廖高轩,同时也引导着和他一样的俘虏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在战火硝烟中找到了一个军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俘虏指的是什么
俘虏的意思是:缴获的奴仆、生擒的敌人 俘的解释是:缴获;指用战争手段获取对方土地或物质等 俘,军所获也。——《说文》;以为俘聝。——《春秋传》。按,死者取左耳为聝,生者为俘。;俘,取也。——《尔雅》。李注:“囚敌曰俘。” 虏的解释是: (1)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2)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电视剧战火兵魂俘虏兵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
《战火兵魂之俘虏兵》结局:王北风派于成山化装成国军去北顺和廖高轩联络起义,于成山在出发前再见张英,张英一反先前,对于成山柔情有加。于成山克制情感,二人相约待此次回来后就申请结婚,遂依依惜别。廖高轩亲自前往楚暮云部劝其起义,顽固的楚暮云同廖高轩翻脸。廖高轩写完给母亲的信后举枪自戕。楚暮云负隅顽抗,被击毙。马老三化装成士兵被俘。北顺城解放。于成山率领大队俘虏兵返回途中,马老三煽动俘虏闹事并趁机开枪打伤了于成山,马老三被嘎子和十三击毙。枪声警醒众俘虏,于成山带着大批俘虏走向我军后方。于成山掩饰伤痛,一步一步坚毅向前,他的身后,是一队长长的俘虏兵。王北风等喜悦迎上。于成山望着奔来的众人,回望身后带着的大批俘虏兵,含笑倒下。扩展资料《战火兵魂之俘虏兵》剧情介绍:1945年,国共军队争夺山东平原县。国军45旅排长于成山及士兵秃嘎、曹根被八路军36团俘虏,45旅旅长廖高轩派特攻队营救于成山未果。日本投降了,曹根、秃嘎愿真正成为八路军,但于仍想回到国民党部队。36团向东北进发中,于成山、秃嘎溜走,救出妇救会主任张英。廖高轩率45师攻下义州,于成山救出重伤的团长王北风。36团升格为师,王北风命于到国军15师驻扎的阜城捣乱协助部队拿下北顺城,阜城也被解放军攻下,于以自己亲身经历教育新的“俘虏兵”。王北风向廖高轩招降,廖高轩手下楚暮云起兵造反。王北风奉命攻打义州,于入城欲营救廖高轩,楚暮云杀死廖高轩,于炸掉碉堡,义州攻克。以于成山为代表的一批俘虏兵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俘虏兵
俘虏兵的剧集评价
该剧突破了几十年来艺术作品对战争的解读,以其独特的视角、全新的选题、精心的架构和宏大的战争场景,获得了观众的青睐,不仅使得作品呈现出突破以往的新意,将视角锁定在一群国民党俘虏上,也更有助于刺激创作者的深度探索和观众的感受、思考。(网易评) 整部戏中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体现出的只是每个人因为拥有不同信仰而走出的不同路线,正因为如此,全剧张扬着人性的魅力。(新浪网评)
解放军运动战中如何处理战俘问题
解放军向来优待俘虏,但是应该仅限于对那些还有利用价值的战俘(未受伤的和轻伤的). 对于那些重伤的俘虏,解放军只有三种处理办法.
第一,就地枪毙,俗称补枪,在很多描述内战的文章里我都能看到,这其实也算是对那些俘虏的仁慈,免得他们慢慢疼死.但是这都是一些小规模战斗时候对待少数俘虏采取的办法,如果一下子在国民党伤兵医院发现上千重伤员,恐怕没有几个解放军军官敢于违背不杀俘虏的命令把他们集体枪毙吧,虽然抗战时候日军经常这么做.
第二,放着不管,我觉得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做法,围歼74师之后,满山遍野躺着哀嚎的国军伤员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救治,老百姓只挑解放军伤员救. 淮海战役更惨,大家可以看看一篇回忆录 --"大妈眼里内战悲惨场景:国民党俘虏没一个完好" 里面讲述了窑湾战役里国民党黄泊涛兵团63军被歼的过程,里面讲到"国民党俘虏没一个完好的,都是缺胳膊断腿.那些俘虏伤兵走回家,好多走着走着就歪倒在路边死掉了.广东几千里远,那个年头谁能走到啊."这也可以理解,人民憎恨反动派嘛,杀你违反纪律,放着不管总没错吧,况且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有限,确实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救治对手,自己都救不过来.
第三,给予医治,这个在电影集结号里可以看到,谷子地醒来后就躺在专门收治国军伤员的医院里,里面甚至有一些缺胳膊少腿的伤残人员。
解放战争时怎样对待投降的国民党军
诉苦运动和政治委员洗脑制度。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无论是规模还是素质,武器上都不是国民党军的对手,那么为何在短短四年之后就愈战愈强,反败为胜的呢?
1,初期的国民党军都是精锐部队,清一色的美械装备,部队素质很高,这时候解放军很少俘虏国民党军,少量抓到的也是顽固派,而解放军也没有有效的转化俘虏兵的制度,这阶段很少有国民党军被俘后立即投降的。
2,战略对持期间,国民党军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后期改为重点防守大城市,这阶段,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慢慢开始增加,诉苦运动和洗脑运动开始了,一小部分国民党军经过谈出身,被地主欺压,在家乡如何辛苦,对比解放区的分田运动,被转化为解放军,使解放军兵员素质明显提高,炮兵和坦克兵的加入使得解放军有攻坚大城市的力量,其他被俘虏兵进行生产劳动改造。
3,解放军战略大反攻和三大战役阶段,由于敌我双方进行战略大决战,这时候虽然解放军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总体上都超过了国民党军,但是在某些战区仍旧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战场上俘虏的国民党军没下战场就被转化为解放军直接参加战斗,少数灵顽不灵的送后方看押接受审判和劳动改造再教育。
4,渡江战役之后的东南追歼和西南剿匪,对付国民党军已经不再存在心慈手软,战前即劝降,不肯投降的都当做顽固分子,俘虏之后通常是经过劳动再教育的,有屠杀欺压人民的一般都判刑枪毙了。
对付投降的国民党军,解放军也是根据当时不同的战略形态和战场形势来判断的,都是符合当前历史条件作出的最佳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