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谁?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 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是哪里人呢?
刘伯温是浙江青田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思想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基
刘伯温的预言有哪些?
第1个预言: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朱元璋让刘伯温猜完烧饼后,就问刘伯温:“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刘伯温的意思是,明朝灭亡于万历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的孙子不正好是崇祯皇帝吗,大明不也正好是亡于崇祯之手吗?可见刘伯温的预言非常精准,只是朱元璋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不然刘伯温死的更早。第2个预言: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刘伯温的死也是一个谜,有人说是被胡惟庸下药害死的,也有的说是被朱元璋的毒鹅害死的,还有说是病死的。刘伯温临死前,对儿子说:“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果不其然,百年后,明孝宗为刘伯温平反,刘伯温的后人也受到了朝廷重用,这个时间正好是刘家第五世。第3个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刘伯温曾经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江南一般指江浙沪这一带,云贵一般指云南和贵州这一带。五百年可能是泛指,指数年之后,云南和贵州要超过江浙沪。这一点在旅游和经济增速上已经实现了,现在到云南和贵州旅游的人远远超过江浙沪了,而且GDP增速,云贵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而江浙沪排名倒数,例如2018年贵州GDP增速为9.1%,而江苏增速为6.7%。
刘伯温有哪些预言?
第1个预言: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朱元璋让刘伯温猜完烧饼后,就问刘伯温:“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伯温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刘伯温的意思是,明朝灭亡于万历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的孙子不正好是崇祯皇帝吗,大明不也正好是亡于崇祯之手吗?可见刘伯温的预言非常精准,只是朱元璋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不然刘伯温死的更早。第2个预言: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刘伯温的死也是一个谜,有人说是被胡惟庸下药害死的,也有的说是被朱元璋的毒鹅害死的,还有说是病死的。刘伯温临死前,对儿子说:“刘家五世之后出人才,五世后人有奇遇。”果不其然,百年后,明孝宗为刘伯温平反,刘伯温的后人也受到了朝廷重用,这个时间正好是刘家第五世。第3个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刘伯温曾经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云贵胜江南。”江南一般指江浙沪这一带,云贵一般指云南和贵州这一带。五百年可能是泛指,指数年之后,云南和贵州要超过江浙沪。这一点在旅游和经济增速上已经实现了,现在到云南和贵州旅游的人远远超过江浙沪了,而且GDP增速,云贵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而江浙沪排名倒数,例如2018年贵州GDP增速为9.1%,而江苏增速为6.7%。
刘伯温人物简介历史上上刘伯温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名人
刘伯温人物简介历史上上刘伯温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名人
刘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因其字伯温,后世习惯称其为刘伯温。刘伯温是青田县南田乡人,今属浙江省文成县,故又称刘青田,明洪武三年(被封诚意伯,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伯温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刘伯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谓不大。同时在开创新王朝时又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而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而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为人称道。一个可与诸葛亮相比的人,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政治能力有多高。
刘伯温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他天资聪明却好学习,聪慧过人,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12岁便考中秀才,科举考试可比如今高考难得多,可想而知他是如何的聪慧过人。
刘伯温十七岁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不止一次称扬他,有一次便对刘伯温的父亲说道:”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事实证明郑复初独具慧眼,早就看出了刘伯温能名扬天下。
他博览群书,对诸子百家都有涉及,特别是对兵法数学、天文地理,更是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据传他在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时,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而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刘伯温此行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同时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被人称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在学识上一帆风顺,总有所得的刘伯温,在仕途上可并没有那么顺利。他仕途多舛,多次辞职,直至他遇到了朱元璋,他的才终于能一展所学,帮助朱元璋开创大明朝,最终留下”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而如此博学的刘伯温,不仅在政治上留下了佳话,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说法。据闻民间有传,刘伯温是一代风水大师,朱元璋最终能开创大明朝,坐稳皇位,是因为刘伯温寻龙定穴,最终为大明朝震住了一条风水龙脉。
另外,还有他著名的”旷世预言“。
刘伯温烧饼歌之谜,据说有一次明太祖在刘伯温请求觐见时,在殿内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便传话说刘伯温请求觐见。朱元璋突发奇想将烧饼藏在了碗中,召见刘伯温后有心考校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论算,淡定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还有他的《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预言、刘伯温《金陵塔碑文》预言等都让后世无限感叹。不管刘伯温是否真的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总之他的才干学识,料定先机都是有目共睹的。后世将其神化,也不过是对其敬佩尊重的表现。
明朝的刘基,刘伯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刘基和刘伯温是同一个人。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明朝刘伯温简历 明朝刘伯温传简介
1、刘伯温,原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
刘伯温结局是什么?
刘伯温结局是感冒去世,在1375年,刘伯温感冒,皇帝朱元璋很是“着急”,急派胡惟庸带领宫廷御医前去“好好治疗”,吃了御医的药后,刘伯温感觉越来越痛苦,离死期已经不远了。就这样刘伯温再也没有醒过来。刘伯温的部分经历:是明朝非常有名的谋士。当他第一次见到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并不占优势。当时陈友谅和张士诚逐渐形成二分天下之势,朱元璋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完全看不出是未来帝王之相。然而刘伯温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他有着出色的洞察能力。刘伯温12岁中秀才,22岁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无奈性格耿直再加上当时的元朝已经风雨飘摇便回乡隐居,直到50岁开始辅佐朱元璋。朱元璋也十分欣赏刘伯温,然而明朝建立之后刘伯温结局却非常凄惨。
刘伯温结局是什么?
刘伯温结局是患病离世。元至顺年间,刘伯温举进士。至正十九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便患病逝世。刘伯温的政治思想: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刘伯温怎么死的简介
刘伯温因病而死。洪武八年,刘伯温卧病在床,明朝皇帝朱元璋知道之后,就派遣丞相,带着御医前去看望。御医根据刘伯温的病情,开了药方,让他按照处方抓药。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日益加重,不见好转,最终在洪武八年四月十六日,病逝而亡。
刘伯温,又被称为刘诚意、刘青田等,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精通兵法、天文、诗文等,其中,尤以诗文见长。
刘伯温怎么死的
刘伯温是患病离世。洪武八年(1375年)元旦,朱元璋君臣在朝堂上庆贺新年,刘伯温躬逢其盛,曾随喜写了一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应该说,身子骨还可以。而从刘伯温的好朋友宋濂所作《恭题御赐文集后》里看,刘伯温是在该年二月初患上了“霜露之疾”,遂得朱元璋批准,还乡养老。霜露之疾,语出《史记公孙弘传》,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即感冒。必须说明,宋濂在《恭题御赐文集后》写“洪武八年岁次乙卯春三月壬辰”,但洪武八年三月并无壬辰日,即“三月壬辰”应该是后人抄写之误,正确时间应该为“二月壬辰”,即二月二日。刘伯温跟宋濂说了自己动身返乡的时间,是二月三日。刘伯温病故的时间是四月十六日,距二月三日到隔了七十三天。这七十三天中,史书没记载有什么关于刘伯温的故事。可见,刘伯温应该是患病自然死亡。相关说明刘伯温死亡后,大概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人们也没有觉得他的死有什么异样。到了洪武十二年,因为相权与君权的冲突,在这年年底,朱元璋准备搞倒搞臭居相位的胡惟庸时,突然给胡惟庸加了一条罪名:下毒毒死刘伯温。《明实录》卷一二八《汪广洋传》是这样的记的:胡惟庸的党朋御史中丞涂节为了摆脱干系,反戈一击,状告胡惟庸及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并指出是他们毒害杀了刘伯温,要汪广洋出来作证。汪广洋时任左御史大夫,与胡惟庸共事,矢口否认此事的存在。朱元璋怒其“欺罔”,贬之至海南。《明实录》卷二九又记:(洪武十三年正月)甲午,御史中圣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胡惟庸谋反罪证被“坐实”,近一万五千人被诛。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刘伯温
刘伯温的简介
刘伯温简介: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扩展资料: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要封刘伯温为一品左丞相,可是刘伯温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坚决辞封不受,要求告老回乡。朱元璋觉的反正基业己定,有没有他亦无关大局,也就顺水推舟,遂了他的意愿。临走的时候,与刘伯温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达,舍不得刘伯温离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深受感动,洒泪分手时,对徐达说。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徐达灵机一动,喊着有事要奏,也随后跟了下来。就在他们下楼之后,便有人撤去楼梯,点上了大火,可怜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长和徐达幸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