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内容是什么?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扩展资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线:1939年8月31日晚,在德国和波兰的边境响起了枪声,数股为数不多的波兰士兵越过边境,袭击了德国的格莱维茨电台和其他一些地方。1939年9月1日在纳粹德国的上空想起了希特勒那声嘶力竭但有极富鼓动性的声音:“昨天晚间,波兰的军队已经对我们的领土发起了进攻。为了制止这种疯狂的行为我别无他策,此后只有用武力对付武力。我又穿上了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再去的最后胜利之前,我绝不脱下这身衣服,要不然就以身殉国。”当天,数十万德军对波兰展开了蓄谋已久的闪电攻势,一场导致了5500万人伤亡的世界大战就此打响了。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这次战争给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消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无数生灵涂炭。2、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在战争中大肆屠杀无辜居民,毁灭人类文明,残暴本性暴露无遗。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得人心。3、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力量得到壮大,为争取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4、战争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五,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战后用于和平事业,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形成时间
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在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扩展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逐渐陷入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分化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挫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包围,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国际立场。随着美苏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出现“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的许多悲观声音。对此,毛泽东不以为然。1946年,他结合当时世界形势,首次提出旨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中间地带”理论,并断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毛泽东认为,在当时世界上,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攻苏联的。20世纪60年代,他又对“中间地带”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力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极格局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与国际统一战线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49年北约建立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扩展资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冷战”政策,导致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产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于1949年4月4日成立,继后,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5月14日成立。从此以后,“北约”集团15个国家的军队近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8个国家的军队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开始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1、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解体。
2、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级化。
3、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级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什么是两极格局
分类: 社会/文化
解析:
“极”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用它来指世界上具有强大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在各国关系中处于制约地位,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
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这两个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各有自己的盟友,组成强有力的集团,彼此对立,谁都不占绝对优势与统治地位。那时的美国和苏联就是两“极”,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由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作为标志,1991年12月25日发生的苏联解体事件,为立国七十多年的苏联划上句号,这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多极化”则是指在世界上存在多个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中心。6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发展冲破了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现在世界的格局可以说是一超多强,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一超,是指美国这一超,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所谓多强,是指包括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许多地区大国或大国集团。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之间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
第一章 2、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政治上两大力量势不两立。帝国主义阵营始终坚持反苏、反共、反革命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污蔑,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阵营以及该阵营解体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则高举反帝大旗,维护世界和平,积极支持民族民主运动和各国的革命斗争。
(2)军事上量大集团强烈对抗。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为敌,扩军备战。
(3)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西方各国经济往来密切,对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封锁、“禁运”。苏联东欧各国以经互会为核心,经济上自成一体,并同亚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牢固的经济关系。
(4)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在帝国主义阵营中,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占绝对优势,实际上处于领导和中心地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实力最强,所以社会主义阵营以它为首。
(5)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以地缘政治为核心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